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声读物丨旧时邻家

J

JIA ZAI HUANG DAO

|   家在黄岛   |

有 声

读 物

  “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在品读唐人元结的诗时,我想起了儿时的邻居们,他们的音容笑貌还是那样真真切切。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有三家老邻居,西邻牟家、东邻刘家和对街的玉玲家。

西邻牟家

  牟家与我家的“怨缘”最长,奶奶与牟家老太年龄相仿,同一年被娶进了各自家门。有一年秋天,奶奶发现自己辛苦攒下的一瓷罐子鸡蛋被人给偷了,屋里还留下了几个大脚印子。看到空空如也的瓷罐子,奶奶是火冒三丈,再看看那比男脚小比寻常女脚大的大脚印,奶奶心里有谱了,这偷鸡蛋的八成是牟家老太,因为整条街的妇女只有她是大脚。

       但是抓贼得捉赃呀,奶奶没有捉到现行,就只能停留在“怀疑”的层面上,可心里的那口气总得想法发泄出来,于是奶奶就隔三差五的在院墙外指桑骂槐,而奇怪的是,牟家老太就是不吭声,这也更加让奶奶确信她就是那偷鸡蛋的贼。两家从此再不上门。

  过了几年后,奶奶终于等到了报“一箭之仇”的机会。牟家老太的大儿子到了娶媳妇的年龄,奶奶恰恰是村里有名的“媒婆”,牟家老太怎好意思再去找奶奶给说媒,只好委托别人去办。结果牟家老太的大儿子说对象是说一个吹一个,原来这里面是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用奶奶的话说:“邻居家的孩子找对象放着我不用反去用外人,看谁会信他、嫁他?!不信就等着瞧!”

      牟家老太的大儿子竟然真的在五年内没找上媳妇,这在农村里可是比较罕见。后来牟家大儿子虽然找上了儿媳妇,但那媳妇自幼就得了哮喘病,街坊四邻都说牟家娶了个“病秧子”,这毕竟不是什么好事。

  大媳妇是“药罐子”,二媳妇又是典型的“小抠儿”,而那两个儿子也是山羊打架——勾心斗角,没有人愿意赡养老太太,最后逼得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自己拾柴火做饭,自己挑水洗衣服,头疼脑热的更是没人照顾,有时连饭都吃不上。左邻右舍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村委会来协调牟家的事儿,最终牟家老太在儿媳妇的“脸色”中有了吃穿。

  牟家老太终于没有熬过八十岁大关,那一年腊月初八她撒手人寰,而那不争气的俩儿子竟然在她去世之后为了争夺家产——唯一的一棵老香椿树发动了“内战”,这着实让村里人又气又恨。

  随着牟家老太的离去,奶奶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至今我还记得,牟家老太去世的时候,奶奶竟然老泪纵横,说和她做了半辈子邻居,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和她坐下来说几句心里话,丢了一罐子鸡蛋也丢了大半辈子的邻居缘分。

东邻刘家

  与牟家相比,东邻的刘大爷家则完全不同。据老一辈人讲,刘大爷家祖上是“地主”出身,家里有骡有驴,各种农具应有尽有。后来经过土改,他家的地虽然少了许多,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底儿还是相当丰厚,尤其他家后院的那十来棵枣树颇为喜人,一到秋天我就爬过院墙去偷吃大红枣,但刘大爷从来都不批评我,等枣子彻底成熟以后,他总是分给我家一大袋子。

       其实刘大爷对谁都一样,始终透露着一种大气,谁家农具不够用了向他借,他从来没有拒绝过,即使偶尔用坏了,他也不会责怪人家。但更让我们感到钦佩的还是刘大爷的治家之道。

  走进刘大爷的家里,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意盎然,院子里新开的月季花在微风中摇曳着舞姿,猫儿、狗儿在树下打着瞌睡,真像是走进了陶渊明的世界里。

       除此之外,刘大爷的家风甚是严格。每次吃饭的时候,刘大爷的老母亲必定是第一个动筷子的,有一次刘大爷的儿子破了规矩,吃饭时先动了筷子,结果是遭到训斥之后还得面壁思过,用刘大爷儿子的话说,他爹就是一“老顽固”,但在众乡邻看来,刘大爷家的孝道就是村里的道德模范。

       和牟家老太相比对,刘大爷的老母亲那可是村里最幸福的人了,她一直活到96岁才溘然长逝,据说出殡那天,刘大爷那是哭得昏天黑地,三天三夜水米不沾,连续五年春节不贴对联,不放鞭炮。

  时至今天,当父亲和我回家乡的时候,必定要到刘大爷家里坐一坐。尽管刘大爷因肺气肿去世已有十多年,但他的儿子及儿媳妇依然和他爹一样把自己的老娘伺候的健健康康,我想这就是优良家风的一种传承吧!

对街玉玲家

  如果说刘大爷家用“温风细雨”来形容的话,那么大街对面的玉玲家就是“惊涛骇浪”了。

  玉玲家和我们家是本家,虽然她比我大不了几岁,按辈分我得叫她姑。小时候,我经常没大没小的叫她田玉玲,但她从来不生气,总是带着我到处去玩儿,上山摘桑葚,下河摸螃蟹,这些是常有的事儿。

       然而我最害怕的却是玉玲她娘,她天生有一个“暴脾气”,家里丁大点儿事,她就得像火山似的爆发一场,比如玉玲她爹看电视久了,她发一通火,玉玲放学回家晚了她也发火,玉玲姐夫多买了一捆啤酒,她更是怒火冲天。

       每当我们听到她大发雷霆的时候,母亲总是从冰箱里拿出几支冰糕送过去,说是让她降降火,这一招还真管用,两支冰糕下肚,她的火气还真是消去了一大半儿。就这样,我们经常在玉玲娘的大嗓门中感受到她家的叮叮当当。

  在我印象里,玉玲娘除了脾气不好之外,却是一个干活麻利的劳动能手。无论是春耕还是秋收,玉玲家总是领先于我们,忙完自己的,玉玲娘就帮着我们家做农活。听母亲说,玉玲娘姓于,是建国前的老党员,在淮海战役中是支前模范,干起活来那是风风火火没人能比,我想她的“暴脾气”也不是无端白发的吧。

  然而玉玲家不知为什么,那几年厄运总是降临到她家。先是有一天晚上,正当村里放电影的时候,玉玲家很奇怪地着起了大火,三间屋子烧成了灰烬,这让玉玲娘肝肠寸断。

       时隔不久,玉玲娘又检查出了食道癌,原先的暴脾气从此“哑火”。在她病入膏肓之时,曾经对我母亲说,她还想吃支冰糕降降火。当她艰难地吃完那支冰糕时,我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那以后,每次看见冰糕,母亲总是唠叨说:“玉玲她娘就喜欢吃我送的冰糕,说是能降火。”

  如今,那些老邻居早已成为旧时庭院里的永恒记忆了,虽然渐渐远去,但每次想起他们时,我的心里总是难以平静。晚年凄凉的牟家老太,孝字当头的刘大爷,风风火火的玉玲她娘,就像人生的乐章,弹奏出生活里的酸甜苦辣。

文/田元武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就职于青岛市黄岛区峨眉山路光谷软件园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热爱读书写作,喜欢用手中的键盘敲出人性之美。

主播/雪妮子

简介:薛喜梅,笔名潇湘妮子,雪小小,上泉朗诵社会员。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姜蕴青

校稿:孙莉霞

复审:刘培蕊

发布:刘培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婆婆为赚钱帮邻居接送孙子,半月后却被索赔一万,感叹:钱不好赚
九旬老妇为让继子常来看望 起诉讨要赡养费
赤蛇托梦报恩
冰糕的故事
大河之声 | 我的保姆奶奶 | 作者:阿米杰/诵读:韩秀丽
95岁孤独老太敢于寻爱,找小35岁的老汉结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