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筠松堪舆文化简述

杨公纪念馆

杨公纪念馆位于杨公故里——广东省高州市马贵镇杨公文化广场西侧,坐西向东(庚甲兼酉卯),于2018年4月建成。该馆是为了纪念唐朝“掌管灵台地理事”的国师杨筠松而建造,建设单位为高州市杨筠松文化研究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杨筠松堪舆文化”的传承基地。

为进一步倡导杨公“和谐人居”理念和弘扬“救贫博爱”精神,研究会专家团队参照“飞鹰下平洋”地理留题,按杨公秘技选址、立向、布局,由李京儒设计,组织发动杨公文化爱好者筹建。

纪念馆内设“杨仙殿”,殿中神龛立1.6米高的杨公国师执杖坐像。外形仿唐建筑,斗拱结构,挑梁翘檐,形如飞鹰。

杨公纪念馆”金色牌额,由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教授书写。纪念馆大门两边立柱,门柱对联金色字福头框,字体奇特,融合易道阴阳之法,上联“二部龙经爕理阴阳窥宇宙”,下联“一根木杖指点江山定乾坤”,由中国著名学者、法学家、书法家马宝善撰联并书写。

杨公神龛上方挂“耕田得道耕天下”横幅,由茂名市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练有月书写。“杨仙殿”牌额,由杨氏宗亲、高州市文广新局原副局长杨宗文题写。

附:民间流传马贵地理留题

         飞鹰下平洋

阿公起顶龙走西,大西南下回马跪。

铜锣转身过石门,飞鹰下洋穴在低。

俗眼天心讲水破,朗练伸手左兜围。

三节五节龙走尽,明堂宽阔时师迷。

玉带弯弯收四水,财丁贵寿四字齐。

妃子在前人难识,福报杨公来济世。

杨筠松生平

杨筠松(公元834—903年),名益,字叔茂,号救贫。民间尊称为杨公。

据《江西通志》《赣州府志》载:“杨筠松,窦州人。僖宗朝掌灵台地理事,官至紫光禄大夫。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后至虔州(今赣州市),以地理术传曾文辿、刘江东,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雩都药口(今于都县)。

高州市马贵镇水尾村杨氏族谱的记载:“60世……杨四公,平浪大王,名淑贤。生子三:筠笠、筠殡、筠松。......61世,杨筠松,字益、叔茂,号救贫。……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杨公寿卒,享年六十有七。……著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配窦氏 ,生子二:襄、弘信”。

据史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杨筠松(救贫)先祖成为这首批“客家人”中的一员,落户岭南关隘马贵堡一带,繁延生息。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杨筠松任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的天文官)。自古以来,人类敬畏大自然,努力探索天地日月的变化影响着万物的规律。据《史记·天官书》载,各诸侯国都有天文官,他们主持天文地理和皇室祭祀事宜。

杨筠松的著作有部份收录在钦定《四库全书》术数类,其主要的思想是“以山水形势为体,理气为用”,进行建筑物的选址、立向、布局等,代代相传。

杨筠松把皇宫秘术用于民间,扶贫济世,影响广泛,被历代民众公认为地理宗师。

杨筠松堪舆文化

杨公文化,指杨公的道与术。

从“道”方面来说,是杨筠松的“和谐人居”理念及“救贫博爱”精神。从“术”方面来说,是杨筠松的实操技艺,形成独特的“堪舆文化”。

杨筠松在地理术实操过程中,因地制宜,推崇天、地、人合一的境界,逐渐演变成为堪舆“形法理论”。因贡献巨大,为后人尊崇为中国堪舆文化鼻祖和地理宗师

杨筠松堪舆文化以家传和授徒为传承方式,广泛用于选择官府、城镇村落选址、民众住宅堪定、墓地建设、婚嫁进宅择日等,形成并盛行于唐朝,发展于宋、元、明、清时期。

一、古窦州是杨筠松堪舆文化的发源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50万兵丁“南戌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据杨氏族谱记载,这些客家人为杨筠松的先祖。

《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

历史上的“窦州”,辖地包括现在广东信宜市和高州市的马贵、古丁、深镇以及罗定市的蕾滨、新乐、都门、扶合、加益,广西的北流市大伦镇白马镇、扶新镇一带。马贵练氏宗祠对联:“岐山系胄,窦水开基。”其中“窦水”就是窦州之水。据史载,“南戍五岭”的兵丁务必在险隘当关,马贵是窦州的要塞

马贵(今高州市马贵镇)位于雄伟秀丽的粤西第一高峰——大田顶(1704米)东南麓,处粤西第二高峰——棉被顶(1620米),属窦州。当时马贵名为“马跪堡”,由于秦兵进驻时,这里丛山密林、羊肠小道,军士骑着的马在山林里要跪着爬行,所以取名为“马跪堡”。年代久了,时过境迁,人们将“马跪”改称为“马贵”。

古代之地利,近代称武事地理兵要地理。公元前7世纪的兵书《军志》写有: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理为宝

史记·高祖记》载: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在古代,修建关隘、城墙、城台和烽火台如此巨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饱含了中国地理(堪舆)文化的精髓。因而,“军事”建筑孵化了杨筠松的堪舆文化。南北朝年代大量汉俚文化结合同化,俚人为免遭高山雾瘴及蚁蛇之害,改变洞居方式,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建房居住,开始产生了早期的“堪舆文化”。随着景观文化的发展和居住环境的改善,逐渐影响到聚居人口的环境价值观,在隋唐时期,杨筠松将俚人测量技术之精华,吸收到他的堪舆文化技艺中去,形成带花码字的“杨公罗盘”。

二、杨筠松堪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因黄巢事变,宫廷大乱,杨筠松携宫廷秘藏归隐故里,把秘术用于民间,扶贫济世。又为了逃避朝廷揖拿,“步昆仑(广西南宁昆仑山)”西进北上游走,一路授业传徒,留下了更加宝贵的地理术。重要技艺有“九星点穴法”、“杨公水法”、“杨公日历”,其形理结合的实操技艺功用,一直传承至今,使两广堪舆界人才辈出。

明清时期,高州杨筠松堪舆文化的发展已十分成熟,堪舆地师的地位越来越得到民间和官府的敬重,据清朝道光高州府《重修信宜县志》卷三“经政学校”篇记载:“由是而堪舆之家荐绅之士咸莫不概然”。由此可见,杨筠松堪舆文化影响之深远。

由于“杨筠松堪舆文化”的成熟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程序,使堪舆文化人才辈出,并影响到周边县郡。其中叶七、曾道立、张五郎、徐东风、梁凿贵(本地姜)、戴锡纶(戴府)、曾炽、江任全、罗国器(单眼罗)、黄魁儒、徐松、杨守敬、叶炳辉等均是“杨筠松堪舆文化”的传承人。

现在,高州马贵镇鹿湖顶、牛颈坳还流传许多关于“杨公”的传说,《杨公的传奇》、《戴锡纶传奇》、《“熟读青囊走天下”的故事》、《神奇的高州三塔》、《艮龙塔由来》、《曾炽与李家祠堂的故事》等等均形成了老少皆知的独特的“高州杨筠松堪舆文化”传说故事,使人们在众多民间故事中受到“天、地、人”和谐相处文化知识的熏陶,而形成高州的主要民俗文化。

“杨筠松堪舆文化” 集现代人们研究的学科当中的地理文化学、建筑学、气象学、社会学和人体信息学之精华,融汇了人口居住、人文景观、城乡地理、生态环境、建筑术数、易学等元素,已成为岭南堪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广泛传播。

三、“杨筠松堪舆文化”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公故里为了推进“杨筠松堪舆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评定工作,部分专家先后从岭南高凉窦州一带到江西赣州等地查找历史资料,请国内知名堪舆学者把脉,使“杨筠松堪舆文化”被评为高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杨筠松堪舆文化”列为茂名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6年8月,杨筠松堪舆文化第三十二代传人叶炳辉,被茂名市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叶炳辉高州人,传承杨筠松堪舆文化,得杨公寻龙选址特技,全面掌握杨筠松堪舆文化技艺,并有创新发展。2010年6月1日茂名日报刊登了《茂名人叶炳辉创立“太极圈点穴法”》,2011年,《宝地论:太极圈点穴法》著作出版(武汉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经销),并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备受专家学者推崇,2011年国家住建部建筑文化中心在杭州西湖召开学术会议推介了叶炳辉的“和谐人居选址”法。

杨公罗盘与俚语罗盘

当今,“地理”界所用的罗盘,大多被称为“杨公盘”,是指唐朝国师杨筠松创立的罗盘。“俚语罗盘”,较“杨公盘”要早,成为“杨公盘”的祖先。

在高州市长坡镇雷垌村马鞍坳东北约300米的山坡上,发现两处摩崖石刻,其一为刻凿于道旁一块斜躺着的岩石上的符号。岩石宽2米、高4米,符号满布于岩石上,由点、横、竖、斜线等组成,深浅不一,大小不一,推测为不同时期刻画而成。另一处为图形,相距30米左右,刻凿在一块表面平整的石头上,面积约1平方米,共有图形6组,主要由圆点和方格、斜线组成。

光绪重修茂名县志中“高凉山”条目下记载:“山之过峡名马鞍坳,有石卓立山麓,方广寻丈,上有大字数行,石字白,皆古体不可识……亦奇迹也”。考古学者对马鞍坳石刻解读出“六卜越雷王作反”、“越王败逃”、“官正王上”、“夫人天下”等句,而图形是古代占卜灵棋图形的变化,六组图形暗合“六卜”之说。

雷垌村是南朝杰出的俚人首领冼夫人的出生地和主要的活动中心。根据史书记载,俚人刻木以为符契,本无文字,但在中原文化影响下,借鉴汉字有关形、音、义规律,创造出自己一种独特的方块字。

2005年,在粤西窦州的马跪堡(今高州市马贵镇)发现的一老式罗盘上的符号,与马鞍坳石刻的字符(花码字)一模一样。据研究,唐前俚人使用的数字称“花码字”:“〡〢〣〤〥 久 十,这种刻有“花码字”的罗盘,推测为当时俚族人在军事战争中,用于“堪舆”“地理”的工具。

2005年5月22日,《南方日报》王雨吟发表一篇报道——《古高凉文明外衣掀开一角》,文章指出,高州市长坡镇雷垌村马鞍坳山坡岩石上人工刻凿奇特的文字,反映了俚族首领冼将军所赖以生长的原始俚族文明,对于民族史、战争史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在战国、秦皇至隋唐间,高凉窦州一带活跃着以冼氏家族为杰出代表的土著民族——俚人。

秦始皇三十三年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后,设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时高凉(今高州)地区属桂林郡和象郡。但高凉地处僻远,地势险阻,交通不便,秦王朝对此鞭长莫及。因此居住在高凉地区(包括马贵)的各少数民族集团还处于相对的独立状态。他们自成部落,各有长帅。当时冼氏家族控制的部落是高凉地区最大的部落集团,在山岭峡谷设寨(包括马贵),筑建军事设施,布重兵把守军事要塞。

赵佗委任冼首领为高凉大将军,全权治理高凉。

冼将军和冼夫人作为岭南民族领袖,朝廷曾赋予行事的特权。冼夫人为谯国夫人,率六州兵马,统领粤西和海南,对国家统一、岭南稳定和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使俚人成为历史上政治、军事显赫的族群。

马鞍坳石刻文字、图形的出现,与当地民族、军事、风俗、文化有着必然联系。从其性质考察,无论是战国文字还是俚人文字,都是当地民族关系和文化形态以及其历史演变的很好释义。

春秋战国时代发明的一种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司南,是指南针的原型。南宋时期,人们根据指南针的原理又研制出了罗盘。北宋时期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记载了罗盘的制作方法,阐述了制作罗盘是用于战争。

据史料载,罗盘用于民间最早是杨筠松的“杨公盘”,但距“俚语罗盘”已1100多年。罗盘用于航海,从明代郑和下西洋运用的“水罗盘”开始,已距“俚语罗盘”1800多年。可见,运用军事而产生的神秘“俚语罗盘”,是“杨公盘”的先祖。

建设单位:高州市杨筠松文化研究会

(文字整理:曹景正、杨宗文、周泽明、苏仁森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开杨公罗盘神秘的面纱
粤西发现杨公罗盘
带你到广东高州马贵与信宜钱排交界处看看现代版杨公杨筠松之墓
高州马贵这次轰动了,马来西亚拿督率100多人团来考察
风水学习顺序
唐朝堪舆大师杨筠松与“风水第一村——三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