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霞客茶心:那些我将要去的远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

不计朝暮       志游天下

《典籍里的中国》已经播出一段时间了,从《尚书》到《论语》,从《天工开物》到《本草纲目》,从《史记》到《楚辞》,我们得以重新认识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经典书目。

而这次,节目组选择的是《徐霞客游记》,或许大家都听过这位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游览山川的故事,但是节目组经过重新的人物故事编排,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徐霞客这位伟大的旅行家、文学家、地理学家。

出身江南富庶之家的徐霞客,名徐弘祖,祖上都为读书人。其曾祖父徐经与唐伯虎曾一道进京应试。后两人因科考舞弊案受牵连而被终身不录。徐经回家后定下不再强迫其后人参加科考的家训。

受世家文化熏陶和其父影响,徐霞客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家中藏书几乎翻遍。他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临碧海而暮栖苍梧”之志。

徐霞客从小有志周游天下,眉宇间有烟霞之气。江南名儒陈眉公说,徐弘祖是烟霞之客,就叫他霞客吧。从此,徐弘祖即以“霞客”为号,“徐霞客”一名便为后人熟知而流芳百世。

“朝碧海而暮苍梧”是一种纵横于天地之间不计远近、不计朝暮、不计山海的豪迈与理想,而在交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它已经成为了“说走就走”的生活方式。

滇游日记      山海供养

徐霞客一生游历遍布大半个祖国,足迹遍及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多个省市自治区。

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出生入死,尝尽旅途艰辛。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崇祯九年(1636年),时年已五十一岁。这次他主要游历了中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到达腾越后,徐霞客不幸身患重病,终止游历被送回江阴老家。

在现在的昆明滇池湖畔,西山脚下,有一座“杨升庵徐霞客纪念馆”,纪念徐霞客对云南的旅游和地理学作出的非凡贡献,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此地原为“升庵祠”,也为“杨太史祠”,当年徐霞客到云南游昆明太华山,曾记载“饭太史祠”,在此处用过餐。此处与西山相连,来此处可以瞻仰明代大才子杨慎与徐霞客这两名与云南结下不解之缘的历史名人。

徐霞客纪念馆正殿大门上有著名书法家赵浩如先生所书“山海供养”金匾,殿正中是徐霞客半身塑像,塑像背后墙上“千古奇人—徐霞客”几个大字,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感。

徐霞客不但遍游名胜,踏众人鲜有足迹之地,更是做考察探究,记录下山川河流形貌走势的地理山水志。他不仅是游山玩水,更是以探究大地山川、自然地理为终极,胸怀大志。

西南之旅是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其时间也最长,也许是云南的山水人情对徐霞客独有吸引力,由此与云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后人整理的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中,在滇游记就有25万多字,为全书的百分之四十。

徐霞客此次西南行,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分辨,论证了金沙江为长江的正源,纠正了《尚书·禹贡》一书中“岷山导源”之说。

徐霞客还考察了元江、澜沧江和潞江三大水系,指出元江、澜沧江、潞江是各自独流入海,互不相关。他还考察了南北盘江,写下《盘江考》,为珠江源头探明出处。

探真求知       茶人启示

徐霞客的云南行中有许多关于茶的描述,《滇游日记》中共提到茶、茶果、茶庵、茶房、茶房、寺庙、茶庵、舍茶寺等100余处。

昆明太华寺茶、五华寺的五华茶,以及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凤庆太平寺茶、宜良宝洪寺的宝洪茶、昭通翠华寺的翠华茶等,都是寺庙茶的代表。

 

这些茶寺、茶庵和寺庙里的茶,在徐霞客游记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他没有着重描述,但是一杯旅行途中的热茶,也为如徐霞客般行走在古道上的旅客行人解渴润喉,并且茶庵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休憩,解渴纳凉的地方。

虽然在历史上,徐霞客对茶的记录不如唐代陆羽一样详尽,但是徐霞客的精神和志向值得所有当代茶人学习。

笔者觉得茶人可以从徐霞客的精神中获得三点启示:

第一游历山川,万木有心。徐霞客说“大丈夫当朝临碧海而暮栖苍梧”,此句话也适用于当代茶人,只有到达森林茂密,生态环境优越、人迹罕至处,方能觅得好茶。不管是云南的古六大茶山,还是福建武夷山太姥山等,只有真正的踏入茶山,用脚步丈量才能懂得一杯茶的滋味。

第二探真求知,格物致知。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辨出了长江正源,茶人也应怀有探真求知的志向,不断创新,探索,寻觅出最科学的制茶、储茶、泡茶之法。

第三时时记录,整理见闻。现代互联网技术发达,茶人可以随时拍照记录对于某款茶的品鉴心得,时常总结反思,日日精进,日日修行。

总之,徐霞客通过自己的行游记录,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作为习茶、爱茶、事茶之人,亦当立山川之志,行溪水之德,养浩然之气,惜草木之心。

作者:宋泽尚 | 弘益茶道美学撰稿人

·本期排版✎ 知秋公子

·图片来源:《典籍里的中国》截图及茶道美学图库。



投稿:成为弘益撰稿人。研究爱茶人的衣、食、住、行、用……分享对茶、生活、美学的践行与感知。在弘益茶道美学,用你的文字,标记你的美好。详询弘益撰稿人制度可加微茶师微信(wechashi)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丽的蝴蝶兰
摄影:从摄影师的角度审美(369)
南非-博茨瓦纳见闻-----(4)
摄影:苏浙沪名园画舫种种(4)
摄影:从摄影师的角度审美(404)
摄影:故乡的洛阳红蓓蕾将放了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