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伶人伶事 票友与伶人
 纵观中国戏曲发展史,不难看出清朝是中国戏剧发展的一个顶峰,在这个时期里,创造产生了一些新的曲种,同时很多分散在各地的剧种,陆续地汇集到了北京,各大声腔体系的融合,使各个剧种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剧种,比如秦腔,传入北京就引起了轰动,并逐渐形成了河北梆子,同时徽汉合流并融合其他姊妹艺术的精华,形成了京剧。


清朝戏曲的兴盛,从清军入关之后就开始了。

清政府很清楚戏剧所具有的政治意义,所以很重视,为了德化于民,由子弟票友用大鼓的形式来带动宣传,同时作为首善之区,各剧种陆续进京,丰富了京都的舞台,到康熙年间在南府设戏剧部,由内务府管理。但是当时宫内演戏,都是小太监,称为内府戏班,这应该是当时最高级的票友组织了,演出剧目以宋元剧为主,剧种就是昆曲,虽然此时北京城流行的戏剧除昆曲外、还有秦腔、子弟书、八角鼓等等许多形式,但都还没有被招入内演出。


乾隆继位后,三次南巡,见江南名伶多才多艺,并喜欢上了徽调,回京后又勒诏四大徽班进京,在京城演出。

嘉庆中期开始有安徽艺人入宫廷唱徽调,道光七年,宣宗又取歌舞升平之意,将南府改称升平署,正式有了内廷供奉,也就是招外班艺人入宫承应,主要还是昆曲和徽调。

后来昆曲的雍容班在内廷演《桃花扇》出了事故,巨宦周子培请了汉剧班的余三胜、范三元等十人入京,排演汉剧,很受贵族们的喜爱。

汉剧的进京使程长庚又得到启发,为了适应北京观众的胃口,他对已经融合了昆曲的徽调继续尝试改革,改以汉剧腔调为基础,将昆曲弋腔秦腔徽调的精华加入,形成一个崭新的皮黄腔,先在昆曲之前试演一两出,很受士大夫们的欢迎,于是开始在宫中演唱也是颇受欢迎,逐渐取代了昆曲,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逐渐完善形成是在咸丰同治年间,这一新的演唱形式,很适合贵族们的胃口,一时间成为“有闲阶级”娱乐消遣的新形式,纷纷学习演唱,于是票友也在这些富豪贵族之间蓬勃发展起来,而此时的伶人们并没有因为供奉和艺术的创新而得到尊重,相反,因为戏剧歌舞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一直就是人们赏玩消遣的形式,特别是清代像姑盛行,而使伶人地位低下,种种原因导致了票友看不起伶人,当时的秦腔、昆曲、八角鼓、单弦、莲花落等等艺术形式,都有票友存在,在也就形成了两种状态:伶人和票友。

 在那时没钱,没时间是看不起戏,也学不了戏的,所以戏剧最早就是贵族的消遣方式。五城子弟们无所事事,就去泡勾栏院,当时勾栏在东城东四牌楼南的本司胡同、演乐胡同、勾栏胡同等,勾栏胡同在民国后改为内务部街。
 当时的勾栏是俳优乐户等演奏技艺的场所,这与后来的青楼是不同的,这个将来会在伶妓与勾栏一节中详细提到。五城子弟们在勾栏或吹笛或引吭,玩高兴了,一些人聚在一起又成立了集社(也称为票会),清唱为主,也有上装彩排,名为子弟消遣,他们自命清高,只为娱乐,美其名曰“玩票”。
 早年的伶人与票友分的很严,票友近伶人为耻,伶人有票以为荣。但又有互相学习。
 因为票友都是有身份的人,见多识广,交际面也宽,伶人欲成名先向票友请教,如果能得到票友的指点,无尚荣耀,自以为身价会增高。
 票友不贴伶人常演的戏,经常会演一些冷门戏,伶人也总会去偷学。

那么问题来了,票友看不起伶人,那他们的绝活又从何而来呢?
虽然在清中期戏曲最火的时候,这些富家子弟们看不起伶人,但是当时京剧主要是在宫廷供奉,这些贵族子弟们就有机会,得以接触到供奉的伶人,也就经常会请教一些技巧,对一些有名望的或有技艺的内行,他们也是愿意花钱请教,就图个玩票能上个档次。
 票友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花钱找内行学,或结交内行一起研究,还有票友之间的互相学习及家学,家学就是父母兄弟间的研究学习,当然也有自己研究学习的。这些没有经过专门培养的,被称为外行,而伶人常被称为内行。

那时的大多数票友纯粹是花钱买乐子,所以即使是跟内行学,也是有差距的,况他们自命不凡,也总会标奇立意,自命大爷高乐,而不求甚解,所以很多戏并不扎实,再看看前面提到的不贴伶人常演剧目,无非是躲着熟戏,以免露怯丢人吧。


久而久之票友逐渐被内行所歧视,但是在这些贵族面前,为了生计还是尽量的讨好,而私下却戏称这些票友为“羊毛”。羊毛,不过是说票友学戏没有根基,徒有皮毛而已。

随着清廷的腐败,这些达官贵族们也渐衰败,特别是庚子之后,没落的贵族们,为了能票戏,开始有了浑票,浑票是相对于清票而言的,清票是不拿钱的,浑票是由耗财买脸而变成“拿黑杵”。杵是满语中的钱,拿黑杵就是私下拿钱的意思。



有篇咏玩票的竹枝词这样写道“缘何玩票与江淮,车笼当年自备储,为何近来诸弟子,轻财还似昔年无?”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到票友性质的转变,票友在以前是车笼自备,不肯取赏别人,这就是北京社会俗语所说的大爷高乐,耗财买脸,末句作者用疑问的口气说了当时的票友的费用由邀请票友演出的主家付。由此也可以看到伶与票的地位发生了转变。


一方面,票友们有了很好的学戏态度,尽管没有幼功,但知刻苦用心了,还有些不自命清高的票友或羡慕伶人优厚收入的票友,开始下海步入伶界,他们或为生计,或为体验舞台的快乐,总之是观念转变了。

虽然那些贵族们大爷高乐的姿态放下了,但是这种意识似乎并没有放弃。因为几千年的恶习,戏剧就是人们的一种娱乐形式,所以还有一些人会抱着这种心态去看戏,总想找些刺激,甚至有种嫖客心态,比如过度吹捧同性或异性演员,一旦没有满足其进后台聊天、合影等等要求,事先吹捧过的演员也便一无是处了,满嘴的戏子婊子的漫骂,不过是自以为大爷罢了。

正常的艺术评论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种以自己喜恶为前提的评论或谩骂是不可取的,当然这属于个别现象,但也确实是一直存在的。


那时票友下海称处,比如龚云甫称为龚处、双阔亭称为双处,德珺如称为德处等等,为什么票友会被称为处?
处,是处子的意思,《后汉书.逸民传》中有:“自后帝德稍衰,邪孽当朝,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
处子也可称为处士,处士就是那些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无论是处子还是处士,都很符合当时票友的身份,故票友称处应由此而来。

另一方面,伶人歧视票友也近乎公开化了,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嘲讽,像演《樊江关》,当姑嫂反目时,樊梨花说“我师父黎山老母”,薛金莲接说“你说了半天,不过仗你有师父,你有师父,我也不是票友出身啊”像这样的抓词明显是轻视票友。


 
在舞台上故意让票友出丑的事也是常有,在三十年代,北京有个很著名的女票友叫陶默厂,她是清朝陶斋尚书端方的独生女,可以说是家族显赫,天资聪敏,才貌双全,工诗善画,尤其喜欢京剧,有天赋的歌喉,嗓音清脆,后拜梅兰芳为师,下海从事专业。
有次她与马连良合演《武家坡》,正唱到“八月十五月光明”的导板之后,马连良突然小声问她,最近常出门吗?她楞了一下,差点忘词。在清贵族们没落以后,内行刁难票友的事会经常有,且无处不在,可见票友玩票下海之难。


 庚子之后,京剧逐渐地由宫廷转移到民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禁令,取缔了像姑,同时倡导平等共和,实际上阶级还是存在的,只有清朝的达官贵族,王公贝勒们大部分都失去了往日风光。

 民国三年以后,由北京绅商等在前门外畅怀园组织茶楼清唱,随后宾宴华楼、绿香园、希音茶社、舫兴、德昌、民生、红楼、玉壶春等,票友的团体逐渐平民化。

到二十年代时,票房林立,人才辈出,票友已有相当规模,形成了伶界与票界两大营地。到了三十年代,女票友更是异军突起,出现了近云馆主、壁君馆主等等很多颇具影响的人物。

由此而见伶人和票友之间存在着排斥与相辅的微妙关系,尽管如此票友中也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技艺也令人折服,像红豆馆主、包丹庭、近云楼主、夏山楼主、李适可、刘叔度、程君谋等等,虽然没有下海,但其艺术造诣也是相当高的,甚至有些戏的表演超过伶人,而很多伶人也常去求教。
还有很多票友下海后,创立了门派,或在行业中颇有建树,比如孙菊仙、刘鸿声、言菊朋、王又宸、汪笑侬、龚云甫、郭仲衡、朱琴心、德珺如、金秀山、松介眉、奚啸伯、丁至云、李香均、安舒元、等等。
票友成名的,多是因为其具有天赋的好嗓子,虽然他们没有幼功根基,身上不讲究,跟伶人比自然会差很多,但是那时代主要还是听戏为主,所以有副好嗓子是很重要的。

在民国建立以后,票友彻底失去了尊贵的地位,对伶人真是尊敬有加。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真正人人平等,演员们的社会地位彻底改变,也成了社会中的一员。但是戏迷票友们对演员们的崇拜,并没有改变,或许这也是戏曲的独特魅力吧。

零零碎碎地写了一些伶人与票友的微妙关系,似乎还没有说完,关于拜师与下海的话题,还是留在下次再谈吧。

伶人伶事 票友的由来

伶人伶事 之 弄假妇人与相公堂子

伶人伶事 之 男旦魏长生

伶人伶事 之 男旦的兴衰

伶人伶事 男伶与坤伶

伶人伶事 之 男女合演(上)

伶人伶事 之 男女合演(下)

再说男旦

关于牟元笛学历真伪的质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徽班进京”与“四大徽班”
简说京剧史
徽班晋京与京剧的形成 -
乾隆中叶,大清王朝气运鼎盛,秦腔兴盛;孙星衍与洪亮吉酷嗜秦音
京剧和昆曲有什么区别?很多人都分不清楚
说说“文武昆乱不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