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丰县王沟镇北李庄:村里人靠种这个致富,这下真正出名啦!


图文:蒋思锋

丰县王沟镇东北角有个村子叫北李庄,这里紧邻白衣河,缓缓流淌的白衣河河水滋润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肥沃的土地,勤劳的村民,使这个不大的村庄物产丰富,不光有玉米、小麦,还有红富士苹果,特别是最近几年,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几乎家家都栽了几亩芦笋,这几年,吃芦笋的人越来越多了,种植芦笋的效益也越来越好了,小小的芦笋,使这个苏北小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芦笋这种农作物,一年种植,多年受益,投入低、风险小,很适合农村种植,我在北李庄村拍照的时候,村民告诉我。













每天早上5点多,王沟镇刘菜园村北李庄自然村里的芦笋地里就热闹起来,原来是村民们正忙着采芦笋。

拨开郁郁葱葱的芦笋棵苗,一段段又绿又嫩的芦笋就露了出来。村民们熟练地用刀从底部把芦笋切断,拿着鲜嫩的芦笋,他们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每当夜幕降临,到收笋网点前来交售芦笋的农民络绎不绝,他们满怀喜悦地将一筐筐鲜嫩的芦笋放到秤上,等待着结算现金。"今年芦笋效益特别好,每公斤平均能卖到8块多。我这四亩芦笋地能产5100多公斤,到现在已经卖了40000多块了。现在俺们农民都说,一根芦笋就是一根金条啊!”在收购点,一村民自豪的对我说。






小小的绿芦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成为王沟镇北李庄村农业产业化的新亮点,成为撬动该村农民增收的新杠杆。该村原来叫李庄大队,后来单楼公社改名单楼乡后,李庄大队和刘菜园、丁庵、小刘庄、史楼就合并为刘菜园村了,单楼乡后来和王沟乡合并成王沟镇后,这个村依然叫刘菜园村,不过在人们习惯的称呼中,李庄村的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因为单楼后面有个村子叫南李庄,所以这里就更名为北李庄村了。





从蒋老家小学往南,有一条水泥路,沿着这条水泥路走不多远向右拐就到北李庄村了。此时,正是小麦小满之时,翻滚的麦浪正在逐步变黄,麦浪的尽头我们就可以看到整齐的楼房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之中。








“布谷、布谷”,随着布谷鸟一声紧似一声的鸣叫声中,楝子树开出了细碎的紫色小花,民谚云 :楝子开花,吃燎麦。这话一点也不假,你看,小满过后,地里的小麦正在逐步成熟,多么喜人的景象啊!









在这里,虽然还没到麦收大忙之季,但勤劳的村民们是闲不住的,老人们不愿在家里呆着,来到田间地头除除草,种点瓜果蔬菜,既能劳动,又能锻炼身体,真是一举两得啊!打好的棉花营养钵该移栽了,新割的芦笋地该松松土了!地里忙碌着村民们辛劳的身影!







春天到了,鸟儿们唱起了欢乐的歌谣,使宁静的北李庄村有了生机,有了活力!








清清的白衣河水滋润了北李庄的土地,也滋养了北李庄的人们,这里的村民勤劳能干,地里总有她们忙碌的身影!人勤地不懒,淳朴的村民们懂得这个道理!






几个割笋的村民认识老师,随手掐了一大掐芦笋,不由分说放在了我的三轮车里,令老师很感动,多么淳朴厚道的村民啊!







北李庄北面就是宽阔的蒋张线(蒋老家村到张蒋河存),路上车辆行人不断,公路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啊!







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把北李庄村分成了棋格状,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苏北小乡村装扮的更加美丽!





村头的小桥修的都十分别致,更增添北李庄的古朴典雅之美,美丽乡村,到处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虽然眼下的小麦还未完全成熟,但浓浓的麦香,已经在鼻尖开始涌动了……








田野里,一派丰收的景象,真是喜煞人!麦地尽头苹果园的边缘处,有一株楝子树,紫色的小花开得正盛,她尽情地舒展着美丽的枝条,炫耀着她的美姿。两个小学生看到我在拍照,主动跑到泛黄的麦地边上,留下了难忘的合影!





“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加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进村拍摄的沿途,不时看到这样的标语。







村子西边是一条十多米宽的防洪抗旱的大沟,这条沟雨天能排水,旱时能浇地,白衣河的河水经过韩庄闸的提闸放水,注入这条大沟里,往北直达赵庄镇的袁老家村。这条大沟,一年四季不断水,沟里不光有鱼,还有龙虾呢!喜欢垂钓和喜欢放地笼的渔人们,经常在此收获颇丰呢!



村子东头是个方圆十多亩的大坑,深达数米,夏天雨季的时候,大坑里总是满满一坑水,我小 的时候喜欢约着小伙伴来此游泳呢,史楼的、李庄的,还有蒋老家的,总是一拨一拨的来,那时的这里可热闹了!

如今,正是春旱之季,坑里已没有多少的水了,大坑周围滋生了许多杂草。坑北路边上以前有棵歪脖子柳树,柳树静静地横卧在水面上,我们总喜欢爬到柳树上,然后从树上再跳到水里去,“噗通、噗通”的跳水声伴随了我的欢乐童年!









大坑西边用砖头石块砌了一道护栏,老人、孩子都喜欢到这里来乘凉、聊天,不知挖于何年代的大坑,见证了北李庄的变迁历史,更见证了北李庄人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历程!谈论起这个大坑,是北李庄人永恒不变的话题,也是北李庄人情有独钟的怀旧之地!







这里是王沟镇刘菜园村综合服务中心,地处北李庄西头,里面有商店,有肥料、农药店,也有医院,所以说这里不光是北李庄人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史楼、丁庵、小刘庄、刘菜园等村的经济文化的中心,门口是锻炼身体的好地方,每天清晨和傍晚,这里成了老人聚会的欢乐场所。

在这里,不光能锻炼身体,还能聊天交流,几个自然村的新闻不大会就能发布出去,老人喜欢到这里来,小孩更喜欢来,这里的单杠、双杆等锻炼器材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了!




如今,王沟镇村村都有这样的垃圾桶,村民们也大都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北李庄的文化广场建设和公共空间治理工作越来越好了。



这是紧挨着刘菜园村社区服务中心的豪强实木指接板厂,原来这里是养羊场,后来因为养羊不景气,就改做指接板厂了。





这里原来是李庄小学的校址,原先的学校大门早已被拆除 ,两排教室还在,如今成了楼梯加工厂了。该学校成立于1970年3月,当时有5个班,120余人,1976年的时候又增加两个高中班,新增学生60人,2003年王沟镇小学合并,李庄小学并入蒋老家小学。曾经书声琅琅的地方,如今只能听见机器的轰鸣声了。曾经学习的教室,曾经玩耍的操场,曾经背书的那棵大香椿树,如今只能残存在记忆深处了!






李长青校长如今已经退休,他在李庄小学担任校长多年,依然保存着几张当时六年级的毕业合影,听说我要写李庄小学,他向我提供了三张合影照片,照片中的孩子们,如今都步入社会,成了社会的栋梁之才了,有幸再看到老照片,是否还有当初美好的回忆?最后一张是李艳丽老师提供的,在此表示感谢。




这是李长青校长向我提供的一张教师合影,这张照片拍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离休老干部李继骞捐资助学,为学校捐赠了彩电、电铃、学习用品等,学校以及村干部为李老举行了一个捐赠仪式,并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如今,照片还在,照片中的领导和老师已经过世四人,岁月这把杀猪刀真是无情啊,看着照片,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村里修起了宽阔的水泥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在村里拍摄时,不时看到干活下晌的村民,他们好奇的打量着我手中的相机,露出热情的微笑,淳朴的乡亲,醇厚的乡情,溢于言表!











宁静的乡村,总是有美丽的花儿相伴,来张花儿特写,更添乡村之美!孩子们见到老师来到了她们的村庄拍摄,热情的做了我的向导。孩子们站好,让老师给你们拍张照片!咔嚓,定格!












北李庄整齐的村容村貌,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高大的楼房,硬化的水泥路面,改造后的电线网线,幽静的院落,处处透露出乡村的韵律之美!





放学啦,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骑着单车围着村子转一圈,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之美!农村的孩子,感情最深的还是泥土,你看,两个孩子玩泥土玩的多开心,我拍照时小心翼翼,唯恐惊扰了她们。



在乡村拍摄,永远会见到这样的情景:门口开着几簇鲜花,或月季,或步步高,花儿虽说不名贵,但开在寂静的乡间,就显得尊贵,显得优雅,再配上门口的一条幽静的土路,绝对是醉美乡村!农村的家庭,都会在庭院里栽上一株枣树,或者栽上一株银杏,或者栽上一株柿子,或者栽上一株核桃树,如今核桃已经鸡蛋黄那么大了,白果也已经有玻璃球那么大了,看着都让人高兴!







主人下地干活去了,留下这只老猫看家,看到我来拍摄,老猫露出警觉的目光:干啥的?干啥的?不远处的一条小路上,刚放学的小朋友出来玩耍,和他不离不弃的永远是他家的那只黄毛小狗!













太阳快落山了,干活的人们陆续返回了家中。个别孩子放学饿了,找不到零食吃,就骑着自行车到地里喊大人回家做晚饭了,平整的水泥路上下晌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年轻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留在老家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只有等到收麦种麦的时候,村里的年轻人才会多起来,他们怀揣着挣来的工钱,带给父母买肥料种地,付给收割机钱,老人大都不会开机动车,孩子们回家可以开着机动三轮车拉小麦,拉玉米,平日里寂静的乡村,到了夏收夏种、秋收秋种之时,就会变得机器轰鸣、热闹非凡了!




红富士苹果早早地套上了塑料袋,给苹果套袋,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苹果套袋后,可以防治病虫害,而且还能节省好几次农药,何乐而不为呢!只不过套袋多费点功夫,苹果树多的人家,每当套袋之时,总是找好多人来帮忙,工钱是随行就市,一天100元左右,而且还得管中午饭一顿!







村里的杨树大部分被清理了,取而代之的是银杏树、柳树等,几年之后,杨棉纷飞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每个村庄,都会有一些留在记忆深处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伴我们度过了贫苦的日子,伴我们度过了难忘的岁月,昔日的欢乐,只能从这些老房子中去找寻了!













门前的油菜花难觅踪迹,油菜荚倒是越来越饱满了,水汪汪的小葱是农家必种的蔬菜,就像茄子、辣椒、番瓜一样,每年的春夏之交的这个时候,是北李庄最寂静的时候,幽静的乡村,处处彰显出宁静的氛围。





大蒜该挖了,虽说今年的大蒜几毛钱斤,村民们忙碌了好几个月,收获还是要收获的,放学后的孩子也不闲着,主动帮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减轻一下大人的辛劳,多么懂事的孩子啊!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喧闹了一天的北李庄村逐渐安静了下来,外出打工的人们也陆续回到家中,孩子们放学后玩到尽兴之后也三五成群的回了家。幽静的小路,宁静的村庄,逐渐披上了夜晚的轻纱,北李庄村,这座苏北平原上的小乡村,逐渐变得静谧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芦笋成“致富菜”,每亩每天收入100块
每天一县:江苏省徐州市丰县
江苏丰县4年撤并335所村小学 农村娃上学路变长
丰县的孩子
乘风破浪正当时
韩卫明 | 欢迎回家——记麾南村82名村民解除集中隔离陆续返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