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升阳益胃汤方义,常规临床应用及疑难杂症治疗
userphoto

2023.01.29 河南

关注

升阳益胃汤

作者/焦树德

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柴胡9克,人参3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30克,黄芪60克,白芍15克,半夏30克,黄连6克,泽泻9克,陈皮12克,共为粗末,每服10克,生姜5片,枣2枚(去核),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而湿邪不化,阳气不升之证

症见倦怠嗜卧,四肢无力,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燥,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舌苔厚腻,脉象濡软。

盖因脾土虚弱不能制湿,湿邪重故,感到体重节痛、四肢无力、心不思食。中焦不能布化水谷精微,故口中无味。中运不健,传化失宜,故二便皆不调顺。土不生金,母病累子,故肺弱表虚而洒淅恶寒,阳气不得伸,故面色不和,惨惨不乐。

方中半夏、白术燥湿,茯苓、泽泻渗湿而降浊阴;羌活、独活、防风、柴胡升举清阳之气,风药并能胜湿;少佐黄连以退阴火疗湿热;陈皮平胃气;参、芪、甘草益胃气;白芍酸收敛阴而和营,并能防止羌活、柴胡辛散太过。

全方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正气足、阳气生,自然身健病痊。《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曾说:“人参属补,不知君于枳、朴中,即为补中泻也。羌、防辈为散,不知佐于参、芪中,即为补中升也。近世之医,一见羌、防辈,即曰:发散不可轻用。亦不审佐于何药之中,皆因读书未明,不知造化别有妙理耳。”

本方去黄芪、白术、半夏、茯苓、泽泻、黄连、陈皮,加升麻、葛根,生甘草,名升阳散火汤,也是李东垣先生创制的方剂。用于治疗因脾阴血虚,胃阳气弱,春寒不去,胃虚过食冷物,抑制少阳清气,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所致的四肢发热、肌热、发困、筋骨间热,热如燎,扪之烙手诸症。

本方去独活、防风、茯苓、泽泻、白芍、半夏、陈皮,加升麻、黄芩、石膏,以苍术易白术,名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适用于治疗饮食伤胃,劳倦伤脾,阳气下陷,阴火乘之而发热,右关脉缓弱之证。

本文所述皆为从脾胃升阳论治的方剂,用药贴切,变化神妙。其加减变化当然不似如此简单,但限于篇幅,仅介绍如上精神,以供读者参考。如欲深研,请阅李东垣先生《脾胃论》。

1960年我接诊了一个于10年前因病做了脾切除手术的病人。当时医生预言该患者术后尚可生存10年。恰逢10年后,他又患病很久不愈,其症状为:胃脘堵闷,不思饮食,二便不调,体重日减,精神不振,面色不和,悒悒不乐。舌苔白厚而腻,脉象虚弦而滑。

据此脉症,知为脾胃虚而阳气不伸之证,故用升阳益胃汤随证加减而痊愈。病愈后身体健壮,十年动乱中身体亦很好,1980年,仍在工作。当然,西医切除的脾不能与中医所说的脾划等号,但如出现脾胃的病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我用此方时,常把白术改为苍术,并适加厚朴、草果等芳香化湿之品,以助化湿之力。对慢性胃炎、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风湿等病见有本方主治证时,或低热综合征而中焦湿盛者,均可随证加减使用之。

注意:升阳益胃汤与益胃升阳汤(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炒黄芩、炒神曲、生姜、大枣)不可混淆。后者主治妇女月经不调,血块暴然而下,或脱血后脾胃虚弱之饮食少进、大便水泻之证,可适加茯苓、车前子。

本文摘自《方剂心得十讲》,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焦树德


升阳益胃汤治气虚外感

作者/段其忠

东垣为治内伤,设有升阳益胃汤。余临床凡见脾肺气虚兼湿而出现的证候,每投原方,在药量上加以调整,疗效甚佳。

1984年初,一五十余岁之男患者,咳喘,咳声低微,痰多色白,易咯出,胸脘作闷,纳呆食少,乏力,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无力。余诊为脾肺气虚、痰湿上壅于肺之证,投升阳益胃汤加杏仁、生姜为引,两剂。方中重用六君益脾肺之气,羌独防柴胜湿,痰浊可化,加杏仁宣肺止咳定喘。

自以为得意,谁知下午其妻与其子,扶之而来,其子大声对余言:“吾父服药二小时后,病未减轻,却反而加重!”余见其状,闻其声,大吃一惊,心中暗想:“何故病情加重?”复诊脉问病,方知诸症加重之时,又新加了“发热恶寒”等症,并脉兼浮象。此时余心中明了,复告知曰:“请回,继续服用此药。不过,要热服,并须加盖衣被,取微汗,更要避风寒。”

其子又曰:“服此药家父病情反而加重,不可再服!”余言:“人命关天,余焉能轻率对之?请不必多虑,服之无妨。”并嘱之:“汗出,'发热恶寒’去,再服之时,不再取汗,温服即可。”

翌日,患者笑颜来诊,告之:“非独'发热恶寒’去,余证亦皆减轻。”

此乃患者诊病去后,因素体气虚,感受风寒而致,适值服药,故药后病情反而加重。思之方中有辛温发散之羌独防,又嘱其热服,温覆取微汗,故风寒去,而表解。此不必更方换药,而病去之理明矣。

从此之后,余非但用此方治内伤脾肺气虚兼湿之证,亦用以治疗气虚外感证。方中羌独防,无外感者升发胃中阳气,有外感者又能解表(热服、温覆)。可见升阳益胃汤诚治气虚外感之良方也


升阳益胃汤临床运用体会

作者/杨登全、庞东升

升阳益胃汤出自《脾胃论》,系东垣为治湿热余邪困阻脾胃,脾胃虚弱失其升降而创立的一首著名方剂。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陈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十四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升阳、燥湿健脾等功效。笔者在临床上凡具符合该方病机的病证,用此方随意加减治疗,均收到满意疗效,兹列举如下。

  • 湿热痹

张XX,男,45岁。1986年9月25日诊。

患者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反复发作4年,近一年来,双膝关节屈伸困难,每逢气候变化则疼痛钻骨,辗转不安,严重时步履不稳,需人搀扶。

现症:患者面黄消瘦,精神倦怠;双膝关节轻度浮肿,冷敷则舒双下肢行走乏力,头晕口苦,饮食纳呆,懒言思睡,小便略黄,大便稀溏,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清阳不升,湿热下注

拟升阳益胃汤化裁:黄芪、泡参、茯苓、白芍、牛膝、银花藤各30克,独活、白术、防己各15克,半夏、柴胡、全虫各10克,黄连、炙甘草各8克。

2剂后双膝关节疼痛显著减轻,饮食略增,大便成形。

守方加红花10克,1日1剂,半月后全身关节疼痛消失,膝关节浮肿消除,行走自如。遂改用成药补中益气丸调理月余。随访至今,未有复发。

体会:本病系源于脾胃虚弱,日久经脉失濡,络脉空虚,湿热之邪流窜经络,阻遏阳气,致中虚气馁,营卫不利而致痹。升阳益胃汤扶正祛邪,升阳燥湿,加全虫钻透捜剔之功,重用牛膝强筋通络,且引诸药直达病所。防己易防风增强消肿祛湿之效,忍冬藤、红花通阳活血。诸药合用,持治以恒,清阳得升、湿热即除,故四年之疾霍然而愈。

  • 汗后呕吐

邓xx,女,64岁,1986年11月3日诊。患者三天前自觉周身不适,发冷发烧,嘱其女用刮背疗法(一种民间发汗法)后大汗出,暗喜病邪随汗已去。次晨起床即觉头昏目眩,心中难忍而呕吐,稍动则汗出短气,全身颤抖,食水不入,入则即吐,是日达20余次。

现症:病人面色苍白,清瘦神疲,头晕汗出,频吐清水,语声细微,诉肢臂酸楚,周身无力。舌淡苔腻,脉细数。

证属汗后伤及中阳、湿热内蕴而致上逆呕吐,拟升阳益胃汤化裁:

黄芪、泡参各30克,防风、柴胡各10克,半夏、白术、茯苓各12克,白芍、大枣各15克,羌活、甘草、黄连各6克。

服一剂后呕吐头痛即止,能进饮食,肢臂酸楚大减。守方去羌活加淮山药30克,连服2剂诸症全瘥。

体会:本例患者系由感受外邪,只因顾及发汗祛邪而忽略其年老体衰,汗之不当而致中阳受伤,升降失常,湿热浊邪上逆而吐,升阳益胃汤扶正祛邪,益气燥湿,加淮山药安抚脾胃,不治呕吐而呕吐自止。故较之见呕治呕、扬汤止沸者效宏。

  • 双足沉重

周XX,女,48岁,1987年6月12日诊。

患者双足沉重逐渐加重一月余。病前头昏倦怠,食欲不振,经常感冒。渐至双足行走迟缓,初未在意,经多种锻炼亦未有好转,反而沉重加剧,难以行动。现症:体型略胖,神疲乏力,面白懒言,双足沉重犹如灌铅,步履迟缓,口苦,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烂,脉滑数。证属湿热下流,肺脾气虚。治宜益气升阳,除湿健脾。

拟升阳益胃汤化裁:

黄芪、泡参、牛膝各30克,白芍、独活、防己、苍术各15克,半夏、柴胡、泽泻各10克,黄柏、甘草续服3剂诸症痊愈。随访至今,行走如常。


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举隅

作者/汤文学

升阳益胃汤为《脾胃论》方,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组成。原治“脾胃气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等症。

综观全方,补中有散,发中有收,纵横开阖,升降气机。功能健脾益气,化湿升阳。凡劳伤脾胃,痰湿内蕴,谷气不盛,阳气下陷诸症,遵《内经》“劳者温之”,“陷者升之”之旨,授此方以治,验之皆效,兹举数例,以资印证。

一、脾虚飱泄,健脾升清得止

例一:陈XX,男,56岁,1983年8月3日初诊。

罹慢性腹泻二载,曾在某院作乙状结肠镜检査提示:“肠壁充血水肿”,诊为慢性结肠炎。叠服中西诸药,—度好转。近因饮食不慎诱发,腹痛隐隐,大便溏稀,日泄5〜6次,夹有食物残渣或有粘胨,食少神疲,脘腹胀满,面白形瘦,舌苔薄根腻微黄,脉细濡。大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粘液(++),大便培养连续三次阴性。

证属脾虚气陷,湿热蕴于肠中。治拟健脾升阳,佐以清化湿热,方选升阳益胃汤化裁:炙黄芪、党参各16克,焦白术、法半夏、泽泻各10克,茯苓、白芍各12克,炙甘草、防风、陈皮各6克,黄连3克,柴胡9克。

服上方十剂,腹泻减为每日2〜3次。守原方续服一月,大便成形,胃纳渐增,腹痛渐止,继遵原意加减,调治半月,诸症悉除,复査大便常规正常。随访年余,病情稳定。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本例属脾气虚衰,清气下陷,而久泄不止,故与本方,取六君子健运脾胃以扶中土;合黄芪甘温而升,善养脾气,佐配黄连、泽泻清肠利湿以达邪;伍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参入防风、柴胡升阳发泄,以举下陷之阳。全方旨在鼓舞中气,升运脾气,冀清气上升,而飧泄得止。

二、顽痒湿疹,升阳散风则平

例二:吉XX,男,42岁,1983年7月2日初诊。

上肢肌肤及面颈项背患湿疹一月,叠治未效。初为红斑丘疹,继现水疱糜烂,渗液溱溱,喜热水烫洗,面㿠无华,形瘦神疲,纳呆脘胀,便溏不实,舌苔薄腻,脉细滑。

脾主四肢、肌肉,乃营卫泉源之地。脾胃虚弱,则肺气不充,卫外失固,外邪乘之,风湿热毒浸淫肌肤,痒疹乃起。治以调理脾胃,以充营卫;升阳散风,以达外邪,投升阳益胃汤加味:生黄芪、党参、茯苓各15克,胡黄连、陈皮各5克,白术、赤芍各10克,地肤子(包)30克,防风、柴胡、羌活、独活、生甘草各6克。

服上方五剂,瘙痒减,红斑丘疹隐退,肌肤渗液停止,糜烂疮面渐趋结痂。予原法续服十剂,诸症平息。

按:本例属中虚卫弱,外邪入侵,营卫失和为患,故选本方,取黄芪益肺气,固卫阳,御外邪;合异功散调脾胃,助化源,强营卫;配赤芍凉血调营,参入地肤子、胡黄连以清热燥湿;伍以防风、柴胡、羌独活以升阳散风除湿,鼓舞阳气上升。诸药合用,使伏郁之邪得以外达,邪去正复,营卫调和,顽痒湿疹消退。

三、产妇缺乳,资助化源能充

例三:王xx,女,25岁,1983年5月2日初诊。

产后一月,乳汁不充,复加情志抑制,乳汁益趋稀少,甚或点滴不下,乳汁清稀,乳房瘪而柔软,但感胸胁胀满,脘腹不舒,面白无华,形瘦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弦。

此乃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复因情志内伤,木郁失疏,二者相互为因,而致产后缺乳。姑拟健脾和胃,兼疏肝通乳。仿升阳益胃汤予治:

党参15克,焦白术、当归、赤芍、留行子各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5克,黄芪30克,陈皮、柴胡、防风各6克。

服上方五剂,胁痛趋止,胃纳渐增,精神转佳,乳房日趋充盈,乳汁亦渐增多。知胃气来复,化源得充,乃守方继服五剂,乳汁犹如涌泉而下,遂停药。嘱取猪蹄、鲫鱼煨汤,以食养之。一月后随访,乳流如常。

按:本例缺乳,涉及肝木、脾胃,乳乃气血所化,脾胃为化源之本;然乳汁之畅流,亦赖肝木以疏泄。

患者脾位素虚,化源内匮,复因木郁不达,而致乳少津涸,故用本方中异功散,健脾胃以资化源,《傅青主女科》谓:无气则乳无以化,无血则乳无以生,故重用黄芪配当归,益气养血,而充乳源;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故用柴胡、防风,疏肝解郁,升运脾气;乳管闭塞,则乳汁点滴不下,故参入赤芍、留行子,活血通络疏通乳道。继以猪蹄、鲫鱼血肉有情之品,补气血而助通乳之力。药后乳汁充盈,责在脾胃健旺,生化之源得复也。

四、气虚眩晕,益气升阳即安

例四:沈XX,男,50岁,1983年7月4日初诊。

头晕目眩年余,测血压120/70mmHg,心电图、验血皆属正常范围,曾经某院检査,诊为“眩晕综合症”,叠服诸药乏效。眩晕每因劳累诱发,发则天倾地旋,站立不稳,时而欲倒,面色㿠白,纳呆神疲,动则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

此为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脑失所养,眩晕乃作。治拟益气健脾,升发清阳,以充养脑脉。予升阳益胃汤加减:党参、白芍各12克,白术、法半夏各10克,黄芪、茯苓各15充,炙甘草5克,柴胡9克,防风、陈皮、羌活、独活各6克,青荷叶一角。

服上方半个月,眩晕趋定,继进十剂,诸症全瘥,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眩晕恒以风、火、痰、虚为因。本例属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脑失所养为患。《灵枢·口问篇》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故治当补益中气,以养上气。

方选升阳益胃汤,取六君健运脾胃,补益中气,配白芍养血柔肝;参入荷叶气香醒脾,升发脾胃清气;黄芪合柴胡、防风、羌独活,益气升阳,上行达巅,补上气之不足,合用使脑脉复得充养,眩晕诸症乃愈。

五、手足痿躄,调脾养胃可愈

例五,储XX,女,32岁,1979年8月5日初诊。

罹多发性神经根炎匝月,曾经某院治疗,病情趋缓,惟手足依然痿软无力,乃转来我科诊治。症见手不能握物,足不能步履,面白无华,形体消瘦,纳呆神疲,便溏不实,舌苔薄腻,脉细软。

检査:右上肢及双下肢肌力Ⅰ〜Ⅱ°,四肢肌肉轻度萎缩。良由脾气虚衰,精微失布,筋骨络脉失养致痿。当予调脾养胃,升运脾气为治。方用升阳益胃汤化裁:炙黄芪、嫩桑枝各30克,党参、茯苓各15克,焦白术、法半夏、当归各10克,炙甘草5克,陈皮、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各6克。

进服上方月余,胃纳转旺,大便成形,四肢肌力渐增,此乃药达病所,脾气康复佳象。效不更方,守原意加川续断、牛膝,并嘱其进行肢体活动锻炼。

前后服药六十余剂,手能持物,足能步履,肌力检查,接近常人。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按:五脏皆能成痿。本例系脾虚不能布达精微,而致四肢痿软不用。治当遵清阳实四肢之理,补脾胃之气,以愈四肢之病。投升阳益胃汤,以六君调补脾胃,而益中气;合防风、柴胡、羌活、独活,升发脾胃清气,以布达水谷精微于四末。肝主筋,肾主骨,故加川续断、牛膝,兼益肝肾,重用黄芪以益气健脾;合当归、桑枝养血通络。使胃气充盈,脾气健旺,脾为胃腑行其津液,水谷精微源源输布于四肢百骸,气旺血行,脉道通利,筋骨络脉得以充养,故痿软之肢体渐趋康复。

所举五例,见症虽异,然均有脾虚气陷之机,虚者补之,陷者升之,故皆取升阳益胃汤,权衡病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随证化裁,而收异病同治之效。

本文第一篇摘自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年第3卷第3期。作者/杨登全、庞东升,第二篇摘自新中医1986年第9期


升阳益胃汤治疗疑难病五则

升阳益胃汤系李东垣方,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生姜、大枣所组成,原方意在用于“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升阳益胃,名之升阳益味汤。”笔者积二十余年临床经验,常用于湿热交阻,膜原不清的变应性亚败血症,湿毒内蕴、气阴两伤的白塞氏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胃不和的胃肠激惹综合征,湿浊内蕴,肺脾肾俱损伤的慢性炎氮质血症,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其它慢性病,现例举如下:

变应性亚败血症

狄某、女、15岁、学生、汉族,1979年5月8日就诊,主诉发烧、关节痛伴有皮疹50余天,于50天前无明显诱因的突然出现发热寒战,周身不适,恶心欲吐,皮肤出现荨麻疹样风团,当地用氯化钙、强地松、氯霉素治疗不见好转,一周后出现周身关节痛、心悸、气短、体力不支,体温在38°〜39°C之间,在县医院按风湿治疗无效,来我院求治。入院后经系统检查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中医辨证属风湿入络、气阴两伤、湿毒内蕴,投升阳益胃汤加减,药用黄芪25克、半夏15克、红参15克、橘皮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25克、防风15克、羌活15克、独活14克、茯苓15克、柴胡15克、白术15克、黄连15克、玄参15克、龙骨25克、生姜15、大枣十枚。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两周,又在原方基础上头痛加蔓荆子,菊花、身痛加桂枝、牛膝、热甚加生石膏、知母等,进行随证加减,治疗一个半月,临床治愈。

按:变应性亚败血症迄今对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是类风湿病的一种类型,也有人认为系由感染造成的变态反应疾病,西医往往用激素治疗,中医很难对此症定出相应的病名,有人认为属风湿或痹证范畴,本病例初起发热恶寒,身痛,身有皮疹,系风邪犯表,正不胜邪,而至风邪挟湿入里、伤气耗阴,湿邪困脾,又使湿毒留恋,如不急扶正,邪气嚣张,病情错杂,故投开阳益胃,取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阳以胜湿、用白术、茯苓、半夏、橘皮益胃化湿、湿去脾阳升发、兼有阳升阴长之意,黄连清热、泽泻导湿、加黄芪、人参、灸甘草补气、芍药和营并制柴防羌独辛燥之偏、取本方宣畅气机、正复邪除、甘温除大热之寓。

白塞氏病

于某,男、37岁、工人,1983年1月3曰入院。该患于1980年5月突然出现腹痛,伴有口腔溃疡,曾误诊为阑尾炎手术,术后刀口长期不愈合,继而出现视力障碍,皮肤反复出现毛囊炎样丘疹,近几年上述症状反复复发,被诊断为肠型白塞氏病,因患者高血压不宜长期服用激素,故求治于中医,根据病人形体消瘦,面色㿠白,倦怠乏力,视力减退(双眼虹膜炎)五心烦热,口腔溃烂,舌淡苔白腻,脉数,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湿毒内蕴,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用党参30克,黄芪50克,白术20克、黄连15克、橘红15克、茯苓30克、防风15克、地骨皮15克、苦参30克、柴胡15克、菊花15克、石决明20克、土茯苓30克。水煎服,按原方随症加减,共服三十三剂,临床治愈出院。

按:白塞氏病属中医“狐惑”病之类,往往由火毒,湿热之邪为恙,火毒者多用黄连泻心汤,湿热者宜龙胆泻肝汤,湿热留恋,气阴两伤者,宜升阳益胃汤加减、取柴胡、防风升阳、黄连半夏降火,苦参、土茯苓去湿解毒,参芪术草健中州而祛湿,以期标本兼顾补气养阴,法湿解毒之用。

激惹结肠综合征

徐某、男、46岁、职员,门诊病人,患者近三年来反复出现腹泻腹痛,每逢寒冷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大便呈粘液性稀便,无脓血,经查诊断为激惹结肠综合征,三年来渐感食纳欠佳,胸闷腹满、身体消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体胖嫩、脉沉缓、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投升阳益胃汤加粟壳治之,处方用黄芪25克、半夏15克、党参25竞、炙甘草15克、白芍25克、防风15克、羌独活各15克、陈皮15克、茯苓25克、泽泻15克、柴胡15克、黄连15克、干姜15克、粟壳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十二剂临床治愈。

按:激惹结肠综合征,系一种查不出的器质性改变的有不规则腹痛和排便异常的慢性病征。属胃肠精神躯体疾病的一种,本病例为:脾阳不振、逢寒阳更受损、情绪激动而肝伐胃故常使病复发,升阳益胃汤柴胡、羌独活、党参有振奋脾胃之阳之力、黄连干姜同用则辛开苦降、配半夏、陈皮其效尤著,人参、甘草、半夏、茯苓、陈皮含有六君之意,以期健脾祛湿止泄之功,笔者常用此方治疗肠激惹综合征,每每获效。

慢性肾炎氮质血症

候某,男、29岁、干部,患者于两年前出现腰痛,尿少、浮肿,经査尿蛋白(+++),血浆蛋白低,胆固醇增高,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用强地松及对症治疗临床治愈,于就诊前再次出现眼脸浮肿、腰酸乏力、头晕恶心欲吐,大便时溏,査尿素氮肌酐350umol/t,二氧化碳结合力20mmol/l。中医辨证脾肾双虚湿浊内蕴,投升阳益胃汤加川军、泽兰叶。处方用黄芪5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赤芍25克、防风15克、羌独活各15克、陈皮15克、土茯苓15克、泽泻15克、柴胡,15克、黄连15克、干姜15克、川军15克、泽兰叶15克水煎服,治疗一个月,尿蛋(+)、尿素氮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恢复正常。

按:慢性肾炎氮质血症,病虽在肾,但根据中医辨证此例为脾肾双虚湿浊内蕴、本着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原则、祛湿先健脾、湿去浊自无,用升阳益冑汤加川军以助开清降浊之力,用泽兰叶活血以助行水之功,笔者体会本方确有促进蛋白合成,排除非蛋白氮物质之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

王某、女,56岁,工人,患胃脘胀闷,隐隐作痛,食纳减少症二年,近三个月前述症加重、临床表现为脘胀喜按、隐痛喜卧,嘈杂欲饥、食少便频,舌体胖而无苔、兹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谓之胃痞,系脾胃不和所致,以升阳益胄汤加减治之。处方用:黄芪26克、半夏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25克、防风15克、羌独活各15克、陈皮15克、泽泻10克、柴胡15克、黄连15克、干姜15克、鸡内金15克、焦山楂25克。水煎服,以上方加减。治疗一个月,临床症狀消失。

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谓之胃痞,实者多气滞血淤,虚者多胃阴虚,但气阴两虚、脾胃不和者也不少,本病例虽脘腹胀满但喜揉喜按,非气滞壅塞之候,方属气阴两虚、脾胃不和之病,用升阳益胃汤调理脾之升、胃之降,加内金、焦山楂以消食化积,积祛气道自通,痞满可除。

体会

通过上述病例可见异病同治之妙,升阳益胃汤虽用药较杂,但升降有致,然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变应性亚败血症,白塞氏病,激惹结肠综合症,萎缩性胃炎,这五者均与自身免疫有关,据有关材料报导,本方药物大多数对自身免疫有调节作用,如补气之人参、党参、白术、黄芪有增强单核吞噬细胞呑噬功能,及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抗体形成;当归、柴胡、泽泻具有抑制抗体形成细胞的作用,诸药相伍可有双项调节作用,即中医所谓的升降之机、配半夏、黄连、干姜其用更妙,从中医角度升阳益胃汤寓有六君子汤和痛泄要方之意,六君子汤健脾益气,痛泄要方疏肝缓急,用柴胡之和解。然药量有变,则君臣佐使有异,脾胃为后天之本,本方有培本祛邪之效,虽补而不滞,虽温而不燥用之得法其效益彰也。

本文摘自《中医药学报》,1988年0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汤头歌诀】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证
升阳益胃汤-铁杆中医
健脾胃升清阳除湿热第一方升阳益胃汤
【李东垣《脾胃论》健脾胃、去痰湿、清湿热的良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