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渐行渐远的乡情:农村看大戏

文:汪晓佳

图:来自网络

很长时间以来,即使是春节期间,在生活的城市也很难听说有古装的“大戏”上演了;农村的年轻人都去了外地打工,估计农村这个时候,大戏的演出也很稀有。提起古装大戏,过来人都知道乡村的年关,正月初五过后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村庄的古装大戏都是热闹非凡。

再寒冷的天气,都让这连台的大戏唱得暖暖和和的,给辛劳一年的农民们带来温暖、放松和愉悦。哪个村子要演大戏了,村子里的大人小孩几天前便知道了。因为,负责张罗此事的人们,会提前把四轮大车、高粱杆薄帐子和门板聚集来忙着搭戏台。

戏台搭好了,戏班子也就差不多要来了。来的当天晚上就会登台演出,所以,下午便会有人满村子吆喝:“晚上在咱庄子有大戏,包黑子铡陈世美,老少爷们早点吃饭去看,去晚了可没有好位子了啊!”果然是“包黑子铡陈世美”,正规的戏名叫《秦香莲》。

戏班子的班主,也是主演,是附近方圆数十华里赫赫有名的“饿死牛”,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为什么叫“饿死牛”?流传的故事很生动:因为他酷爱唱大戏,常年不知道顾家,他老婆很生气,一次,一赌气把家门一锁,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半个多月不回来,而这位“唱家”则在外忙着唱大戏一段时间也没偎家,结果把家中的一头黄牛饿死了。

据说,尽管如此,也没断了这中年男子唱大戏的决心。这个故事,让这个戏班子名声大震,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只要请戏班子,首先想到“饿死牛”。人们很少根本不知道这人姓什么叫什么,只知道叫“饿死牛”。饿死牛最拿手的演出剧目,便是《秦香莲》。

他满脸的黑,黑得比锅底还黑,宋代的长翅官帽,一走一煽乎,乌黑的浓眉,唱到怒对公主和陈驸马时,耸耸的上扬,再加上头歪得忽左忽右,口念“王朝马汉”“啊呀呀......”,以及一口沉重而又闪闪发亮的铡刀,很快把观众引入了剧情,屏着气看他去刀铡那个忘恩负义的薄情郎。特别是从旧社会过来并与秦香莲同命相连的妇女,看到这里,总是苍然泪下、泣不成声。

当然,大戏的剧目还有《穆桂英挂帅》、《陈三两爬堂》、《白蛇传》等,任由点演。曲调则是黄淮地区特别喜爱,能够尽情挥洒喜怒哀乐情绪的河南梆子。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除了树上和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驴年马月放一场电影,少数人家拥有的收音机,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

所以,每到春节期间,各村都要请来大戏班子热闹热闹。当时附近的戏班子不仅有“饿死牛”,还有另外两三家,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但唱起大戏来却与专业班子毫不逊色。因为“饿死牛”戏班子名气大,往往这村还没唱完,另一个村子就会来人洽谈“接戏”。

邻村的人等不及了,就邀上三朋四友来到正在演出的这个村子提前观看。散戏后,一明一暗的灯火便会从唱戏的村子里蜿蜒而出,直至消失在漆黑的夜幕。戏班子的报酬,充其量也就是图个“混碗饭吃”。该吃饭了,演员们都被热抢到各家各户,弄上一桌子饭菜犒劳他们。要不然就是,除了吃派饭以外,热心肠的人,还会挨家挨户帮助收取多少不等的山芋干子,聚拢在麻袋里,让戏班子带走,以作补贴,从来没见过给现金的。

仅此,戏班的人依然是游走乡间,乐此不疲。记得我们小孩子看大戏,因为个子矮小,要么提前在台前占个好位置,要么蹲、站在戏台两边,因为蹲、站得人多了,就会缩小戏台的空间,影响到演员的走场,所以总会被剧务人员轰赶下台另找视角。

在大人的缝隙里钻来钻去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便干脆硬往人家的高脚板凳上挤,甭管认识不认识人家,甚至把板凳的主人挤掉在地也全然不顾。小孩子看戏,看不出门道,都是古代的故事,哪里懂?仅仅是看个热闹罢了。转眼几十年过去,不知那黑包公“饿死牛”还在不在人世?要是健在的话,也该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

乡村看大戏的镜像早已渐行渐远,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定格。个中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镜像定格的现实,又彰显着社会的进步。比如乡村电视的普及早已充沛了农民们的日常精神生活。

当年搭戏台的牛拉四轮大车和用高粱杆编织成的薄帐子,随着农耕技术的换代更新已经销声匿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说类:《春山奇案》87 ` 第87回 朱华户开锣唱谱戏 新祠堂敞怀迎四方
向度原创|侯建臣:老戏
难忘乡村看大戏
过年看大戏:《站花墙》《秦香莲》
韩飞飞 | 看戏
周七猴子故事之六十五:智斗笑面虎(作者:刘向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