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声读物丨臊子面

J

JIA ZAI HUANG DAO

|   家在黄岛   |

有 声

读 物

  有幸在臊子面的发祥地生活了一段时间,也就是这段时间,给我的饮食生活养成了一种难以改掉的顽习。离开那儿三十多年了,喜欢吃面条的习惯却总也改不了,每日三餐,必有一餐吃面条,任何生猛海鲜都不可替代。要不,整个一天会觉得缺了点什么,甚至到了浑身乏力的地步。

  岐山县位于西安以西的古丝绸之路、现代欧亚大陆桥沿线的关中西部,是西周和周文化的发祥地,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更有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在此地诞生。

  作为陕西盛产小麦的大县,这里的饮食生活多以面食为主,聪慧的岐山人用本土自产的小麦,做出了种类达几十上百种之多的美味面食。油泼面、棍棍面,辣子面,酸汤面,浆水面,臊子干面,烩面,焖面,菠菜面,苜蓿面等等数不胜数,还有众所周知的biangbiang面和擀面皮,而最受欢迎享誉最盛的当数臊子面。

  吃面的那种感觉美不胜言,总觉得余味无穷。

  那一口吹不透的臊子面,油光红润的汤面上,漂浮着星星点点翠绿的或蒜苗或韭菜和金色蛋皮漂花,看上去似乎没啥温度,更是不知道汤里隐藏的内容。端起碗来却是烫手,顺着碗边吹口气,红油微微泛起涟漪,随着筷子的插入、搅动,一股热气扑面而起,酸香鲜美,迫不及待中筷子抄底旋转捞起,底菜和那几片臊子肉连同汤面上的红油尽都卷入面中,此时的筷子上,已是操起了一个红(红萝卜)、黄(黄花)、白(豆腐)、金(鸡蛋饼)、黑(木耳和海带)青(韭菜或蒜苗)的五彩世界。

  嘶溜一声,一碗面入口进肚,鼻尖、额头已有汗珠渗出。一阵嘶溜声过后,面前十几个桌已只剩清汤寡水的汤碗了。要是在三伏天,一顿臊子面吃过,浑身透汗淋漓,胜过最好的除湿排毒养颜良药。

  正宗的“岐山臊子面”,色香味俱全,做法是很有讲究的。一碗面要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这九大特点的完美体现,在色彩上还要有一红二白三黄四绿五黑的美感享受,如果再有人给讲上一段自周文王起始的各种与臊子面有关的历史传说,这碗面可真称得上是美食与中华文化融合的上品了。穿越了几千年,在不同的时空吃过了同样的这碗面,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记得有位家在农村的同事,传说他们村就是臊子面的正宗出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婚宴可谓是搞得隆重排场,不仅在自家院里架起炉灶帐篷,连左邻右舍的屋里院中也都支上了帐篷摆开八仙桌待客。

  用砖和黄泥垒起的炉灶,台面上还贴着瓷砖,干净利落整齐,足够架起十来口大锅,煎炒烹炸蒸煮烫齐全。最引我注意的是边上的两口大锅,一锅如丝如线随波翻滚的面条,一锅泛着酸辣鲜香的橘红色臊子汤,还没吃,光是看着,就是一道视觉和嗅觉享受的美味。

  随着这气味的升腾,已是垂涎欲滴,食欲大起。七碟八碗的菜肴摆了一大桌,硬是没记得一样,惟臊子面吃了怕有二十多碗了吧。只记得当时是两个小伙子,专为我们一桌八人,马不停蹄的穿梭往来,端上撤下,几乎要供不上我们。正宗臊子面只吃面不喝汤,汤是要返回汤锅再加工浇面的。这是我第一次吃到地道的正宗臊子面。

  这些年也多次到过西安,西安城里的岐山面馆倒也不少,不知是现在做臊子面的工艺改革了呢,还是我的口味变了,我始终在疑惑中,愣是没吃出那个岐山臊子面的味道来。

  岐山臊子面源远流长,有关臊子面的传说很多,一是说:周文王在渭水之滨射杀了一条大蛟龙,仁慈的周文王要与民同享。为了让更多的人吃到这种美味,他让属下把蛟龙肉做成一大锅臊子汤,用此汤浇面,只吃面不喝汤,剩汤要倒回锅中再加热,循环使用,以便让更多的人分享。

  二是说:有一户农家娶了个聪明伶利、贤惠能干的媳妇,精于烹调。过门后,她做了一顿面条,光滑细薄,汤汁浓香,色香味绝美可口,全家吃过后赞不绝声,年幼的弟弟吃了一碗又一碗,硬是不想放下筷子。

  几年后,弟弟当了官,过年期间,请来几位同僚到家里做客,当客人们饱餐其嫂子做的面条后,无不称赞,纷纷到厨房面谢嫂子。从此“嫂子面”渐渐传扬开来,四邻八乡争相仿学,天长日久,“嫂子面”被叫成了“臊子面”。

  还有一种说法:此面条虽薄长且细,但非常筋道,加上汤又很热,吃的时候不住地吹吹吸吸,故而会发出口哨般地声响,于是又有了“哨子面”的称谓。

  这倒是对我们在单位食堂吃面时的最形象说法,尤其在夏天,大家都不愿在饭堂闷着(那时候没有电扇,更别提空调了),树荫下围成一圈,房檐下蹲成一排,你吹他吸,嘶溜、嗖嗖的“哨”声此起彼伏,特别是我们手捧大老碗的年轻人聚堆处,吃出的动静那可真是震天动地。

  在岐山,擀长面是妇女们必会的功课,女孩儿从十来岁就开始上案学着擀面了。新媳妇过门第二天,有一项专门擀面的隆重仪式,客人上席后,新媳妇要亲自上案擀面,技术高超娴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匀,切条细长,下到锅里不会断裂,不会黏连,这样的新媳妇,才能赢得大家的赞誉。

  从这延续了几千年精研细作的臊子面,可以看得出老陕们定会再现开元盛世,大展汉唐雄风。他们在不断地创新完善中发扬光大,将来这碗臊子面亦是会更加美味了!

文/郑京太

简介:祖籍黄土高坡,现住青岛西海岸新区。闲居陋室,斟一杯浊酒邀月,静听星光和霓虹的述说;捧一壶清茶,坐看日出月落。

主播/陈薛俊怡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教育朗协副秘书长。珠江路小学语文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员。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FM926教育成长家园栏目优秀嘉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区心理健康辅导站团体培训师;区心理健康骨干宣讲团讲师;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市读书工程先进个人;山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者;山东省教育信息厅信息员;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中级心理健康辅导员。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姜蕴青

校稿:尹顺清

复审:裴   珊

发布:姜蕴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岐山臊子面
西安这六家面馆,靠臊子面就能帮你熬过降温天
岐山臊子面牵动远方游子的思乡情结
手工摆汤面两碗是一套,要摆一摆才吃
岐山臊子面最正宗的做法 面条做法大全
(2)[转载]岐山,只为一碗正宗的臊子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