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前进||胶东特色美食——花饽饽



胶东特色美食——花饽饽

张前进

山东有个地方叫胶东。胶东有种面食叫花饽饽。胶东在山东省的东部,泛指胶莱河以东地区,包括烟台市、威海市及青岛市大部分地区。南、北、东三面环海,西临胶莱河,为一完整的半岛地域单元。秦始皇统一中原六国后,在此设立胶东郡,汉朝时曾设置胶东国。抗日战争时设胶东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为胶东行署,解放后改为莱阳行署,后改烟台行署。花饽饽其实就是馒头,它是山东人主要面食之一,胶东这边叫馒头为“饽饽”。大饽饽、花饽饽,枣饽饽、大桃、圣虫、喜饼等都归为馒头。胶东花饽饽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于2009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饽饽与普通馒头相比,不仅个头要比普通馒头大三四倍,而且形状也是形态各异,如同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在我国馒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面食统称为“饼”。蒸饼,起饼《墨子·耕柱篇》:“见人之作饼,则还然而窃之。”这是目前可见的对于“饼”的最早记载。那时的饼,没有经过发酵阶段,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死面”。面食发酵技术的掌握,是在魏晋时期。《南齐书》里说,西晋元康九年(299年),规定太庙祭祀用“面起饼”。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历史渊源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人们以果腹为生的馒头演变成花饽饽进程,其实也是中国历史的发展的一个见证。其中两大传说最为有名:

第一个传说是: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骄奢淫逸想自己统治江山万代,于是一路东巡山东泰山、蓬莱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行止荣成发现碧海连天,天无尽头之时派司药神徐福带500童男500童女于荣成东渡日本,徐福明知没有长生不老之药苟且偷生于是长居东瀛不敢回国,相传徐福和带去的1000男女繁衍成今天的日本子嗣,这是后话。后来秦始皇在现今的文登文山,召集天下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文登因此得名。为纪念始皇帝登临,齐、宋时即在此建台,以“召文”名之。清乾隆年间,又大兴土木,“扩其旧制”,盛况空前,约定俗成了“不临召文台,未览登州府”之说。自此以后每逢祭祀盛典拜山祭海等大型活动都离不开胶东大饽饽,现如今每年谷雨的那天威海地方的渔民节,举行祭海民俗表演,胶东大饽饽成为了其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个传说是:相传孔明降服孟获后,班师回朝,途经泸水河,正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激千尺,鬼哭神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孔明招来孟获问明原因,孟获回报:“两军交战,阵亡将卒无法返回故里与父母妻儿团聚,故在此兴风作浪,阻挠回程,军师若要渡江,须要四十九颗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孔明心想交战死伤难免,哪有太平之时再杀四十九条人命。遂心生一计,即命厨子用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马之肉,捏塑出四十九颗人头,算准时辰,陈设香案,洒酒祭江,刹那风平浪静,万里无云,大军顺利渡江。宋朝高承《事物计原》云:“始于诸葛亮渡泸水,以面画人头而祭,故称蛮头。”后来因“蛮头”过于血腥瘆人,改过几次就成了现在的“馒头”二字。



宋代程大昌在《演繁录》中解释说,“面起饼是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显然,这“面起饼”就是今人所说的馒头。绽开了十字裂纹的蒸饼,就是今人所说的“开花馒头”了。明代时程敏政在《面食行》的诗文中曾写到:“傅家面食天下功,制法来自东山东。美如甘酥色莹雪,一匙入口心神融。”盛赞胶东面食的美味。
清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元旦》:“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说话间,姨奶奶吃完饽饽。”曹禺《日出》第三幕:“外面叫卖的声音:(寂寞地)硬面饽饽!硬面饽饽!据考证,“饽饽”一词源于明朝,清代宫廷御膳房专门设有饽饽局,后来民间又在饽饽上插上大红枣儿,成为胶东特产。



胶东人制作大饽饽在日期和数量选择上十分讲究,要挑双头日,烟台牟平的花饽饽质朴大方,所做花叶及各种动物等全要双数,而且制做日期也要挑选双日,以求好事成双,吉祥如意。
“小孩剪头”花饽饽:小孩来到世上,第一次剪头比较隆重,一般选在双月的上半月剪头,一般是奶奶做一对鸡,姥姥做一对鸭,寓意“奶奶送对鸡,姥姥还对鸭,小孩活到九十八”。
“百岁”花饽饽:为庆祝小孩来到世上一百天而做,所做数量为99样,形式为鸡鸭等动物以及苹果、凤凰、长岁、葫芦、蝙蝠、刺猬等。



“结婚”花饽饽:结婚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对花饽饽的要求自然更高,做法更考究,常做的有“富贵牡丹”“龙凤呈祥”“喜鹊登梅”“榴花似火”“宝玉葫芦”等,寓意喜上眉梢、多子多福、招财进宝、生活红红火火等。

“做寿”花饽饽:给老人做寿的花饽饽上面不做花,一般是做4个寿桃,1对长寿,寓意长命百岁、结结实实。

“乔迁”花饽饽:八个大桃,蒸糕(糕的大小与锅一样大),还要做支锅饼,一般是做2个、6个或8个等双数。

“上梁”花饽饽:盖新房上大梁时做的花饽饽,一般是八个大桃,还有猪头等花饽饽,寓意生活富裕,家业兴旺。



“过年”花饽饽:每逢春节前腊月二十三至二十八,家家户户都会蒸馒头、包包子,做大枣饽饽等面塑;“圣虫”放在存放馒头的缸里,可保当年丰收,不会断粮。
“祭祀”花饽饽:只做白色的大桃。如果是祭奠老人,那么还有一位老人健在的话就做5个大桃,如果两位老人都去世了就做10个大桃。          
在表现题材的多样性方面极具有特色。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都是花饽饽的表现内容,其寓意不同。石榴(多子多福);猪头、元宝(珠宝进门);莲子(连生贵子);老虎(虎头虎脑);刺猬(财源滚滚);蝴蝶、蛤蟆(蝶飞蛤蟆走,活到九十九);葫芦(福禄万代,吉祥如意);鱼(年年有余);圣虫(镇宅、驱虫、驱鼠、聚宝,也有“生”“剩”“升”的寓意,意思是粮食年年有剩余,日子步步高升之意)。


大花饽饽也十分讲究重花的样式和种类,最常做的是四季花:什么季节用什么花,春天凤凰采牡丹,寓意宝贵吉祥,牡丹是最高贵的花,鲜艳夺目,凤凰展翅开屏,活灵活现。夏天荷花边有蜻蜓点水,鱼虾满塘,令人心旷神怡,和和美美。秋天的菊花能傲霜,冬天的梅花不畏严寒,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韵味。除了四季花外,常做的还有人面桃花、十株花、喇叭花、葡萄、马蹄莲等。各种花式点缀上蝴蝶、小鸟、佛手、双钱、孔雀等,别有风趣。由各式各样面花组成的美丽大花园,令人身临其境。
大饽饽做出如龙、凤、虎、羊、鲤鱼、小燕子,蝙蝠、蝴蝶、寿桃,老虎、丹顶鹤、鸳鸯、牡丹花、樱桃、蝈蝈、仙桃、石榴、荷花、百岁,仙女,哪吒,寿星,等在各种花式中,特别有趣的是各种小动物,有二龙戏珠、狮子、老虎、小兔、猪头、宝葫芦、神虫等形状,做工精细。再就是大点的圣虫上有龙,二龙戏珠、凤凰穿牡丹,这都些吉祥的词。过年都愿意要个喜庆。花饽饽花色多样,既是美食,又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蒸熟后显得更加浑厚、朴拙,再点染一些颜色,便成了一件件生动的艺术品,既可食用又可供观赏。它以面为加工对象,以刀、剪、笔等工具进行创作,是民间托物寄情、象征丰收喜庆、祈福长寿、不仅是平时赏心悦目的一道美食,而且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生日祝寿,婚庆乔迁等活动的理想佳品。自做自用的生活艺术用品。这些风俗非常有意思,代表着乡亲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每种饽饽都寓意丰富,都含有蒸蒸日上、幸福吉祥的意思。

过年蒸饽饽,是个力气活,一定要手工揉。1个普通饽饽,要揉近20分钟,直到面揉的温热且柔软,蒸出的馒头才能光滑明亮。花饽饽更得花费大半天的工夫才能做出1个来,真有点怀胎十月的意思。

蒸好的大饽饽首先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它的重量,开启着美味的前奏。然后,闻一闻,感受它扑鼻的麦香味道。然后,掰一掰,感觉它的弹性和柔韧。看一看,掰开的大饽饽,可以看出一层一层的。尝一尝,大饽饽鲜嫩松软,而又很有嚼头,很筋道。最诱人的是大饽饽传递出来的麦子面粉的香味,那是自然的食物的气息(没有食品添加剂),那是一层一层的筋道,那是丰满舌尖的香甜,那是对土地和食物的感恩,当然,也是一番劳作之后的享受。

在胶东待时间长了,耳濡目染也对胶东花饽饽有了更深的了解,近几年,每当回老家给母亲祝寿,我都会提前订一套祝寿的花饽饽。这么“希罕人”的花饽饽,在我的老家少有,这也算是给老家带上一份特产。花饽饽往宴席上一摆,能营造一种喜庆氛围。去年底,我们还因欠缺这方面知识差点闹出笑话。去年底,我在网上给老母亲订了一个大寿桃。店家很讲信誉,老家提前一天收到了货。老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寿桃收到了,她很喜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其中的有些小寿桃裂口了。母亲为了宽慰我,就用吉利话说馒头“笑”了,老母亲虽然这样说,但我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花饽饽蒸裂了口才算是上品,预示着来年笑口常开、吉祥如意。”小寿桃裂开口是店家好意而为之,是画龙点睛之笔。


蒸花饽饽如同绣花,不仅要有慢工出细活的耐心,还要有心灵手巧的灵感,否则很难做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好作品。在我的印象里,能做出精美花饽饽的绝大多数是奶奶级或者大妈级的家庭妇女。然而事实并非与我想的一样,威海文登籍姑娘刘雪梅是一位心灵手巧80后,她打记事起就帮着妈妈做饽饽。她妈妈是一位十里八乡数得着的巧手,各种形状的花饽饽可以轻松的从她手里捏出来。刘雪梅天长日久跟着妈妈学,手法日渐纯熟,由开始的模仿到后来的超越。


在青岛读完大学后,刘雪梅在青岛城阳安了家,但因内心无法割舍对面食文化的热爱,2018年她辞掉工作11年之久的顺丰快递工作,开始了中式面点创业之路,并注册了“馍饴祥”品牌。有过硬的手艺作支撑,再加上她诚信热情的经营方式,创业不到3年,她制作的各类中式面点,赢得了无数客户的好评,“馍饴祥”品牌在青岛也越来越响,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还漂洋过海,远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


用刘雪梅自己的话说:她的“馍饴祥”中式面点店,并没有投入过多的广告宣传,靠的是顾客们的口口相传,这种“活广告”也最有说服力。让她引以自豪一件事是:她边创业边带学员,两年多时间带出了100多名学员,在教学上,她对学员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当看到学员们学业有成,创业发展的风生水起时,她心中就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


胶东花饽饽习俗是几百年来胶东妇女根据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淳朴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 蕴含了山海之美,揉入了淳朴的民风之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但随着城市发展,城里人很少自己动手做大花饽饽了,孩子们不懂也不太喜欢,大人也便没了做的心思,大花饽饽习俗慢慢也淡了。截至目前,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饽饽代表性传承人仅有4人,以及少量的县级传承人。真心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宣传保护力度,在传承人收徒、产品展览展示、进社区进校园等方面加大宣传,将胶东这一习俗传承弘扬下去,这也是体现胶东文化自信的一个实际举措。

后记:首先,十分感谢蓬莱籍摄影师张吉华老师提供的精彩图片。作者撰写此文主要目的是为了讲好胶东故事,传承弘扬胶东文化。作者十分热爱胶东这方热土和胶东文化,但因作者并非土生土长的胶东人,缺少从小受这种文化熏陶的机会。为完成此文,只能借助网络资料和请教身边的朋友,文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张前进,一名普普通通的80后,出生在昌潍平原上的一个小县城—安丘,曾有过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兴趣爱好广泛,工作之余写点小心得,自娱自乐,聊以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大上的馒头-胶东庄户人家的花饽饽
面食上创造出的杰作,胶东花饽饽
这样的馒头怎么能下得了口,太美了!
胶东花饽饽(知识篇)
有一种民俗,叫蒸锅“花饽饽”
一个“馒头”卖几百上千元,怎么就火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