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性命圭旨》研读

《性命圭旨》研读

《性命圭旨》——导读(一):

作者及书名

《性命圭旨》,又称为《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相传是明代中期出现的一部专门论述道教内丹学的经典。像大都数道经一样,此书著者不详,托为尹真人高弟子所著,因此有关《性命圭旨》的成书年代以及著者也都一直是个悬案。

  根据此书前附有的康熙年间刊行时尤侗作的〈序〉、余永宁于明万历乙卯年(公元1615年)所写的〈刻性命圭旨缘起〉以及仁文主人邹元标为此重刻写的〈题尹真人性命圭旨全书〉这三篇序,应该说,此书成书年代最晚在明代,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但它的广泛流行,却在清代。关于此书的作者,各篇序中圴只提一句是「尹真人高弟子」,至姓名却不得而知。其师尹真人,也不知是何许人。书中〈邪正说〉中有一段话:「幸吾师尹真人出,欲续大道之一丝,以复无名之古教于是剪除繁芜,撮其枢要,扫诸譬喻,独露真诠,标摘正理,按图立象。」第一节口诀(涵养本原救护命宝)中有一句话:「昔尹师指出修行正路一条,叫人打从源头做起。」第九节口诀(本体虚空超出三界)中也有一句话:「直到吾师尹公者出,以其夙植灵根,更得教外别传之旨。」均提到尹真人,但有关尹真人的事迹和作者自身的情况,都没有提及。根据书中的思想及引用的文献,作者对于儒道释各家学说均有较深的造诣。作者广微博引,对道家各家丹经和儒佛主要经典都很熟悉,对儒道佛各家理论精髓都有很深的研究。据说还有另外两部传世丹籍,如《尹真人皇极图阖辟仙经》、《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也是出自尹真人或其弟子之手。

    「性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儒道各家谈性命,但各家解释不尽相同。道家的性命思想成为道教性命理论的基础,是道教内丹学的核心思想。内丹学对性命二字探讨最为深刻,一般以气为命,以神为性,故性命指神气。内丹学以性命双修为基本工夫,以尽性了命为修炼的终极目标,因之又称为性命之学。《性命圭旨》全名为《性命双修万神圭旨》,重在阐述性命双修秘诀,因此名之「性命双修」。「圭旨」一般理解为与「圭臬」相近,是准、规范的意思;清初文学家尤侗对「圭」字解释则别有新意,他认为「圭」字由上「土」下「土」二圭相合而成(五行中的「土」,丹经中称为「意土」、『真土』,代「真意」也叫做「媒」、「黄婆」)这两个「土」都是指人真意而言,而「真意」一说是全书的「精要」。尤侗可能是受了《性命圭旨》中〈真土根心说〉的启发。无论如何,这种解释倒是切中了本书的要旨。「万神」两字则说明此书并非一家之言,而是集各家大成者。书名简称《性命圭旨》,可见是对其涵义的浓缩。本书就是以性命双修为圭旨,融儒道释三教内修要旨于一炉,集性命双修玄理于一帙,博采众家之说。书中首标〈三圣图〉以诗赞老子、释迦、孔子三圣,有明显的三教合一的思想特征。


《性命圭旨》——导读(二):

本书结构

本书主要借助诸图说,以图配文,阐述内丹修炼的基本理论和功法。全书四卷,文字及图文相配四十六篇,插图五十四幅。全书按《周易》的元、亨、利、贞分排为四集,从头到尾成一个整体。

元集为总论,该集总结了内丹学有关原理及方法。阐述了各种内丹功法的术语和基本思想,概括介绍了内丹学的理论要旨。本集插图九幅,文字六篇,内容包括道、性命、死生、邪正等内丹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药物、鼎器、修炼及结丹飞升筹内丹修炼的主要程序节次。

享、利、贞三集为性命双修的九节口诀次第解说,详细讲述了内丹功法「筑基炼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全部过程,归集众家功法和口,从实际修炼的先后次序入手,循序渐进的介绍行立坐卧四式的基本功理功法,将仙家修炼步骤和方法,做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内容前后相贯、理法兼并、充实而详尽。

享集介绍了内丹修炼功夫的前三歩,即:①涵养本原救护命宝;②安神祖窍翕聚先天;③蛰藏气穴众妙归根。另外作者还对「玉液炼形」之法及胎息法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利集介绍了中三节,即:①天人合发采药归壼;②乾坤交媾去矿留金;③灵丹入鼎养圣胎。这集重点是对火候问题作了专门讨论。

贞集介绍了后三节,即:①婴儿现形出离苦海;②移神内院端拱冥心;③本体虚空超出三界。这三节属内丹修炼中较高层次,开始由有形进入无形。

九节功法,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尤其是通过图像的直观演示和引导,有助于更深入了解。每节附有口诀,旨在竭力把内丹功法通俗化,让一般人能够接受,使「后之有志于道者,再不为丹经所惑。」



《性命圭旨》——导读(三):

思想渊源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强调以术证道。道家方术杂而繁多,其中丹道便是诸多方术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丹道包括外丹道和内丹道,《性命圭旨》论述的是内丹道。内丹道或内丹炼养术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到道教产生以前。

内丹学的文化渊源可溯源到道教产生以前的仙道方术和各家学说。原始宗教中古人在进行祭祀、驱病时使用的一套诸如针砭、导引、行气、吐纳、轻歌曼舞等动,以及包括各种姿势的行气导引动等各种古代炼养方术,成为内丹术可以溯源的最朴素形态,是内丹学实践探索的源泉。另外,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等著作是为内丹的理论和功法奠定基础的著作。道教自东汉产生之后,吸收和凝炼了大量民间炼养之术,因此其修炼方术显得杂而多端,鱼目混珠,真伪难辨,其中丹道便是诸多方术中较为重要的一种。

道教外丹道到唐代,慢慢由盛而衰,由于内外机缘成熟,丹道学开始出现由烧制外丹向人体内炼转变的趋势。内丹道发展在进入宋代以后,开始深入吸收融合佛、儒两家修心炼性的理论成分,在性命双修的原则下,结合不同的修行者,出现了许多不同修炼途径及各种流派,理论和功夫均逐渐达到了较高的层次。道家「内丹术」在这段时间中,无论在理论还是功法方面都进一步完善。

进入明代以,道教更加走向世俗化,内丹道的流传更加广泛,在社会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时在社会下层传授内丹学的主要是经过南北合流之后的全真派,内丹道的各派在当时已趋向各派合流,基本上统一到全真门下,这时的全真道是道教各派综合的产物。《性命圭旨》一书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承继当时丹道发展的合流之风,综合各家各派之长,融合三家相通之说,拒斥各种旁门外道,化廋辞隐语为通俗,变隐秘之学为公开探讨,对正本清源、排除误解、步入正道铺平了道路。另外其中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形式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玄冥难测的内丹学义理,也对内丹学的普及化和通俗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性命圭旨》——导读(四):

本书特点

首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形式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玄冥难测的内丹学义理,使得内丹学进一步通俗化、普及化。《性命圭旨》在形式上一反唐宋以来单纯以文字传道的传统,大量采用以人体自身为基础的插图和文字结合的形式来形象直观的展示内丹道关于药物、鼎炉、火候等的实质内涵及功理、功法。这一形式的开创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清代以来的许多内丹经典都采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好多甚至直接照搬《性命圭旨》的插图。

  其次,「扫诸譬喻,独露真诠」的特点有利于将内丹由以前的隐秘之学变为公开之学,有利于内丹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历代的丹经卷帙浩繁,但真伪并存。自古就有「至人难遇,口诀难闻。」之说。真正的修道典籍一方面为防止非人得之,欺世盗名,害人祸己;一方面怕泄露天机,招致天谴,因此关键之处「多为譬喻隐语,使学者眩目惑心,以致中途退步。」而对于初入道者,往往疲于究竟而最终难窥其真面目,甚至误入邪途而走火入魔。自元代以来,内丹大师就开始改变这种做法,对内丹学进行公开讨论。《性命圭旨》一书继承这种做法并将其推向极致。为使「后之有志于道者,再不为丹经所惑。」《性命圭旨》大破以往的戒规禁律,「剪除繁芜,撮其枢要,扫诸譬喻,独露真诠。」将千古内修之秘诀,披露笔端。特别是有关内丹修炼的药物、火候、时机、功夫等,以往的丹经往往是秘而不宣,重重设譬,一般人读起来如坠云里雾里,摸不着头绪,《性命圭旨》对这类的问题都做了具体公开的讨论。

  最后,《性命圭旨》在继承内丹前辈的基础上,综合了佛家特别是禅宗解脱论、儒家的心性论等,使得内丹学理论进一步深化。《性命圭旨》将传统的性命双修基础的「三关」修炼扩展到四个阶段,在「炼神还虚」的基础上加了「炼虚合道」这一个环节,并以最后打破虚空、与道合一作为最终的超越境界,进一步拓展了内丹道的终极境界。同时,作者在论述内丹道时,特别注重参证佛理及儒家典籍文献。例如书中多处引用和肯定佛家禅师、高僧,如空照禅师、智觉禅师、海月禅师等有关炼心方面的言论。在论及内丹修行的功夫时,配有(行禅图)、(立禅图)、(坐禅图)、(卧禅图)等插图,这就承认了行禅、立禅、坐禅、卧禅的佛家禅修功夫与内丹修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书中还广引《金刚经》、《法藏经》、《华严经》、《维摩经》等佛教重要经典的思想,以佛证道,以佛教义理来切合内丹道的证道功夫。对儒家的经典文献,作者也很有研究。书中大量引用先秦古籍,特别是道家典籍中道论思想以及宋明儒者的心性论来论证内丹道理论。总之,作者这里的「三教合一﹁决不是表面的简单的合一,而是在深层义理上达到合一。

《性命圭旨》——导读(五):

思想价值

  自宋代以来,随着内丹炼养术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接踵而来。派别林立导致各派各持已见,相互对立,互相攻击,很难达成一致;同时,各种旁门左道也鱼目混珠,大肆猖獗,邪说怪论,一时纷起,真伪难辨。另外注解和阐发内丹典籍各种书籍也纷纷问世,广为传播,其中不乏有人对典籍曲解甚至篡改,并借此欺世盗名,害人祸己。在这段时期,儒、释、道三家也形成三教鼎立的局面,互相借鉴和吸收,但彼此之间又颇多误解和微词,谁是谁非,相持不下。内丹道发展到这个阶段,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迫切需要更高形态的理论体系出现,为有志于内丹道者提供更加充分、合理的理论指导,以及正确的炼养途径,澄清正误、办明是非,以免误入歧途。《性命圭旨》一书在以下方面都体现了其大成的特点。

  首先,解决了道教内丹术和所谓「旁门小术」的关系问题。内丹术与民间流行的各种炼养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当时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性命圭旨》对这一个问题专门进行了澄清,具体内容在第三章「性命观」中有专节探讨。

  其次,对来自佛教的指责作出了积极回应。自元代以来尽管儒道释三教逐渐呈融合的趋势,但三教鼎立、各派异说、相互贬斥的情况依然存在,尽管三教在理论上互相有吸收和借鉴,但仍需要更高义理层次上对其融合作进一步的阐述和论证。《性命圭旨》一书就是在保持道教自身传统特色的前题下,吸取佛教特别是禅宗以及宋明心性学,强调性与命相互依存,身与心缺一不可,坚持性命双修,两者不可偏废,但又非常重视修养心性的重要性并通过把道教修炼从「术」的层次提高到「证道」的层次,在最高义理上使儒道佛三家思想得以融合。

  再次,对内丹极超越境界的进一步提升。唐宋以来,内丹道一般都是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关修炼作为内丹修炼的基本程序。在这一程序中,炼神还虚被认为是最终的超越境界。随着内丹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后世的内丹家们对此一看法逐渐鹊所质疑,其质疑焦点是内丹修炼的最终境界问题。传统的炼神还虚的境界尽管以空灵之「虚」为最后附着处,但总有滞于虚的嫌疑,滞于「虚」,就仍然有个实在的去处,境界仍然不够高玄。《性命圭旨》一书的作者也持这一看法,在第九节口诀「本体虚空超出三界」中集中讨论了这一问题。他明确提出修炼不能仅滞于虚空,最后要问虚空也粉碎,「虚空粉碎,方露全真」、「与虚空同体,方为了当」。并进一步提出「更有炼虚一着,当于言外求之。」而本书作者深得炼虚合道之旨,认为炼神还虚只是「第二义」,还没有达到老子至上至真的道的境界,炼虚合道才是修道的「第一义」。「本体虚空超出三界」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内丹学思想。在以往内丹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关修炼的基础上,主张「炼虚合道」最终超越境界。认为「体太虚之体以为体,便是有箇太虚在。」故须连「虚空心」也无,才能上升到道的境界。作者在讨论这一个问题时,广泛的引用儒、道、佛各家前辈经典言论,并加以分析和梳理,为此理论提供依据,这也体现了集大成的特点。

转载于网络,仅供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IRIS-歡樂人生: 《性命圭旨》研讀
性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
西游奇谈之五:金丹是怎样炼成的?
《内景图》中--续...
《西游》丹功探玄(一)
[转载]紫阳真人与《悟真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