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散原创:征文展示】唐晓勇作品 | 红薯

 西散原创总编手册 —— 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19“我爱祖国,人间至情”大型征文展示(23)


秋冬时节,清冷的大街上,总能在熙攘的街道拐角或者巷口处,听到阵阵吆喝声:“烤红薯,烤红薯。”还没有看见人在哪,一阵浓郁诱人的甜香随声飘来,那是儿时熟悉的味道。

“芋头面,芋头馍,离开芋头不能活”。红薯也叫芋头,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家庭的主食。芋头分为红心芋头和高产芋头两种,高产芋头顾名思义,产量比较高,也是红皮的,瓤却是白色的,又叫白薯,甜味远不如红心芋头。红薯和白薯的秧苗,我看不出什么区别,都是绿绿的,栽植方法和生活习性都一样。可是父亲却只是抬眼一瞟就能很容易地分辨出来,好像亲生父母区分自己十分相似的双胞胎孩子一样。栽植红薯需要提前在地里隆起一道道一尺来宽的地垄,秧苗栽在上面,芋头怕淹,越干越甜。红薯田间管理并不复杂,秧苗扎根后只要每周锄一次即可,锄苗的作用除了去草,还有就是不让长长的秧苗随地生根,分流主茎的土地营养。“锄头有粪”,母亲常说。就是锄得越勤,红薯会长得越大,好像施肥一样。因此她和父亲不到一周就要把几亩地芋头锄一遍。

霜降以后红薯就可以收获了,我们叫“起芋头”。起芋头不难,套上老牛,扶着铁犁顺着凸起的芋头沟子走一遍,硕大的红薯就喜人地裸露在地里。冬天气温低,红薯通常是窖藏保存。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芋头窖,村里几乎每家都有,恒温保暖。芋头窖形状有点像古代的墓室。首先在房前或屋后选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用铁锹挖一个二尺见方的坑,笔直向下挖,两米深,再向四周挖,父亲挖了一周后,深两米、长三米、宽一米的芋头窖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容积几立方的地窖里存放两三千斤红薯绰绰有余。窖口上面盖上一些玉米秸,作为隐藏和保暖。窖里很保温,每次我下去都看到热气腾腾的水汽,每次去窖里拾芋头都是我和父亲两个人。父亲把玉米秸从窖口移开,我很小心地慢慢从窖口爬下去,两脚摸索着踩在两侧的墩子上,然后跳到窖底。父亲在上面把桶用绳子放下来,我拾满桶,吆喝一声父亲,他就把红薯像从井里提水一样提上去。

除了烧稀饭、蒸馏红薯片、煮着吃之外,红薯还可以生吃,小时候吃不上水果,洗干净红薯皮就像现在吃苹果一样大口大口地啃得很香,又脆又甜水分还足。周末不上学,和同伴们一起到野地里玩耍,在芋头地里,拾到几个大人收获时落下的红薯,大喜过望。急忙拾些干草树枝放一堆点着,明火熄灭后,把芋头放在里面烤熟。不一会,用树枝翻开还有余温的草木灰,顾不上手上脸上的黑灰,剥开红薯皮,一阵浓香味扑鼻而来,一口咽到肚里,烫得乱蹦。

红薯还有一个我喜欢至极的吃法,就是熬制糖稀。糖稀的做法很复杂,没有文字记载,不知道母亲是怎么通过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学会的。她先把半斤大麦放在盘子里,用水浸泡让其发芽。等大麦芽长到一寸多高时,就可以熬糖稀了。红薯熬糖的时间大都在快过年的时候。母亲从芋头窖里捡上好的红薯一筐,洗刷干净,倒在锅里,严严实实地用锅盖盖上,再添上水,大火煮。煮熟透了,母亲用擀面杖把满锅的熟红薯一圈一圈慢慢搅拌成泥糊状。再把大麦芽一点一点切碎,撒到锅里红薯泥的上面,再搅拌。红薯泥有水渗出。然后用事先缝好的棉布袋子,盛上三四勺红薯泥,把案板一头垫高,在低的那头下面放上一个大盆,用力挤压装有红薯泥的棉布袋子,红薯汁就出来了,如此往复,直到把一大锅红薯泥的汁液挤完。再接下来把红薯汁倒在锅里,烧开后用文火慢慢熬制,不时要用锅铲翻动,防止粘锅。随时用筷子沾点糖水看看稀稠,直到糖水粘在筷子上不往下滴了,才算熬制完毕。

熬制一锅糖稀大约需要半天的功夫。母亲一会在锅下添柴,一会在锅上调制。锅膛里红红的火焰映照着她红红的脸庞,额头上有滴滴汗珠渗出,整个厨房里弥漫着糖浆的甜味,我就一步不离地站在锅边,满脸喜悦,满心兴奋,生怕漏掉一个环节。当看到一锅芋头变成黏黏浓浓的糖稀,我激动地欢呼雀跃起来,忙不迭地拾两根小棒,开始搅糖稀,双手熟练地来回“8“字形像穿针一样搅了起来,那糖稀在两根小棒上魔术似地慢慢由红变白,变薄,变得更加粘稠。我深深吸一口,那香甜就融化在空气中,整个年关的快乐与幸福,就是这一团黏黏的糖稀,它粘住了牙齿,也粘住我幸福的童年。

红薯还被称番薯,不是本地之物。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红薯传入我国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等均有记载。红薯产量很高,一亩地能有几千斤,明代全国人口由元代的几千万很短时间内发展上亿,与红薯从国外引进有关,至少人们可以靠红薯吃饱肚子了。现在人们变着法子吃红薯,拔丝红薯、红薯辣椒卷油炸等等。除了白薯外,红薯还有个同胞弟弟叫紫薯,可以做一些玫瑰紫薯凉糕、紫薯牛奶燕麦球,看着颜色就诱人,营养价值也更高了。

儿时的味道常随着母亲熬制的红薯糖甜味弥漫开来。大快朵颐,我是不舍得的,我把它含在嘴里,慢慢融化,让它的甜味慢慢浸透我每一个味觉神经,在雪花飘落中温润的夜,在爆竹声声中欢喜的年。


作者简介:唐晓勇,安徽省作协会员,怀远县作协副主席,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300多篇,时有获奖,有散文集《与心共舞》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乡钩沉】杨国存 | 红薯窖
自制红薯糖稀的做法
芋头贮藏
周日的小游
红薯窖贮藏有绝招,用了之后就知道
【图文】金丝鸟窠的做法大全,怎么做如何做好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