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忆洛宁吃桌


不论星转斗移,日月轮回,已逾知命之年的我,仍对幼年的吃桌有一种难忘的情怀。

洛宁居古都洛阳之西,洛河横贯全境,有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书”、仓颉造字的“造字台”,这些宝贵的古文化遗存,为这个豫西山区县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洛宁的饮食文化受山川灵秀的陶冶,颇具特色,值得回味。

洛宁的饮食文化中,有一种叫“吃桌”。淳朴憨厚,带着浓重“竹根子腔”的洛宁人秉承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把赴宴,吃酒席叫“吃桌”,把厨师准备酒席食品叫“捞桌”;把烹制宴席叫“做(念揍音)桌”;把预定酒席叫“订桌”。旧时,八仙桌是达官贵族或乡绅巨贾居家的必备之物,用来待客的桌子都是方桌,久而久之,把吃酒席借代称为“吃桌”。

洛宁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但历史上也出过张兵部、镇嵩军军长梅发魁等名人。这些名人家庭虽雇有厨师和帮厨,曾有四菜一火锅的豪奢,北部杨坡、河底一代曾有“大管待、小管待”之说,但都没曾留下成套的宴席名目。民间待客更因经济条件限制,因陋就简,猪肉粉条,已属佳肴。洛宁宴席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的丰富逐步完善形成系统和具有洛宁地域特色的餐饮文化。

洛宁的“桌”分,“汉民桌”、“回民桌” 两种。“桌”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产物。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集体经济,物质困乏,订婚、娶妻往往简单,彩礼极轻,洛宁人订婚要“挀衣裳”, 挀衣裳时,一般有准新郎、准新娘,媒人,及准新娘家的亲人组成,到王范东百货、西百货选一些布料,中午吃饭在王范街或到新城大众食堂炒个肉丝、煎盘鸡蛋,吃碗肉丝熬面便是待客。陪嫁物品一床铺盖便是罕见,送客往往几个至亲即可,到新郎家吃点带腥的菜就算不错。乡亲贺礼大都是几个人凑份,买张画或一个镜框以表心意,并不去新郎家吃饭。二斤肉、两瓶酒娶个媳妇屡见不鲜。婚宴成桌待,实属凤毛麟角。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土地分包到户,政通人和。“仓廪实而知礼节”。洛宁的“桌”如雨后春笋般在洛河南北兴盛开来。洛宁乡俗把结婚的正式日期称为“好”,男方送“好”后,不隔一个月,就要过事迎娶新娘,送好时,一般都要确定新娘家送亲的人数,以便男方准备桌数,通常是3到5桌。婚礼前,男方要靠(预订)厨师、请厨师下菜单,大都在家里举行,准备几个凉菜,叫上村中的总管和库房头等几个“上八仙”人物,陪着厨师喝一阵,再虑虑菜单。

一般大的村寨都有自己的厨师队伍。洛宁厨师可分几种,县招待所的厨师、机关、企事业食堂的厨师,再一种是本村“自学成才”的土厨师,这些厨师是城乡过红白事的主力军。能请到公家的厨师也是一种荣耀,但是有些地方过事儿备桌待客,你必须用本地厨师,不用这些人,外人总会说些闲话。厨师一般都不收钱,喜事结束后,另备一桌酒菜,东家要谢厨,端上来烟酒,厨师们会象征性收一条烟和两瓶酒。象县城过事,能请到县招待所的崔才师傅、东关的黄满仓师傅、王范的孙小财,回族的张领娃师傅、秦耀成师傅、丹虎震师傅等都是很有“面子”的人家。

厨师们做桌往往就地取材,以肉食(兼鸡、鱼)为主,改革开放之初有洋菜头、十碗头后来发展到海参头、十三太保、龙头凤尾等名目。汉族人上桌,先是上八个凉菜,四荤四素(也有地方上九个、十个的),四干果(花生、瓜子、饼干或时令水果)。每张桌上放两瓶白酒两盒香烟,接着上筷子,调羹(勺子)、醋水(碟子),女方送客的桌旁,还要给男方留下一个陪客座位,用来招呼女家贵宾。殷勤的看客人(又称招呼人)会用成套的语言劝客人“动开”(意为开席),送客中知礼的的长辈并不急于动筷子,他会对看客说:“来个盘子,谢谢厨下!”机灵的招待员会马上端来一个端盘,上面放上两个凉菜,两双筷子,摆上酒具,放上一条烟和红封(红包),在招呼人的引领下到厨房谢厨,厨师和客人要碰酒回谢并客气的收下烟和红包。然后要重新放上两盒烟和一个数额较小的红包到“茶酒炉”致谢。此后,正式开席动筷。
婚礼宴席上,孩子们吃桌,心不在菜上,在于等着发封(红包),先发明封,每个孩子都有,接着再用红封赎回新娘急用的洗脸盆、箱子钥匙、火钳等物品,拿这些物品的人,往往是和新娘家亲近的孩子,红封也会大些。凉菜酒席快要结束时,看客会征得客人同意,委婉地说道凉菜不下,热菜开始上,边吃边喝,这时桌上往往会留下四个凉菜,随着大总管一声:“大师傅听着,火加大点,菜炒香点,大盘出桌,小盘上馍……”。然后正式“上桌”,也就是上热菜,热菜上来了,也不能马上动筷,须新郎对女方送客见礼(三鞠躬)后才能开席。热菜上到一半以后,会端来一碗白开水,没有坐过桌的孩子们还以为是道菜呢,争先恐后舀着喝,会引来一阵大笑,原来这叫“涮勺水”,预示着桌上了一半,涮涮勺,以后开始上甜食,接着八宝饭、山楂料汤等甜食陆续上桌,倒数第二道菜往往是一个主菜,外加四个合碗(又名扣碗)有丸子、酥肉等,上来后,主桌的陪送长辈,会叫端来一个端盘,把主菜端回厨房,厨师象征性的用勺子翻动一下,重新端回,这叫回敬。随后,发给每个客人一根点红点的“卷(一种长10公分左右宽4公分左右的馍)”,好多人不明白这根卷的含义,其实这根卷是让吃桌人回去孝敬给老人的,表示自己出来吃桌,菜不能带回,带根卷回去孝亲。其实这种孝道文化也是传统二十四孝中陆绩怀橘孝亲的延续。当时并没有打包的现象。最后一道鸡蛋汤喝完,表明桌已吃完,宴席正式结束。当时有“吃罢桌,三天不吃饭”的说法,说明桌的实受、丰盛。吃桌待娘家客是一场喜事的重头戏,还有道喜客、捧情客、瞧客等桌席。

道喜客是新郎家的新老亲戚,新婚之日,上门贺喜,往往提个包,里面放着两包点心,床单、被面之类的贺礼,也有干礼(现金的),道喜客的包交给库房,库房的先生们会在包的外面贴上写有名字的红贴,防止人多出差错,收把点心,会通常在床单、被面里面加上亲戚的姓名帖子,然后回礼,四个馍,四根卷。新娘来之前,先招待道喜客,一般是一人一碗杂烩菜。
情客是乡邻、好友、同志。以区别亲戚们的道喜客。一般会在下午和晚上,凉菜热菜整桌待。库房还要安排人记下吃桌人的姓名,以便第二天对照礼单,对没有坐桌的捧情客进行回礼,回礼时用担子一头担一桶杂烩菜,一头箩头篮里放着馍,每到一家挖一碗菜,拿两个馍送进去,后来演变为回油香、白糖、鸡蛋糕等。
瞧客是指新娘家的女客,新娘的长辈女客,会在新婚第二天到新郎家瞧看闺女,瞧客一般是两顿饭,第一顿凉菜杂、烩菜,第二顿是凉粉饺子。连瞧两天。结婚第三天,新娘由娘家兄弟或侄儿接回娘家,称为“搬三”。至此,忙碌了几天的婚礼结束,从搭棚、盘炉子、蒸馍、捞桌、待客、送东西,往往得四、五天忙,一场事下来常使东家筋疲力尽。但“完成儿女婚姻的事,了却父母一片心”的愿望终于实现,心中还是充满了欢喜。
以前,常常只有单一的送闺女吃桌,现在订婚吃桌、嫁女吃桌、娶妻吃桌、满月吃桌、祝寿吃桌、乔迁吃桌、升学吃桌......,而且在专业的餐厅享用,有时是一天几场,常使人应接不暇。但我却吃不到当年的桌香,看不到当年热情、厚道、淳朴、孝道的文化氛围。我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回望洛宁回民的“八大八小”,汉族的“十三太保”,有这种感觉的,恐怕不止我一人。物极必反,吃桌的机会多了,也吃腻了。甚至一些人不愿到餐厅坐桌。现在人生活水平提高了,讲究营养、口味吃了桌,还不饱,回家还要吃饭或去吃碗面条充饥。而今高度商业化的餐饮,碰撞着传统的吃桌文化,带来的是一声无奈和叹息!
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独具特色的洛宁餐饮文化,不仅为洛宁儿女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精神文化支撑,同时也是河洛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时至今日,我依旧留恋着昔日洛宁的吃桌文化。

王嘉飞作品集锦

责任

年味

大总管

风雨故交

清明祭语

洛宁捞汤

禹门河情话

洛宁酸滚水泡馍

请到洛宁来喝汤

那年——1938

教泽光辉映河洛

我读《洛宁史话》

将星闪烁映国杰

请您到洛宁来喝汤

坚决听党话、跟党走

洛宁王范街地名简考

共和国英烈李翔梧家事

永宁王范普通寺塔林谩忆

朋友——你可曾想起了他们

史海钩沉——洛宁王范轶事

王嘉飞——肝肠寸断悼宗明

母爱——一部永远写不尽的书

不尽的思念——忆杨守智先生

百年商业重镇——红色王范印象

不能忘却的记忆——王范街印象

老街往事之一——桑树底下吃肉香

史话洛宁第一日本留学生——王范李庭彩

寻找黄埔军校7分校洛宁籍抗战老兵及后人

讲好洛宁故事之饮食文化篇——洛宁杂菜汤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之子李郑生教授回乡义诊

讲好洛宁故事之饮食文化篇——凉粉牛肉丸子汤

讲好洛宁故事之——饮食文化篇 话说洛宁韩家粉坊

不该被遗忘的中国军人——史料记录的洛宁王范抗战英烈

洛宁沙梨王大哥李希贤——话说金珠果的前世今生

植根河洛,梨园苦耕结硕果 光照竹乡,平易近人启后昆——记族兄王照吉先生

作者简介:王嘉飞,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协村,黄埔抗战老兵后裔。洛宁县卫健委职工,爱好文学书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宁》、《县域经济》、《书城》、《牡丹》杂志上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渭南文坛 | 杨少林:坐席
朱立挺专栏|“秦东官府宴”设计的理念与文化
早春二月,乡间婚礼叙事 原创天地 读者网
农村人办酒席,请来60多岁的老厨师,菜一上桌,人人都抢着吃
土家族婚礼习俗(珍藏版)
河北女子去浙江吃酒席,随礼2000元,看见菜品之后顿时尴尬:随少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