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皖北大鼓书:那渐行渐远的乡间韵律

文:邵 杰

图:来自网络

“老天难做三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头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四句诗道吧,当老天爷都很难,三月天更难啊,冷暖雨晴都有人怨,我一个唱大鼓的说书人更是众口难调,一人难如百人意,众位且听我擂动牛皮大鼓,晃动手中漂洋过海的云板,慢慢的道来。”

皖北大鼓书大多如是开场,开场先念四句,自曰之:四句为诗,八句为纲,一十二句为本,都含有通俗易懂的道理。

安徽大鼓是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表演形式简单,一个人击鼓,板,有时也配三弦。

相传是在清代中期受北方的河间大鼓影响发展而成。后来借淮河交通之便流行到淮河两岸,又名淮河大鼓。以后逐渐遍及安徽全省,形成南口、北口、花口三种唱腔。南口流行于长江两岸及合肥、六安地区,以淮北调为基础,吸收了门歌及庐剧唱腔。

北口流行于淮河两岸和淮北平原,吸收了渔鼓和安徽琴书的唱腔。花口是跑码头的流动艺人的曲调,兼用南、北口唱腔,并吸收了很多地方戏曲。如泗州戏、黄梅戏的唱腔,适于皖南、皖北观众欣赏。主要流行于淮北、长江两岸和江淮之间的广大乡村和城镇。还有一种说法安徽大鼓起源于安徽泗县一带,原名泗州大鼓。

安徽大鼓书体裁根据历史演义汇编,如《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呼杨和兵》,《三侠五义》等等。用地方方言演唱,道白,短篇叫唱大鼓,中长篇叫大鼓书。

演唱时大多坐着,道白时大多站着,时说时唱,时唱时说,合仄押韵,声音忽高忽低,或快或慢,加上鼓点,简板有节奏的衬托,有时说到关键处,“豁”地站起来,辅之以动作,说书人手中的鼓锤此时就会变成枪刀剑戟,斧钺钩叉,一招一式,什么力劈华山,张飞骗马,横扫千军……

嘴不停,手不停,绘声绘色,让人听着听着,如身临其境,如痴如醉,连续几个昼夜,乐此不疲。我们乡下就有“宁舍一顿饭,不落一场书。”的说法。

说书时节大多是麦收过后,天气偏热,晚上人们挥扇纳凉。四方小桌,放着一盏玻璃罩小油灯(也叫作气死风灯),一个木架子上摆放着一个盆大的鼓,简板大多是黑檀木做的,也有用半月形钢片或铜片的。

说书人挥动鼓锤,晃动简板,顿时听众停语,唯恐漏听了一个字。听大鼓书,思索着民族英雄那正气凛然的形象、威武霸气的神态,高尚忠贞的品德;听大鼓书,可以同样感受到男子汉心肠的凄冷;听大鼓书,神游太空,想那捆仙绳,想那万宝囊子,真是神到了极点,奇到了绝处。

听着听着,你将随英雄视死如归,你将为英雄牺牲而挥泪痛惜;你将会对坏人咬牙切齿,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历史,就这样在这里复活了,历史在这里没有了时空。 

天气热时,若没有大鼓书听,心里却闲得慌。吃过晚饭,夜深人静的时候,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大鼓的声音,这声音是那么的强劲,穿透时空,一缕缕通过这如银的月光传来,像一双双小手在心里抓着,心中庠痒的,百般聊赖。

记得大概七,八岁的时候,晚上和二哥睡在苹果园里,听到隔壁村有大鼓的声音。伙同文卫,红领,头顶草毡,赶到隔壁许王屯村,原来鼓声是从许王屯村的隔壁张小楼村传来的。散场的时候是二哥把我们打醒的,二哥头顶草毡,我们拽着二哥的衣角,朦朦胧胧,深一脚浅一脚回到苹果园里。

读初中,学习加重,基本与大鼓书无缘了。高中年会时我表演了一段“罗成算卦”,应老师同学们的邀请,又演唱了一段“十二个月”,食堂的师傅们都给竖起了拇指。

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襁褓中的小儿哭闹,百般抚慰无效,我以筷击案哼唱几句,小儿居然憨憨入睡了。

闲暇无事时,泡一杯清茗,一架摇椅,和着下载的大鼓书的韵律,那铿锵有力,沉稳凝重的鼓点声,简洁清脆悦耳的简板声,仿佛又置身于那不老的岁月,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忠烈侠义者相伴,是何等惬意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19期:开封大鼓书
东北大鼓书欣赏
河南坠子史略(二)形成
[视频:聆听:百姓口中的乾板腔(潞安大鼓)]
济南故事:山东大鼓扬名全国
民间大鼓《十恨》太湖大鼓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