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前的丰县如此收麦: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精疲力尽”!

文:张念柱

图:红艳(个别来自网络)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6月初,麦子成熟的时候,是麦香最浓郁的时候,每家每户在家里都能从风中,闻到自家田里麦子成熟的香味。

即将成熟的小麦

再过一星期左右,我的家乡苏北丰县就该割麦了。那时村前庄后机声隆隆,大道小路车辆穿梭。

回家帮父母收麦的游子忙碌着,留守的老人喜悦着,不成调的秦腔、豫剧时不时弥漫充满麦香的空气中,给一向沉寂的乡村增添些许活力。但老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昔日的麦收场景。

过去,麦子一黄稍,人们便开始购置收麦的工具、物品:镰刀、磨镰石。

收割小麦前首先要磨好镰刀

草帽、毛巾,过麦菜蔬:一般蔬菜不需要买,要买就是小咸鱼、虾糠、海带等。一但麦收战斗打响,人无分老少均全身心投入轰轰烈烈的麦收中去。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年代,生产队长与生产班子成员3——4点钟走街串巷,吆喝着大家快起床,到某某地去割麦子,如此反复直至天明。

人们来到地头,自由结合6人一组。“快手”(割麦比较快的,不是今天网络上的“快手”)领趟子,左右各2人,此5人割的麦子放在一块叫一扑,后面跟着一个人,将一扑麦子捆成一捆,叫麦个子。那时人们没有承包的思想概念。200米地段,三行(老式耩子三条腿)割到头,稍事休息,等到手把慢些的也割到头了,快手们便开始往回割。

到头后,这便是一早上的活计。早饭是生产队烧一锅咸饭,大家各自吃自己从家带的馍馍。吃过早饭,刷过碗,便开始上午的“工作”。上午火辣辣的太阳直晒着人们的脊背,加之一早上的劳累,人们的腰是直不起来的。到地头要慢慢用镰把捶着才能直起。

午饭是炒的西葫芦、小白菜(那个品种的小白菜现在没有了)稍微加些粉条。吃过午饭,继续上午的活计,直至天黑收工。收工时每个人要捎带两个麦个子,以减少运麦子的压力。因为那时的运输工具是太平车,后来有了平板车。

过去都是用平车拉麦

后来条件好的,都用三轮车拉麦

那时学校麦收是放假的,小学生有老师带着在运输完的地里捡麦穗,叫“颗粒归仓,寸草归垛”。

小学生麦假捡拾麦穗

由于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极低。其分配方式:去掉国家的(交给国家的公粮),留够下年种子,然后是社员分配的口粮。社员口粮分配方案:

一、铺底粮(即每人按年龄段分成级差,每个年龄段多少斤,清晰地记得一家两个小孩一年才分到50斤麦子);

二、工分粮(按社员在生产队干活挣得工分多少分粮),军工烈属吃全生产队的平均粮。人的口粮紧张,牲口的饲草也成问题,于是出现用铲割麦以期多收些麦草,解决牲口冬季饲草问题的现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麦收季节,自然村里少了生产队长的吆喝声,没了高音喇叭喧嚣。

村民户自为战,“不待扬鞭自奋蹄”。每天三四点钟起床,少了羁绊,不攀不比,奋战在自己的麦田里。“春争日,夏争时”“龙口夺粮”,麦子收获以后要及时种上下茬作物,再者麦收期间,熟透的小麦最怕雨,记得有一年,麦收期间阴雨连绵,麦子在田里生了芽。前几年北方某地也出现了麦收遇雨,在田麦子生芽现象。

所以,麦收期间人们是争分夺秒,与天奋斗,龙口夺粮。记得一年麦收,我和妻为了赶时间,3点起床,干到11点。一块麦子是割完了,我是一步也不想走了。那次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精疲力尽”,那次割麦的感受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肥料的应用,小麦产量的提高,镰刀收割远远不能适应麦收的要求。

四轮车上安装的小型收割机

于是出现了手扶拖拉机上安装的小型收割机。它只是将麦子割倒,解决了人们用镰刀割麦的一道工序。然后捆成麦个子,也有不捆的,运到场里轧场脱粒。所谓“场”,即人们腾出的空地弄平,泼透水,用牛拉着石磙,石磙磙廓上拴上树枝反复轧,直至地面坚实。起初人们将拉回的麦个子一个个摆好晾晒,晒干跺跺。麦收后打场。

轧场是一个非常熬煎人,令人十分疲乏的活计。早上把麦子均匀地摊晒在场里,上地干活,11—12点左右回来轧场。上面太阳晒着,场里麦秸反光照着,老牛慢条斯理地走着,一圈一圈,转得人头晕眼花,昏昏沉沉,半醒半睡,迷糊迷糊。后来手扶拖拉机进入场间,代替了自古用牛轧场的工序。脱粒机进入场。

再后来,脱粒机进入场间,麦子在地里不用捆了,运到场里也不用晒了,直接脱粒。

过去借助风力扬场,也变为用自制的风叶上在手扶拖拉机上,再不用大自然的约束,等风来了再扬场了。但这种民间的发明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而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型收割机进入农田,农家只是在地头等待卸粮食了。在等待卸粮食的时间里,人们谈古论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文||【麦收的变迁】◆郑书元
收麦季节话麦收
山东作家||【麦收之变】◆王新忠
田野里传来布谷鸟声
【行业】夏收,麦区“一镰难求”
【回忆】又到麦收农忙时,还记得当年在家收麦时的情景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