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胃病中医疗法系列方剂(第7卷)—消化道病的中药治疗系列金方胃食管反流病

胃病中医疗法系列方剂

下册、第七卷

(消化道病的中药治疗系列金方)

  

《第14节》—1肠梗阻1、温中散寒方 2、康宁丸  3、大承气汤 4、三一承气汤  5、三化汤 6、通降汤  7、驱虫方 

《第15节》—3胃肠神经官能症 1、槟砂止痛汤 2、元胡平痛汤  3、升麻补胃汤 4、调胃方  5、五香姜醋鱼散 6、旋覆代赭汤  7、新制橘皮竹茹汤 8、柿蒂汤   9、柿钱散 10、加味空带汤 

《第16节》—6 胃食管反流病 1、银翘清膈汤 2、和胃降逆汤 

 胃病中医治疗方剂

(消化道病的中药治疗系列金方)第七册、

第十四节 肠梗阻  温中散寒方 (方源)路志正医疗验方《中化名医名方新:收载。1(组成)党参20克,白术9

       橘红6克、麦草12克、川附片6(先煎)

茯苓12克神曲9克,草蔻仁、广木香4.5克。  

2(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3(功效)温中散寒。  4(主治)中阳式微,阴寒内盛,气机失调,升降失常。证见腹胀难忍,下午尤甚,两胁满痛,大便秘结,腹中雷鸣,纳呆神疲,周身乏力,舌淡红,脉微弱而弦。  5(按语)中医应临证治病,不宜囿西医病名,一听"硬阻",便用攻遂、涤荡、泄降之品。而应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假象所惑。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灵活变通,才能补偏救弊,释缚脱艰,而效如桴鼓。粘连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手术之后。西医以再次手术为解除粘连手段;中医对此多以瘀血阻滞、气机不利等辨析。其治恒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缓急消胀或通腑导滞为主。但证之临床,上法并非人人皆宜,须根据患者的手后体质强弱、生活习惯等诸因素辨证而施。本病经医院诊为:粘连性肠梗阻,且以腹胀、便秘为主诉,按一般疗法,当以理气消胀、通里攻下为治。但仔细分析,感到患者腹胀以下午为甚,上午较轻,并非阳明"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之腑实证;两胁胀痛,但不是绕脐痛,而与仲景:"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跌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肤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之证相一致,加之患者纳呆神疲、周身乏力、脉微弱等属脾阳或微,阴寒内盛无疑,且在多次手术之后,其正气虚衰可知,虽大便秘结,并非实秘而是冷秘,其治不宜攻下而犯虚虚之戒,当以温补中阳、散寒行气为宜,俾中阳复,阴寒除,升降复常,气机调畅,其腹满、便秘等梗阻之症自除。

二、康宁丸  (方源)谢中奇医疗验方《浙江中医杂志》收载。  

1(组成)紫河车100克,水蛭100克,大黄100克,木香100克,三棱200克,莪术200克祛寒湿中药,地鳖虫200克 

2(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口服。每日2-3次,每次5-6克,3个月为1疗程。  3(功效)补气活血,消症逐瘀,理气通腑。  4(主治)肠粘连性肠梗阻。  5(按语)本病因手术机械性刺激或腹腔炎性病变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阻滞,血气不畅。属祖国医学中的"积聚"范畴。由于本病病程较长,日久正气方虚,气血衰少,正虚邪实。用户治疗宜攻补兼施,益气补血、活血化瘀并用,兼通腑气。方中紫河车乃血肉有情之品,补精血益元气;水蛭、地鳖虫、三棱、莪术活血破瘀消症瘕;木香行气止痛;大黄逐瘀通腑。全方共奏行气补气活血、消症逐瘀,理气通腑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物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防止结缔组织纤维化及软化已形成的结缔组织作用。因此,以活血化瘀药为主治疗肠粘连,效果是肯定的。

  三、大承气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10(后下),厚朴20克,枳实15克,芒硝10(熔化)。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以便行为度。  (功效)泻热通便。  (主治)阳明腑实证。证见不恶寒,反恶热,潮热谵语,矢气频频,大便不通,手足澈然汗出,腹满按之硬,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按语)①本方证以发热,胸胁脘腹满急胀病,大便秘结,脉沉实为辨证要点。②原方四药均用重剂量,大黄却为厚朴一半而已,可作参考。③本方可用治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溃疡病合并急性穿孔而采用非手术治疗、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住阑尾炎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出现的高热、神昏谵语、痉厥、发狂等。

四、三一承气汤  (方源)《宣明论方》  

1(组成)大黄6克祛寒湿中药、枳实6

芒硝6(溶化)、厚朴6克、甘草12克。  

2(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以便行为度。  

3(功效)泻热通便。4(主治)热邪与积滞互结。证见谵妄,咽干烦渴,腹满按之硬痛,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热甚喘闷,惊悸癫狂,目赤,目痛,口舌生疮,喉痹,痈疡,发斑,以及小儿急惊风,死胎不下等等,见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者。  5(按语)①本方证以大便秘结,腹满按之硬痛,小便赤涩,脉沉实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大承气汤加甘草而成,具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各方药味,故名三一承气汤,原书谓:通治三个承气汤主治证候。③本方药力,比大承气汤缓和。④本方可用治单纯性肠梗阻。

五、三化汤  (方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组成)厚朴5克、大黄5克、枳实5克、羌活5克。  

2(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以便行为度。  

3(功效)祛风通便。4(主治)外感风邪,内有积滞。证见寒热头痛,大便秘结腹痛痞满,小便短小,苔黄祛寒湿中药,脉滑实者。 

5(按语)①本方证以恶风寒,发热,大便秘结,腹痛痞满,脉滑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小承气汤和加羌活而成。因此具有祛风和通便两方面的作用。由于羌活辛温上行发散,大黄等下行偏寒通导,互相制药,因此泻下力不及小承气汤,泄热力不大。③本方可用治单纯性肠梗阻。

六、通降汤  (方源)赵健医疗验方《河北中医》收载。  

1(组成)大黄20-25(后下)莱菔子4050克,枳实30克,川厚朴30克,黄芪30克,桃仁15克,槟榔15克,木香15克,党参20克,丹参20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

2  (用法)上药浓煎取汁250毫升,分2次内服,每日1剂。连续12剂即可。  3(功效)开结通降。  4(主治)粘连性肠梗阻。  

5(按语)肠梗阻为"肠结""关格"。中医认为肠为传化之府,其功能以通降下行为顺,由于气滞、血瘀、热结、寒滞、湿阻、食积中结而造成通降失调均可发生肠结,气血不通,滞塞上逆则呕,痞满不运则胀,肠道不利则闭。大黄为将军之官,泻肠胃积滞力专而宏,重则取其迅猛之力,否则将延误病机,危及生命。加黄芪、生地益气养阴,其意为扶助正气,增加肠腑推动能力,加活血化瘀之桃仁、赤芍,选择性作用于肠道,通气活血、取通则不痛之目的。大黄后下,效果更佳。

 七、驱虫方  (方源)徐昆化医疗验方《中华名医名方新传》选载。  (组成)使君子15克,大黄10(后下),乌梅10克,厚朴10克,枳实25克,槟榔片75克,元明粉5(冲服)。  (用法)水煎服。上药煎取汁100毫升,2次分服。  (功效)驱虫导滞,通腑泻下。  (主治)蛔虫性肠梗阻。证见营养欠佳,面色青白,腹部膨隆,腹壁紧张,痛苦病容,腹痛拒按,可见肠型,肠鸣音亢进,大便2日未解,时泛呕,不思饮食。舌紫黯,苔薄黄腻,脉弦。  (按语)蛔虫栖于肠道,结聚成团,阻塞腑气故引起腹痛胀硬,大便不通。方中使君子、槟榔片、乌梅驱虫,大黄、枳实、厚朴、元明粉峻泻导滞,荡涤通便。使结聚之蛔虫得以排出,药后便通虫下而病除。第十五节: 胃肠神经官能症一、槟砂止痛汤(方源)《吉林中医药》  1(组成)槟榔10克,砂仁5(后下)、白芍10

 香附15克,枳壳15克,佛手15克,麦芽15克。  

2(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3(功效)行气止痛,消食。4(主治)小儿腹痛(肠神经官能症)。证见腹痛,呈发作性,痛时难忍,脐周为剧,遇冷则重,遇热则缓,大便干硬,苔白,脉弦缓。  5(按语)本方证以腹痛,呈发作性,遇热则缓,遇冷则重,脉弦为辨证要点。

二、元胡平痛汤  (方源)辛喆辛医疗验方《四川中医》收载。  

1(组成)元胡30克,川楝子30克,茵陈30

白术12克,茯苓12克,焦三仙12

大黄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10枚。  

2(用法)上药浓煎取汁250毫升祛寒湿中药,分3次内服。连续服药2周。3(功效)疏肝和胃平痛。  4(主治)胃神经官能症。  

5(按语)①本方以肝气犯胃型。发作时表现为胃脘部终日隐隐刺痛,恼怒后症状加重,伴恶心腹胀,食欲差。②本方中元胡归肝经行气活络止痛:川楝子行气止痛,茵陈疏肝利胆,三药同用肝胆并治;白术、茯苓归脾经,健脾利湿;焦三仙、大黄归胃经健胃消食导滞,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诸药。

三、升麻补胃汤(方源)《兰室秘藏》  

1(组成)甘草、升麻、柴胡、草豆蔻、黄芪各5克,半夏9克,当归身、干姜各6克,红花3克。  

2(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3(功效)益气升阳,温中止泻。

4(主治)因内伤而服牵牛、大黄等药以致泄泻过多,腹中大痛。 

5(按语)①本方证以泄泻过多,腹中大痛,舌淡苔少脉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四、调胃方  (方源)《广州中医药大学?谢世立验方》  

1(组成)北芪15克、太子参15克、丹参15

枳壳12克、春砂仁6(后下)乌贼骨15

茜草根9克、蒲公英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  

2(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3(功效)益气和胃,制酸止痛。  

4(主治)胃痛。证见胃脘疼痛,饥则发作,得食痛减,嘈杂吞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5(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疼痛,得食痛减,吞酸,脉弦缓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五、五香姜醋鱼散  (方源)《河南中医》  

1(组成)藿香12克,砂仁12(后下),草果仁12克,橘皮10克,五味子10克。  

2(用法)上药研细末。取鲜鲤鱼一条,放油锅内煎、炸数分钟,加入碎生姜5克,药末3克,翻动后加入米醋一小杯,放入菜盘内病人嗅之,使病人口流唾液,然后令病人作菜食用。  

3(功效)行气化湿,芳香和中。  

4(主治)厌食。证见厌食,或食欲不振,呃逆,嗳气,神疲乏力,眩晕,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5(按语)①本方证以厌食,嗳气,倦怠,脉细缓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胃神经官能症。

六、旋覆代赭汤  (方源)《伤寒论》  

1(组成)旋复花9克,代赭石30(先煎)

法半夏12克祛寒湿中药,生姜15

祛寒湿中药,炙甘草9克,大枣4枚、党参6克,。  

2(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3(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4(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所致之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吐涎沫,反胃呕吐,舌苔白滑,脉弦而虚。 

5(按语)①本方证以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苔白滑,脉弦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溃疡病,神经性反胃。

七、新制橘皮竹茹汤  (方源)《温病条辨》  

1(组成)橘皮10克,竹茹10

生姜汁15毫升(冲服),柿蒂10克。  

2(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3(功效)降逆止呃,清热除烦。4(主治)胃热呃逆。证见呃逆声重有力,口渴,喜冷饮,心烦热,舌红苔黄,脉数。5(按语)①本方证以呃逆,心烦热,脉数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

八、柿蒂汤  (方源)《济生方》  

1(组成)丁香25克,柿蒂6克,生姜6克。  

2(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3(功效)温中降逆。  

4(主治)呃逆不止,胸满不舒,口淡,泛清涎,喜热饮,舌淡苔白,脉缓无力。5(按语)①本方证以呃逆,泛清涎,脉缓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治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幽门狭窄。

九、柿钱散  (方源)《洁古家珍》  

1(组成)丁香3克,柿蒂8克,人参3克。  

2(用法)为散,一次服3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3(功效)补虚降逆。  4(主治)脾胃虚寒。证见病久呃逆,体瘦乏力,口淡不饮,食少声低,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5(按语)①本方证以呃逆,食少声低,脉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丁香柿蒂汤去生姜。③本方用治慢性胃炎,胃神经宫能症

十、加味空带汤   1(方源)白术30克,山药30

党参10克,枳壳10克,酸枣仁10

远志10克,白芍15克,车前子9

甘草3克,芥穗3克,柴胡3

砂仁3克,苍术6克,陈皮6克,琥珀6克。  

2(用法)水煎服,煎2次分2次服,每日服1剂。好转后每周1-2剂。  3(功效)补益脾胃,疏肝理气,宁心安神。4(主治)肠神经官能症。本病是由于精神因素或肠道疾病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引起小肠或结肠运动和分泌失调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以腹痛不适、腹胀、肠鸣、腹泻和便秘为主,同时伴有精神涣散、失眠、焦虑、神经过敏、头痛等神经官能症表现,经临床辨证属脾胃虚弱,肝气不舒,心神不宁之证。本方虽系妇科治带之良方,其补益脾胃较优,兼疏肝理气,加宁心安神之品,恰与肠神经官能症之病机相吻合,且优于内科益脾疏肝之方,临床运用,乃辨证论治之体现。

第十六节 胃食管反流病:一、银翘清膈汤(方源)游佳斌医疗经验方《浙江中医杂志》收载。1(组成)银花30

连翘20克、黄芩8克,桔梗10

元胡10克、枳壳9克,乌药12克,甘草6克。  

2(用法)水前服,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分3次内服,每日1剂。连续服药37天。加减:若伴胸痛甚加瓜蒌12克;若大便干结加大黄12克;若小便热涩者加土茯苓12克;若咳嗽者加贝母10克。3(功效)清热泻火,理气活血。4(主治)反流性食道炎。

5(按语)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损伤后出现胸痛、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症,是为肺胃热甚,脉络损伤之证。而此类病人,多素体胃郁热。故治疗当以清热泻火,理气活血为法。②本方中银花、连翘、黄芩清热,桔梗、枳壳、乌药理气和血,元胡理气活血和络止血。诸药配伍,共奏神奇功效。

二、和胃降逆汤(方源)土新建医疗验方《湖南中医杂志,1995(11(组成)党参20克,法夏10克,黄芩10克,青木瓜10克,柿蒂10克,茯苓15克,黄连3克,甘草5克,大枣5枚。  

2(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胃镜复查。加减:热偏重,加蒲公英、胆草;寒偏重,加干姜、广木香、吴茱萸、丁香;脘腹胀满甚者,加大腹皮;恶心甚者,加陈皮、竹茹;糜烂性病变加栀子;溃疡加黄芪、白及、三七粉、阿胶珠;胃粘膜脱重加砂仁,淮山药。3(功效)健脾和胃,泻热降逆。4(主治)胃食管反流病。  5(按语)①胃食管反流病属于中医胃脘痛,痞证范畴,多为邪犯脾胃,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所致。②本方健脾和胃,泻热降逆,诸药合用,恰中病机,故用之有效。

以上方剂,经过经临床验证,效果特别好。各位有缘之朋友,要用此方,请勿必在主任医师的指导下,对症下药慎用。

第八卷《17 食道癌18 急性黄疸型肝炎 19 慢性肝炎》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胃病治方(李寿山)
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连载|魏氏常用效方百首(六)
大承气汤  ▲▲▲
​#寒下剂:大承气汤介绍,复方大承气汤,临床医案,用法|方解|功效,
打卡学习:邓中甲方剂学(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