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洛宁民间故事——宋尚书的伟业和高风

凡是到过北京的人,很少有人不去看故宫的,就是没有去过北京,也很少有人不知道天安门的。但是,你是否知道,当年领命皇诏、统筹谋划、安排工匠、采伐皇木、领导和建造故宫及天安门的人是谁?他是哪里人氏?

他,就是明朝永乐年间的工部尚书宋礼,祖籍永宁县(今洛宁)马村。他是有史以来洛宁擢升最快、居官最高、在任最长、为官最清的人。姓宋,名礼,字大本。

2006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六集电视纪录片《故宫》,第一集开首就是宋礼的镜头。

提起宋尚书,宋氏人家个个脸上都会流露出无尚的荣光。对于宋礼的降生,马村人说得神乎其神;而对他的一生,识文断句的人说得更是有板有眼。

宋礼的曾祖父宋荣、祖父宋仁卿都以积善著称于乡梓。元朝末年,宋礼的父亲宋彬在山西临州做官。元朝灭亡后,宋彬返里耕作,家道中落,起居无所。其妇葛氏身怀六甲以后,只能到一条名叫大拐沟(后称大官沟)的山沟里,找了一孔烂窑洞住了进去。

元至正十八年(1458)三月二十五日,宋礼降生时,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如注,沟里山洪暴发、路断人稀。到乡间办理公务的两个官府衙差被天雨阻隔在大官沟内,挤在宋礼出生的那孔烂窑洞门口避雨。忽然,俩衙差听到窑洞里传出了几声婴儿啼哭,接下来便有接生的村妇开门,向外泼倒大盆的血水。那俩衙差一看这架势,知道窑内新生了婴儿,忙问是“大喜”还是“小喜”。当得知生的是男孩子时,便顺口说出几句调侃:“伙计,窑里生小孩,门外站衙差;这娃是官命,雨催咱俩来;老天响忽雷,好似把道开;惊天又动地,必定坐八抬。这孩子一生下来咱俩就得给他站班值守,将来可不是白人!”

过了一个时辰,风停了,雨住了。俩衙差刚走,不知从哪儿过来了一个白胡子老汉,两手各提一个沉甸甸的布袋儿,放到烂窑门口,伸手拍了拍窑门就走了。待窑里接生的那位农妇听见敲门声开门看时,才发现窑门两旁分别放着一布袋米、一布袋面。瞅瞅远近不见人,接生婆说:“正愁月子婆娘没啥吃哩,这下倒好,足能让她吃一个月。”就是根据这事儿,产妇给婴儿取名叫“送米”。由于他家姓宋,上学了,教书先生觉得“宋米”不好听,就给取了个名字叫“宋礼”。

宋礼生来聪明伶俐,上学念书出奇的好,不能说是过目不忘,但再难的诗文他念几遍就能背得滚瓜烂熟。乡试、会试,考一关过一关。举人、贡士,试一回中一回。到明朝朱洪武坐南京时,宋礼的父亲以其贤良被推荐起用,任四川仪陇县令,宋礼也得以进入京城国子监读书。后来,经过吏部推荐,明太祖朱元璋看中了宋礼,没有经过殿试,直接从国子监以贡生的身份提拔他到山西按察院当了佥事。

按察院有多高?佥事官有多大?老百姓也说不清楚。宋礼在山西执法严峻,锄奸剔蠹,一些横行乡里、苛刻盘剥百姓者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当时的三晋大地,都想见到宋礼控诉冤枉,并以能见到宋礼为荣光。正是由于他干得太好,后来换了皇帝还照样用他,又让他去陕西当官,干的还是按察院佥事。宋礼到陕西后,干得和在山西一样出色。陕西的百姓象山西的百姓一样爱戴他依赖他。过了半年光景,宋礼又被调进京城到刑部当了个员外郎。据说那是刑部的第四把手。

后来,朱元璋的老四孩子朱棣(燕王)当上了皇帝,就是明成祖。成祖又叫宋礼管礼部的事,当郎中。由于宋礼聪明能干,办事皇上放心,又是没出半年就被提拔成了礼部侍郎。“是时,凡召敕号令册命封拜朝觐,会同晏饮赏赉之事,皆出礼官。”宋礼“酬对捷给,咸克称旨”,很得皇帝赏识,永乐二年(1404)又升任工部尚书。当时宋礼46岁,年轻正干事,两年内连升四级。

工部尚书是啥官?有多大?许多人弄不懂。听人说工部是管水管土管路管基建的。尚书是正头,就是现在说的“一把手”。管水管土管路管基建,那不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资源部、交通部、建设部吗?管恁些事,还当正头,咋操过来心哩!

宋礼在任上,给山东人办事不少。先是奏明皇上给山东的老百姓扩大土地面积、大力发展农耕,又报请皇上把那些身犯王法但身体不好无力从事劳役的人迁移到北京当老百姓。获得圣上批准,给山东减轻了包袱。

宋礼当工部尚书的第五年,他母亲病重。宋礼是个孝子,就奏禀皇上批准暂时在家里侍奉母亲,尽人子之孝。他母亲病故后,本当守孝三年,但第二年山东济州知府潘叔正报来奏章,说会通河四百五十余里有三分之一淤积成患,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急需疏浚。宋礼听说后,顾不得重孝在身,就向皇上请命往山东疏河。皇上念其忠,予以照准,敕命宋礼携刑部侍郎金纯和都督周长一同前往。

宋礼到山东后疏河筑坝、截流亘堤,置闸挖渠、起高垫低,二百天工程告竣。同时,皇上还命他带领工部侍郎蒋廷瓒浚沙河,免河患。八月还京,论功第一,龙颜大悦,嘉奖宋礼。济州知府潘叔正也因此获得圣上赏赐。

次年春,一位姓许的御史奏报,说卫河水患严重。皇上又派宋礼前往察看并作谋划。宋礼制订出导卫水入黄河的计划,皇上批准并命他亲自督办。当年秋季即完工,皇帝又大悦。

宋礼在担任工部尚书期间,连年疏通水系,导通江河,已使江、淮、运河织结成网。考虑到海上运输风浪大、船损快、伤人多的实际情况,宋礼就亲自撰疏,上奏朝廷,提出改海上运输为内陆漕运。这样改,一来减少库银开支,二来减轻百姓负担,三来降低官船耗损,四来保障船工安全。条陈有理,成祖照准,从永乐十三年起就海运停止,漕运大畅。安徽凤阳、浙江淮安、江苏扬州、江西镇江、山东兖州等地的皇粮国银,都可以河运到京城,达到了“国有足食之备,民无苛扰之忧”。

内陆河运的兴盛,为明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起到了巨大的奠基作用。

明成祖朱棣拥兵重文,发展经济,曾派郑和下西洋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他当皇帝不久就产生迁都北京的想法,永乐二年诏示工部营建北京城。宋礼新任工部尚书,当年就开始精心安排、选贤谋划、构图备材、建造皇宫。

永乐十三年,皇上命宋礼取材川蜀,选伐太和殿等宫殿所需之王梁皇木。宋礼领命,既感到皇恩浩荡,又觉得任重如山。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伐木运往北京,谈何容易!宋礼挑选工匠,伐山通道,赶往四川,历溪谷险峻之地,进入深山老林,选号皇木,“凡材之美者,悉伐而取之”。然后,克服说不清的艰难险阻,向山外搬运皇木。有一天,他们在一个叫马湖的地方,选号了一棵高达七八丈的大树。过了一个晚上,大树竟然自己从山坡上坠入了山下的大江中,其声如雷,沿途却没有压坏一棵草木。宋礼感到奇怪,就给皇上奏报。朝廷认为这是瑞气吉兆,遂颁旨表彰了他,并敕封那座山为“神木山”(后来,那棵神木运到北京,就放在城东的“皇木场”〔后叫黄木场〕,供奉起来。成祖还为此神木写了一首“神木谣”,镌石竖碑,那根神木一直没敢用。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黄木场建北京钢琴厂,挖地基时才发掘出的那通古碑,神木才解板,做钢琴用了)。

川蜀伐木,运往北京,在600年前可不是容易的事。皇木巨大,不敢碰伤,水路慢慢能漂,出峡道、泊江汉、涉淮泗,以输于京。但走旱路却无车可装。怎么办?王命难违,工期所迫,工部只能让沿途各州府县修筑王道,利用严冬季节在路面上浇水冻冰,拉纤滚运。搬运一根皇木,没有几个月工夫是运不到北京的。宋礼为到四川伐木及搬运皇木,劳心费神,寝食难安。“未几,以秩满,赴京师赐手。敕嘉劳,留治冬官。”

当筹得一部分料物之后,作为工部尚书的宋礼,又赶紧挑选木、瓦、石匠,安排施工领班,并选贤任能精心设计紫禁城。宋礼王命在身,不敢懈怠,昼思夜想,苦心安排。他入蜀伐木之前就挑选了一个叫蔡信的人搞设计。当他看到设计的紫禁城是把元代大都中线东移,新建皇城略向南迁,各大宫殿压中轴线,“左祖右社”建庙筑坛,开凿南海堆筑景山,象征大明长治久安时,十分满意。宋礼“按图索骥”,到实地考察并对图纸严格审查后,上报成祖御览。

传说玉皇天宫有房一万间,宋礼他们把紫禁城计划建成九重宫阙、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屋。所谓半间,是指文渊阁下仅能容下一个楼梯的那座小屋。实际上,不管再小也是一间房子,总数还是一万间。对这种“罔天不欺君”、“皇宫与天齐”的匠心设计,明成祖虽口有责词,但内心却很高兴。所以,很快就御批照准;同时,对宋礼高看一眼。

接着,宋尚书又挑选和安排瓦匠杨青、石匠陆祥、木匠徐果、彩画师王顺和设计人蔡信等一应工匠,共同按照图纸营建紫禁城。永乐十五年,大规模建造紫禁城的诸多宫殿,其中包括建设紫禁城前门承天门(就是现在的天安门)。宋礼还安排木匠出身的蒯祥当施工主持人,代他在工地上督工。宫殿竣工后,宋礼又报请吏部,擢升蒯祥为工部侍郎。可以说,自打永乐二年开始,一直到永乐十七年宋礼卧病床榻,15年内,他恪尽职守,勤督善察,多数心思都用在了营建北京紫禁城上。正若碑记:“于百工兴作缮修之事无不具举。”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住进紫禁城,颁诏对宋礼予以赞许。

宋礼为人耿直,秉性刚烈,办事钉是钉、铆是铆。搞了那么多水利和筑路工程,还有采皇木、建故宫,可以说几百万、几千万两的银子都是从他手里花出去的,但他却从不贪占一丝一毫国银。他对手下人管教特严,皇上给的多样钦差他都能善办圆满,但却不注意同僚走动、串亲结朋,也不注意犒赏下级,慰劳亲信,更不会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人常说:谁没有仨近哩俩远哩?宋礼就没有。明史上称他:“礼性刚,驭下严急,故易集事,以是亦不为人所亲。卒之日,家无余财”。

宋礼从明永乐二年官拜工部尚书算起,在任上为国家出力报效15年。永乐十七年染病在身,行走不便,明成祖朱棣特许他留任不上朝,三六九免朝,有本上奏由侍郎代传。这也是对他办事唯勤、忠君敬业的特别关照。

再说,明太祖朱元璋登龙位后废除宰相,洪武九年又废掉中书省,六个部的尚书直接归皇上管理、向皇上负责,实际上六部尚书都是国务大臣、一品要员。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你说尚书的官高不高?工部尚书宋礼,官职不能说不高,权力不能说不大,但就是因为他为官太清,处世太傲,以致于在永乐二十年(1422)七月,64岁病死任上时,竟然家无余财殓棺埋葬。如此清廉的官,却有同僚不理解、不相信,竟然本奏皇上说他不可能死无殓资,是故弄玄虚,希望都察院予以监察。无奈,只得柩厝寺院,暂不发丧,接受调查。查了一年多,宋礼真的是官清如水,家无余财,同僚们才不得不折腰。这正应了那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高要求别人,等于孤立自己,这是宋礼应该接受的教训!

两年以后,明仁宗登基,时任礼部尚书吕震向皇帝奏本,请予按明律祭葬宋礼。皇帝准奏。按照宋礼对夫人作的“回老家建个小坟,入土为安”的生前交待,宋尚书这才魂归故里,安葬在洛宁县东宋乡马村对河的锦阳山上。自此,宋尚书“一品高官清如水、家贫如洗无殓资”的事才得以张扬。由当时的河南布政司曾棨撰文、河南布政司参政邢旭书丹、河南府知府季骥篆额竖立。刻有《明资政大夫工部尚书宋公墓铭》之墓碑,至今尚存。

六十三年以后,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主事王宠向皇帝奏本,请给宋礼兴建祠堂。皇帝下诏在山东南旺湖为宋礼建祠祭祀,传承后世,祠堂内以金纯、周长的牌位相配。又过了八十五年,到明穆宗隆庆六年,皇上又敕赐宋礼太子太保,追谥康惠公。清代雍正四年,敕封宁漕公。不用说宋礼在任工部尚书时的其他功绩,仅就建造故宫这一伟大功勋,就足以使洛宁人、洛阳人甚至全体河南人都会因为有这样的老乡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这正是:明代尚书宋大本,敕建故宫开河运。镪鏐亿兆经其用,棉帛毫丝不曾吞。生在僻壤大官沟,葬于荒坡小土坟。一品高官无殓资,清风两袖垂后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史·列传·卷四十 董伦(王景) 仪智(子铭) 邹济(徐善述 王汝玉 梁潜)周述(弟孟简) 陈济(陈继 杨翥 俞山 俞纲 潘辰) 王英 钱习礼周叙(刘俨) 柯潜(罗璟) 孔公恂(司马恂)
入山采木,临水治河: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乐时期仕途如何?
李芳传
明清皇帝为何崇拜故宫的木头
尚书胡拱辰名垂千古
于休烈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