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的汕头演唱会中,一个点歌互动环节让无数观众瞬间心梗:一个姐姐被抽中点歌,她说了三遍想听《诚实》。
可身边的妹妹抢过她手里的话筒,改点了一首《后来》。后来,刘若英唱了《后来》。
观众哄笑,妹妹得意,姐姐委屈地哭了,所有画面被全程直播在大屏幕上。
后来刘若英尊重姐姐意见,准备唱《诚实》,结果乐队不给力,又奏成了《后来》,姐姐的愿望依然没有达成。
而令人不适的是,父母就在两个女儿身边,全程没干预,只在旁边哈哈大笑。
这不是一场“童趣之争”,这是一个孩子在人群中,被自己的父母背叛的全过程。
一、家庭中最深的伤害,不是争吵,是在你受委屈时,父母的漠视
“你是老大,让着点。”
这句看似无害的教导,是无数多孩家庭的大孩,从小听到大的诅咒。
点歌这个环节,本该是姐姐的专属时刻。但她的声音被妹妹打断,被父母忽视,被全场哄笑稀释,最终,还被偶像错过。
她的意见,她的尊严,她的主权,都被淹没在了父母和妹妹的哄笑声中。
她情何以堪?
而这首歌的歌词正好写着:
“我总是笑着,你不厌恶吗?”
当一个孩子在舞台上被轻视、被抢夺、被“公开牺牲”的那一刻,她的心理状态,远比一个错放的伴奏更值得道歉。
父母可以不知道哪首歌最打动孩子,但不能在孩子流泪的时候,还笑得那么轻松。
他们心里会想:“凭什么我的意见没人听见?我想听首歌有错吗?凭什么我要被人嘲笑?”
“父母偏心一次,孩子心里的天平就会倾斜一次。”
而孩子的天平一旦倾斜了,不被爱的诅咒就会如影随形,伴随他一生。
二、在偏心里长大的孩子,一个冷漠、一个心碎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片段:妹妹要姐姐书柜子里的贴纸和小制作,姐姐不肯。
但爸爸和妈妈强行为妹妹拆柜子,一定要姐姐把柜子里的东西拿出来给妹妹分享。
妹妹得到了之后欢天喜地,可姐姐却退到了角落里,捏着衣角强忍眼泪。
也许有人会觉得,姐姐小题大做了,不就是书柜里的一点小东西吗?又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姐姐让一让又为何不可?
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其实你就已经偏了。
对姐姐来说,她捍卫的不是一个什么东西,而是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最后的界限,最贵的自主权。
但在多数父母眼中,“你是姐姐/哥哥”就等于要让、要懂事、要无条件牺牲。
可是一个孩子的懂事,很多时候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委屈出来的。
他们不会抱怨,不会哭闹,但他们会变得沉默、冷淡、不再靠近你。
再大的房子、再多的物质,也换不回他们被忽视的那一刻。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情感忽视后遗症”:被偏爱的孩子以为世界会宠他一生,但是到了社会上以后呢?没人宠他,他会如何?
而被忽视的孩子呢,拼命讨好却始终觉得自己不配被爱,到了社会上呢?有很大的概率会成为老好人式的被忽视的人!
当然也有可能会成为厉害的人,但他一生会内心苦楚、无法释怀,他永远学不会享受生活,永远不敢停下迎接幸福。
是的,一个会被溺爱惯坏,一个会被漠视摧残。
父母偏心的,不只是两个孩子,更是两个方向都会很糟糕的未来。
三、公平从来不是绝对平均,而是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被爱
电视剧《都挺好》里,母亲偏爱明成,最后明成废掉了。而明玉被冷落,从小被压制到角落,即便最后出人头地,内心仍伤痕累累。
这不是戏剧夸张,而是无数现实家庭的真实写照。
孩子最怕的不是穷,不是累,而是“你不是最重要的那个”这种深层信息,年复一年地、从父母的行为里传递出来。
而当这种“次等感”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认知时,一个孩子不再要求什么了,也不再相信任何人了。
你以为“生两个孩子是为了有个伴”,可你可能亲手制造了彼此一生的对手。
四、梅娘说:偏心是一道家庭的隐形伤口,时间越久,裂缝越深
在刘若英的演唱会上落泪的那个小女孩,也许未来会记不得是哪一年哪场演唱会,但她可能永远记得:
“那天,妹妹抢走了我的机会,父母笑了,全世界都看见了我被忽视。”
父母啊,如果你真的想两个孩子都幸福,就别让任何一个孩子觉得:
“我在你心里,只是第二顺位。”
作为父母,你不必完美,但请你一定要做到一点:
在孩子受委屈的时候,哪怕你什么都不说,也别笑出声。
哪怕你不知道该怎么做,也请你蹲下来,抱抱她,听她说完心里话。
童年一旦裂开,成年就会下雪。
愿我们都能够记住一句话:
“父母明目张胆的偏心,不是爱,是伤人的刀。”
若你是父母,你要明白,有了二胎,你唯有对一胎更好,才算公平;若你是孩子,希望你既不是悲催的老大,更不是被宠坏的老二,你能够生长在有爱又平等的家里,健康茁壮地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