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散原创】吴燕妮作品 | 六堡茶乡行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自小爱茶,自觉与茶还有些缘分。近年来喜欢上六堡茶,朋友们常分享来自六堡茶山的农家茶。每喝到好茶,便寻思有机会到苍梧六堡镇去看一看、听一听有关六堡茶的人和事。

春分时节,一个偶尔的机会,得以和喜爱茶的几个朋友前往六堡茶乡,遂了心愿。

早听朋友说去六堡的路不好走,山路弯弯绕绕,半途又下起雨,车子缓慢地行驶在雨雾迷蒙的山间,我坐在车后昏然欲睡,也不知过了多久,朋友推了我一把:“苍松茶厂到啦。”

闻言,我倦意顿消。一行人冒雨进入茶厂,我终于看到了在朋友的文字和镜头里欣赏过的苍松茶厂生态茶园。

苍松生态茶园也叫官营坪茶山,这里有着古老的黄芽群体种茶园。茶山的规划和布置,无不体现经营者的用心。此时,园路两边的风铃花刚刚凋落,早樱翠绿的果粒已缀上枝头,青砖黛瓦的厂房掩映在一片苍翠的梅林之中,拇指大的青梅垂满枝头,从树下的炭烧木板踩过去,惊扰了一树露水,湿了发梢。行至茶山高处眺望,碧绿的茶山上,茶农们披蓑戴笠在采摘春茶。层层叠翠的茶山下是一弯弧线优美的池塘,一大群鹅呼啦扑腾着从水里上岸,扭着笨拙的舞步,一路欢歌。

下山时经过茶厂的收茶处,碰到茶农们采茶回来,腰上挂着装满茶青的竹篓,每人采摘一下午,也只有七八斤茶青。据说,七万颗茶芽方能制成一斤干茶,制茶的工钱和成本,可见不小。

苍松茶山近年来将茶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实施茶旅一体化建设,游客可以在茶山游玩拍照,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也可以到山下的茶室细细品茗。诺大的玻璃茶室里,陈列着各种六堡茶,新茶陈茶、琳琅满目。茶桌布置在落地窗边,在这里观山品茗,是惬意的享受。雨天的客人稀少,茶室的阿妹热情地邀请我们品尝六堡茶。很幸运能品味到春分前采摘的社前茶,此时的春茶非常金贵,一芽一叶的清香,可以让人回味很久。

离开苍松茶厂,于日暮时分,我们来到了茂圣茶业公司六堡茶生产基地——八集茶山。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八集茶山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茶山的美,早在朋友的文字和镜头里领略过,也曾在央视“记住乡愁”分享过易章奇夫妇重创和坚守六堡茶园的故事,夫妻俩持之以恒的坚守和奋斗,用十几年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让一度荒废的老茶园重获了新生,变成如今满目苍翠、风光旖旎的梯田式有机茶茶园,成为六堡古镇具有公益性质的茶艺传承基地,四面八方的游客都可以到这里免费参观,体验种茶采茶的文化。

由于六堡茶属黑茶,特点是陈醇、耐泡,具有独特的类槟榔香而深受人们喜爱。如今的六堡茶种植和生产销量都在不断增加,不仅走出了深山,还越洋过海远销东南亚,成为有名的侨销茶。

雨后初晴,茶山上云雾缭绕,阵阵清香,沁人心脾;鸟声婉转,更显静谧。流淌的茶畦似梯田盘旋延绵,间植于茶树之间的苦楝树和榄树,是茶山最美的韵脚。垄间的白色喷管,也如点缀在五线谱上的音符,似有悠悠音韵回荡山间。

黄昏的一缕阳光温柔地透过山顶的松林洒落在茶树的片片新叶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晕。春茶积攒了一冬养分,趁着暖意舒展叶芽,一片莹润一山的春意。自山顶行至山下,前面便是八集茶庄,含笑,玉兰、桂花等花树环绕其间;碧水池边,红的戚枫和绿的垂柳相映悦目。制茶间里摊晾着新鲜茶青,绿竹窗外,柚花雪白,扑鼻而来的不知是花的幽香,还是茶的清香。

到达六堡的当晚,我们在小镇上品茶,对六堡的茶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同行的朋友对我们说:“明天我带你们去黑石茶厂,如有机缘,可见到韦洁群制茶大师。”

次日清早,我们慕名前往塘坪村的黑石茶厂。山中天气变化无常,春天的豪雨一夜未歇。听随行的向导说六堡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日子是雨天。也正是这种多雨湿润、云雾缭绕的气候环境,滋养出六堡茶的好品质。

我们冒雨抵达塘坪村,黑石茶厂前,两株古榕华冠如盖遮住了穹顶。走廊连接着一条铺满麻石板的幽径,延伸向后面的厂房。

制作手工茶的原料间里摊晒着一箕箕的鲜茶青,上面标签着五堡、 四柳、公坪、不倚、塘平等采茶地。杀青间摆放着两排十二口大铁镬,每口镬里盛着炒过搓揉过的茶叶,灶肚里松柴微火,用以焙干。做茶的女师傅在十几口铁镬间来回走动着,不时用双手把镬里的茶叶掀一掀。茶香扬溢,也掀起我的思绪,回忆起多年前家里做手工茶的情境,父亲立在铁镬旁,母亲在灶下烧火,待茶灶镬底烧得透红,父亲便将一畚箕青叶子倒下去,青叶子在烈火下拍啦乱爆,父亲不用茶叉,以左右手轮换着翻炒,叶青在镬里发出噼啪之声如放鞭炮,水蒸汽直冒,等到青叶子浅下去,爆声也小了,父亲便用畚箕覆向镬里一阖,随手翻转盛起,再用棕帚掸两掸,然后夹手又是第二镬。炒过的青叶子倒在簸箕里,我们几姐妹早已等在一旁,趁热把茶叶搓揉,揉成紧紧的一团,反复用力,直至搓到碧绿的浆水微微出来了,才抖散摊在竹匾里,待父亲再用幽幽微火,把炒过搓揉过的茶叶进行二度三度焙干。

有人说,六堡的手工茶是靠一颗一颗摸出来的。一斤社前茶需要五斤左右鲜叶,经过采青、晾青、杀青、揉捻、堆闷、烘干等工序。炒制全凭一双手在一口特制铁锅中,不断变换手法炒制而成,只有掌握了熟练技艺的制茶师,才能炒出色、香、味俱佳的六堡茶。     

在黑石茶厂,我们有幸遇见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韦洁群。这位坚持用古法手工制茶四十余年、被茶香浸染了大半辈子的制茶大师,也如茶一般,历经严冬飞霜雨雪和春初生发嫩芽,经采摘、搓揉、炙烤,年过五旬依然一番玉秀温和的模样。她引领我们到二楼的储茶间,微笑着一一给我们介绍她制作和收藏的六堡茶,如数家珍。青砖瓦房的仓库里,储藏着数不清的茶叶,有一部分是客人寄存于此的好茶,因这里得天独厚的储存环境,极有利于六堡茶的陈化。

如今的六堡茶市场上,大多采用机器制茶,而韦洁群却一直坚持手制,她说,手工制茶可以随时调整揉捏力度和程度,制出的六堡茶口感具有丰富、独特的农家个性,相比机制茶更胜一筹。但手制茶成本高、产量低,近年来传统手工茶的市场份额被机制茶挤压,制茶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越是这样,我才越要坚持传统工艺,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要有人传承。”韦洁群微笑着对我们说,于她而言,坚持手制不仅是农家茶的特色,更是对六堡茶地道真味的坚持。

这,于一个淡泊名利,潜心制茶的手艺人来说,也是一种无法辜负的匠心与技艺吧。

在六堡的深山里,遍布着农户种植的茶林,以及数千株野生古树茶。茶农靠种茶卖茶为生,而农户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茶叶,深得茶商青睐,很多喜欢农家茶的客人也不远千里前来寻求。朋友几乎每年都要来六堡,到山里相熟的农家买茶,也是此行的目的之一。

告别韦洁群,我们继续往山里寻茶,行至半途,大雨却挡住了去路,我们把车停在附近的村子,挨家挨户寻问。在山顶的一户人家,当家的媳妇热情地给我们展示家中多年收存的茶叶,婆婆则张罗给我们烧水试茶。朋友问:“你们家怎么存了这么多的茶?”年轻的媳妇看着坐在电视机前的五个孩子,脸带愁容:“嗯,家里细仔多,也顾不上卖茶,老板们可帮衬多些?”试了几种,不错的社前茶,一袋十多斤也不过千余元,朋友们爽快地把这家的几袋社前茶都收了。

从六堡回来的路上,我的心里充满喜悦,这趟茶乡之行,收存了新茶和老茶,对生活,也充满了新与陈的遐想。

记得那晚在六堡镇的聚茶轩品茶,茶店的主人对六堡茶颇有研究,拿出产自六堡茶山的社前茶、陈年农家茶、古树茶和老茶婆一一给我们品试。他教我们如何鉴别农家茶和厂茶,手工茶和半手工茶的不同,还有新茶、老茶的微妙区别。“我常到农家收茶,品质上乘的社茶难得,而陈年农家靓茶可遇不可求。”茶老板告诉我们,“六堡茶以陈为贵,价格也由年份决定。越是陈年的老茶槟榔香味也就越浓,年份久远的六堡茶,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所以当地的茶农,喜欢把父辈做的上等茶饼保存下来,作为家族的‘制茶模板’、‘味觉记忆’,代代相传。”

的确,六堡茶与别的茶不同,除了“新”,还有“陈”。新茶入口,在品味清香之时,也让人揣度其陈放十年、几十年后会怎样。好茶需要缘份,也需要时间去验证。六堡茶因为有可“陈化”的特性,变得更有层次更长久,而陈化的未知,也先于人的体验,你无法确定陈化后的滋味,只能想象揣测。喝尽了这款存茶,或许还有更好的等在前面,继续陈下去的味道是一种更显赫的未知。

于茶,留一点牵念和想象,也挺好吧。


作者简介:吴燕妮,女,广西梧州岑溪人,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喜欢文字,爱花草,把生活点滴感悟化于文字。作品散见于《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三月三》《西江月》《红水河》《广西工人报》《梧州日报》等报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立冬访茶:困在岛内的世界名茶
天价古树茶每公斤飙至两万:古茶山遭毁灭式采摘
史上最全“茶艺课”来了!原来真正的“茶艺”是这样修炼成的……
春茶破局,脱贫在望!一季度贵州省春茶生产实现开门红 沃丰茶业 4天前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哟! 春回大地,黔茶飘香。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春茶生产、销售多个环节造成了冲击,一场有关茶
人生就如做茶,困难和痛苦都是暂时 ,扛过去才“香“”
“重走采风路,共谱脱贫曲”① ▏离天最近的茶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