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州作家】刘海武:慈 母 泪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952】  

慈 母 泪

河南南阳     刘海武


花喜鹊,尾巴长,这枝蹦到那枝上,

不想爹,不想娘,娶了媳妇忘爹娘。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003年麦收前夕,由于“非典”的肆虐,农村中小学校一律放假,学生按自然村或视学生的多少,就近编成学习小组,每天到一起,由学生干部负责,先逐个量体温,作好记录,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复习和预习的学习任务。老师们在学校值班、学习、备课,每周还需二至三次下去检查学生的防疫和学习情况。

一天上午,我和学校初二的一位班主任张老师一起,骑车到一个村里检查学生情况,路途中经过吴寨村东边的一条泄洪渠,打远看到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正吃力地扬着钉耙在水渠半坡上开荒。走近一看,竟然认识,他叫吴有福。不知从那论,还叫“老俵”哩。我先主动地打招呼:“有福老哥真不简单,这岁数了,还能下这么大力气——开荒种地哩!”

全身瘦弱、疲惫,一脸病态的吴有福一看是我们,忙停下来,边喘气边说:“哎呀,是老俵你们俩呀,你们这是去哪儿呀?”我告诉了他我们要做的事儿,并问他“老俵哥开这荒是想种点啥呀?”吴有福回答说,想开出个几分地,种点芝麻,秋后自己能轧点香油吃。

张老师是当地人,熟悉吴有福家情况,随口说道:“想吃香油还用自己开荒种呀?你们老俩不是有五亩多地吗,随便种几分地的芝麻,就有吃不完的香油呀”。

有福老俵回答:“地给五个儿子种去了,一人一亩,每个儿子一年给我们俩老不死的500斤粮食,除这以外,你还敢再要别的东西?”说的我和张老师都一时不知怎样答对。又客套几句,我们说有事就先走了。

没走出多远,张老师告诉我,这吴有福老两口日子过得可不顺心了。我说:不会吧,他的女儿吴家英不是咱们八十年代初教出来的学生吗?吴家英大学毕业有十多年了吧?能不孝顺她的父母亲?再说他老两口还有五个儿子,东方不亮西方亮,怎么着老俩的日子也不会差到哪儿。张老师说:“一言难尽,咱们快到目的地了,这里面的故事和原由,以后慢慢告诉你”。

这之后不久,我便从几个途径得知,吴有福老汉从2002年秋后就开始感到胃部不舒服,疼痛感愈来愈强,这年的正月底去县医院,检查出得了胃癌,且已到中后期。医生告之,若马上作手术,还有痊愈的希望。回来后,老伴孙桂勤把在家的三个儿子叫到一起(因老三吴家强、老五吴家兴都在南方打工)商量咋筹钱给他们的老父亲治病。大儿子吴家宝闷着头,他媳妇抢先说:“我家孩子他爸也得了病,这有些时了饭都吃不下,我这正愁得没办法。他爷的事儿,我们就不插言了吧”。

当过兵且在部队转了志愿兵的老二吴家万,转业后经常忙着在城西北的河边开发墓地挣钱,平时很少回来,老二媳妇说:“我家那个死人,一个月也见不到一次影儿,这事儿我说了不算,你们咋商量咋好”。

唯有老四吴家胜性子直,他说:“你们商量个平均数,我决不拉后腿!”迟一下又说:“要我说,我姐家英也该尽尽力了,我们姐弟六个,就她上的学多,还有了国家的正式工作,咱家就数她过的最好!”

老四这一说,像凉水洒进热油锅里,顿时辟辟啪啪吵响了起来。

孩子们的娘大声说:“娃们,别吵了,这事儿不能找你们的姐!”都问:为啥?

当娘的说:“常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我想,还是不给她说算了。”

老二媳妇说:“那不行,给老父亲看病,儿女们都有责任。”另几个都附和:“说得对!儿子女儿一样得孝敬父母——得让她管!”

孩子们的娘说:“刚开年,你们的爹就给她打电话了,是她的同事们接的电话,说你们的姐出差了,以后就再也打不通了,你们的爹气得说,只当没这个闺女了!”

家宝趁势说:“我们小时候,你们总絮叨说,姐是我们小弟兄的榜样,是咱吴家的骄傲,咱家的钱都花在她身上了,有啥好东西都用在她身上了,为她上大学,家里能变卖的好东西都卖光了——连几件像样的家俱都卖了,弄得家里一贫如洗。轮到我们上学了,家里却供不起了,你和爹还总说我们笨,不是上学的料。那我们也就顺坡下驴,破罐子破摔。别人家是重男轻女,我看咱家是重女轻男!所以说,我们几个学不好,一多半是与家里不供我们有关!”言外之意,那我们不赡养老人也是应该的。

老四推波助澜,也开始翻腾旧事了:“听说我姐上高中时,有天爹去学校给她送钱,有学生问她,这个老头是谁?是你爹吗?我姐对同学说:不是,是我一个邻居——爹,是这样吗?”

老二媳妇也说:“她是怕爹这个老农民丟她的人!这会儿让我们兑钱,哪有钱呀,她吴家英上学把家里的钱花光了,现在老父亲有病,就该她吴家英一个人出!”

家胜也跟着起哄,说道:“听说那天爹把钱给我姐后,出来校门,还饿晕到路边儿了!”

吴老爹生气地拦住:“净瞎说,没有的事!”

老二媳妇说:“还有这样的事儿?这闺女可当成了,连亲爹都不认了!”

一时屋里嘈嘈杂杂热闹非凡。吴有福老汉气得浑身打颤,嘴干哆嗦着却说不出话来,只有用手掌在小桌子上拍得山响,大声喊:“算了算了,别吵了,这病我不治了,你们都给我出去!”

这两个儿子、三个儿媳巴不得听到这句话,一个比一个跑得快。

从此,各家很少有哪个大人小孩来看看问问吴有福老人。正如儿子们说的,吴有福老汉手里也确实没什么钱。说实话,一个农民,靠种几亩地,那点收入,且不说吴家英上大学花家里的钱多,下边五个儿子,哪个不上个小学、中学,哪个成家娶媳妇不花钱?家里的事儿一个接一个,手里哪还有多少积蓄?吴有福感慨:“嗐!天不怨,地不怨,就怨自己没材料,要这么多的孩子,罪孽呀!”自此,吴老汉的病情越来越重,他预感到自己在人世上的时日不多,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为了多少能给老伴留几个,只有放弃治疗,农村人的话——硬挺,活一天算一天吧。看他这个样子,老伴孙桂勤整天以泪洗面。

我自那日见到吴有福老汉一个多月后,地里的芝麻才刚开花,就听到人们传说,吴寨村的吴有福老汉因病痛的折磨,还有人生希望的破灭,竟干了傻事:他事先在一个离村偏远的小屋里,堆满了秸秆柴草,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摸进去,从里面反锁上门,然后点火焚烧了自己。由于事出紧急,加上电话也打不通,吴老爹死时,他在省城工作的女儿吴家英也没回来。

这一来,吴家英可是出了名了。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说:有女莫学吴家英,学上成了,爹娘不要了!

吴有福老汉走了,可老伴孙桂勤的日子还要过。年近八十的她,不比年轻时,从十九岁到吴家这近六十年,生儿育女,忙地里家里活,带孙子,落下了一身病: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风湿、类风湿……经常吃不完的药,受不完的罪。尤其是类风湿,使她的腿不能走路,脚、手严重变形,真是连碗也拿不住,连饭都做不成了,生活生存都是个事。可怜孙桂勤,在娘家她是兄妹中小的,两个哥哥早已离世,眼下娘家再没有人能给她撑腰作主了,儿子儿媳们见没有娘亲舅大压着,难免肆意妄为。吴寨村委领导看到这种情况,趁吴有福老汉的三七没过,儿子们都在家,就委托妇女主任和组里领导,来她家,召集她的几个儿子,商量解决他们母亲的生活问题。

决定是这样的:孙桂勤五个儿子,加上她的闺女吴家英,共六个子女,一年每个子女管母亲俩个月。子女中若有特殊情况实在不能管的,每月拿出三千块钱,由村里协调在家的儿子管。

作出这个决定后的第一年,孙桂勤的养老问题,虽说不尽如人意,可也勉强过得去;尽管是这顿饭端去,方把上顿的碗拿走,可毕竟有得吃的。女儿吴家英,借口来回接娘不方便,情愿两个月拿出七千块钱,谁替她管老娘了,一月可落三千五,家万和家胜两家倒也乐意都多管一个月,这家英的任务也算完成了。

到第二年就不行了。

老吴家的大儿子家宝,因患食道癌,于上年底去世,安排完后事,大儿媳在正月初十前就跟着他的儿子去南方带孙子,来了个不辞而别。

在外打工的老三吴家强媳妇染上了不治之症,命在旦夕,家强也是魂不守舍,传回话来,让村领导安排在家的弟兄们管,自己出钱,也给了个不打照面。老五也在外打工,亦是出钱不出人。实际养老任务只有靠老二、老四两家了。虽说不管的几家给钱,可时间一长,老二、老四媳妇尽给老人脸色看。饭食差不说,还一说话尽是训斥、挖苦甚至辱骂。

老大媳妇有次往老家打电话问老太太情况,老四媳妇告诉她,这老太太很不好侍候,并说:“你们都能当甩手掌柜,让我们在家的出力惹麻烦,还不落好!”老大媳妇就在电话中恶狠狠地说:“还不如让她早断了这口气,大家都落个清静安生!”

老二、老四媳妇,时不时借口进城购物,或是说亲戚家有事儿,一走一两天,她们的婆婆孙老太太就只有凉馍泡开水,或是胡乱泡点方便面对付。这还不能让向外人说,更不能在儿媳们面前流露出一点不如意情绪,否则准没你的好!

最难的还是不能说有病。你要说身体那里不舒服,肯定会招来一顿奚落和训斥,弄不好还有被停一顿饭的惩治。左邻右舍有谁善意相问或解劝了,定会招致一顿戗白,甚或“你管的好,领到你家去——我不知道谁对他老里有多好!”鉴于此,外人再也不敢过问了。孙桂勤老人真是打断牙咽肚里,有苦难言。

转眼又到了芝麻开花时节,长时间的精神压抑,心情郁闷,还有营养不良,吴家老妈妈孙桂勤,开始出现精神恍惚、昼夜颠倒、不思吃喝、不说话不理人的状况。有时还不住地喃喃自语,总说老伴吴有福在向她招手,喊她到那边去一同享福。细心的邻居们开始为孙桂勤老人担心,可为了不找麻烦,谁也不敢在她的儿子儿媳们面前说点什么。

在2005年农历六月底的一天早上,有起得早的人在村边池塘里看到漂浮起一个老年女性的尸体。消息传开,人们都凑来观看。有村民马上报告给村委干部,村领导立即组织人们打捞——竟是吴有福的老伴孙桂勤老人。

两天后,孙桂勤老人的葬仪显得很是简单冷清,五个儿媳的娘家深知自家的姑娘在养老的大事大非问题上,都做的不够好,有三家都没脸来人参加葬礼。来的两家代表,也东躲西藏,不愿在众人前露面,生怕人们指指点点。

吴家英这次可算回来了,将近六十的人了,已退休几年,老父亲去世她没回来,不只是家乡人非议,就连单位同事们知道了也都鄙视她。所以这几年她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心。这次在人们为她母亲举行的“送路”、“送葬”途中,人们免不了说短道长,有人甚至故意提高声音,好让她听见,说:“你们看,这个就是她的大女儿,父母累断脊骨供她上大学,结果没享她一天福,她老父亲死都没回来,要这样的闺女真算是白搭了!”吴家英听了,只恨没个地缝钻进去。

尾声:

吴家老大的儿子结婚在两位老人去世前;老四、老五两家生的都是女儿,不愁嫁不出去;老二、老三各有一个儿子,这几年都到了三十多岁,还迟迟定不下媳妇。即是孩子们自己在外谈了女朋友,女方一旦知道了吴家的情况,立马拜拜。这真应了人们的一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本故事纯属虚构,切勿对号入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言诗 讨钱记
民间故事:人毒不堪亲,新媳妇被撞破丑事,竟对一家老小下狠手
胡根庆//找个老伴不容易
故事:亲生儿子不养老,推给养子,分家产时,老母亲:你不配
故事:放牛娃中邪大骂爷爷,父亲却跪地磕头,阴阳先生:他家欠的
平台作者:王清亮[微小说]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