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味苦涩中的那一点回甘


最近这个长长的假期,每天都呆在家里。在有限的空间里,大家都自觉的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午后,温柔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洒落在木制的茶几上,杯中的清茶,伴随着曼妙的曲调,飘起一阵氤氲。我又想起,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吃茶的场景。
 


那时,老家的房子里还有一个火塘。
 
火塘里烧着柴火,三脚架上茶壶里烧着水,家里的长辈坐在旁边煨着茶,火塘边的草木灰里烤着土豆和红薯(多年以后,我依然迷恋烤红薯的香)。
 
有时会烙上几张饼,有时蒸包子,有时会在火炭上烤肉、烤板栗、烤核桃,烤刚从地里搬回来的新鲜玉米(我们叫它烧包谷)……搭配刚烹好的茶吃。

主要食物常常会随着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变的是炉火上的那罐茶。
 
那茶,是用一种特制的陶罐烹制出来的,当地人把它叫作煨茶或者烧茶。制作的方法也不复杂。
 

将适量米、茶叶、油、酥肉,放到火边烤,并不停抖动茶罐使其均匀受热。烤至茶米微黄焦香且有爆裂的声响时,取出茶罐,注入适量的热水,瞬间汤响若“松风”雷鸣,顿时香气四溢。
 
再加入盐和花生、核桃、麻子等研磨成的特质酱料,放到火边继续烧开。煨煮片刻,便将茶汤倒入碗中,茶罐里继续加水加盐和酱料煨煮,再倒出茶汤,反复多次。碗里茶汤倒满,便可与家人分而食之。一边喝,一边还可以继续加料煨。

每次刚煨出来的前几道茶汤比较浓稠,还有些苦,都是大人们先喝,等味淡一些了才给小孩儿。

我们很小就跟着大人学吃茶了,每每看到大人喝了,就忍不住要尝尝。火塘边的长辈总语重心长的说,不要太早“吃苦头”。那时小小的我,还偷偷喝过几口,尝了几次苦的,后来到也学乖了。
 

如今想来,教我们从小吃茶,也是在从小培养我们学会吃“苦”,但又不希望我们吃太“多生活的苦”。那一碗简单茶汤里,却蕴含着老人对儿孙们浓浓的爱意与希冀。

小时候,我们除了喝茶汤,“茶饭”也是不会被浪费的。每次待家人吃饱喝足,茶汤味淡,茶米也煮开花了。将碗中沉淀下来的茶米酥肉等倒回茶罐里,用小火和火塘余温,煨出一罐香软滑糯而不腻茶饭,确切的说应该是茶粥了。
 
东坡、剑南皆嗜粥。“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木心先生说。“美粥岂易得 煮粥犹填词,稀则欠故实 稠则乏情致。”而那用柴火陶罐小火慢煨出的茶粥,也成为我儿时 小伙伴们争抢享用的美味,和长大后久久不忘的念想。
 
时过境迁,我已许久未曾品尝过,儿时喝的那种茶汤和心心念念的茶饭了。今天看来,过去那种吃茶方式,不够清雅,还显得有些粗拙甚至原始。
 

但在国人漫长的饮茶历史中,一千多年前的人们就已用茶与米、盐以及各种香料一同煎煮,烹制成味道独特的浓稠茶汤。陆羽的《茶经》里也有“炙茶”、加盐饮茶等记载。
 
而所谓传统、古法,正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最好的选择。 今天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过去的传统做法可能不在适合当下生活和审美。但我们依然不能完全否定它存在的意义。
 
跨越时间的长河,在这片广袤大地的某些角落,直至今日,仍能见到这种吃茶习俗的影子,亦是为古风上存的一个证明。透过那一碗味道独特的浓稠的茶汤,隐约可寻见些我们与祖先连接。

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茶,在许多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有时不禁遥想,那些在田地里如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那些跋山涉水,奔走在茶马古道上的人们。在辛苦劳作,饥肠辘辘之时,时间、食材、器具有限的情况下,将茶与米油盐酱等,各种食材一起,煮出浓稠的茶汤,既能饱腹,又能解渴,还能解乏提神。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的态度,也是凝聚了特定时代和场景下的生活智慧。
 

记忆里,即便生活条件艰苦,那罐茶,几乎是家人每天都要吃的。通常情况下是早上吃,若大人们忙时候早上来不及,早上也要烧一罐来吃的。好像只有吃了那罐茶,这一天才过完整了。

而这似乎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仪式。在法国作家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中,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这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小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些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琐碎平凡的日常,在小小的仪式下,也能变得温暖而幸福。就如祖辈们过去天天吃茶,既是慰劳家人们劳作的辛苦,又打发了闲暇的无聊时光,亦成为孩子们寡淡童年里一抹甘庾的滋味和经年之后念念不忘的美好怀想。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仍然有好多人家保留或改进了这种吃茶习惯。有时,我们回老家也还能见到。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一个老人家:“以前那么忙,怎么还要天天烧茶吃?”“就是忙,生活苦,才要吃点好的嘛。”

什么意思?就是农活繁重,要做的事情多,工作辛苦,才要吃点好的来调剂一下生活,补充能量,然后好继续干活。
 
这和现在大都市打拼的年轻人的“过劳肥”有点像,都是通过食物释放和缓解工作的压力,只不过从前物资匮乏,“过劳”多的是,却没有那么多食物来“肥”。不得不承认,许多事情,在不同的时空里重复发生着。
 
当时,我看着眼前这个朴素的老人,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再问:“那现在日子好了,怎么还要烧茶吃呢?”他回答我说,“习惯了”。
 
后来,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提到说:“你觉得好吃,可能只是代表了你从小吃习惯了, 本质上是你的基因、你肠胃里的菌群习惯了而已。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味觉的记忆常常伴随我们漫长的一生。

 
我与儿时玩伴也曾循着记忆里的蛛丝马迹,尝试照着长辈们的方法烤茶,煨茶……即使是相同的食材,用料、步骤也没错,却始终没能做出记忆里的那种味道,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
 
或许,透过时光的滤镜,从前的经历大都被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纱。记忆里的味道总觉得是最好的,事实上,可能真的只是我们从小吃习惯了。
 
而有些“传统”、“古法”,可能只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最好的选择。比如年少时,我老家的吃茶习俗。但是,今天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生活条件好了,物质资源丰富了,对于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摄取,人们已经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也不必在执着于那“浓稠的茶汤”了。
 
如今,清雅的茶席,成了更好的选择。工作之余,觅得一茶室,走进去,坐下来,喝杯茶……在淡淡的苦涩中细味那一点回甘,不经意间褪去一身的疲惫,内心感到无比的平静与美好。
 

《说文解字》里写道:“美,甘也。”美是一种甜蜜的味道,比如小时候第一次吃糖时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古人称这种滋味为美。
 
而美好的东西,总是亦逝。当我们在杯盏享尽之后,惊觉人类的欢愉何其渺小,享乐的片刻转瞬即逝。如那茶盏中琥珀色琼浆,苦涩之余的回甘,美妙却短暂。
 
生活大概也是这样,辛苦付出之余,我们需要一点“回甘”,以及好的心情,来记住人生中的好时光。
 
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每天要经历无数个平凡乏味的时刻,即使是单调的生活,哪怕坎坷一点,也试着努力活出点不一样的滋味和乐趣,寻见些闪闪发光的美好瞬间。
 
春风渐起,日影飞去,手边的茶刚刚好,慢慢品来,细味那苦涩中的一点回甘。

作者:林觅 | 弘益茶道美学撰稿人


·排版编辑✎ 知秋公子

·图片来源:弘益茶道美学图库。


投稿:成为弘益撰稿人。研究爱茶人的衣、食、住、行、用……分享对茶、生活、美学的践行与感知。在弘益茶道美学,用你的文字,标记你的美好。详询弘益撰稿人制度可加微茶师微信(wechashi)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南普洱茶文化 各民族饮茶习俗大全
你不知道的云南:云南各民族饮茶习俗大全
【名家专栏】姚国坤教授带你读懂
不如吃茶去,普洱茶竟能这样吃!
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火塘烤茶,山间岁月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