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人香事 | 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

“华夏名族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变,造极于赵宋之时。”宋时的经济、科技、文化均属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香文化的发展更是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峰。

闲坐无事,烧香赋诗,已然成为宋人普遍的生活方式。

| 尚 香 风 气 |

在宋代,氤氲的香氛是人们开展一天生活的必要。没了它就好像生命失去了灵魂,身体如同行尸走肉般游走。

香的韵调,微妙中给宋人的日常生活注入了灵魂。

皇 室 用 香

赵宋皇室用香数量可谓惊人「惊人」。

在宋代皇室各种礼仪中,无不以焚香为尚。其中祭祀用香最为频繁。常祀、祠祀以及一般祭拜祈求消灾除祸之祷告等,在祭祀各方神圣时,还要定制特别对应的用香。《宋史·礼志》中记载:

“凡常祀,天地宗庙,皆内降封香,仍制漆匮,付光禄、司农寺;每祠祭,命判寺官缄凡祈告,亦内出香,遂为定制。”

祭祀各种繁复的仪式中,焚烧的香料数量也十分庞大。《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庆历年间京师夏旱无雨,真宗亲自祷雨,一次就焚烧生龙脑香十七斤。

香在宋代宫廷亦作为赏赐之物,不论是册封皇后、节日庆典,还是赏封功臣、君臣欢宴,皇帝都赐香以示恩宠。每逢佳节时日,常赐后妃及内侍香囊等物。

在皇帝后妃的生活中,更是处处都离不得香。宫烛中加入了香料,皇室专用的北苑贡茶中亦是茶中加香,欲助其香。后妃权臣皆以配置个人特色合香为风尚。民间流传有许多以皇室命名的香方,其中宋徽宗最是好异香。

权 贵 用 香

香药虽然很是珍贵,但在富贵官宦之家烧香之法颇有气魄,数量之多更是不计成本。在《鸡肋编》中就记载蔡京烧香:

“京渝女童使焚香,久之不至,坐客皆窃怪之,已而报云香满,蔡使卷帘,则见香气自它室而出,霭若云雾,濛濛满坐,几不相睹,而无烟火之烈。既归,衣冠芳馥,数日不歇。计非数十两,不能如是之浓也,其奢侈大抵如此。”

宋代官宦富贵之家就这样一焚千金,用奢靡的药香来彰显其身份地位。想象这个画面,女童在室内焚香攒足了香气,卷帘而开,香氛扑面而来,大厅内顷刻间云雾缭绕,仿若置身仙境,如此气势磅礴的焚香之法,宾客回去之后,衣冠上的香氛数日也不曾散去。

文 人 用 香

相比起权贵用香的奢靡,文人用香更多的则是以香味调心养性,追求的是山林气息和清致生活,最重清雅。

所用合香原料不见得有多贵重,都是些日常常见的廉价之物。南宋陈郁就曾论文人焚香,清雅最是重要。以荔枝壳、甘蔗滓、干柏叶、茅山黄连等寻常物件所合成的「山林寒士四合香」最妙之处就在于得自然果香清韵,胜过了沉香、檀香、龙脑、麝香所合成的四合香,更富有自然清新之韵。

宋代文人对香的爱,已经深入骨髓,不论是观画写诗,静坐冥想,还是故友来访案上总是焚有一炉香。文人之间的往来亦是以香相赠。宋代文人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咏香诗文。

苏轼的《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背人偷盖小逢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苏洵的《香》:“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筋粗。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都给我们展示了,在宋代,文人日常生活与香的密不可分。

大 众 用 香

在无处不用香的宋人生活里,并非用的都只是高档香品,相对的也有中低档的香品,以满足市井平民的用香所需。

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汴京繁华盛景里,在末端街坊闹市中“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店铺招牌。香铺的存在,给社会各界提供了香料的买卖。低档香料的发达,让宋人更能随心地享受品香之乐。

相应的也衍生出专门提供品香的服务。《武林旧事》中就有记载:“南宋杭州,酒楼有老姬以小香炉烛香为供者,谓之香婆。”

宋代的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各项祭祀、焚香斋浴也都离不开香。

| 香 料 贸 易 |

宋朝人对香料的需求量大得惊人,如此大数量的香料主要依靠进口。《宋史·食货志》记载:

“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为利博,故以官为市焉。”

在宋代,我国的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于其他国家,这给海上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条件。香料作为当时最重要的进口货物之一,主要包括沉香、檀香、乳香等。北宋时,在广州、泉州、杭州设立市舶司,管理进口货物税收事宜,香料贸易大都通过这些地方进口。

1974年在泉州市后渚港海泥中发掘出一艘南宋大型沉船。船舱内出土的遗物丰富,其中以香料数量最多,包括了沉香、檀香、降真香等,重达四千七百多斤。

香料贸易的往来,给宋朝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的利润。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仅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泉州和广州两地市舶司的税收就达两百万缗(一千文为一缗)。

| 香 具 |

焚香能教人平心静气,香具随着需求的发展也变得格外精巧实用。宋代流行一种两耳之鼎的仿古式小香炉。陆游晚年所写的《焚香赋》便有提到这“两耳之鼎”:

“闭阁垂帷,自放于宴寂之境。时则有二趾之几,两耳之鼎。爇明窗之宝炷,消昼漏之方永。其始也,灰厚火深,烟虽未形,而香已发闻矣。”

宋代香炉大量出现无盖炉,如筒炉、鬲式炉等。为了满足握炉品香的需求,许多小炉出现。香炉的造型也丰富多样,材质多以瓷器为主,风格多简洁,并无过分雕饰。

宋代香具可谓丰富。汉代的博山炉形式虽然有所改变,但仍有使用。并有专用的香匙、香壶,香盒的形制也十分精巧。

| 香 学 大 家 |

宋代作为中国香学发展的巅峰时期,大量的香学名家、制香达人涌现,也给我国香学编著出产了许多专著,为后世留下宝贵的香学文献。

早年北苑贡茶的监造者丁谓,就是第一位给沉香立传的人。仁宗时,被贬海南,他用他丰富的香学知识和当地实践结合,对沉香进行级别分类,提出气味品评标准,其间撰写出对中国香学发展至深的《天香传》。

《天香传》从儒家之礼、道家经典、释家典籍等方面论述用香历史、产香之地、香材优劣,并对沉香品质进行评价与品鉴,书中所提内容来自于作者的亲身走访,这一点尤为可贵,大多香谱作者都无法做到。

说到香,就不能不提到黄庭坚,宋代首屈一指的香学大师、制香大家。他对香有着独到的见解,对香的感悟发自内心,留下了许多独到的香方,如返魂梅、闻思香等。最为著名的四帖香方,称之为“黄太史四香”,即:意合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

黄庭坚所调香方,或清丽闲远,或韵妙可人,香气不同凡响,对香的命名更是让人回味,香韵高妙绝伦,直击人心,使人心净空明,怪不得会有“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

黄庭坚还培养出了一代香学名家洪刍。洪刍的《香谱》为现存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香药谱录类著作。当中对历代香史料、香品、用香方法及各种合香配方都有收录。可惜的是现今存洪氏《香谱》并非完秩。

宋代诸位大家撰写香学著作风气兴盛,留下大量可考文献,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仍有范大成《桂海虞衡志·志香》、陈敬《陈氏香谱》、沈立《香谱》、颜博文《香史》等。

| 品 香 境 界 |

在宋人眼中,所谓品香并不只用鼻子去嗅香氛而已,而是从嗅觉知觉到思维观想的升华,这就是所谓的“鼻观”。

还提出了坐香时“犹疑似”的审美判断。“犹疑似”便是在似有似无之间,通过人自身的感悟,去捕捉那份属于自己的灵动香氛美感。

这与禅宗“说一物便不中”的境界十分相似。 借着有相之香,因物证心,反照自性,离一切杂念,以与觉悟解脱相照应。

香之于宋人,早已注入其灵魂,秋来冬至,常有一炉香氛相伴在侧,时间带走一切,却带不走香中的幽幽静谧时光。

何不烹茶焚香,以慰时光。

作者:兮浅 | 弘益茶道美学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袖添香添的是什么香?
沉香历史文化之沉香与皇室
香道诗词
香盒见证古人雅致生活!
黄庭坚与香| 一席香道
「香」中国香文化的历史脉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