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指导

第一章 导论

神农尝百草

      神农,又称炎帝,是生活在仰韶文化前期的历史人物,为“三皇”之一。旧说神农是农业与医药的创始人。《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也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七十毒”的记载,这是此历史时期千百万劳动人民创造医药的反映。

      传说远古时期,人们对满山遍野的植物并不了解,因为饥饿而误食有毒的植物,经常因此而闹病,甚至于死亡。神农看到百姓的疾苦非常难过,于是下定决心要亲口尝一尝各种植物的滋味,亲身体验哪些植物好吃,哪些植物不好吃,哪些植物可以药用。

      关于神农尝百草,民间流传下来许多美丽的传说。有一次,他尝到一种嫩绿的小尖尖叶片,这叶片一进肚中,就象巡查一样把胃肠上上下下地洗擦一遍,神农便把它称作“查”,只要吃到有毒的植物,服用“查”,它能顺着肠胃把毒物排出体外,这就是后人所说称的“茶”。还有一次,神农把一棵草放在嘴里一尝,立即感觉天旋地转,已不能说话,他心中明白自己是中毒了,就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示意随从将身边的灵芝草摘下放到自己的嘴里,他吃了灵芝草不久便恢复过来,所以人们说灵芝草能够起死回生。

黄帝与《黄帝内经》

      黄帝是传说中我国古代原始公社时期黄帝族的首领,也是汉族(华夏族)的祖先,原姓公孙(一说姓姬),名轩辕,号熊氏。古代相传黄帝为中国文化之创始者。据古医书记载,黄帝曾与其臣子岐伯、伯高、少俞、桐君等医家讨论医药,而创造医药。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专著,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官等六臣讨论医学的论述,故后世也以“岐黄”称呼中医。其实《内经》并非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无数医学家共同创造的经验总结。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伪托而已。从其内容本看,本书写成于战国时期,后经两汉或更晚一些时期的学者整理、补充和修订。

      《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各有9卷81篇,共计18卷162篇。它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和临床经验,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及古代哲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就,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创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书中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

      《内经》以医学内容为中心,将自然科学与古代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许多内容代表了当时我国医学的高水平成就,有的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如在人体解剖方面记载了大量正确的资料,《内经》记载食管与肠道的长度比是1:35,现代解剖结果是1:36.5,两者非常接近;对血液循环的描述十分丰富,《素问·痿论》指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举痛论》又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种将人体的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联结在一起的描述,属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对血液循环的正确记载,它比哈维提出血液循环要早1600多年;在论述病因方面,《内经》指出包括气候、饮食起居和精神情绪三方面不正常的影响,除了限于当时科学水平还未认识到的微生物病因外,《内经》论及了相当大部分的致病因素;而在论述发病上,《内经》强调了人体正气具有重要的意义,等等。《内经》不仅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同时在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各个方面都作出重要的贡献。

《难经》

      《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著,托名秦越人(扁鹊)所撰。它以问难答疑方式,问难了《内经》八十一个医学理论难题,所以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全书从生理、解剖、病理、病证、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对《内经》理论加以阐述和发挥,对后世医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不仅解释《内经》中的疑难问题,而且还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比如“独取寸口”和寸关尺三部诊脉法较《内经》三部九候诊法要更方便和实用;补充了《内经》三焦说和命门说的不足;在经络学说、针灸治疗等方面较《内经》更为丰富和详细;在治则等方面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原则等。可以说,《难经》不仅羽翼了《内经》,也是在当时可与《内经》媲美的古典医籍。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经》或《本草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托名“神农”,实由若干医家陆续写成,它总结了汉以前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本书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养生、治病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一般无毒或毒性小,多属于补益类药物;中品120种,或有毒或无毒,多为补益与治病相兼药物;下品125种,一般多具有毒性,主要用于祛除病邪、治疗疾病的药物。此为中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法。书中还提出了君臣佐使、阴阳配合、七情合和(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四气(寒、凉、温、热)、五味(酸、苦、甘、辛、咸)等药物学理论。书中的记载大多是确凿可靠的,如麻黄治喘,常山截疟,黄连止痢,海藻疗瘿等,都经得起验证。本书为中药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生活在后汉末年(约公元150~219年),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曾任长沙太守,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自幼聪颖好学,喜欢研究岐黄之学,对名医扁鹊很是推崇。他跟从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学医,尽得真传。

      东汉末年,战乱不绝,瘟疫流行,百姓病死无数。张仲景的家族200余口人在10年间竟死去2/3,其中因伤寒死亡的占7/10。面对这种打击,张仲景潜心钻研《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书,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在行医过程中积累的临床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它系统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的专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伤寒杂病论》16卷。原书因战乱而佚失,经后人多次搜集和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著作,共有12卷,著论22篇,记述397条治法,载方113个,总计5万余字。它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并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等“六经”,进行辨证施治。

      《金匮要略》是一部诊治各种内伤杂病的书,共计25篇,载方262个。它以病分篇,以脏腑脉络为纲,对各类杂病进行辨证施治。全书论述了40多种疾病的病症特点,分析它们的病变机理,指明了诊断要点,全书贯穿着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方法。

      《伤寒杂病论》的方剂组方严谨科学,疗效确凿,至今为广大临床医师使用,被后人称作为“医方之祖”,对后世影响极大。

扁鹊

      扁鹊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医家,约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扁鹊是他行医时的称号。

      扁鹊年轻时,曾在一家客馆作主管人,有一位名叫长桑君的老者常来客馆,扁鹊觉得此老者不是一般的人,因而非常谨慎地款待他,而长桑君亦知道扁鹊与众不同,经过十余年的了解,长桑君把自己一生的医疗经验和秘方全部传授给他。扁鹊经过钻研学习后,成了一名受人爱戴的名医。扁鹊周游列国,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随俗而变,随时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痛苦。比如到邯郸时,当地重视妇女,他就当“带下医”(妇科);经过洛阳时,当地尊重老人,他就当“耳目痹医”(五官科);在咸阳时,那里人疼爱小孩子,他又当“小儿医”(儿科)。但他尤精于脉诊,被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有关扁鹊的传奇经历很多,如诊治虢太子,扁鹊在经过虢国时,听说虢太子突然死亡,他仔细询问太子病情和症状后,认为太子并没有真正死亡,而是因气血不通畅而致“尸厥”,于是他求见虢国国君后,让其弟子用针石、热熨后很快就救活了公子,服药二十日后恢复正常。天下人都认为扁鹊能够使死人复生,扁鹊却谦虚地说,我并不能起死回生,而是他本来就没有死,我只不过是让他恢复过来而已。

      扁鹊经过齐国时,齐桓候招待了他。扁鹊见齐候后说:您有病在皮肉之间,现在不治,病将深入于里,齐桓候坚称自己没病,并对他左右的人说:医生就是喜欢名利,想把没病的人当作病人来治以显示他的功绩。过了5天,扁鹊又见到齐桓候说:您的病已入血脉,不治恐怕要进一步入里。桓候听后很不高兴地说:我没有病。又过5天扁鹊见到桓候说:您的病已在肠胃之间,若不治会病入膏肓。可桓候并没理会。又过了5天,扁鹊再次见到桓候后掉头就跑,恒候问其故,扁鹊说:病在皮肉之间,可用汤药热熨治疗;病入血脉,还可用针石治疗;病深入肠胃,酒醪或许还能治疗;今见病到了骨髓,已是无药可救了。果真过了5日,桓候感觉到身体不适,没多久发病而亡。

华陀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杰出医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他并无师传,长期在中原地区行医,坚持深入民间,为百姓治病,却不愿做官,因不愿专门侍奉曹操,最终被杀。

      华佗学识渊博,医术高超,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用麻沸散施行腹腔剖腹外科手术: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必须开刀治疗时,他便让患者喝下麻沸散,不一会儿,病人便如醉死无所知,然后割开肌肤,取去结积。比如病在肠中,就可以截去病患的肠子,或洗涤染病的肠子后,然后将刀缝合后,用药膏外敷,过四五日后伤口就能长好,病人并也不觉的痛,也没有不适感觉,一月左右,即可平复。

      民间关于华佗的传说故事不胜枚举。他高超的医术,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爱和尊崇。传说有一位郡守患胸闷病很久了,百医治之皆无效,郡守的儿子请华佗治疗,华佗诊脉后告诉郡守之子,你父亲病很重,是腹中有瘀血,吐不出来,但药不能治,但可用激怒病人的方法试一试。于是华佗在看郡守时态度很不好,索要的诊费也很高,这还不算,华佗连药方都没开就走了,临走时还留信大骂郡守,列举了郡守所做的坏事。郡守见之果然大怒,命令家人追杀华佗,因事先华佗已与郡守之子协商好了,所以郡守之人嘱咐家人不要追杀,这下使郡守愤怒到了极点,口吐黑血数升后,老毛病也就好了。

      华佗通知养生之术,他发明“五禽戏”强身健体,传说他年已百岁时,其面貌还象壮年一样;他培养许多弟子也都是有名的良医。如广陵吴普练了“五禽戏”后,年已90,仍耳目聪明,牙齿完坚。

      曹操患有头风病,找了很多医生都不见效,听说了华佗的医名便叫他来治疗。华佗只给曹操扎了一针,头痛立止。于是曹操强把华佗留在自己府里为他看病。华佗不肯专门侍奉权贵,便以妻病告假回家。曹操催了几次,华佗仍不归。曹操大怒,专门派人将他抓进牢中,并处死了华佗。后来曹操之子患病,百医无效,曹操方后悔杀了华佗。

王叔和与《脉经》

      王叔和,西晋著名的医家,名熙,高平(今山西高平)人。曾任太医令,他结合临床系统探讨了脉学的基础理论,使脉学诊断理论与方法系统化,他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

      《脉经》10卷,该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以及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首次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对中医脉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所提倡“寸口诊法”中,明确左寸主心与小肠,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关主脾胃,两尺主肾与膀胱的三部脉位;并列述了浮、芤、洪、滑、数、促、弦、紧等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推动了寸口脉诊法的普遍应用。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魏晋间医家、文学家,字士安,幼年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中年患风痹症,由于服石致身体极度瘦弱,辗转床侧,甚至一度有自杀之念。后专心攻读医书,汇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三部医书加以编辑,撰成《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全书10卷,后改编为12卷,128篇。本书系统总结了针灸经络学成就,叙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书中统一古代针灸穴位654个,并详论了各穴位的位置、名称、取穴法、主治及禁忌,是集魏晋以前针灸经络理论之大成,对后世针灸的发展贡献很大。

孙思貌

      孙思貌,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后世尊称他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他一生淡泊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等多次请他做官,他都托病辞而不受。在民间采种中药、为人治病、研究医学、著书立说。他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我国医学发展的丰富经验,并结合自已积累的50年的临证经验,于70岁时编著成《各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30卷,30年后又写成《千金翼方》30卷。此二书内容十分丰富,详述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中药、方剂、诊法、治法、食养、预防等,以及临床各科的诊治,记载了许多民间医疗经验,比如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用葱叶导尿、下颌脱臼整复术等等,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在《千金要方》卷1序例首以“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为题,对医生除了强调须有精湛医术外,还在医德修养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谓开了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金元四大家
刘元素

 

      刘完素,金代著名医家,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后人尊因称刘河间。他精研《素问》数十载,在《内经》中的运气学说和病机学说的基础上,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化火化热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而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从而形成了百病皆因火热的“主火论”学术思想,故而在治疗时多从火热入手,擅用寒凉药物清泄火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或“主火学派”。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后世治疗温热病很有启发,为温病学说开创了先河。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三消论》等。

张子和

      张从正,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自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人。师从刘完素,精研仲景《伤寒论》汗、吐、下三法,他认为人之患病,或从外来,或自内生,都非人体内所应有,故而治疗时应设法将其排出体外,即“邪去正自安”,所以主张治病以攻邪为要,善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逐邪实,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或“攻下学派”。代表作有《儒门事亲》。

李杲

      李杲,金代著名医学家,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字洁古), 着重研究脾胃元气的理论。因当时正处在战乱环境,因精神刺激、饮食起居不调引起疾病用治伤寒的方法往往无效,所以提出“内伤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故主张治疗以调补脾胃为主,善用温补脾胃之法,用益气升阳之方药去治疗疾病,后人称其为“补土派”、“主气学派”及“脾胃学派”。代表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和《医学发明》等。

朱震亨

      朱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三十岁后开始学医,学术上受刘完素,李东垣等学影响较大,善治杂病,创见颇多。其主要学术见解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人称其为“滋阴派”。代表作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等。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字东壁,亦名可观,晚年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

      李时珍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父李言闻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他曾考科举,后弃儒业医,潜心钻研医学,经10余年刻苦钻研,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他对药学有深刻的研究,广泛阅读历代医药文献800余种,并亲自上山采药,深入民间请教,历经近30年的艰苦实践,著成《本草纲目》。此外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本草纲目》共52卷,190万字,分为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2类,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有374种为新增药物,收集医方11096个,绘图1111幅。是明代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著作,无论在药物分类上,还是在药物鉴定、采集、炮制、保藏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其中对植物的科学分类,比瑞典的林奈早200年。除此之外,在化学、地质和天文等诸多方面也有突出贡献。譬如在化学方面,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而且也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自17世纪起,先后流传到亚洲及欧洲等不少国家,全部或部分地被译成朝、日、拉丁、英、法、德等多种文字,在世界科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气候因素与发病

      有些疾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的变化有关,如麻疹、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多在冬春季节,而痢疾、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则多发生于夏秋之季。一些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或复发,如感冒、气管炎、哮喘、急性心肌梗塞,一般也常与季节气候等变化因素有关。

      气候的异常变化,还常常诱发或加重旧疾,尤其在“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常常是宿疾复发与重病转危的关键时刻。比如每年春、秋季节,许多人容易因花粉等而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以及皮肤病等;每年入秋以后,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有人曾对慢性支气管炎进行连续观察,发现在4年中,每年发病均于11月至1月呈现高峰。有人还观察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与气候的关系,发现一般在强大寒流入侵时,这些病人会出现骚动不安,逢阴雨天病情会加重

社会因素与发病

      社会医学与医学社会学的研究说明,社会因素是造成人们紧张状态的重要原因,并对许多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今社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水平和节奏的提升,也出现了人口增长、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下岗失业、人际关系紧张等困扰,导致一些人群不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环境而出现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安全感与稳定感的低下或缺失等紧张状态,当超出人自身的防御水准后,就会因此而产生身心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神经官能症等都属于这一类疾病,或导致原有疾病的加重。在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因素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进展

      自建国以来,在党中央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植下,在广大中医药及中西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学术内容,提高了中医防治疾病的能力,扩大了中医医疗服务的领域,为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药理论研究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整理中医药理论体系系统研究;用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技术、方法与理论研究中医药理论,以揭示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学说或学科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的内容。

      阴阳学说:主要从哲学对立统一的角度揭示其辩证法及其局限性。对阴阳学说的实质探讨主要从阴阳学说与环核苷酸、内分泌激素、物质能量代谢、免疫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及阴虚阳虚与微量元素等方面的研究与认识。

      藏象学说:对藏象学说的部分实质的研究较为广泛、系统,尤对“肾”、“脾”的研究更为突出。对“肾阳虚证”本质的研究,分别从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轴和性腺轴等进行。对“脾气虚证”本质的研究有50多项现代科学指标的临床或实验研究,如从消化系统(唾液淀粉酶活性、木糖排泄率、胃肠蠕动功能等)、植物神经、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对脾气虚证进行研究。“心气虚证”从左心室功能、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等改变探讨其实质。此外,对“肺气虚”、“肝郁证”的实质也均在展开较深入的研究。
      病因研究:开展六淫、七情致病的实验研究,七情与临床各科发病的关系,痰饮本质及致病的机制等现代研究。

      诊法研究:诊法研究主要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如舌诊、面部色诊、目诊、耳诊、腹诊及脉诊等定性及定量研究,尤以舌诊和脉诊为著。舌诊研究运用病理学、细胞形态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微循环、免疫学、微量元素分析和舌色仪等现代科学技术,使舌诊在客观化、规范化等方面取得进展。脉诊研究集中医、西医、数理和工程等多学科人才和技术展开研究,从初期利用脉象仪器辨别常见脉象,发展到利用电脑处理数据、绘制脉象,并开始对脉象形成机理和脉图进行探讨。

      病性辨证:对阴虚、阳虚、寒证、热证和血瘀证等方面开展研究,如血瘀证可表现为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血栓形成、代谢失调以及免疫功能障碍等方面的变化。其它如“寒证”、“热证”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

      治则治法研究:中医治则的临床研究包括临床验证和创新治则理论,治法的研究除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外,还涉及理气法、活血化瘀法、开窍法和固涩法等临床和实验研究。

      新兴学科和理论研究:在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派生出如气功、辨证论治理论、中医体质学说、运气学说,中医护理等新兴学科和理论。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结合产生了诸多的边缘学科,如中医实验动物、中医全息学说、中医时间医学、中医气象医学、中医营养、康复、中医心理学等。

(二)中药方剂研究
      中药的研究主要开展了中药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畏恶、归经、配伍等,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中药资源的普查、开发和保护,中药鉴别技术、中药道地药材繁育技术和规范种植技术,中药制剂工艺技术,中药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工业化等研究,在中药炮制和制剂研究,中药药理、药化研究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自1997年以来中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2005年产值达到950亿元,比10年前翻了3番,展现了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研发上市,如复方丹参滴丸、康莱特注射液、银杏灵颗粒等中药已走向国际医药市场;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疟药物史上继喹啉类药物后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及重视。

      方剂的研究围绕着常见病、多发病、难治性疾病等临床需要,开展复方的药效学实验研究,运用同位素、电镜、生化、免疫、细胞培养等,从整体、器官、组织以至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复方的作用原理。

(三)经络针灸研究
      经络针灸基础研究,探讨循经感传现象,采用肌电、皮肤温度、皮肤电阻,血流图、同位素示踪、声信号检测红外热像图摄影技术等多种测定方法客观显示沿着经络的循行路线。针灸作用原理研究,发现针灸对人体的大脑皮层、植物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具有广泛的调整作用,并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针刺镇痛、针刺麻醉等研究是我国针灸临床研究的重大成果,受到国际生理学界的注目,使中国针灸学已逐步从亚洲走向欧美和世界各地,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针灸热和中医热。

      针灸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对细菌性痢疾、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中风,胆结石、泌尿系结石、乳腺增生、胎位不正等300多种疾病有效,其中150多种疾病单用针灸即可获得显著效果;针灸抗炎、抗休克的研究,也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四)临床各科研究
      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等方面显示了优势,有的超过了单纯西医药治疗的效果,有的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中风、老年性痴呆、冠心病、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萎缩性胃炎、病毒性肝炎、肾功能衰竭、月经不调、小儿菌痢、百日咳、猩红热、秋季腹泻、恶性肿瘤、真性延髓麻痹、股骨头坏死、银屑病、全身性硬皮病、瘢痕疙瘩等疾病,初步形成了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骨折治疗、宫外孕、急腹症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对危急重症的治疗中医药也取得重大进展。50年代中医曾在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中取得良好疗效;对出血热各期治法、方药及疗效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能达到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的目的;在2003年非典治疗中有科学的数据证明中医药防治SARS的能力和作用;还有在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败血症等急重症疾病中显示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民族医药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族人民的防病治病发挥了很大作用。藏医药对新发的萨病(相当于中医的卒中或中风)的治疗,蒙药那如注射液治疗坐骨神经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增生性脊椎炎,维医药治疗精神病、白癜风等均有显著疗效。其他如傣医、壮医、苗医、朝医等均以自身的医疗特色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作出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扁鹊和华佗:两位古代医学奇才的病理研究
中国历史五位千古中医
古代的中医医术 博大精深
学习普世救人的古代名医
中医历史
石家庄日报社数字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