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登临大寨虎头山 | 姚景强

山西景点多。什么皇城相府、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壶口瀑布、云冈石窟等等,都是人们旅游的好去处。而作为4A级景区的昔阳县的大寨,也是令人神往的地方。

在我看来,至少和我这般年龄的“50后”人,不管从事何等职业,对于大寨,对于大寨的虎头山,无论是到过的,还是没到过的,都不会陌生。大寨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树起的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大寨的光环曾经光耀中华大地数十年,撒满了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些往日的辉煌,尽管如今已成为历史。

大寨红的发紫的时候我没有去过。那时家里没有电视,对于大寨的了解,只能从广播里听,从报纸上看,从书本上读。大寨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虎头山上那“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的梯田,还有那位头上系着白毛巾,后来成为共和国副总理的大寨的当家人陈永贵的形象了。凭借想象,我还以为大寨离昔阳县城一定很远、很偏僻。谁知,在学大寨的高潮过去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我踏上昔阳这块土地的时候,出县城大约两公里的路程就到了大寨。

这次到大寨来才知道,大寨其实并不大,总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是个拥有两百多户人家五百多口人的小山村。据说当年大寨正红火的时候,才八十来户三百多口人。这里之所以叫大寨,原来与古代战争有关。相传宋元战争时期,宋兵曾在虎头山下安营扎寨,因驻扎在这里的兵多,就叫大寨。而另一个较小的营地则叫小寨。

我是在大寨村头下车的,这里还是大寨镇政府的所在地。紧挨镇政府大院的是大寨宾馆,宾馆大门的一侧,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大寨旅行社。旅行社的门口很热闹,有不少旅游团队在那里联系导游,路边的几棵大柳树下,挤满了歇息的游客。人群中,不时传出南腔北调的声音来,其中也不乏外国人。宾馆对面集市贸易也很红火,商品多为大寨的特产和大寨兴盛时代的书籍与歌曲。看来,大寨的旅游业很是火爆,不知人们都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到这里来的。

虎头山是最吸引游客的地方。宾馆门前,有一条通往虎头山的路。那路可以通车,是就地取材用岩石铺就的。站在虎头山下,抬眼望去,只见一排排石砌的墙组成了层层梯田,走近再看,又是一片片平整的土地。无须多问,也能强烈地感受到当年大寨人的奋斗精神。路上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人最多的地方,要数虎头山的半山腰那段路。因在那里的路两边,有两处可供照相留念的地方:一处是写着“虎头山”三个字的足有一人多高的硕大的巨石,是叶剑英1977年9月题写的

另有一处建有仿古六角小亭,内置石碑一通,上书“周恩来纪念亭”想在这里留个影还真不容易。趁等候照相的工夫,导游告诉我:“现在每年来大寨旅游的人逐年增多,最多时年接待量甚至超过200万人。我们现在看到的虎头山,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想当年虎头山上以种粮为主,前些年因退耕还林,加上要发展旅游业,村里700多亩土地,有一半都栽上了树,虎头山已变成花果山了。”我朝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林木茂盛,郁郁葱葱。大约等了半个小时,总算照了一张像。这时导游问我:“你知道大寨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吗?”我说:“听说过。”导游指了指几百米外的一架山说:“那就是。”听了导游的解说,我才知道眼前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和我过去听说的不是一个概念。因为我的家乡也有沟,也有山梁也有坡,尤其是沟和梁都不是连在一起的。而大寨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则互为一体,八个梁之间夹着七道沟,沟和梁连起来就是一面坡了。而那最后一道梁的旁边,就是狼窝掌了。据说那里汛期水大,梯田修了毁,毁了修,我在教科书上读到的《三战狼窝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遥望“七沟八梁一面坡”,依稀可见那里的层层梯田绿油油的,地里的玉米已快成熟了。那里,可以称得上是大寨人的“粮仓”。

站在虎头山上,使我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陈永贵。当年,他曾“经营”着大寨这方贫瘠的土地,探索着中国农业的大课题,影响着亿万人民跟着奋进;他的探索飞出国门,吸引那么多的国家元首登门求教;他没有文化,却在人民大会堂面对千万听众侃侃而谈……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拿工分的共和国副总理,可谓举世无双。如今,虎头山的半山腰,坐落着他的坟墓。他的骨灰大多已撒在了大寨的土地上,还有少量埋在那座坟墓里。往事如烟,站在他的坟前,我的心里沉甸甸的。只见墓碑上刻着他的年龄:1915—1986。从陈永贵的墓地往下看,是一溜青石台阶,终点便是大寨纪念馆,其间矗立着一尊陈永贵的塑像,是用花岗岩雕成的。墓地、塑像、纪念馆,刚好在一条中轴线上。那一溜青石阶梯,共分三个部分,据说也是很有讲究的:一部分是他的年龄;一部分是他在大寨执政的时间;一部分是他在中央执政的时间。一个台阶象征一年,有人说类似南京的中山陵。三部分阶梯,有两部分我没在意,而最后那一截,我数了数正好72级,阶梯的数量与他的年龄相合。也就是说,他享年72岁。走完青石阶梯,经过陈永贵的塑像,就到了大寨纪念馆。不言而喻,那里面记录的、陈列的全是大寨的发展史,尤其是昔日的辉煌。

从大寨纪念馆出来,导游建议我看看陈永贵的旧居。大寨人的住房,是由村里统一规划的,依坡就势而建。咋一看,似曾在什么地方见过。哦,我想起来了,这里有点像延安的杨家岭,底下是窑洞,窑洞顶上是瓦房,一层窑洞一层瓦房,呈阶梯直通山顶。陈永贵旧居在山脚下的最底层,分前后两院。前院是一座瓦房,后院是两孔石砌的窑洞。大寨人如今都搬到村里统一规划的另一处新的楼房住宅区了,陈永贵家也一样,昔日的房子和窑洞也成了游客参观的景点。陈永贵的大儿子陈明珠每天来到父亲住过的那孔窑洞,说是接待游客,其实是在销售长江文艺出版社为他父亲出版的《陈永贵传》一书。他的字写得漂亮,谁要买书,他就在扉页上题上“参观大寨留念”之类的赠言,以此满足人们对名人及其后代的崇拜。

走出陈永贵旧居,已是中午时分。因我在政协搞文史工作,这次到昔阳来,还有公务活动,因此,昔阳政协的同行们,就在大寨宾馆接待我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言谈中得知,这里最初叫大寨接待站。可别小瞧了这个接待站,这里的接待规格,当年丝毫不亚于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接待的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最低档次也是省部级领导,地市以下的领导只能住昔阳县的招待所或在县城周边的农家借居。那时国内外来大寨参观取经的人很多,人数最多的一年是1967年,共有370多万,高峰期的一天竟达数万人。通往大寨的路上人来人往,万头攒动。大寨的接待站更是繁忙,从早到晚都有人吃饭。无论什么时候,接待站里都能闻出炒菜的味道,听得见炒菜的声音。从1965年周恩来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客人访问大寨开始,外国人来了2288批,共134个国家25400多人,其中有22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听着这一串串的数字,我不禁发出感叹:大寨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午宴时喝着电视广告中经常播放的大寨核桃露,我又萌发了一种想法:探访大寨人的内心世界。午后,在大寨村委办公的院内参观,我碰到了几位大寨老人。与他们交谈时,他们虽然说不出今日大寨的产值、人均收入之类的枯燥数字,但是谈到大寨当年的荣誉,可以看得出,他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在这种荣誉的光环突然淡去消逝的岁月,大寨人也有感到无奈的时候。有段时间,大寨人外出,在火车站候车、在旅社住宿,就不敢说自己是大寨人,生怕受到白眼或生出是非来。不过谈到当年的战天斗地,他们却绘声绘色。那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即使当时干得很苦的时候,心中也涌起一丝甜蜜。现在,老人们每月都可以领到养老金。所忧虑的是,土地比以前少了,年轻人却不肯种地,好在村里的土地仍是集体种。如今的大寨,村里办有多家企业;当年栽的果树,已成为经济来源的一部分;旅游收入也逐年增多;有许多走在发展前列的民营企业,没有忘记大寨,也向他们伸出了协作之手;发达地区常有企业家上门跟他们探讨合作问题。大寨人的想法很多,也想得很远。

告别大寨之时,望着虎头山,我想:今天的大寨人,尽管失去了往日的光环,但他们的创业精神犹在,他们是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凭借优势谋发展,他们和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村一样,在改革开放的起跑线上出发,在奔小康的路上崛起,在乡村振兴中发展壮大。

作者简介

姚景强, 1955年3月生,河南省济源市人。现居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197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工程兵某部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济源市人武部党委秘书。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兼搞文学创作。曾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和《人民工兵》杂志、《奔流》杂志、《湖北日报》《牡丹》杂志《济源日报》《济源文学》以及香港《文学月报》《百姓作家》《深圳文学》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曾任济源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焦作工人报》特约记者、《济源日报》社记者、济源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现为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牵头主编正式出版《卢仝文化研究》《文脉思礼》两部著作,著有《文脉履痕》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专辑)。



来【深圳文学】分享故事、吐槽人生、展示诗文、抒发情怀;记录精彩,不负华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参观中华第一村——大寨
杨新萍:游大寨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村,游记
散文||回大寨
刘秘连大姐从大寨虎头山发回来的报道(二)……
《追梦》(外一篇)||孟海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