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对父母谋杀了他们的孩子——所有父母都应该读的现象级小说《无声告白》
这对父母谋杀了他们的孩子
所有父母都应该读的现象级小说《无声告白》

我是用了3天的时间,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读完这本小说的。整个阅读的过程,说实话,都不算太愉快,心时时刻刻都在揪着,也会觉得压抑,也会觉得被疗愈。会有这些感觉,完全是因为我曾经是一个孩子,而我现在是一个妈妈。我感同身受,我忽然惊醒,我开始反观自己。


(图为作者伍绮诗·美国)

《无声告白》的扉页上写着一句很动人的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就是这个悲伤故事全部的奥义。

故事围绕一个家庭展开。爸爸詹姆斯·李是一个有着深刻身份危机的华裔历史学教授,妈妈玛丽莲是一个美国白人,野心勃勃想要从医,但却留在家庭里成为全职主妇,哥哥内斯考上哈佛,即将离家去上大学,妹妹莉迪亚与哥哥在同一个高中读书,显得内向而有些忧郁,最小的妹妹汉娜,存在感很弱,常常被家人忽视,但却最敏感,最善解人意,洞察人心。

小说的开篇就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多条叙事线让小说的结构非常的精妙。

爸爸詹姆斯·李早年跟随父母顶替别人的名字,非法进入了美国。因为非常聪明,成为了当时镇上高中唯一的一个华裔。因为太过“与众不同”,常常引人注目,被排斥在学生的社交圈之外。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考上哈佛,在这里上课时,与玛丽莲相识,两人结婚后,詹姆斯以为自己会毫无悬念的留校任教,却被告知另一位白人更适合那个位置,随后,他和妻子来到了米德伍德镇,在这里的一所大学讲授历史的课程。因为早年与周遭格格不入的经历,让詹姆斯觉得,没有什么比融入周围的环境,成为这个环境中的一员更重要。

妈妈玛丽莲年轻时是一个学霸型的女孩。她的母亲是她高中的家政课老师。所谓的家政课就是教女孩子一些家务劳作、烘焙烹饪方面的内容。玛丽莲非常反感厌恶,她不想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一辈子在厨房忙忙碌碌,她也极力想要摆脱母亲的期待,成为一个有点“离经叛道”的女性。她想当一个医生。在哈佛,她遇见了年轻的詹姆斯,被他深深的吸引,两人相爱,结婚,因为怀孕生下了两个孩子,她放弃了学业,成为了一名全职主妇,成为了她母亲期待的那样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围绕着孩子过一天的主妇。期间,她曾因为母亲的过世幡然醒悟,决绝的丢下丈夫和孩子一整个夏天,跑到另外一个镇上租了房子备考,她依然想要当一个医生,却因为自己怀上了第三个孩子而再次无奈的回归家庭。因此,她把她人生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三个孩子中最像她,唯一拥有蓝色眼睛的莉迪亚身上。

哥哥内斯,在这个家庭中,是一个存在感不强的人。因为父母过度的关注妹妹莉迪亚,自己常常被无视,被忽略,因此一刻不停的想要借由上大学离开这个家。在妈妈出走,整个家庭陷入死寂的黑洞的那个夏天,内斯迷上了航天技术,在急切的想要与父亲分享这种快乐时,内斯被心烦意乱的父亲狠狠的打了一巴掌。父子之间的裂隙开始膨胀。但内斯还是不自觉的接受了父亲的暗示,觉得自己只有考上哈佛,才能被父亲“看见”,才能被母亲“肯定”,甚至因此放弃了去麻省理工这种能离他梦想更近的学校。

妹妹莉迪亚是三个孩子中,唯一拥有蓝色眼睛的孩子。对爸爸来说,这代表这华裔的一种融入,对妈妈来说,这代表着对自己的认同。因此,莉迪亚在三个孩子中,最多的受到父母的关注。尤其是母亲。因为玛丽莲想要当一名医生而不得,她变把所有的精力和期望都放在莉迪亚身上。她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教她数学计算,不断的问她问题,在每年的生日送给她诸如杰出的女性科学家之类的书籍,送给她听诊器,解剖学的彩页书籍。而莉迪亚愿意接受这些,只因为在母亲离家出走的那一个夏天,她暗自许诺,只要母亲回来,她愿意去做一切让母亲满意的事情。莉迪亚没有自我,她厌恶物理,成绩一次一次的下滑,在母亲的逼迫下,压力山大。而父亲对莉迪亚的期待是希望她能多交朋友,融入圈子,善于社交,因此父亲不断的提出建议,让她邀请同学一起去看电影,送给她提高社交技巧的书。这些来自他人的期待,都压抑得让莉迪亚透不过气。
妹妹汉娜从小就被姐姐夺走了父母亲的关注,她甚至都很少能够得到母亲的拥抱。因此,她更善于察言观色,更敏感,更能洞察人心。她常常一个人躲在餐桌下面观察这个家里的每一个成员,把他们的内心世界看得通透。莉迪亚死了,一整个夏天和莉迪亚混在一起的杰克表现出的种种异常,她都能洞悉原委。所以,她才是唯一一个知道事情真相的人。

为什么我会说,在这本书中,我感同身受,我忽然惊醒?这本书对我们做父母的而言,究竟有哪些启示?

1、你未曾想过暗示的力量有多可怕。
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是个数学渣。小的时候,我曾因为从1数到100会数,从100倒序数到1不会,而在大年三十被我爸抱到小屋子里逼着我数。数不明白,就不能离开。那时的我,只是还没法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我看着爸爸的脸,心里异常的恐惧,觉得自己数不明白,可能就不被爱了。

后来,爸妈送我去了奥数班,这对我而言,真是非常的折磨。小学的时候,我就学会自己骑自行车了,周末都是自己骑车去上奥数班。因为实在是太讨厌课程,我常常在上奥数班期间无所事事的在街上骑车游荡或者出去一会儿再回家,告诉我妈说,奥数班没有人,今天可能停课了。我的翘课历史,从小学就开始了,起步有点早,但后来,几乎很少翘课。事情败露,我爸妈知道之后,并没有逼迫我去上奥数班,我因此非常感激。

再长大一些之后,有时数学题马虎一点,妈妈常常会为我开脱说,女孩子都是文科好,理科差。

高中开始,数学就几乎次次考试都不及格,即使补课也是无济于事。而每一个文科单科,我都会拿到全校的最高分,政治、历史、地理、英语、语文,对我而言都非常轻松,就连生物也很好。

长久下来,这就变成了我对自己的认知。我接受了这样的期待和暗示。尽管它并没有恶意。

我的爸爸妈妈做了他们能做的各种努力,送我去社会上的补课班,带我去我们班数学老师的家里一对一的补课,在我很懊恼的时候,跟我说,别着急上火,大不了,咱们高考就放弃数学,提高其他科目的成绩。

后来,高考的时候,我竟然考出了高中以来,人生数学的最高分,因为我放弃了所有的大题,保证每一个选择填空都做对。选择题不会做,我把四个选项逐一代回题目,逐一验证。


暗示,真的会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常常想,如果当时爸爸没有逼迫我数数,而我没有因此感到恐惧,如果妈妈没有暗示我说,女孩学不好数学是正常的,今天的我,会不会完全不同?我会不会成为一个IT业的人士,会不会成为一个数学老师,我的人生会不会有其他的可能?当然,也完全有可能即使没有发生这些事,我也一样学不好数学。

我不是在责怪别人,或者在为自己找理由开脱,我只是尝试着说明,这些在我记忆中印象很深刻的事情,而我也确实就沿着他们的期待和暗示,自我实现了。


詹姆斯和玛丽莲结婚的时候,玛丽莲的母亲曾经扳着玛丽莲的肩膀说,这是不对的,你会后悔的。意思是,玛丽莲和一个华裔结婚注定是一个错误。这让詹姆斯觉得自己其实并不配得到玛丽莲,并不配拥有幸福,让他觉得,他指应该与和他相同的人在一起,与华裔在一起。这也是后来在莉迪亚死后,家里发生变故时,詹姆斯会婚内出轨他的华裔助教的原因。

书中玛丽莲的母亲对她的暗示是希望她成为一个好的主妇,烤一手好派,把家务做的井井有条,即使玛丽莲考入了哈佛,母亲对玛丽莲说的也是“你会在哈佛遇见好男人。”即使玛丽莲拼命挣扎,即使她曾经丢下两个孩子,想要复习备考,但最后还是回到了母亲的期待中。

而可怜的莉迪亚更是为了满足父亲对她合群、融洽亲密社交关系的人设,假装和同学煲电话粥,默然的听着话筒那一边嘟嘟嘟的提示音,脸上装出愉快交谈的样子。为了满足母亲对她的期待,装出对物理、生物很感兴趣很喜欢的样子,每天战战兢兢的应付母亲紧迫的叮嘱询问。

2、你要知道,孩子是他自己,不是你。
有一次在一个群里聊天,我请教有什么数学启蒙方面的绘本,因为自己数学太渣,担心小马以后也会对数学不感兴趣。我希望小马能体会到数学的美妙,而不是像我这样因为数学太渣而影响了人生做出选择的可能。

有一个很睿智的群友说了一句话,一下子就点醒了我。他说“你呀,父母缺什么,孩子补什么。”

我吓了一跳。忽然意识到自己当下的想法多可怕。

小马是小马,我是我。我的数学很渣是我的人生,不是他的。他可能会对数学非常感兴趣,非常爱数学,会觉得数学很美妙。我不应该把我的焦虑转移到他的身上。我应该只是一个辅助他成长的人,尽力提供他成长所需环境和物质的人,而不是一个让他沿着我想要的轨迹行走的人。

爸爸詹姆斯的整个青春期都是在孤独中度过的,他不会去约会,也没有会约他,他只能把自己投入到学习中去。他青春期所欠缺的,他希望他的儿女能够弥补上,以此来让自己完整。他带着哥哥内斯去游泳,希望他能融入到当地孩子们在泳池里面的游戏,他开车载着莉迪亚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努力讲属于他那个年代的笑话以表示自己非常亲和。在莉迪亚生日的时候,她只是想要一个小小的项链,而詹姆斯送给莉迪亚的是一本如何开始你的社交,如何交朋友的书。

而妈妈玛丽莲因为相当医生郁郁不得志,一心都放在了女儿身上。她甚至都没有真的想过,女儿喜欢的是什么,女儿想要的是什么,就把自己想要的一股脑的投射到莉迪亚的身上。每年莉迪亚的生日,她都会收到妈妈送的书,大多数都是各种女性科学家的故事,医学相关的书籍。而莉迪亚只要看到解刨的彩页图片,就会一阵阵作呕,她并不想要学物理,也并不想要当医生,她其实更感兴趣的是外婆留下的一本烘焙书。你看,这多反讽。

自从那个群友指出了我的焦虑之后,我觉知到这是我的问题,我的人生,关于数学的焦虑是与小马无关的,于是我就开始放下。我不再刻意的想要引导什么,启蒙什么,而是在小马对数量表示出兴趣的时候,满足他的好奇。让他的步伐来引导我。

3、请你“看见”你的孩子。
因为小说中的玛丽莲和詹姆斯对莉迪亚过度的关注,以至于完全忽略了另外两个孩子。他们看不到内斯对航天的热爱,玛丽莲带着内斯和莉迪亚去博物馆时,只会带着他们去莉迪亚“感兴趣”的气象馆,而不会带着他们去内斯喜欢的航天馆。他们每天在晚餐的饭桌上,只是会象征性的问问内斯和汉娜,然后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莉迪亚身上。

除此之外,他们看不到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每一个孩子内心的呐喊。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缺失的青春期,自己不够完整的人生。

他们看不到内斯同样渴求关注,渴望肯定,看不到内斯心中对莉迪亚的羡慕嫉妒和一丝丝恨,看不到汉娜细微敏感的心,渴求爱的心,常常被边缘化而已经泰然自若的心,看不到莉迪亚压抑的愤怒,内心的焦灼,看不到她心里最后的一根稻草已经被压弯,最后走向湖中的小船,毅然的跳入湖中。

在莉迪亚死了之后,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经历了危机,但最后家人又重新聚合起来。

詹姆斯和玛丽琳像当年一样温柔而珍重地做爱,出轨那桩事就像之前两人“只向前看,不问过往”的约定一样,“永远不会被讨论”;詹姆斯和内斯不再针锋相对,汉娜得到了母亲的长久温暖的拥抱。詹姆斯和玛丽琳说话时会选择真正能表达自己意思的措辞,无论是对内斯,对汉娜,还是互相之间。

爱是造成一切的痼疾,爱也是消散这些痼疾的解药。

究竟应该给予我们的孩子什么样的爱?

我想,读完这本书,你会和我一样去深思,你会慎重的给出对于孩子的每一个评价,你会努力的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而不去干涉孩子的选择,你会用心的去了解你的孩子,了解他真正想要的,他喜欢的,你会情绪平和而稳定,不需要孩子讨好你的表现出“懂事”,你会给出你的自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声告白》:人终其一生,如何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读《无声告白》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摆脱他人的期待,活出自由的自己
父母的爱有时很沉重
爱是理解,爱是成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