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散原创】沈岩作品 | 一条大河波浪涌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家乡,地处淮河流域下游的苏北。曾经灾难深重的一马平川,遍及耐盐碱的刺槐和苦楝…

犹同苦涩的楝树果,苏北的穷苦,源远流长。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北难民逃往江南的,多被称之“江北佬”。昔日上海滩,苏北人多为黄包车夫、装卸工,住的亦为破烂不堪的棚区。

苏北,为什么穷?

祸起于"黄河夺淮”

其实,宋代之前,淮河流域下游的苏北平原,风调雨顺,岸髙水低,湖泊星罗棋布,灌溉排涝水利设施完整配套。历史上,仅里下河水系,就有射阳湖、大纵湖、德胜湖、吴公湖、广洋湖等。因而,农耕收成稳定,百姓较为富庶。历史上有一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祸起于“黄河夺淮”。

公元1127年,刚刚灭辽的金人,举兵南下,攻破北宋都城汴梁。"靖康之难"后,宋残余皇室南迁。次年,宋将杜充为阻金兵南下,在河北滑县李固渡扒开河堤,决口的黄河经鲁西南与苏北,汇泗水入海。此后700余年,以东流淮河为常。史称“黄河夺淮”。

从这一刻起,淮河流域进入黑暗时期。黄河水量远甚淮河,且携巨量泥砂。洪泽湖渐为悬湖,淮河中下游平原地貌剧变,大量湖泊河道淤废,良田多为盐碱沙砾。黄河决口频繁,洪灾不断。从1128年起,平均2年左右,有一次大的洪涝,死者无数。

直至公元1855年,黄河在今开封兰考一带的铜瓦厢再次决口,沿大青河而上,穿运河,最终在山东东营的利津与垦利之间入海。至此,夺淮入海的历史才算结束。

虽远离黄河,然灾害仍为频繁。之前,洪泽湖大坝南端破堤,淮水南注入江。淮扬区域水系久毁,遇洪水排不畅,遇大旱无水饮。且常受黄河决堤波及,洪涝和干旱灾害更甚于之前。民国期间,更为严重。且战火不断,这一片苦难的土地,人烟渐稀。

家乡虽东临黄海,位于黄河故道之南,然范公堤东,皆盐碱之地。堤西低洼,地面真高仅2米左右。洪水滚滚而至,一片汪洋…

星光、太阳与一条河

每一段历史的黑暗中,总有热血不忍…

1810年的一个深秋,一条乌蓬小船,一位书生,一名手握长篙的船夫,泊在洪泽湖畔。是夜,狂风大作。小船缆绳松脱,顿如巨浪之中一叶,瞬间颠覆,幸船夫奋力救险。

这是一个把毕生投入淮扬大地治水的书生。乃东台范公堤西,水乡时埝古镇的水利学家冯道立先生。

此时,道立先生勘察苏北水情,三年未归。一条小船,北至沂水、淮水诸河,南至长江沿港,东至沿海诸堤,西至洪泽、白马诸湖。每到一处,披星戴月,绘水系之图,查灾情资料,访治水实例。

其《淮扬水利图说》,集苏北水系之大全。每地皆附图,附治水规划和方案。

其《淮扬治水论》,将治水之道概括为,疏、畅、浚、束四法。但,那一个时代,再好的治水方略,也难实现。

然,书生之情怀,乃漫漫长夜一束星光。

仅一百余年后,旭日东升!

1950年8月,淮河发生洪水,毛泽东主席看到灾情报告,痛苦流下眼泪。周恩来总理8日25日,在京主持召开首次治淮会议,商讨治淮大计。11月14日,签署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不到四个月,千里黄河集中了220万大军,开始了治理淮河的历史壮举。

1951年5月,毛主席发出“一定要要把淮河治好的伟大号召”淮河治理进入高潮,苏北灌溉总渠开工建设。这个工程方案,依照了冯道立先生束水入海的思路设计。在审批方案时,因国家财政紧张,亦有争议。周总理深情的说,苏北人民在战争时期,上了那么多人,流了那么多血,出了那么多的烈士,我们应当支持他们!

72万治淮大军,奋战180天,建成一条长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彻底顺畅了淮河入海的大通道。

自此,淮河,这条中国第三的大河,终荡漾起幸福的浪花…

绿色平原布谷声声

春回苏北,阳光暖和和的,天空一片安宁,盘旋的布谷鸟在欢快的催着耕种。此刻,谁也没有黑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更为精神了…

如同盐碱土地上的刺槐和苦楝,东台农民有着无比的坚韧和勤劳。苏北灌溉总渠工程,东台出动民工4万多人,完成近500万土方。

此后的几十年,东台农村再无冬闲,上河工成为家乡农田水利建设的常态,几乎没有间断过。

1958年,县委号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兴修水利。全县投入民工达13万人,整个田野,白天人群一片,夜晚灯火通明。零下十一度还在破冰挑着土。当年完成8131万土方的工作量。治涝面积达40万亩。家乡获得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奖状和国务院奖章。

1966年11月,开工建设安丰电力翻水站。历时三年。其大泵直径3米,为当时“亚洲第一泵”。

1970年11月,全县10万民工,奋战35个晴天,开挖1265万土方。完成了“三河一路”工程(梁垛河、安弶河、垦区干河、五七公路)。並兴建一系列配套的闸站,增强排涝抗旱、引淡排咸的能力。

完善的的水系和配套设施,为家乡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到七十年代未,东台粮食亩产超千斤,皮棉总产百万担。

1991年,家乡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虽然,里下河区域三分之一圩区倒圩。但雨停水排,生活安定。那洪水淹没的棉花被一颗颗扶起来,顽强的生长,居然没有虫害了,秋天,开得像白云一样的白…

"金东台"金灿灿走来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家乡已有“金东台”的美誉。那城市来的知青和下放户,听说到东台,担忧中尚有一点庆幸的感觉。

尽管那个"金"字,还只是黄灿灿玉米粥的温饱。但的确是家乡父老一滴汗摔成八瓣换来的尊严。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田野,东台农民那勤劳的汗水,更有了无数智慧的光芒。

靠在海边,有一个4万人口小镇新街,其中半数为海门人。1914年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这里成立大赉公司,吸引了许多南通海门人在这里开垦植棉。海门人勤劳而且热爱生活。那家前屋后,没一星闲地。树上牵着扁豆、絲瓜,家前屋后栽种柿子树,那小水沟里,也长茨菇。精打细算,精耕细作。早在文革期间,那海门人居多的新街村,七队皮棉亩产已达180斤,工分单价1.8元。那时有的生产队工分单价只有几角钱呀!八十年代,这个村家家户户在棉田植起了苗木,收入倍增。继而办起十几家船舶器材厂。每年缴纳税收几百万元。

在明初年间,那几年"洪武赶荒”,大量的苏州人被驱赶到苏北垦区。家乡范公堤以东,祖藉苏州的农家甚多。苦难的磨炼,却没磨得了祖辈经营的大脑细胞。

三仓镇有个农民周生斌,早春在棉田里带头长起大棚西瓜,每亩的收入上万元。旋风一般,没有几年范公堤以东,成了一片白色海洋。那东台的爆炸瓜,在华东各大城市享有着盛名。

在老四灶,有一个叫李锦才的苗猪贩子,把面像如福的灶种乳猪贩到广州,继而贩到东南亚。从贩运又开始加工出口。结果,东台乳猪出口量占全国半壁江山。

在唐洋的红色村,有一个好赌的农民,把家赌得一贫如洗,老婆带孩子离婚回了娘家。他一气之下,一斧头把右手砍掉。但仍没戒了赌,没了右手,把纸牌插在一碗麦粒里照赌。后来,看到家家户户养几千只鸡,几年楼房一片,动了心,也养了几百只鸡,从此无心再赌。几年,一家团圆,住进楼房。一叶知秋,那家乡百万雄鸡,早下江南!

家乡百业兴旺,美丽如画。那解放初期5万人的城区,亦已成了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昔日的七里长街成了苏北最早的步行街,曾在宋代繁荣的西溪,冷落多年,今为四星级旅游景区,吸引八方游客。在建的高铁站,让家乡距上海仅仅一小时车程!

家乡的大河,泰东河直注长江,通榆河北连淮水。条条大河波浪涌,风吹稻花香两岸…


作者简介:沈岩,江苏东台人。在舟山群岛服役从事过新闻工作。爱好文学,尤喜散文诗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河回归江苏省,注入黄海,是否可行?
图说黄河夺淮入海,数百年间苏北海岸线东移百余里,盐城不再靠海
【解说词】话说运河(十五)苏北运河
江苏为什么会有条“废黄河”?
淮 河 印 象
滨海历史探寻 三亿文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