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全华‖一堆奇特“垃圾”引发的联想


一堆奇特“垃圾”引发的联想

文图:杨全华

一个朔风凛冽的下午,我骑着自行车来到本市一所高校。路过大学生公寓时,看到一幕始料不及的景象:楼前路旁的人行道上,堆放着一列数十米长的自行车“垃圾”。几个工人师傅正忙着用两辆大卡车上往外装运。


见此情景,我感到十分惊讶:“怎么这么多破车子,它们都不能骑了吗?有些看上去并不太破呀,太可惜了!”未及打听我即刻明白:原来这是“共享单车”作的祟。因为“共享”来了,那些喜欢赶时髦、图新鲜的学子们,不再留恋曾给他们当牛做马的旧单车,于是便将它们视做敝屣,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唉!”我的心一下变得有些沉重。几十年来我与自行车息息相关的那些往事便又出现在脑海。
我曾拥有过三辆“独享”单车,它们伴随我大半生,给过我深情的爱,也给我留下一些伤和痛。每每想起它们,总会百感交集,心如潮涌。
我的第一辆“独享”单车是我15岁那年秋天拥有的。那一年我考上了公社中学。学校离家近10公里,往返需要一辆自行车。当时家里虽有一辆旧车子,但那是父亲和哥哥赶集上店、下地干活必须的交通和运输工具,我不能用。清贫的家景,无力为我买一辆新车。无奈之下父亲想到一个法子,他把家里早已废弃的那辆破车子找了出来,准备拾掇拾掇给我用。那车子破得实在可怜,全身锈迹斑斑,轮胎严重磨损,幅条也断了不少,尤其是车架上的一根竖梁已裂开一条缝,动起来除了铃铛之外全身无处不响。一贯喜欢修修补补的父亲,找了一些铁丝四处用力梱绑了一番,说,就骑它吧。我接过这辆残破不堪的车子,依然感到高兴。因为有了它我就不用在离学校十几里远的路上步行了。就这样,我骑着它风里来雨里去在那条家门与校门之间的土路上奔波了两年多。这期间它既为我出了大力也为我添过不少麻烦。我对它有感激有嫌弃,甚至还有痛恨。它让我最不可原谅的是,总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记得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夏日,我在学校已经吃了上顿没下顿,不得不冒雨回家取干粮。午饭后,我骑上那辆破车子急急忙忙上了路。风急雨骤,道路泥泞,车子特别难骑。走了不到一公里,只听咔嚓一声链条突然脱落了。随着稀里哗啦一阵乱响,我的右脚背,被毒蛇般的链条无情地一连咬去大小五块肉,鲜血伴着雨水顿时染红了地面。我记不清后来的路程是怎样走完的……那件事如今虽已过去40年了,但残留的疤痕仍清晰可见……

我拥有的第二辆单车是一辆值得自豪的“拥军”车。那是1983年我在驻兖州部队炮兵第十二师政治部工作时,用地方政府慰问的优待券购买的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正是它,在几年的时间里,为我从兖州到曲阜30华里外的爱人工作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提供了交通便利。85年3月至86年6月我赴滇参加对越防御作战期间,它有幸休闲了一年多,后来当我调至67军政治部时又随我从兖州来到淄博。而第三辆单车则是一辆从旧货市场上购买的“二手”车也可谓“离队”车。那一年部队确定我转业地方工作,而偏偏此时,那辆履行了20年“拥军”使命的“永久”牌,似乎有先知先觉,在一夜之间竟不翼而飞了。为了防止再丢失,我只好到旧货市场上又买了一辆“二手车”。这辆车虽排号老三,但使命不凡,我与它同样情同手足。它陪伴我脱下穿了30年的军装,走向新的工作领域;退休后又载着我跑遍张店大街小巷、大小公园,帮我带大了孙子孙女,助力了我的摄影爱好,为我的生活带来了不尽的快乐。
可以说三辆“独享单车”见证了我人生中的三个不同阶段,是我人生路上的好帮手、好伴旅。我由衷的感谢它们。如今虽然日子过好了,有时尚的“共享单车”可用了,但我仍不肯移情别恋,至今未曾尝试过“共享”的滋味。


几十年来我与自行车结下的不解之缘,不仅使我对单车深情有加,还对它们的前世今生产生了浓厚兴趣。资料显示,单车的发明源于200多年前的欧洲。1791年,法国人西夫拉克因雨天在一条窄路上被一辆四轮马车溅了一身泥水,突发奇想,要造一辆两轮车。于是两年后世界上第一辆单车——“木马轮”便诞生了。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先后经德国看林人德来斯、英格兰铁匠麦克米伦、英国的雷诺、爱尔兰的邓洛普等几位单车爱好者执着不懈地改进,形成了现代自行车的构成。而中国第一次出现单车则是在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11月,上海首次从欧洲运来的几辆被称为“洋车子”的自行车。若干年后,中国也仿照“洋车”造出了自己的自行车。这件事让我想到有位学者曾说过的话。他说,东西方上千年的文明史表明,西方人比较注重人与物的关系,印度人比较注重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人则比较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联想到西方千百年来在自然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我感到这话确实不无道理。
需求是发展的动力,价值是生存的根本。在飞机、火车、汽车、摩托车等多种先进交通工具十分发达的今天,构造简单、小巧便捷的自行车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其它交通工具难以替代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人们离不开它,又需对它的性能和结构不断加以改进以满足多元化的生活需要。于是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单车便出现了。这就是当代的普通单车、公路单车、健身单车、场地单车、山地单车、变速单车、折叠单车等多种单车。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便捷交通工具在城市居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愈加明显。解决乘坐公共交通后的“最后一公里”对城里人生活的制约,已成为人们的渴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享单车”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应运而生。它的诞生,大大方便了城市居民特别是大中专院校那些集中居住的学生们。他们为之兴奋,为之击掌并断然弃旧图新!


建立一个新世界,必须砸碎一个旧世界。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不会因为少数人的恋旧而停步。同时一个新事物要想扎下根来又必须获得社会的最终认可。“共享单车”这个新生事物,近十年来从诞生时倍受城市居民的追捧,到使用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从早期的“有桩单车”到后来的“无桩单车”;从简单的机械操作到升级为电动行驶,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这期间虽然不断改进完善,但在交费、停放及防碍市容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难解决,以至于市民对其使用热情明显下降,前景不被完全看好。据媒体报道,目前有一些大中城市已开始限制新的“共享单车”上市而且已上市的“共享”也有被撤除的可能。
社会进步离不开创新和改革,而创新与改革又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有成功也难免会失败。作为一位对“独享单车”情有独钟的人,我仍然希望“共享单车”能通过不断完善最终走向成熟,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大的方便,以免让那些莘莘学子无耐地回过头去,再从那些单车“垃圾堆”里拣回曾被他们抛弃的“独享单车”!

独享数百骑
一夜遭抛弃
莘莘学子情
令我忆往昔

城区添共享
掌声一时起
有褒亦有贬
前景未可期

注:文中开头的一幕,发生于2017年1月11日下午。文章于2021年10月3日作于张店。


单车照片(手机拍摄)
********************



 【作者简介】 


杨全华 在部队服役30年,主要从事政治工作,后转业到地方机关。爱好摄影、文学,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摄影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摄影作品、文章曾散见多家媒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行车上的青春岁月,你是否还记得?
远去的自行车 || 作者 雷雨田
感恩富平 | 那辆自行车
褚荣兴 | 单车上的青春岁月
喜新厌旧
单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