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近代著名国画家—徐庶之2(总第2597期)

     徐庶之的山水画,从取材到表现手法,有着独到之处。他画得扎扎实实,朴拙无华,细腻感人,只有忠实于生活和艺术之意,毫无哗众取宠之心。正如他的为人,处处谨细,一丝不苟,他既泼墨写景,又细笔抒情,山石、林木、人物、鸟兽,都画得栩栩如生,酣畅老辣而不狂野,粗中见细,刚柔并济,远看有势,近看有趣,浅而有致,淡而有味。画家深情地歌颂着新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的山水画不是即兴游戏之作,境界之新,格调之美,突破了多年画界流行的格式,创造出一种使人耳目一新的风貌。

      出于对边疆人民和自然风物的热爱,几十年来.他像一头忠实勤劳的骆驼,像一位虔诚苦修的比丘,怀着一腔热情,冒风雪、忍饥寒,背负着“精神包袱”,默默地走遍西域的山山水水,走访过毡房,接近过牧民猎户……历尽人间风雨辛苦,吃透生活,磨练企求,终于破壁而出,以其精湛而有特色的风情画,博得国内外人士的赞许。

                                 —— 秦岭云  国画家、教育家

姊妹行医  1982年  82cm×96cm

山峦向晚 山静人间  1981年  69cm×69cm

天山深处画意幽  1981年  95cm×84cm

进天山  1979年  80cm×95cm

哈拉斯河畔  1983年  68cm×68cm

云拥天山  1984年  69cm×62cm

长河饮马  1983年  88cm×96cm

行吟图  1983年  88cm×96cm

壮心磊落驼背行 黄沙红柳别有情  1983年  89cm×95cm

山自清清水潺潺 别有天地非人间  1984年  69cm×67cm

无限天地 乐土歌舞 激情昂扬  1984年  66cm×68cm

       从生活层面看,这种西部气韵突出表现为在长期切实写生基础上将西部民族生活的特有风情和西部自然的特有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不同于传统山水风情画和内陆山水风情画的新格局。他的风俗画,扑面而来的是独特的西部民族风情和人物造型以及流贯在这些风俗画中有着浓郁西部色彩的性格、氛围和精神状态。

       庶老作品西部气韵在艺术层面的表现、西部风情的独特性经过画家的提炼和升华,几乎在国画创作的各个艺术元素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现。比如,画家用长披麻皴来表现西部山岳拔地而起的突兀和山体的质感,炭铅般流畅准确的线条,使传统山水画有了一种新异之美。比如,画家用色艳丽而奇诡。有时用泼墨大写意的山水和色彩奇丽的民族风情作对应;有时连山川也色彩斑驳,使人感到西部山水的喧闹和西部阳光的瑰美、空气的透明。自然的真趣,生活的情趣’笔墨的意趣融为一体。这是对西部风光色彩真切的艺术反映,也以色彩营造了西部人和西部生活的明朗、超脱、欢悦,传达了西部在艺术家心中长期积淀的亮丽和爱恋。

       庶老的画,有时追求一种大自然的静穆、和谐,有时则追求运动中的倾斜甚至破缺。还有的时候,又动静结合,以静态景物写西部山川自然,营构一种孕育生命的客体环境;以动态景物写西部社会风情,去表现主体生命的勃发和高扬,在相犯中相谐。这是作品内在张力的重要来源。大生命观是画家西部气韵在人文层面最主要也是最深刻的表现,从中可以感受到庶老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和变新。人与自然是他画作的两个生命系统。两个生命系统在他的画作中或辉映或反衬,甚至搏斗,最后通过动态交融,构成他西域风情画特有的生命力。他将西部山川的雄大苍凉和西部平民的日常生活相交融,用大自然的苍凉博大对民性的强韧乐观作深层解释,又以后者的鲜活去化解前者的严峻,将遥远的山川风情亲切地推到我们眼前。同时,他还致力于开掘西部更深的生命内容和文化内容,给中国传统山水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储藏进新的信息。

—— 萧云儒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 评论家

夜宿帕米尔  1984年  178cm×96cm

荒野湖泊  1963年  55cm×35cm

和田春色  1963年  56cm×35cm

和阗巴扎  1963年  83cm×35cm

火焰山下  1982年  179cm×97cm

幽居  1984年  96cm×60cm

别有天地在人间  1984年  96cm×50cm

浓荫深处  1983年  88cm×96cm

天山南北皆春色  1985年  133cm×65cm

      从这一幅幅作品中,人们仿佛可以看到他当年不分寒暑忙碌奔波的身影:从驼铃声声的昆仑山到河水悠悠的伊犁河谷;从冰天雪地的帕米尔到秋高气爽的尼勒克……画家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当时农牧民的生活、劳动和爱情。庶之先生所以能在当今中国画坛卓然成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始终置身于群众之中,并从中汲取不竭的创作营养。

      庶之先生的这批写生画,有很强的观赏性。作为中国画家,他特别注重笔墨技巧的锤炼。一方面潜心于书法和传统绘画的研究、承继传统笔墨的血脉;另一方面,又反对陈陈相因的泥古之风,坚持以毛笔写生,逐步形成了自己雄健有力、粗犷不羁的艺术风格。他的画作简洁明快,幅不盈尺的山水画,每每给人以咫尺千里之感,而仪态万千的人物造型更是形神兼备,富有情趣。我想,这些都得力于他茌坚持不懈的写生中所培养出的对事物敏锐感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

      庶之先生的写生作品自身具有的纪实性,为我们以及后人研究五六十年代新疆的社会现状,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形象的历史资料。

                    ——吴奇峰 原中国美咖新疆分会主席,国画家

农村组画之一 选种 1963年 33cm×93cm

农村组画之二 运肥 1962年 33cm×135cm

农村组画之三  和阗行 1962年 33cm×70cm

徐庶之 题 《帕米尔之春》

帕米尔之春组画之一 石头城 1962年 34cm×66cm

帕米尔之春组画之二 犁地 1962年 34cm×65cm

帕米尔之春组画之三 种土豆 1963年 34cm×82cm

徐庶之 题 《赶巴扎》1996年

赶巴扎组画之二 1962年 33cm×77cm

赶巴扎组画之三 1963年 33cm×64cm

赶巴扎组画之四 1963年 33cm×112cm

      徐老画让人看来,不是把画家个人的一种属性带进去,这种路子常常是开宗创派性的,开出一种新的可能性道路来,都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跟他所面临的生活对应,去解读它,去解读他现在所看见的东西,因此你看这个画,画的是新疆,我也不是新疆,为什么把新疆画得这么清秀?马上提出这个问题来,这个“清秀”,我认为是徐老自己的,他认为这个最美,它正好反映他内心中的一种平和,问题就是他是非常真实的,并且从他所走的这条道路来看,非常充满自信,我认为现在仍有启示性,因为他这条路是不同于其他任何路的一条路,不同于学院派,不同于美院教学的写生,与那种写生的意义完全不一样。那种写生是由俄罗斯的许多东西综合而来,也不同于包括西方现代的东西,都不一样,这是独特的一条路,这条路,它有一种生命力,所以我想这条路应该继续走下去、探索下去,这种探索性里面有一种相当大的可能性,有待我们去实现它。在徐老的画里,我没感到有老的感觉,仍然是年轻的感觉。

——程征  陕西国画院研究员 艺术评论家

天山积翠艳成堆  1991年  69cm×138cm

塞风国色  1991年  69cm×138cm

机播  1963年  34cm×67cm

汉塞饮驼  1992年  119cm×240cm

冰天雪地  1994年  34cm×138cm

驼渡图  1994年  33cm×138cm

塞上风情  1994年  33cm×138cm

丝绸古道  1994年  34cm×139cm

       徐庶之以边疆实际生活为依据的山水画创作,突破传统山水画不着人间烟火气的“超脱”境界,大胆融入风俗画的成分,把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自然美的发现融为一体,表现出人化自然的面貌,这是与长安画派的追求相一致的。

       多年来,他走遍天山南北,深入牧场、农家,钻研山川、林木的自然构造,熟悉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勤于写生记录,潜心于笔墨表现的探索尝试。不论紧张的政治运动多么频繁,也不计较下放劳动时体力的疲惫,而坚持绘画作业从无停歇,并在任何情况下,他总是持续不变地守护在自己的阵地上,坚持着个人的艺术趣味,画一种画,任人去说“野、怪、乱、黑”。四十年来,他始终紧紧围绕着他所向往的塞外风光这个大题材。在笔墨技法表现上“师古人之心,画自己之画”,有继承、有背弃又有所发扬和创造。从一人一马、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开端,步步为营地追求其笔墨结构的完美和升华。他的许多佳作,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伊始,已趋于成熟的构思,并几见于其变体画稿上,但他却穷追不舍,屡变不止,但境界术日有新。再如他的马、牛、羊、驴、驼、狗等动物和各类山石、林木、沙漠、草原形象,以及人物造型和民族生活、生产活动的多种多样的场景,也都是他多年通过反复刻画锤炼塑造而成的意象化形态。画家在突破已有笔墨表现上的程式,建造适应于新的题材、新的意境的程式化中,“曲尽物态”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应该看到,徐庶之四十年来在山水画造诣上,已创立起一个西域风情新画派。中国画在近代表现西域题材者极为鲜见,赵望云可谓是位先驱者。但用中国画笔墨表现西域题材较为充分而艺术风格趋于完整者当推徐庶之。这中间当然也还有许多后来者会超越于他,但徐庶之毕竟是开创者和这一派画风的中流砥柱。多年来,他众多的创作使画坛上显现出一派西域风情面貌,使天山、阿尔泰山、帕米尔高原的身姿,戈壁、绿洲、牧场、园林的景象,一一摄入到高雅的中国画图卷之中。

     在徐庶之的边疆风光画面上,既无似曾相识的画谱气,也难以找到院校所崇尚的大师们的笔痕墨迹。他的画风古拙而朴茂清新,构图自在,气势天然,充满生活意味,笔墨淋漓,粗、狂、僻、涩浑然成体且情韵有致。

      徐庶之的作品,所表现出的是一种风情化的山水画面,他从现实生活出发,把民族人物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与地区特有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不同于传统山水画的新格局和图式,这在他大量的小品画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向晚》  《春憩》  《竞逐》  《赏月》《雨霁》《帕米尔行旅》《冬牧》《戈壁夜宿》《春》《转场》《对弈》《踏露行》等,这些风光风情性作品,既无江南景观之秀丽,也非雄奇之名山大川,它们仅是边疆戈壁、山林、草原之平凡一隅。其所描绘的沙丘、村路、野溪、丛林景色以及自在其中的牛栏、驼链、驴队、马群等,  “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乃画家依自己视觉倾向观察生活之所得,据自己“目之所瞩”,  “意之所游”而“吐胸中之造化”,亦皆“人人心中有,他人笔下无”的平中见奇的构造,且能使观者通过画面流衍出来的意象,形成既带西域景观又有塞外人世情的丰富境界。

       徐庶之作品的这种艺术感染力,则缘于他对边疆的炽热情感和对艺术诚实而刻苦地探索和追求,当然关键还在于与画家所具有的那种笔墨功力相联系的深厚艺术素养,即所谓“思深而境远,笔墨灵而神韵生”。

    ——王增元  新疆摄影美术出版社 编审

饮驼  1991年  137cm×69cm

天山幽静春意闹  1990年  138cm×70cm

亭亭山上松  1990年  137cm×68cm

帕米尔之春  1989年  178cm×94cm

帕米尔集市图  1989年  176cm×94cm

丝路幽情  1995年  138cm×68cm

和阗姑娘  1994年  138cm×68cm

牧羊姑娘  1994年  138cm×68cm

塞上行  1993年  138cm×69cm

帕米尔纪行  1996年  180cm×96cm


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近代著名国画家—徐庶之3(总第3046期)
深切缅怀杜滋龄先生 | 壮游不问天地涯,人海投身便是家
人物|沈金耀:真正的画家——沈默
王高建:清风出袖,西域风情
西域高原的歌者——画家李建国
「西域山水」墨既是色,色既是墨——周光辉谈新疆山水画创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