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州作家•范仲淹文化节】魏新征:功业文章千古师表——略论范仲淹的文学艺术成就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1078】


 

功业文章千古师表

——略论范仲淹的文学艺术成就

河南邓州   魏新征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能下笔千言,也知兵善战,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推行庆历新政:革除时弊、澄清吏治,改革科举、锐意进取;他戍边御敌:修筑要塞、积极防御,经略边疆、安抚一方。他执教兴学:创办书院、教化族众,以身示教,劝学育才。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造诣精深、卓有建树,功业文章、文韬武略堪为楷模。

清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称其“济时良相”;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赞其“经天纬地”、“轶后空前”;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评其“一世之师……名节无(瑕)疵”。

  • 散文:文以载道,经世致用

宋朝建国至宋仁宗七十多年来,一直沿袭祖宗成法,政尚循谨,承平日久,俨然盛世气象;但车马喧嚣、歌舞升平的表象下是大宋强敌环伺、危机四伏。

面对内忧不断(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四起(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范仲淹非常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功能,认为文章关乎社会风俗的醇厚凉薄、国家的兴衰成败,立论宜在政不在文,文以载道成风化人。针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范仲淹提出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他关注社会现实,倡导义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思想性。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书信和游记居多,他或陈说时政、逻辑严密,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严先生祠堂记》: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严先生祠堂记》是范仲淹贬居睦州之时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处处将严光(严子陵)与光武帝并列,写光武帝“以礼下之”、礼贤下士,实际上写出了严光鄙视显贵,为人高洁的气节。文章赞颂了严光不图名利、视官爵如泥土的高尚品德,也赞扬了光武帝能以礼待人、海纳百川的气度作风。文章结构精巧,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相得益彰。

全篇以先生名篇,文中却不独论先生一人,而以光武与之相对应来写;不只是一味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注意在遣词为文中,处处体现严子陵的高洁之风。一方面,他满怀激情,赞扬严光,全篇以光武与严光并举相始终,一气呵成,有发挥,有咏叹,最后以歌作结,以新安秀丽的山水颂扬先生之风,笔力老道不同凡响。

而另一方面,他又无限憧憬追念光武之德政,进而提出“有功名教”的政治主张,认为贤人的出现与明君在位不无关系,明君贤臣相互成就、彼此照亮。可见他之所以奉祀严光先生,不只褒扬先生高洁之风,而更期待有圣明君主的慧眼识才、拔擢提携,使得“贪者廉,懦者立”,天下的仁人志士得以一展襟怀。

全文笔力雄健,结构精严,其中结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足以概括出严子陵先生的高风亮节,而这何尝不是范仲淹自己的内心独白的人格自况。

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于1043年(庆历三年)九月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即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也是史称“庆历新政”的纲领“十策”。对北宋国政等十个方面的弊端体察,他不凌空蹈虚,纸上谈兵,而是阐幽发微、鞭辟近里,建言献策、措施精当,成为对当朝君主振聋发聩的的盛世危言。

仁宗皇帝阅后深受触动,再次要他提出改革方案时,他又上《再进前所陈十事》奏议。他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整个就是一幅思路缜密、治国理政的改革新政路线图。改革“十策”聚焦“吏治”和廉政,聚焦“精兵简政”,找到了一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改革创新的可行路径,其中的理念逻辑对当下廉政教育、清廉政府建设都有可资借鉴的价值和启示。

庆历新政虽然只推行一年,却开启北宋改革风气之先声,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革故鼎新,前后相承,日新月益,接续奋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共同铺垫了大宋王朝的千秋基业。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约,为岳阳楼重修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散文作品《岳阳楼记》是其代表作,以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内涵,抒发了对天下苍生的关怀之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章超越了单纯记述山水楼观的狭隘境地,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将行文重心放到抒发政治理想、探求深远抱负方面,提升了文章的格局和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比对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游记中的创新,也成就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的著名,不独其思想境界之崇高,更重要的是范仲淹写这此文时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放浪形骸游山玩水于江湖,躺平摆烂落得日日清闲,但他还是提出正直士大夫应知行合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进退留转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也激励朋友,观照过去也观照当下,这种精神和境界在过去和现在都难能可贵。

南宋(政治家、诗人)王十朋评说:“堂堂范公,人中之龙。”。

明(理学家、思想家)朱熹评说:范文正杰出之才,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宋朝忠义之风自范文正始。

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评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 诗歌:言志抒怀,托物寄兴

在诗歌创作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文气沛然、“与时消息”应时而做。范仲淹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糅合在一起,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象,是秉承大道之“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范仲淹的“与时消息”则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做文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务虚声、不发空言。

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人格操守。他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他的诗歌作品数量可观,且每首诗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文坛上获得了高度评价,被誉为“清新脱俗,感情真挚”。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是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浪里淘金的危境与艰辛。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和底层人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民生多艰的深刻洞察。

全诗用词精练,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了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此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全诗仅二十个字,但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与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旨趣遥相呼应,惺惺相惜。

诗的本意是写渔民生活的艰苦和危险,劝告人们要爱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但文艺作品总是形象大于思想,读者也可读出另一层的意蕴:每一项劳动成果的获得总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正所谓:自古英雄出炼狱,梅花香自苦寒来。

长忆西湖胜鉴湖,春波千顷绿如铺。

吾皇不让明皇美,可赐疏狂贺老无。

《忆杭州西湖》诗仿佛信手拈来,浑然天成,音节和谐,节奏明快,绝不让人觉得佶屈聱牙不易懂,寻章摘句老雕虫。

湖边多少游湖者,半在断桥烟雨间。

尽逐春风看歌舞,几人着眼到青山。

《春日游湖》诗你似乎能看出诗人的闲情雅致和灵动思绪,诗人绝对不是一个乏味寡趣之人,豪情偶发墨能作酒,清兴忽来书可当歌,洋洋洒洒为文,且行且歌生活。

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

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登表海楼》七言绝句诗,登楼观奇秀,凭栏展笑颜,与山对坐,相看不厌,留恋夕阳无限好,诗人兴味更无前。

河光岳色过秦关,英气飘飘酒满颜。

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

亨途去觉云天近,旧隐回思水石闲。

此道圣朝如不坠,疏封宜在立谭间。

诗作《送石曼卿作》对仗工整,平仄自洽。写知己酬答,也写执手相送;写英雄过往,也有英雄相惜;更有重情重义,有味有趣。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野色》诗写白鸟点点,残阳夕照;写远山如黛,芳草萋萋;写郊游宴饮,大醉而归的山野情趣。只让人觉相见恨晚,得追慕前贤,相与同游同乐,一起放飞自我。

凿开奇胜翠微间,车骑笙歌暮未还。

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

《游石子涧(其一)》诗可看出,诗人是个游观四方、志趣广泛、热爱生活的的有趣有味之人,身居庙堂不只是卷上日月,还有乡间村野、车骑笙歌的热气腾腾生活。

危言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

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恤赋灵乌。

《答梅圣俞灵乌赋》诗中可以想见一个内心强大、精神强健、正道直行、脚步生风的诗人。

宋(官员)孙应时称其“一事足为百世师”。

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称赞范仲淹“当时文武第一人”。

宋(政治家、词人)韩琦评说:“公以王佐之才……竭忠尽瘁,知无不为,……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宏谋大策,出入仁义,……志欲膏泽中夏,鞭笞四夷,使我宋之基,万世不拔……”

  • 词:格局旷达,气魄远大

范仲淹词作存世共五首,虽然数量较少,但首首脍炙人口,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国至宋仁宗,生活腐化享乐渐成风尚,以艳情闺阁为主题的词作趋向繁荣。范仲淹词作内容和风格丰富多样,有直接写艳情闺阁者,也有写边塞战争者,能在婉约和豪放之间随意切换、收放自如。读范仲淹艳词唱和全无脂粉气,读来清雅明快,唇齿流香、如沐春风;边塞词阅罢令人拍案叫绝、意气风发,只欲横刀立马、策马扬鞭。他在词的创作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蓬勃才情和深厚文学功底,娴熟将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融为一体,成为了北宋词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一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思乡怀远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新的体裁来描写边塞生活,唐人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因而,范词可以说是边塞词的首创。

不仅如此,这首词的内容和风格还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和爱国词的创作,为词作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阙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阙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词人时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纪法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把有关国家、社会的宏大主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大气魄。

词里有家国故城,词里有铁马冰河,一个鲜活耀眼的军事统领形象跃然眼前。从词史上说,这首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词人皆影响深远。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是一首艳情缠绵之作,也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消愁、怀念家园的深情。上阕着重写景,气象宏大浑厚,意境深远,为下阕抒情设置了背景;下阕重在抒情,直抒胸臆,声情并茂,意致深婉。全词低回宛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婉约的一面。《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是化用这首词的名句。

这首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于美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场境、明丽风景、深挚柔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旷远而明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哀而不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阙所抒之情显得柔美而有骨感,深挚真切而不流于颓靡消极。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也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意境旷达,不局限于闺阁庭院、卿卿我我。

范仲淹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使人百读不厌。他的词作《苏幕遮·碧云天》也被广为传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御街行·秋日怀旧》此词上阙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无声,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也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怨绪;下阙以抒情为主,通过写作者长期客居他乡,不免被如素练般的月光感怀、触发出阵阵思愁,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词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但点点滴滴都是泪,字字句句都是“思”,有评词者谓此词以景写情、景中寓情,情景两到、情景交融,堪称情景俱佳的名篇。

词上阙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一叶落而知秋”,词人先从落叶写起。感情的激流汹涌澎湃,以景寓情的手法已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于是,词人在下阙中,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倾吐愁思。

词的下阙抒写词人长夜不寐,无法排遣幽愁别恨的情景和心态。古人写愁情,设想愁像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词中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

古人云:天之风月,地之花柳,人之歌舞,无此不成三才。风月花柳、人间歌舞,皆可入诗入画,范仲淹词存五首,风格、题材均不拘一格,如《渔家傲·秋思》写边塞生活,苍劲明健,《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写离别相思,一唱三叹,步步泣血,缠绵深致,均脍炙人口。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词创作于邓州花洲书院百花洲,上阕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情怀,下阕表达襟怀旷达的思想。暮春时节,词人惜春觅春,入得山去,见花团锦簇,花朵与绿水相映,让人恍惚置身桃源之中。偶遇老翁,闲话家常,顿觉隐逸生活的妙处;既然功名不保,朝廷改革失败,那么还是与这山中的黄莺、山蝶共处。过往悲欢一言难尽,山水解愁也解忧。个人成败利钝,小我的得失荣辱,比起山水如画,家国天下,都可万事随风,百事从欢。

百花洲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碧水泱泱,繁花似锦,竹木苍翠,百鸟争喧,是迁客骚人游览的胜地。范仲淹知邓后,在前人营建的基础上,重整了百花洲、览秀亭,新建了春风阁、文昌阁和花洲书院。范仲淹在知邓期间所写的诸多诗词作品中,多次赞颂百花洲:“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览秀亭诗》)、“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中元夜百花洲作》)等。诗人的高瞻远瞩,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高尚节操活脱脱地展现了出来。

清(诗人)李果诗评范仲淹:“石笋排空山骨清,范公祠庙俨峥嵘。独从天下关忧乐,尚想胸中富甲兵。”

元(诗人、政治家)王恽评曰:“堂堂范公,三代之佐。致君泽民,尽夫在我。……笃信力行,……千载一遇。”

杨昌济(近代教育家、伦理学家)评说:“宋韩(琦)、范(仲淹)并称,清曾(国藩)、左(宗棠)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 (注释:传教,即传播文化、教化民众。)

  • 书法:挺拔劲秀,沉稳大气

范仲淹善书法。黄庭坚《山谷题跋》中云:“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沉著,极近晋宋人书。”又云:“范文正公书《伯夷颂》极得前人笔意,盖正书易俗,而小楷难于清劲有精神。朱长文《续书断》谓范仲淹晚年学王羲之《乐毅论》,亦一代之墨宝也。明唐锦《龙江梦余录》评范仲淹书极端劲秀丽,无毫芒纵逸之态。清高士奇也称范仲淹书法“挺劲秀特,肖其为人”。

范仲淹传世唯一的墨迹为《道服赞》,是范仲淹于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所作的纸本手卷楷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道服赞》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道服端严,清心静气,洁身自好,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

该帖风神隽爽,骨气通达,顿挫有力,风骨峭拔。行笔清劲瘦硬,结体方正端谨,颇具王羲之《乐毅论》笔意。笔墨中,书者沉毅、端庄、大器,笔笔到位、精致传神,从笔端规矩、抑扬顿挫间可感受提按转合的节奏韵律。每一笔从起笔到收笔的处理,足见笔触的力量和笔法的成熟与老到。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

《道服赞》的点画形态以收束内敛为主,但并没显得拘谨,而是挺拔而洒脱。章法整体来看,小序占二行,不间断书写,正文每四字作一停顿,其间留空一字左右,节奏明快,字密行疏,疏朗有致。

《道服赞》的结字以收束内敛为主,此帖在清劲中有法度,但少肉,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这正是范氏书作的特点。《道服赞》用笔劲健而清整,笔触坚实,绝无浮掠懈怠处,流露出作者严肃的创作心态。此外,又以“钩指回腕”的笔法书写,落笔有痛快沉实之感。

宋人李祁曾云:“公之翰墨天地间,如精金美玉,人咸知爱重。”此帖为范公书法孤品,殊为珍贵,曾得到多位名家题跋钤鉴,也曾被多家藏书楼和朝廷内府馆藏刻印。

近代中国收藏家张伯驹以110两黄金,从北京琉璃厂古玩商蕲伯生手中购得此赞,并于1956年无偿捐给国家。

金(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评曰:“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清(官员)纪昀(晓岚)评曰:“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大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

明(礼部尚书)孙承恩评曰:“德行纯备,贞金粹玉。风节峻厉,霜松雪竹。先忧后乐,思济斯民。一代贤相,前后绝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22首古诗阅读欣赏题及答案
《渔家傲》教学设计
柳永:千种风情千古风流
刚柔相济,撼人心魄
杰出政治家——范仲淹——兼析“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的《渔家傲》词
初中课内诗歌阅读赏析(选择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