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撕|@玫瑾奶奶的育儿观!我就是和你“杠”上了!

哎呀,说来还真的很不好意思,都说小宇宙不蹭热点,也不搞撕撕那一套,但前几天那《开年手撕“专家”:你是不是对养孩子有什么误解?》文章一发,还真是引起了一些争论。

有的,在评论区里说“父母在法律上是监护人,要监管孩子。”我不太明白,在日常生活里,这位读者是用法律来界定自己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吗?除却这个奇怪的逻辑不说,难道,我们日常和孩子相处时,教他明辨是非,设定规则和底限时,还非得有法律依据才能“监管”孩子吗?

有的,找到后台来和我说,“非常赞同李玫瑾教授的观点。对孩子就是得严厉一些,不然就无法无天了!”哦,这敢情是在家里防火防盗防师兄,哦,不,防孩子了。先假设,对孩子自由,孩子就会无法无天了,就上房揭瓦,再假设自己“严厉的管教”就会非常有效,孩子就不会无法无天了。把情况推到极端,再去讨论,这是逻辑谬误最典型的特点。育儿要是那么简单粗暴,直接了当,哪会有那么多“专家”出来套路家长啊?

有的,自己还是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转发时还附上声明,我赞同李玫瑾老师的观点,不赞同这篇文章作者的观点。你表达的这个赞同,背后的逻辑是用李老师的方法,太好管孩子了,以后孩子们都服服帖帖的,整齐划一的,没有活动小心思的,我就省心省事了,so easy~我有时对着小马一个,都要分分钟崩溃抓狂,你要面对着一屋子乌央乌央的孩子,我能理解你。我不知道,如果是我要面对一屋子孩子的时候,我还能不能好好说话。所以我文章的对象是只对着自己孩子的家长,不是你。在幼儿园,你用什么方法快速的控制局势,那不是我们文章要讨论的,请你不要对自己的方法感到隐隐的焦虑,如果你内心很确定你用的方法有效快速,你就不需要专家的观点来给自己证明,对吧?

有的,说“你没有说服我,为了撕而撕。”我写那篇推送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说服你啊,更不是为了撕而撕啊。一是,为了表达不同的观点。选出李玫瑾观点中荒谬的地方,只撕观点,不撕人,真理越辩越明,撕撕有益思考。难道要一团和气的哈哈笑,然后看着孩子们在那样的方法下遭殃受罪吗?二是,为了警示家长们,不是什么“专家”的观点,都要尽信,要有自己的分辨,分辨不了的时候,将~心~比~心~三是,我不是为了撕而撕,只破不立啊,很多建设性的观点和方法,我一直在小宇宙都在写,都在说,只是你刚来,你不知道啊~

这事弄得,本来我都想翻篇儿了,这还得再写一篇。人家好想更新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小马爸绘本稿都只能先囤着。哼!

首先,我想先说说,为什么李玫瑾不知道多少年前的一段小视频,这个时候被翻出来,然后在育儿圈火起来了呢?

一是,她在视频中,提到的方法,非常的简单易行,好操作。

第一步,怎么怎么样,第二步怎么怎么样,第三步怎么怎么样。家长follow着步骤就好。就像很多公号的文章都是“X招搞定小熊孩子!”“X招教你给娃放电”,这种带着数字的“招数”,家长都特别爱,因为相比理论性的文章,相比讨论厘清概念的文章,相比奠定育儿方式方法基点和经验共识的文章,这种多简单啊,不需要理论支持,不需要去读书从根本上了解孩子的心理行为发育特点,不用过脑子,照着做就行了,包治百病的神药一样。我自己什么都不用做,不用学,不用了解,我改造孩子就行了,毕竟改造自己很艰难,改造孩子很容易嘛。李玫瑾都表达了,孩子小胳膊拧不过大腿的~就冲她说,“等孩子哭完了,热毛巾给擦擦脸,给他点爱。”我就想笑,这么恩威并施的高高在上,外加得意洋洋,是宫斗呢,还是调教狗呢?

而这到底是不是李玫瑾在特定情形下才有效的方法,是不是她对着自己孩子实践过,观察过的方法,是不是对方法后续产生的孩子心理行为变化有追踪和客观的评价,是不是经过检验适合应用在孩子身上,而不是“预防犯罪”的发生,她说了吗?没说啊!我信吗?我不信啊!

二是,她的方法能火起来,这背后反映出了家长们是有多焦虑。

很多读者跟我说,他们都是在亲戚群,小区群,幼儿园家长群看到了这样的信息,有的还是家里的长辈,单独发给她们的,意思是,让她们好好学学。

相信李玫瑾的家长们很焦虑。因为时常孩子不按理出牌,让他们懊恼不已,有的家庭,打骂都没有用。现在有人提出了“不打不骂”的方法,这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根救命稻草,他们需要这种一招定胜负的方法,搞定自己的孩子,这方法本身就是诱惑啊,又不用打不用骂,又可以管教好孩子,多简单。可这方法本身,值得吐槽的东西就一大堆!

不相信李玫瑾的家长们也很焦虑。因为他们架不住来自各个渠道的育儿压力,很容易就动摇。他们很爱孩子,生怕哪个不小心,就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什么样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时时事事小心翼翼。他们没办法分辨事实和观点,觉得这个说的也对,那个说的也对,看这个很容易就被说服,看那个也很容易就被说服,今天这个专家说,爱和自由更有利于孩子发展,明天那个专家说,爱和自由是宠溺没规矩,会害了孩子。面对海量的信息,他们也无所适从。

看过这个视频的长辈们也很焦虑。本来就看不惯你们带孩子,可算是有个“我那个时代”育儿专家的有力证据了,赶紧发给你们小年轻的看看,学学,孩子都被你们带成这样了,按我说的做,按专家说的做,才是对的。另外,再趁机赶紧刷刷存在感和权威感。我都教育了你,还教育不了你的孩子?你们搞的那一套根本没有用!

我也挺焦虑。有一天晚上小马睡了,我和小马爸聊天,说到写这篇手撕文章的原因,我喜欢孩子,不仅仅喜欢我的孩子,我喜欢我遇到的每一个孩子。我特别焦虑他们的父母如果轻易就相信了李玫瑾,让他们的孩子哭到声嘶力竭,精疲力尽。每到那个时刻,我都很心疼。所以,尽管我是个小咖公号,我也要把反对的声音呈现出来,让大家知道,在哭到声嘶力竭,精疲力尽的另一头,还有更温和,更具有弹性的方法。

而我也只是个普通的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很多方法,我也是在和小马的相处中,不断的摸索,尝试,我也会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绪,需要自己单独冷静一会儿的时刻,我也有和小马一起抱头痛哭的时刻,也有告诉小马“生气的妈妈也很爱你”的时刻。所以,我也在不断的在那样的一些时刻里,厘清自己,拨开繁杂,发现一条适合我和小马的思路。

而我认为李玫瑾的方法,又简单粗暴,又冷漠有失人性,而这样的方法,被那么多家长追捧,所以,我才写文发出不同的声音。

其次,我们来说说,除了李玫瑾的方法,我们能做点什么不同的,在面对和孩子的需求冲突时,让自己和孩子,都能自在一些?

给予孩子爱和自由,宽容和理解,与设定规则和底限,对孩子说“不”,并不冲突。我并不害怕对小马说“不”,也不害怕跟小马建立我们家的规则。只是我家的规则相对少一些,自由多一些。我们家庭中,有一句,我说上半句,小马都可以接下半句的话,“涉及安全和健康,没有商量的余地,请你无条件的配合执行。”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协商解决。

我非常喜欢Janet Gonzalez-Mena说过的一段话:“如果我们在漆黑的夜里开车经过一座桥,如果桥没有栏杆,我们大概都会开得很慢很小心,但如果我们能看到桥左右的栏杆,那么开起来就会轻松自信得多。”清晰界定明确的规则,就是桥左右的栏杆,孩子需要这样的栏杆,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栏杆,我反对李玫瑾,并不代表我就认同孩子没规则。在那篇手撕的推送中,我零碎提到了一些,这次,我们就再进一步,深入的讨论的看看。

为了表明相同的情况,我们就用李玫瑾在视频中提到的那个,孩子在玩具店要买玩具,而你不同意,孩子崩溃大哭作为例子。

我一直在说,很多育儿中看似的难题,其实都是当下情境下的难题。而很多看似很轻松的就解决了问题,其实功夫都在事前。

比如,关于孩子日常吃零食的。我在这篇文章里就写了。《春节零食防不胜防,孩子一开始吃,还能收住吗?》在玩具店一定要买玩具,不买就不行的情况,我和小马没有遇到过。因为,我们出门之前,都会把我们今天的大致行程,要做的事情告诉他。所以,我和小马的对话,常常是,我说,我们今天去书店看书。小马会问,“然后呢?”我说,看完书,我们就在餐馆吃午饭吧,你想吃什么呢?日式料理,还是意面披萨?小马说“意面披萨吧。吃完饭然后?”我说,“我们可以去反斗城玩一会儿,消化一下食物,我估计,我们可以玩半个小时,然后咱们回家午睡。”常常,小马都会问“然后?”这是因为,他需要对我们这一天的行程安排有所了解。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很多工作,我们都要做在事先,我们要让孩子心里明白,我们今天出门玩的“规则”是什么。我们在带孩子离开家之前,就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如果我们今天去玩具店,我们能不能买玩具。

比如,去书店的例子里,我会明确说,“我们去反斗城玩一会儿。”而我们在威海旅行,去反斗城时,我明确说,“我们去反斗城玩一会儿,你可以选一个自己想要的玩具。”

比如,我会教小马分辨“什么是好玩具,什么是不好的玩具”,所以,小马从来不会流连小地摊的玩具。有次小马蹲在地摊上看劣质塑料玩具的时候,我趁机问他“你觉得,这些玩具和反斗城的玩具,那个更好看?”小马说“反斗城的!”我说“我觉得也是,这些玩具的颜色,太鲜艳了,鲜艳得我都觉得不正常,也不舒服,看这个边边角角,都有毛刺儿,会划到小朋友嫩嫩的手,这些都是用劣质的塑料做成的玩具。白给我,我都不想要呢。”这样的对话结束后,有次小马爸带着小马去小卖店买东西,看到那些劣质的塑料玩具,小马就对爸爸说“这些都是不好的玩具,有毛刺会划伤小朋友的手。爸爸咱们走吧。”

在家里,我们就可以和孩子约定好。

他们是孩子,他们会变卦,会“不守约定”,会耍赖,会在新的情境下,重新衡量自己的需求。这非常正常。

他们内心的警察还不够强大,还需要外部的警察去提醒和约束他们的行为。所以,有时会发生,本来在家里说好了,今天不买玩具,但是到了玩具店,太喜欢一个玩具,而很想拥有它,于是推翻在家里和父母约定的情况。

我能理解孩子们,我们大人也会冲动消费,也会有计划外的各种状况,很多孩子就是计划外来到这个世界的。(此刻会心一笑~)我们大人也会对“物”有拥有的欲望。所以,我知道,在李玫瑾眼里这些“不合理”的需求,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对欲望的合理表达。

而我也数次在文章中提到,和自己的欲望相处,不仅是我们,也是孩子穷尽一生都要去学习的。欲望的沟壑深不见底,是沉溺其中还是与欲望友好相处,孩子不会天生就能把控,是需要有机会学习的,而上面说的时刻,正是很好的学习时刻。我在文章中说过,“我不止一次在商店看到一些孩子满地打滚要零食,要玩具,看到一些家长在大庭广众之下质疑、羞辱孩子的欲望,这模糊了孩子对欲望的认识,限制了他们对欲望的表达。”

孩子在求而不得时的懊恼时刻,我们可以告诉他,他的欲望是正常的,求而不得的感觉很难受,但我们可以一起“谈论”它。我们可以试着说,“这个玩具真是太有趣了,有这么多的机关,设计得真巧妙,换作是我,我也很想要呢。我们在家里约定好了,今天不可以买玩具,但是到了玩具店,你看到这么有趣的玩具,就有点后悔我们的约定了,你太喜欢了,以至于舍不得放手。”我们还可以试着谈论、比较一下,这个玩具和家里的玩具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听听孩子的想法和心声。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知道,你认同了他的欲望,而你们的谈话,让孩子对拥有“这个物”的欲望有了一个合理的出口。

然后我们可以试着坦诚的和孩子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今天不能买?因为家里实在没有地方放了;因为这个玩具太贵了,超出了我们家庭的支付范围;因为这个玩具有一点危险性(细小部件吸入,枪弹类)等等。坦诚的孩子说出我们想法,交换彼此在这个场景下想到的,想说的,让孩子知道,我们只是针对同一件事,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这里面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我们“不同”而已,并不是他的欲望“有错”。

给孩子一条“生路”,给孩子很多的选择,帮助他度过“求而不得”难受的时刻。

我不同意李玫瑾的视频里,家长和孩子冷冰冰“杠”起来的状态。孩子有情绪,嚎啕大哭,哼哼唧唧磨人,最不可爱的时刻,反而是他们最需要爱,最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刻。那个时刻,如果我们划了一道墙,冷冰冰的看着孩子哭闹,他们的心里,可能真的会绝望到声嘶力竭,精疲力尽。

很多孩子,在商场里满地打滚时,家长要么为了显示人前教子,坚决不让步,要么害怕引起别人的关注,而赶紧同意,打发掉孩子的欲望和情绪。而这些时刻,我们不是没有其他的办法,我们还可以和孩子协商,让孩子来想办法,把解决问题的途径,推还给孩子,促动他们去思考,他们去想办法,让他们知道,两个人面对需求冲突时,是可以相互妥协,达成一致的。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协商,提出几个其他的选项,让他有路可走,而不是把所有的路都堵死,和孩子杠在那里。“这个玩具真是太漂亮了,妈妈也很喜欢,我们把这个玩具列在我们的wish list上吧。你是想你生日的时候,我们来买,还是想过新年的时候,我们来买呢?”“哎呀,你都舍不得放手,太好玩了,我们要不要再多玩一会儿,看看这个玩具还有什么玩法?”“我们下周还可以再来玩这个玩具,如果你喜欢,我们每周都可以来这儿玩。”“你这么喜欢这个玩具,我把你玩玩具的样子录下来怎么样?回家我们也可以看到呢。”“妈妈在网上查了一下,这个玩具在网上卖得更便宜,省下的钱,我们还可以去吃冰激凌!”我们可以尝试提出一些“生路”,而不是“不行,现在就走!”或者像李玫瑾说的那样,立刻就抱着嚎啕大哭的孩子,离开玩具店回家。

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来想办法。“可是,这个玩具,家里也没有地方放了呀?你能想到一个适合的地方吗?”“可我们约定好了,今天不买玩具呀?破坏约定,妈妈觉得非常不开心,可不买玩具,宝宝觉得不开心,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咱们两个人都开心呢?”“因为我们有约定今天不能买玩具,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说服我破例吗?我愿意听听看。”“要是买这个玩具,把你的零用钱都花光了,下次遇到你想要买的玩具,你怎么办呢?”“你的主意不错,我记下来。”“你的思路很独特嘛,我考虑看看。”“你这个办法,我接受,咱们两个都可以很开心,实现自己想要的!”

当然,这些对话,都应该发生在孩子嚎啕大哭之前,或者回家平静之后,对话的时机也很重要。不要不相信,孩子的思考和理解能力,总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就简单粗暴的以为,对话是无用或者没有意义的,很多时刻,对话才是在彼此心底建立沟通桥梁的方式。这个阶段,我们之前读过的沟通技巧,都可以用上,无论是PET(父母效能训练),还是NVC(非暴力沟通),我们都可以用这些真诚而不失技巧的沟通方法,让孩子来明白,虽然我的需求和你不同,但是我能明白你,我也爱你。

如果他们已经崩溃大哭,抱着他们,轻声的安慰他们,陪他们度过情绪的泥沼。

我小时候,觉得特别难受的时刻,就是我有情绪,而我爸呵斥我说“憋回去”。那一刻,我情绪都像猛烈的洪水一样,宣泄而下,我却要憋回去,我常常憋得自己一抽一抽的。那种感受,至今依然很清晰,很明确。

孩子在情绪崩溃大哭的时候,我们可以认同他们的情绪,客观的描述我们看到的,对他的情绪感同身受。“我看到你哭了,是因为妈妈拒绝你的要求,你生气是吗?”“这个玩具这么有趣,妈妈没有同意买一个回家,你觉得很舍不得放手,很伤心是吗?”

我们可以抱着他们,用我们身体的语言,坚定的告诉他,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我愿意陪着你度过这个艰难的时刻。也让孩子知道,我可以为了我“求不得”而有情绪,我可以哭泣伤心,可以对玩具舍不得,我的爸爸妈妈会陪着我,等待我的情绪宣泄出去,一直到我觉得好过一点。

在他情绪略微平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假设的理想的美好状态,也就是英语中的虚拟语气。“如果我们能把这个玩具买回家就好了。”“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个玩具买回家,我们就可以把所有的零件都倒到地毯上,你一个,我一个,慢慢的拼好,你可能就不会这么生气了。但真的很抱歉呀。”这相当于在想象的世界,我们满足了他们想要达成而未达成的事情,憧憬一下理想和美好的状态。这能够在部分程度上帮助他纾解那种沮丧。

孩子需要学习如何与自己的欲望相处,也需要知道家庭和社会的规则底限,可这个过程,不应该是简单、粗暴、冷漠的,而应该是温情脉脉的,真诚的,不失技巧的,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的。

正如上文吐槽李玫瑾火爆的原因里提到的,我也在文章中写了第一怎么怎么样,第二怎么怎么样,但我们不同的地方在于,我知道育儿是个很漫长,很复杂,时时刻刻在变,孩子和大人时时刻刻都在成长的过程,没有所谓的一招通吃天下的“想得美”,也没有什么肯定“有效”的1234,我所给出的“方法”,只是小宇宙育儿的一个基调:爱和自由,宽容和理解,规则和底限,灵活和弹性,真诚和技巧,尊重和放手。

怎么育儿,是每个家庭自己的选择。就像上一篇的结尾我说过的,我依然不希望你读完,就被我说服,无条件的接受,我希望,你可以找到适合你家庭的养育方式,找到让你和孩子都自在的相处方式,找到你们解决需求冲突的温和的方法,希望你能享受育儿这件充满惊喜和快乐,偶尔也会升起烦恼心的小事儿。

回复关键词“育儿观点”收到如下推送,可直接点击文章链接查看。

1、《昨天的图片和一次讨论》

2、《豫珑城,俊熹麻麻喊你加入母爱10平方》

3、《理解倾听感受我们的孩子》

4、《好“玄”的“育儿大咖”》

5、《也说说早教吧》

6、《这件疯狂的小事叫——给!娃!刷!牙!》
7、《先做精彩的自己,再做精彩的妈妈——记一次来势汹汹的乳腺炎》

8、《育儿中“不比较”、“不焦虑”你做到了吗?》

9、《小宇宙成立读者群啦~顺便安利小宇宙关键词和各项功能使用方法》

10、《“别人家的爸爸”是如何炼成的?——如何调动娃爸爸参与到育儿中来》

11、《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作妖的熊家长》

12、《不怕娃这个神对手,就怕老公这个猪队友》

13、《这两次的交手,我这是在和小马死磕吗?在教养中设定明确的“界限”》

14、《改造猪队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谈心对话调戏耍狠,第一仗,小胜~》

15、《作妖的熊家长,从来不觉得自己熊,只觉得孩子怂!》

16、《孩子,这个世界上有人喜欢你,也有人不那么喜欢你》

17、《改造家|用几组宜家比利书柜,给娃打造一个学习型的活动空间~》

18、《请回答2017|我们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小宇宙心愿单》

19、《经验谈|拒绝套路满满干货:如何给孩子择园?入园准备什么?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20、《经验谈|如果我的孩子被熊孩子打了,我能做些什么?》

21、《当妈妈说起来,都是眼泪呀~》

22、《经验谈|玩具不一定非得买,租也是独辟蹊径~》

23、《经验谈|当孩子出现“社交恐惧”,害怕小朋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4、《没有完美的教育|采访:一个理工逻辑IT男眼中的华德福教育》

25、《小马选园大吐槽|这些奇葩幼儿园,是谁给你们的勇气?梁静茹吗?》

26、《小马选园记|爱和自由,尊重和不打扰:选幼儿园,我们看重的那些点!》

27、不吐不快|面对幼儿园虐童性侵,愤怒有什么用?把孩子和自己都武装起来!

28、《让你性虐儿童!看英国人是怎么收拾这家幼儿园的……》

29、《请回答2018|心愿单: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妈妈》

30、《孩子一言不合就丧哭?他最不可爱的时候,最需要爱!》

31、《春节零食防不胜防,孩子一开始吃,还能收住吗?》

32、《开年手撕“专家”:你是不是对养孩子有什么误解?》

育儿生活目录下设如下关键词:美剧电影、小马成长、带娃旅行、碎碎念、育儿观点、买买买、读书、母乳喂养、猪队友、节日、纪念日、生日


回复目录”、“烘焙”、“问答”、“辅食”、“育儿生活”、“小厨房”、“读绘本”、“爱歌词”、“唱童谣”、“玩游戏”、“分享会”、“讲故事等关键字,查看相应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玫瑾:孩子写作业拖拉发呆,家长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很管用!
李玫瑾老师: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家长需要知道这一个方法
青春期的孩子怎么管?心理专家李玫瑾提供了方法,家长可以试式
听李玫瑾讲述教育孩子的方法,如醍醐灌顶,值得家长好好学
李玫瑾:家长一岁以内的抚养,基本决定孩子一辈子!
李玫瑾:为什么孩子六岁前,家长要坚决学会说“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