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洛河治理看家乡巨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我国中部九省区。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发祥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就把黄河治理提上议事日程。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自视察黄泛区,目睹河南省开封地区黄河因天灾及人祸决堤给百姓造成的灾难。黄泛区一片荒凉,风沙盐碱地不产粮,百姓忍饥挨饿。于是,毛泽东主席在开封视察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洛河(又名洛水)是黄河一大支流,源远流长。据元朝《洛西书院碑》记载:洛水发源于京兆(今西安)东南部的欢举山。往东流经熊耳山,大禹疏导它,又往东流经河南省永宁县的长渊(今长水),传说这里就是洛出书之处。这里地处洛阳县之西,因此又称为洛西。韩岳、鸟喙、明月、金门等山峰座落在永宁城(洛书西院所在地)之南,嶕峣山(今庙山)、鹿迹、凤翼等山峰座落在它的北边。

我家住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位于洛河北岸,紧邻洛河。

洛河有“洛神”的神话故事,有“洛出书处”的传说,这是洛宁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千百年来洛河滋养着河洛大地,养育着沿岸世代百姓。洛河出长水至洛阳一马平川,水面宽阔,水流平缓,适宜水运。古时候水运便利,故乡人把家乡盛产的木材、淡竹筏运洛阳销售,换回食盐、布匹等生活用品。沿岸形成了余庄、王范、马店、长水等商贸集市。洛河水面船来舟往,形成美丽画卷,“洛浦晴舟”就是永宁古八景之一。

在明清及民国初年,统治阶级不顾百姓死活,疏于对洛河的治理,放任自流,洛河不时给沿岸百姓造成灾难。暴涨的洪水冲毁农田,吞没村庄,夺走无数人的生命和财产。
明万历年(1591年)间,一场罕见的洪水将旧吴村付之东流,人们奔走异乡,投亲靠友,其赵氏三户北移数里建村,谓之新吴村至今。(见洛宁县志民国六年点注本100页)。
当时洛河南岸的草庄村同旧吴村隔河相望,河道狭窄,人们吃饭还能隔河相让,这场洪水也吞没了草庄村,幸存的贺姓向南后退数里建村。
位于洛宁老城东南2公里左右的王协河滩原来有个老孙珠村,明末清初有500余户,3000多人。姓氏分三张、四李、一王家,是附近远近闻名的大村。民国二年(1913年)秋,洛水暴涨,一夜间把老孙珠村冲得荡然无存。现在的孙珠村是幸存之人建立的新村。
同老孙珠村紧相邻的东边,还有个小村称“南位”村,村民都姓“位”,在这场洪水中南位村消失,幸免于难的村民逃亡至在溪源寨(今吴村北寨村),后改“位”姓为“卫”姓,自此洛宁“位”姓消失。现78岁的原政协老干部卫新友听老辈人讲述过这事。

同年10月,永宁县更名为“洛宁县”,期盼洛河永远给沿岸百姓带来安宁。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十分关注人民的疾苦,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大搞水利建设工程,组织人民群众治理洛河。
我生在洛河边,长在洛河边,对洛河有深厚的感情。并亲身参加治河工程,亲眼目睹了洛河变水害为水利的全过程。

1956年,走上合作化的洛宁人民就修建了洛南“洛南渠”和洛北“洛济渠”。南北两条大渠引洛水灌溉大片农田,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善了群众生活。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了广大农民社会主义觉悟,激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当年10月,我县各乡镇全部转制为人民公社,在礼村成了城关公社在礼大队。
在党中央大办水利的号召下,我县为落实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精神,大力根治洛河,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全民掀起兴建水库高潮,在洛河上游修建水库,同时也在沿途流入洛河的大涧河修筑水库,从源头上,雨季拦洪蓄水,防洪减灾。

当年10月份洛阳地委安排我县故县大型水库开始兴建,组织孟津、洛宁、宜阳、新安、渑池5县1万6千民工参加水库施工。同时,我县各公社还兴建了大沟口、旧县、俄沟、中方、石门沟、吕村、马坊、马营、瓦川、下峪大沟河等小型水库33座。在当时施工机具少,生产条件落后,广大群众硬是凭着双手双肩,劈山填谷,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奇迹。

1960年,我才12岁,随父到西部山区故县上五年级。故县小学因故县水库施工迁到下峪后上庄大队。当时,小学生也有政治任务,由老师带领到十多里外的故县水库工地去慰问民工,给他们送茶水,教他们识字,扫除文盲。童年,我也算为治理洛河兴修水库做过贡献。
1964年,灾难降临到我村。入秋,连降月余淫雨,造成洛河洪水暴涨,洪水冲毁了堤坝,向北逼进。一夜之间毁掉农田数百亩。河床向北推进数百米,离村南住户人家仅有几十米,洛河南北对岸一片汪洋,村庄告急。
幸亏雨后天晴,洪水退去,但却因村边土质松软被冲成深壕,变成了主河道。原来土质肥沃的农田变成了乱石滩,并被隔在了河南边。河边的几个生产队失去了农田,社员们的生活成了问题,每年都要吃救济粮。村民的房舍受到威胁,有人到北坡打好窑洞以备逃难。南边临近河边的社员在几年内都惶恐不安,生活艰难。1970年,城关公社干部曹清伦到在礼大队驻队,目睹了洪水给社员造成的困境,同大队党支部研究决定:举全大队之力,修筑堤坝,锁住蛟龙,把河水逼向南边原河槽。听到大队党支部要修坝治河的决定,河边6、7、12三个生产队的干部社员欣喜若狂,摩拳擦掌,奔走相告。积极主动地组织二十多位识水性,知河床走势的社员陪同支部成员一起到河滩进行实地勘测,选择引水河道位置,确定最佳筑堤方位。

听取了群众意见,确定了筑坝造田的方案,打响了向河滩要田的战斗。党支部带领全大队12个生产队社员齐上阵,先修通使河水南归的渠道,再按西北、东南方向从两端筑坝修堤。经过一年的努力,大坝已经成型,矗立在河水两岸,中间仅留下十几米宽的缺口,以待合龙。因冬天天寒地冻取料困难,党支部决定第二年春季,利用枯水季节完成大坝合龙。开春,冰雪消融,大坝合龙开始。当时没有施工机具,修坝的土石方全靠人力担子挑,小架子车推,数百人会战的场面十分壮观。奋战月余,大坝向河道推进到仅剩四五米的位置。社员们还事先在大坝两端备好了足够的石料、木桩、铁丝网笼以备填堵缺口合龙所用。
大坝合龙前一天晚上,大队党支部召开了全体党员和生产队干部动员大会。驻队干部老曹、老支书张克勤做动员报告。安排由党员、干部和每个生产队挑选的五至十个身强力壮的男劳力组成合龙攻坚突击队,下水打桩、固定网笼,结人墙阻挡河水,其他三分之二男女劳力在岸上运送沙石,填堵缺口。同时,还安排了几个识水性会游泳的小伙子,同大队赤脚医生组成抢险救护队。
第二天,浩浩荡荡的治河大军再次开往治河战场,准备围堵蛟龙,逼其南归旧河槽。时值初春,春寒料峭,下河的人面对滚滚东流冰冷的河水还真犹豫了起来。这时,只听公社干部曹清伦挥臂一声大喊:“共产党员跟我上!”率先跳入刺骨的河水中。在他的感召下,支书老张跳了下去,党员、团员、知青及各队挑选的骨干纷纷跳了下去。按部就班打桩、拉网固笼,负责挡水的人员肩并肩,手挽手结成人墙。紧张的劳动,热烈的气氛,高涨的热情战胜了寒冷。坝上的人更加繁忙,迅速抱来树枝,担挑车推你来我往,运送石料填堵缺口。战斗按预定方案顺利实施,缺口越来越窄。被围堵的河水逐步升高,流速越来越急,冲得结人墙的社员站立不住。

突然,发生了险情。副支书马具才因脚下不稳,一个趔趄跌倒水中,失手被水冲走,卷入漩涡,不见踪影。社员们一片惊呼救人,都为他捏一把汗。救护队员快速跃入水中救人,从上向下找寻,终于在下游十几米处将他打捞上岸。岸上早已燃起火堆供其取暖。多亏早有安排,社员们才没有手忙脚乱,各自的任务照样进行。由于抢救及时,经赤脚医生检查马支书身无大碍,谢天谢地,虚惊一场。
经过几小时奋战,大坝顺利合龙,河水乖乖地按人们的指挥顺经引水渠,流归旧河槽,工地上社员们一片欢呼,燃放爆竹庆祝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首战胜利,社员们增添了治河的信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后数年,我村干群年年治河,反复堵决口,加高加固防洪堤坝。一条高大坚固的大坝从上端的柴巷河滩延伸到下游马院河滩两千多米长。彻底制服了洪水,夺回滩地千余亩,并引水改造成良田。种植水稻、大豆、花生等各种农作物,社员生活得以改善,安居乐业有了保障。
在礼大队治河的成功,带动城关公社掀起了洛河治理热潮,由县水利局治洛组统筹规划防护大堤,要求沿河各大队堤坝首尾相接。上从坞南开始经坞东、王范、经局、王协、吴村、在礼、溪村、冀庄、冯庄到洛宁东界温庄沿途数十里,每天出动数千人的治河大军,县治河组的四部推土推也参与其中,整个洛河滩机声隆隆,人欢马叫,战天斗地场面恐前绝后。全公社还集中劳力搞大会战,我们在礼大队的社员在公社的统一调配下分别到王范、王协、冯庄、温庄河滩工地参加会战。

几十年过去了,洛河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洛河经历过四个治理阶段。1、人力群防群治。2、机械化治理。3、加固、水泥硬化治理。4、细化美化、修建滨河公园。如今原城关公社辖区河道滨河公园已建成。王范至溪村段,内设四个河道橡胶坝,聚拦河水,形成宽阔平静的水面,碧波荡漾。河道中形成无数小岛、湿地,其间草木茂盛,各种水鸟栖息游弋,寻食嬉戏,盘漩飞舞,引人驻足观赏。沿途设置有四个标识着“洛宁水利”的河道管理处,日夜担当管理职责。

公园景区内花草连片,树木成林,小道崎岖,健身步道红绿相间,通向远方。晚年散步在滨河公园,思绪万千,脑海中不时浮现出当年亲历的治河场面,感叹自己这一生也为洛河治理出过力,流过汗。
重点项目洛河水电开发成就辉煌,自上而下建成故县水库电站、崇阳电站、黄河电站、禹门河电站、张村电站、崛山电站六座水力发电站,为国家电网输送无数电力,为故乡洛宁人民送来光明和温暖。

洛河上先后架起王范(洛书)大桥、长水大桥、王协(仓颉)大桥、在礼高速桥、马店高速桥和伶伦桥六座大桥,方便了人们出行,使渡口渡船摆渡成为了历史。

今天,洛宁县城区洛河两岸居民小区星罗棋布,高楼林立。生活于其间的居民宛如生活在天堂一样。

随着洛河治理带来的家乡巨变,应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取决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故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马生彩作品集锦:
排险
咒神
家有一宝
因祸得福
师恩难酬
一把黑豆
乱世县长
姓氏趣谈
杜鹃啼血
忆军士班
初入校门
上海之旅
毕业典礼
西山纪事
秤的学问
兔爷显灵
破碎大学梦
母亲节感言
拜洛宁老子墓
明初移民见证
明末永宁风云
浅谈上古八姓
来自阴间的爱
“鬼节”说鬼
防人之心不可无
功臣骡与功臣炮
老三届心路记忆
荞麦食品好处多
公交车上耍无赖
党的光辉照万家
永宁锁阁老史证
五探洛宁王范古寨
妈妈做的美食搅团
55年珍贵的老照片
我们见到了毛主席
马老虎人生感悟诗四首
游览洛宁古迹抒怀五首
军旅生涯——军歌嘹亮
洛宁县故县镇寻峪传说
洛宜马氏五兄弟家族
洛宁涧口红崖梁氏哪儿去了
美食薏米引发的历史冤案
洛宁传说故事——仙妖之战
明万安王朱采轻的悲惨下场
幸福!毛主席接见了我
忆偃师高中六七二班学友师长
《在礼百年》1——11
《在礼百年》——在礼新貌
《在礼百年》在礼传说故事
《在礼百年》在礼传说故事二
《在礼百年》在礼传说故事三
《在礼百年》——在礼村百年巨变
洛宁县故县镇岭南村马家传奇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马氏家风
怀念母亲做的干干儿和芝麻烧饼
回忆洛宁县下峪镇上庄小学勤工俭学
回忆六零年洛宁故县水库工地扫肓
山东曲阜防山炮兵十五团的战友,你在哪里?
《在礼百年》人物篇 烈士、地下党、民主人士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花氏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锁氏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马氏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刘氏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李氏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张氏
彭祖活了八百八不该对妻说实话
洛宁县城郊乡溪村村姓氏文化调查
洛宁县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贺氏
洛宁县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郭氏、在礼王氏
洛宁县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陈氏、故县陈氏
老虎啸雄风 生彩耀平生——《同共和国一起成长》序
《同共和国一起成长》一、家传往事
《同共和国一起成长》二、孩童岁月
《同共和国一起成长》三、跃进年代
回忆七零年洛宁县城关公社在礼大队干群治理洛河片段
洛宁在礼刘氏世系碑序、在礼锁氏家谱序
你是否还记得昔日的童谣童曲儿......
梦回童年——童谣、童心、童真、童趣......
怀念母亲做的干干儿和芝麻烧饼
讲好洛宁故事之 饮食文化篇:捞汤——鸡蛋面叶
洛宁县闯王坡上“闯王柏”为何枯死
古墓婴啼——洛宁县城郊乡余庄古寨故事
洛宁县在礼村古迹寻踪(二)——七堂八庙 一百单二钟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无极山朝阳洞庙院古碑承载的文化信息
洛宁女外出打工三十年杳无音信,9月16日母女网络喜相逢

作者简介:马生彩,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长富引领新风尚(11-20章)
桐汭河上的宗洪圩堤
【散文天地】张杰民 | 铭刻心底的记忆
洛河的前世今生
1963年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水
吉林安图罕见洪灾前后对比 明天会更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