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笔"王铎与《琅华馆帖跋》——揭示张鼎延刻制《琅华馆帖》的真正原因

"神笔"王铎与《琅华馆帖跋》

——揭示张鼎延刻制《琅华馆帖》的真正原因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整理

序言
1958年《琅华馆帖》刻石在河南省洛宁县寨根大队新寨村明末清初兵、刑二部侍郎张鼎延别墅遗址出土。该石刻出土时石面油黑光亮,字迹晶莹洁白,如新镌一般。是帖分一、二两册。一册编号从一册一到一册十,约2800余字;二册编号从二册一到二册十,约3300余字。全帖共约6130余字,镌刻在十二块汉白玉条石上,刻字二十一面。《琅华馆帖》刻石,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而原石拓片精拓少之又少,极为珍贵。作者为王铎、张鼎延、张璿等人。
从《琅华馆帖》中,王铎与张鼎延之来往书信内容“亲家”、“年翁”、“姻弟”、“天政婿”等字眼看,王铎与张鼎延既是同榜进士,又是河南同乡,同在京做官,且王铎之次女王相与张鼎延次子张璿自幼定亲,他们二人既是同年关系,又是儿女姻亲,两家关系自然情深意笃,往来书信,聚读会文,共游山水,相互唱和,亦当不少。王铎既是书法名家,张氏求其将书信诗文刻石成帖,留后传世,当是情理中事。
从《琅华馆帖》中可以看出,当时王铎极其认真地为《琅华馆帖》书写了跋语,这就是最末一刻二册十“琅华馆帖跋”。张鼎延与王铎是天启二年壬戌科同榜进士,其父张论为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四川巡抚;其兄弟子侄俱登科第,张氏一门实乃书香之家宦门之第。
为了方便人们了解张鼎延刻制《琅华馆帖》的真实用意,了解《琅华馆帖》有关的情况,我经过反复查考历史文献,请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金玉国老师将《琅华馆帖跋》翻译为现代文体,便于人们阅读。金玉国老师为此付出了十分艰辛劳动,在此特表感谢!现将《琅华馆帖跋》有关的情况介绍于后,以飨读者。
本篇共分为六部分:序言、一、《琅华馆帖跋》作者介绍;二、《琅华馆帖跋》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三、 琅华馆帖跋;四、《琅华馆帖跋》注释;五、《琅华馆帖跋》译文。其中序言、第一、第二、第三部分为张泽武整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为金玉国整理,张泽武补充完善。
一、《琅华馆帖跋》作者介绍
王铎,明末清初大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觉斯,号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烟潭渔叟,河南省孟津县(今孟津县)人。李志敏评价:“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

王铎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于河南府孟津县。 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入选庶吉士,历任太子左谕德、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南京礼部尚书。弘光政权建立,出任东阁大学士。顺治元年(1644年),跟随钱谦益投降清朝,授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太子少保。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安葬于河南巩义县洛河边,谥号文安。
王铎善于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 
王铎的主要成就:
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此外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师古临帖是独具特色。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称“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 世称“神笔王铎”。
二、《琅华馆帖跋》涉及到的历史人物
①【张论】:明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字建白,号葆一,河南府永宁县(今河南省洛宁县)人,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生于永宁县金门川德里村,万历庚戌科进士,官至四川巡抚。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第三甲第一百五十九名进士。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服阕,初授行人司行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授陕西道监察御史。天启元年(1621)八月,奉旨巡按四川,奢崇明之乱,同抚军守成都。天启四年(1624年)擢大理寺左丞,天启六年(1626年),擢通政司右通政。崇祯二年(1628年),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剿灭奢崇明、安邦彦。以叙平叛功,荫袭锦衣卫指挥使世袭,著有《前后言兵事疏》二百七十余篇,《暑凉谷集》等。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夏病逝,享寿六十四岁。《四川通志》《河南通志》《河南府志》《永宁县志》皆有传。
参考资料:《四川通志》《河南通志》《河南府志》《永宁县志》《张氏家乘》
②【张鼎延】:明末清初大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张论之长子,字慎之,号玉调,河南府永宁县(今河南省洛宁县)人,明朝进士、清朝政治人物。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生于永宁县金门川德里村,天启二年(1622年),登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崇祯年间,升任兵科都给事中、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崇祯七年(1634年)以丁父忧归里守制。后因为父张论陈请,被罢免官职,闲居家中十一年。

清朝顺治元年甲申(1644年)山东道监察御史傅景星疏荐:明朝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张鼎延。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以荐征起用,朝廷授张鼎延为吏部考功司郎中。顺治四年(1647年),升任太仆寺少卿。顺治五年(1648年)改大理寺少卿。顺治七年(1650年),升任大理寺卿。顺治八年(1651年),升刑部右侍郎,加工部左侍郎。顺治九年(1652年),转兵部右侍郎。顺治十年(1653年),致仕归乡。顺治十六年(1659年)病逝,享寿六十三岁。

参考资料:《明实录》《崇祯长编》、《碑传集》、《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河南通志》《河南府志》《永宁县志》《张氏家乘》

③【张璿】:清初官员、文学家,书法家。字天政,号越青,张鼎延之次子,河南府永宁县(今河南省洛宁县)人,清朝进士、政治人物。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生于永宁县金门川德里村,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戊子科举人,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己巳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兵科给事中,升任吏科都给事中。顺治丁酉【1657年】,上疏求归养亲,以乞养回籍,蒙旨归里。丁忧,服阕,补礼科都给事中。转湖广分巡长沙道,裁补广东分巡岭南道,裁补江南分巡庐风道,以病归。先聘孟津县王氏,明东阁大学士、大宗伯(礼部尚书)觉斯王公讳铎之次女王相。故王铎称张璿为天政婿。张璿卒年不详,大约逝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四十年(1701)之间。
参考资料:《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河南通志》《河南府志》《永宁县志》《张氏家乘》
三、 琅华馆帖跋①
是帖皆予与中丞葆一年伯、玉调亲家②往还牍③也,中间天政婿仅一二小札④,及游金门山有韵之语,玉调公念颠狈多有失坠⑤,遂鉥⑥之。夫昔年得以遨溪山吟咏,沿潭石题壁上,是为何时耶!筇僰⑦大定酋,葆一公为御史不骳⑧法,受命抚蜀⑨,擐(10)甲争利,人马不罢,以全制敌,而承其敝,排山压卵(11),所馘(12)如缚豬(13)羊,一何雄哉!顾公沈毅大略,虽若妬(14)者屈,岂邀功马上,不足慑朐䏰(15)而为天下欤!玉调为名给事,力除六邪五蠹(16),皆与乃翁功在社稷,讵第较功尺寸者乎?故知桥梓(17)之支展伟矣!天政今为常吉(18),复缵前烈(19),尺牍之存诚不以辞焉,己也(20)。使中丞公不即死,后来更有建树,大业赫奕(21)必多。虽然子若孙绳绳奋起,除民瘼(22),兴礼乐(23),磊砢(24)八九,古人何忍自堕坏(25),不光大缵绪(26)哉!是刻成,止谓无失于文墨字画,则轻;谓张氏之屈前伸后(27),天道之昌鲠亮(28)者,社稷所需,若其会然(29),则又不轻;如以尺牍言,非其细(30)者欤!辛卯(31)三月十四日夜铎书”。(本文见《琅华馆帖》石刻)

《琅华馆帖跋》之一

《琅华馆帖跋》之二

《琅华馆帖跋》之三

《琅华馆帖跋》之四

《琅华馆帖跋》之五

《琅华馆帖跋》之六

四、《琅华馆帖跋》注释
①【跋】: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文章或书画作品的后面。前序后跋。跟序对应地写在后面的就是跋。 跋,也叫后记。
②【中丞葆一年伯、玉调亲家】:中丞葆一年伯:此处指张鼎延的父亲张论。玉调亲家:此处指张鼎延。
③【牍】:1.牍是指古时书写用的木片。2.公文;书信。此处指书信。
④【天政婿仅一二小札】:天政婿:女婿天政公张璿。张璿为张鼎延的次子。仅一二小札:仅有一二封小篇书信。札:信件;书札:书信。
⑤【颠狈多有失坠】:颠狈:颠沛。颠沛流离。失坠:指失去、废弛。
⑥【鉥shù】:1.长针。2.刺。此处指镌刻碑帖。
⑦【筇僰】:筇qióng竹:一种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僰:我国古代称,居住在西南地区的某一少数民族。“僰(bó)人”又称“濮(pú)人”,是先秦时期对西南诸族的统称,即今云贵高原及川渝西南部地区诸民族。此处代指西南少数民族。
⑧【骳bèi】:为屈曲的意思。骪髙。胫曲。引申为屈曲。
⑨【抚蜀】:抚,安抚。蜀,指四川。此处指张论巡抚四川。
(10)【擐】:穿、套。
(11)【排山压卵】:比喻事情极容易成功,毫不费力。 排山 : 推开山岳。极言势大力猛。 压卵 : 谓以山压卵,极言以强压弱。
(12)【馘】:战时割下敌左耳计功。
(13)【豬】:zhu,同猪。
(14)【妬】:同,妒,妒忌。
(15)【朐䏰】:地名,现在一般也称朐忍。 朐䏰,古代县名,东周赧王元年(前314年)始置,秦属巴郡朐忍县,朐忍县在今云阳、开州、万州、梁平及湖北利川一带,朐䏰故城在今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一带。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刘备分朐忍地置羊渠县,为万州建县之始。“朐忍”指今重庆市万州。
(16)【六邪五蠹】:六邪:指来源于大自然的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热。正常情况下,六气组成大自然。人体亦有六气,若六气过盛,而表现出对人体有害的一面,即为六邪;五蠹:散文篇名。载于《韩非子》。文中以学者(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患御者(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之民为“五蠹”,认为必须将其清除,国家才能免于衰落、灭亡,并提出了重视耕战之士以富国强兵的观点。体现了法家的治国原则。
(17)【桥梓】:桥梓,又作“乔梓”,指父子,用来比喻父子关系。《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孝友之性,岂伊桥梓。”
(18)【常吉】:指翰林院庶吉士,亦称庶常、常吉。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19)【复缵前烈】:又继承先祖的功业。缵:继承;烈:指功业。
(20)【己也】:自己也应。己:自己,本人;也:表示强调。如:也须(也应当;也应该)。
(21)【赫奕】:形容光辉炫耀貌,或者显赫貌;美盛貌。赫:显赫、显耀。明显,显著,盛大:显赫。喧赫。赫奕。赫烜。发怒:赫咤。赫怒。赫然。奕:指下棋。
(22)【除民瘼】:除:指去掉;民瘼:百姓疾苦。
(23)【兴礼乐】:兴:兴起。礼乐,形式内容包括礼仪、音乐。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此处指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
(24)【磊砢 】:比喻人有奇特的才能,形容才气卓越。
(25)【自堕坏】:自己甘心堕落变坏。
(26)【光大缵绪】:光大继承前人未竟的事业。缵绪:继承世业。
(27)【屈前伸后】:指能屈能伸。
(28)【天道之昌鲠亮】:天道之昌:天道的昌盛。鲠亮:谅直,刚直诚实。
(29)【会然】:会:聚合;合在一起。然:如此;这样;那样。
(30)【细】:细:细小,小事。
(31)【辛卯】:此处为顺治辛卯,即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
五、《琅华馆帖跋》译文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金玉国
这个琅华馆帖都是我和御史中丞葆一年伯(张论)、玉调(张鼎延)亲家往来的书信。其中还有天政(张璿)女婿只有一两小篇书札以及游览金门山的韵文诗作。玉调公回想自己一生多遇挫折颠沛流离,於是将这些平生书信及诗作刻在石碑上传世。我们在往年能夠遨游山水、吟咏诗词,沿着水潭在石壁题诗,那是什么时候啊!
在云南四川一带平定酋长部落土司叛乱时,葆一公身为御史中丞,恪守法度,执法严明,接受任命,安抚蜀地,亲披甲胄,振臂争锋,人马不停,率领全军制服敌人,承受困乏疲惫,以排山压卵之声势,杀敌如绑缚猪羊,那是多么雄壮威武啊!可见葆一先生沉稳刚毅、坚强果敢,远见卓识,谋略深远。即使有妒忌他功劳的人,也不能使他屈服,难道他是把别人的功劳抢过来邀功请赏吗?难道他不足以震摄四川重庆一带,这不都是为了天下太平吗?玉调公作为有名声的给事中,全力兴利革除弊政,这都是和他父亲一样,功在国家社稷。岂能依次第,去比较功劳的长短大小吗?因此知道,他们父子所做的的一切都是施展才华建立伟业啊!天政女婿现今为翰林院庶吉士,又继承前代功业,妥善保存这些来往书信,这件事实在不用推辞。以往,假使中丞公倘若不死,后来会更有建树,显赫大功一个接一个,一定还有很多。虽然如此,他的儿子及孙辈,相继奋起,去除百姓疾苦,振兴礼治乐教,才能卓越的人十有八九,过去的人,何曾忍心自甘堕落变坏,不发扬光大、继承前人未竟的事业呢!这些碑帖石刻完成后,如果只是认为留住文墨字画免於损失,那就太轻了;应该说,张家人的屈伸进退(即在朝廷为官和在野屈居为民),说明天道昌盛正直的人,是国家社稷的需要。如若知道体会到这个用意,这样,就又分量不轻了。若只就书信来说,那也并非是小事啊!顺治八年辛卯(1651)三月十四日夜,王铎书。
张泽武作品集锦
金山庙村史话
洛宁县姓氏文化
王范赵氏望族文化
大门楼张氏望族文化(一)
大门楼张氏望族文化专刊(二)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一
梦回“圣都”——金门寨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史话
张氏世居之地----德里村史话
张鼎延与金门寨《张氏家乘》
雷氏家族人物志二——②现代人物
洛宁县金门川德里、大门楼张氏家族概说
雷氏家族人物志一——①明清时期人物志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十——坡头雷氏历代家谱
洛宁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十一、雷氏家谱序言
洛宁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 ——历代家谱序言(二)
洛宁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 ——历代家谱序言(三)
洛宁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历代家谱序言(四)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一、雷氏家族起源、历代迁徙及郡望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二、坡头雷氏家族源流概说
好一部介绍洛宁的百科全书《洛宁史话》序言、后记和目录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隆重推荐周流宗先生新作《洛宁史话》
《洛宁史话》在洛宁隆重发行,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共襄盛举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四-雷氏家族人物志(3)-③坡头雷氏世袭恩骑尉、 ④《洛宁县志》收录的雷氏人物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四雷氏家族人物志(4) ⑤陕西朝邑县(今大荔县)支派雷氏人物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五:诰封圣旨、六雷氏家训、七雷氏家族排行字、八雷氏楹联、九雷氏匾额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一——贾氏来源、迁徙、分布、郡望及堂号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二《谷圭段氏望族文化概说》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三 《段氏家族世居之地—谷圭村概说》
《洛宁县下峪镇张氏文化》专刊之一
洛宁县寨子韦氏家族的播迁——河南省原阳县韦城村韦氏家族概说
洛宁姓氏文化:下峪镇后上庄村王氏文化
德里村张氏家族支派概况
洛宁县下峪镇后上庄村王氏文化——后上庄村王家大院
关于洛宁县陈吴乡德里村张氏家族文化体系的构建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一——金门寨村二门张氏文化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二——关于“张氏始祖仲文公迁居河南府永宁县”的历史考证
关于洛宁的唐代左散骑常侍王质墓、王质生平、家世及神道碑的初考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 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一)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二)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 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三)
解析明清时期的生员、监生及贡生(一)
解析明清时期的生员、监生及贡生(二)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一)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二)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张氏祖茔—南茔的传说
关于洛宁县陈吴乡“谷圭村名由来”的考证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二——东王村贾氏家族文化(一)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二——东王村贾氏家族文化(二)
《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之一——“老洋人”攻打余庄寨
《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之二——王老五两打磨头寨
德里张氏文化研究会圆满召开张氏修谱大会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一)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二)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三)
怎么编纂《德里张氏家谱》
金门寨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的前世与今生
金门寨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的前世与今生之五
洛宁为什么不让演传统戏剧《三上轿》
张金安仗义疏财福荫子孙美名扬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四)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五)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总结
张家建造石牌坊——“土壅脖”的故事
洛宁县下峪镇龙门店村大瓦罐沟张氏
洛宁县涧口乡明珠村韦氏家族清代族碑
2018年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要点
德里张氏家族清明祭祖纪实
2019年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要点
《谒张兵部墓感怀》(古风)
咏书城(古风)
三修族谱传家风 誉满桑梓美名扬-记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雷学林
洛宁凤翼山张鼎延墓及神道碑
张兵部谷圭拜祖
咏金门川(古风)
一代名医张玉堂生平
话说张论不看县令
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
张兵部之母段夫人的传说
金门寨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的前世与今生之二
太平盛世修家谱 承前启后传家风——德里张氏编纂《张氏族谱》纪实
洛宁县新寨村张氏家族倡议修建大门记
洛宁老城西街金氏文化(一)
(七)《琅华馆帖》专集刊刻本及传世拓片
马希周之死
(八)张鼎延主持镌刻《琅华馆帖》的初衷和真实意图
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妻廉夫人的传说
洛宁草莽枭雄张青生平事迹(一)
德里张氏家族诰封圣旨(一)
洛宁县德里张氏诰封圣旨(二)
洛宁草莽枭雄张青生平事迹(二)
洛宁草莽枭雄张青生平事迹(三)
德里张氏家族修谱筹资大会胜利召开
德里张氏宗祠概况及德里张氏捐资功德碑
洛宁县官庄村张氏文化专刊(一)——官庄村名由来及各大家族概况
洛宁县东宋镇官庄村张氏文化专刊(二)——官西村西街张氏文化专刊
官庄村张氏文化专刊(三)——官西村东街张氏文化专刊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二——金山庙村三门张氏文化(一)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三——金山庙村三门张氏文化(二)
洛宁县金门川金门寨张氏家庙(一)
洛宁县金门寨张氏家庙(二)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四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五——金山庙村四门张氏文化(一)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六
弓力千钧东风劲 长空万里北斗明——为《德里张氏家乘》杀青而作
关于德里张氏祖籍《张氏家谱序言》的解读——陕西同州雁羗村《张氏家谱 序言》(一)
关于德里张氏祖籍《张氏家谱序言》的解读——陕西同州雁羗村《张氏家谱 序言》(二)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一)张氏得姓起源考略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二):关于张氏起源地——张城的考证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三——晋国张氏的发展迁徙及分布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四——张氏望族、郡望、堂号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五——陕西同州张氏家族渊源概况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六——德里张氏家族概况
洛宁县金山庙村张氏家谱序(一)
洛宁县王召里下王召村张有福陈明越规报差事
永宁县王召里乡约李通、张月,地方李柱以据实回覆事
优免感恩碑
2020年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概况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笔”王铎《琅华馆帖》
神笔王铎,名不虚传
说说洛宁县的来历
说说神笔王铎
城市历史之洛阳市
神笔王铎,笔法大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