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读书日 | 金凤来仪舞清声

张金凤田园散文印象

散文《墙上的镰刀》象一枚秋叶,从通天大树上偶然飘落,印我心底。

这是我首次通过人民日报读到纯粹农村题材的作品,觉得这种文章才配得上“人民”名义:“沉重的木板门一开,哗啦,一屋子月光,漫过记忆的峰岭,抵达那时的岁月。”

文字钻木取火功力深厚,近乎“咒语”灵异,感觉随时能催眠或唤醒什么,笔下镰刀仿佛关公掌中青龙偃月,大地上闪耀传奇。我读来如张飞饮酒口服心醉,乐意捡起它当作书签,细细欣赏色泽脉络,慢慢品读春华秋实。手不释卷时当“放大镜”,能检索丰收的原野;一叶遮目时当“望远镜”,又看清了童年的故乡。

作者张金凤,籍贯青岛胶州,职业音乐教师,我与之素昧平生,不详其人而略知其地。胶州出产鲜嫩白菜和生猛黑猪,还有三里河吹弹可破又如雷贯耳的蛋壳陶。可以想见,先民之初:燃堆野火,架起陶罐,几块儿猪肉炖棵大白菜,放开肚腹吃个痛快。生存之艰难,生活之满足,口福里两全其美。

往昔如斯,如今一贯,我最爱的家常菜,还是母亲做的猪肉白菜炖粉条,无非陶罐野火进化成铁锅打火灶。巧的是,我所读作者文章,除了《镰刀》,第二篇正是《锅灶》,听说金凤已写完《陶罐》。乡土文化这局麻将牌,在金凤手上杠头开花,和出了“大三元”。

殊为难得,金凤用“白菜猪肉”烹制出“佛跳墙”。 她将平淡无奇的原料,浓缩锤炼成具有传统内涵与人文情怀的大手笔。作品气质夺人,选材质朴视点独特,情韵绵长笔锋深邃,诗化语言为灰暗乡野渲染高光背景。把乡村凡俗恰到好处托进美学领域,使乡野故事焕发神采,展现田园“大散文”的格局。目前这相对冷辟的领域,金凤不啻为一枝独秀的探索者。

读者看到凤鸣岐山,一位纤弱女子特立独行于文学莽原,不投机不取巧,抱璧向隅,对着别人视为沙子榨油的角落芳心暗许,坚守“自留地”里做文章,终于掘得清泉,滋润救赎易于遗忘的灵魂。她化腐朽为神奇,以时代几近淘汰的镰刀、锅灶、胡麻、瓦罐等边缘材料为音符,故土堆里匠心独运,弹奏一阕阙铿锵婉转的乡村变奏曲,唤醒尘封的傲慢与偏见,提醒浪子回头:春在溪头油菜花,此心根深系农家。乡村田园生活,原来真的那么真、善、美!这种可遇不可求的作品不单为好文章,更是人们清心明目的药。

作者说“一个出生在乡下的孩子,可以读不好书,却不可以握不紧镰刀。”这让我信服,同时惭愧。我生在乡村,故乡昌邑距胶州不远,两地均属农耕平原,风土近似。唯一不同,我10岁来到城市,属于农村“逃兵”。我尊敬农民向往大地,素以南山陶令雪堂东坡为志趣。可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内心忐忑自己就是金凤笔下游手好闲的孩子。总之,我的田园梦附庸风雅,归去来兮,进退两难。透过金凤作品,我内心释然:作者回顾往事如梳秀发,以沁入血脉的热情提炼,用女儿工笔绣花,速写父亲镰刀的光芒,素描母亲炊烟里的身影,也激活我朦胧的情感,串起了片段的记忆。

这种农家系列文章,对我既属补课也有启蒙。我高兴有高明的文字讴歌田野,为暮气沉沉的乡村存亡继绝。欣慰有同道关怀农业,说明大家不是光吃馒头不管庄稼。社会多一点对农民的温情,就会多些人免于饥寒。反证于金凤笔下:“锅被揭走了,灶黑乎乎的大口惊恐的张着……”(《锅灶》)。语言直白含蓄,表达剑胆琴心,生活要居安思危,必须象作者这样,善于观察感悟,反思甄别。道理正如:“麻木,比疼痛更可怕。”(《胡麻的天空》)。

乡野田园是金凤贴心的“娘家”。她触景生情:“闲挂一弯斜月的日子里,镰刀其实满眼苍凉。”这种淡似闺怨的新式乡愁,只有最体贴的儿女才能察觉。读金凤文字,想起农家儿女陪伴爹娘拉呱儿,慈祥母亲安抚孩子入睡,只有对最亲近最熟悉的人,才能毫无距离,说出对方能懂的心里话,哼响连接梦境的摇篮曲。圣人曾说种地不如老农,把学问与农业对立。金凤笔下,文学与农事手拉手心连心,学问礼敬孔夫子,躬耕不辞樊须稼,证明文化与农事可以水乳交融达成中庸。

我对作者的钦佩,还在于她针灸一样刺中乡村田园关键的穴位,怀着悲悯一针见血,疏通经络活气化瘀,让人温暖畅快从而心生憧憬。大家看到,金凤一个花样女子,具备鲁智深的神通,有能力倒拔杨柳,将乡野连根呈现给读者,启发人们从中寻找来源去路。“日升月息,男人那麻杆一样的脊背弯下来,女人那拨锤的旋转慢下来.....”(《胡麻的天空》)。她靠作品说话,麻团里剥茧抽丝,把司空见惯的农村世俗,提升到广义文化高度。这是易被忽视的质变和创新。之所以广义,而非狭义,应该就是大散文格局宏“大”的由来吧。

现实中乡村文字很多,却很少引起我的兴趣。那些笔下,农村蛮荒陌生,与我的故乡体验无法吻合。而金凤作品信手翻开几行,我就认定是朋友,至少同声相应的老乡,因为内心理想的老家,就是她文中的模样。她用农事营养文字,以文章反馈乡村,为昨天苦难贴上封条,给家园幸福翻开篇章。主旨不仅礼赞感恩,更是怀念祭奠。礼赞乡亲汗水,感恩父母辛劳;祭奠镰刀英雄迟暮,怀念锅灶含“薪”茹苦。

古往今来,农家无形美德与有情器物传达大地的慈悲,凝成乡村生活基础核心,这种代言苍天厚土的能量才是根本博大的文化。金凤恰恰降龙一样牢牢抓住了这股恢弘力量,化为文学感染力,点中人心最软的地方。面对如此大风流高格调的作品,喜欢阅读的人们,怎会无动于衷呢?

我坚持认为,以金凤为代表,与她同气连枝的新式乡村田园散文,在文化范畴,以文学方式,异军突起再现农耕文明最后一片“王气”。专业领域内,“山药蛋”曾盘踞山头,“荷花淀”泛舟水乡,更有群体固守黄土经略西北。这些地域只代表局部。尽管文字美妙成就巨大,格局不免一隅。而农耕疆域标志是“中原”,农村文化代表当在“平原”。只不过王师光复迟到了一些,读者惊喜看见,金凤以卓尔不群的审美实力的在大地上攻城拔寨跑马圈地:镰刀杀伐征战,锅灶吞吐后勤,胡麻军阵士气高昂,连敦厚的陶罐都箪食壶浆,慰问由家乡女儿统帅的子弟兵。

这才是久违的文章王道,更是农家丰收的原野啊!胜利水到渠成,也恰如其分,金凤写出了农耕文化中正仁和的大气,匹配平原深沉辽阔的个性:父兄的风骨,大地的肥沃,丰收的喜悦,农家的情怀。在欣慰之后,我几欲悲观,怀疑文章锦绣到此,该不会是乡村文化回光返照吧?因为,一方面时代飞速前进,农村刹不住车,又不能挂倒档,只能借着惯性迅速老迈;另一方面,文化及文学市场细化到这样层次,金凤等大批优秀作家,把触角细化到村庄内外几乎每一个元素。后人文章,该怎么做呢,难道真有一天,让孩子对着一个西瓜籽和一颗芝麻粒,左右为难无从下笔吗?

当然,既不必替古人担忧,也不必为后人纠结。

我喜爱金凤文章,基于内心共鸣,也有朋友怂恿,斗胆议论金凤作品。过程笔步艰难,犹如蛮牛落井。行文既此,反而释然。我非农家子弟,对田野相对陌生,这又如蛮牛一头钻进庄稼地,感觉一片绿油油香喷喷,落眼什么都好看,下口什么都好吃。而好在哪里,牛发不了琴音,仅仅单调牛“哞”几声以示欢快。至于践踏人家劳动成果,怨,只能怨引诱与赶牛进来的人。

而阅读当下,把握笔下,金凤来仪舞清声。

我但求尝试,试图读懂金凤——金胶州飞升金凤凰,身张彩翼,心有灵犀,叼着澄黄麦穗,定格成文化图腾,为勤劳善良的人们舞献祥瑞和希望!

作者简介:于大勇,青岛港集团油港公司工作。曾以网名默雷混迹论坛结交朋友。好传统乐谈兵,读奇书访高人。偶为散漫文。崇尚: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评】李俊杰/空碗里,是满满的“黄金”
浙江江山乡村如画田园如歌
田园农家
【潭西记忆】六月冬:割稻
二十四节气(组诗)
适宜乡村自建房, 婉约清新新农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