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韦有义 || 难忘那口老铁锅

难忘那口老铁锅

疏影

离开老家了大半辈子,不知见过多少做饭锅,也不知用过了多少做饭锅,但都没有多少印象,唯独儿时家里用过的那口老铁锅,就像那个时候家里的一口人,常常浮现在我的脑际……

老铁锅端坐在厨房的灶台上。与其说是厨房,也就是窑洞前檐那块两三平米的地方。进出窑洞的通道,把厨房一分为二。一边是做饭的案板,一边是老铁锅与老风箱的组合。由于时间已久,老风箱表皮剥落,面目全非,而且年年都要维修一番。倒是硕大的老铁锅一身缁衣、两耳坚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打我记事就坚守在那里,不知道她经历了多少岁月?只知道她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哪天都没有少过烟熏火燎。

农村那时候都不富裕。母亲把老铁锅用到了极致,生活也变得温馨温暖,有滋有味。老铁锅像是个百宝箱。从汤锅说,甜面水、熬粥饭、汤面条、下饺子、做玉米面疙瘩……简直是无所不能。老家把不放盐的饭,统称甜饭。甜面水也就是白面搅出的面汤罢了。母亲搅出的面汤,不稀不稠,滑润利口,而且还带着面穗,是被亲亲邻邻们称道的。母亲熬出的粥饭,更具特色。粥饭多以玉米糁为锅底。融入星星点点的赤小豆,是点缀;放进大块大块的红薯,是主食。那时候吃饭没有菜,可我还是吃得津津有味,撑肠拄腹。可母亲还是怕我们吃腻了,就变着花样做。做粥饭煮上烫面的玉米面“金砖”,黄澄澄的;煮上用白面和扁豆捏成的“扁豆娃娃”,活生生的;煮上带叶的蔓菁菜,甜丝丝的;煮上晒干的甜杨树叶子,香喷喷的……“粥好喝,好喝粥”已经成了我的重要生活习惯。集体生活那是没办法,只要有办法,我天天都离不开粥饭。


从菜锅说,白菜、萝卜、茄子、豆芽、萝卜缨、红薯梗以及众多的野菜,它都可以炒。母亲说,白菜、萝卜、南瓜是穷菜,“吃油”少点没有啥;而茄子是富菜,“吃油”少了就有意见。老铁锅更适合做大锅菜。特别是过年,当家养的黑猪肉加上粉条、豆腐、萝卜熬成一锅的时候,香味扑鼻,温馨倍生。母亲、哥哥我们娘仨拥在一起,母亲不时把自己碗里的肉片挑给儿子,一想起来就甜了心头,湿了眼睛。她还可以烧菜,每年的年前,母亲都把红白萝卜以及白菜,加上花椒、食盐、醋等调料,烧上一大锅红白相间,香脆麻辣的小菜储存起来,随时取用,非常方便,能一直吃到春荒二三月。

从馍锅说,又有烙馍、蒸馍之分。当烙锅用,烙出厚厚的发面饼叫锅盔。烙出葱盐的面饼叫薄旋子馍。前两天在郑州的老乡告诉我,金马市场的锅盔有多好吃,我5元钱买了一个,可能是机器做的,又薄又硬,离母亲铁锅烙出的发面锅盔差远了。

烙出薄薄的面饼叫干干。干脆香甜,而且耐放。如果将面饼中掺进芝麻做成咸的,就是升级版的干干,可以说那是那个时候农村孩子的最好零食了。

烙出的咸面糊糊叫摊煎饼。如果在面糊中分别加入鸡蛋、韭菜、马齿苋什么的,则叫鸡蛋煎饼、韭菜煎饼、马齿苋煎饼。再复杂点的是摊盒子。就是把韭菜、苋菜、倭瓜什么的,用上下两片大圆的薄面片包起来烙。包的是什么蔬菜,就叫什么盒子。记得母亲后来又学会了做锅哈馍。那就是把发面饼贴在铁锅上,一面是锅烙,一面是水蒸;烙的一面焦脆,蒸的一面松软。母亲说,那是她被一家厨师的人家请去编竹席,顺便学来的。


当蒸锅用,与三层的铁笼配套,可以蒸馒头、蒸包子、蒸虚糕、蒸野菜、蒸红薯等。过年的蒸馍,家家户户都要蒸上好几锅。豆馅馍、枣花馍、菜包子和带着花纹图案、动物形状的馒头,让年的味道更加浓郁。更具特色的,那就是誉满天下的洛宁蒸肉了。这种蒸肉不但家家都会,人人喜欢,而且还能登上大雅之堂。过去在我们老家请客吃饭,一般没有什么酒菜,但只要有蒸肉就上档次、有面子。就是当年的胡耀邦总书记那次莅临洛宁,能够叫响的不还是洛宁蒸肉吗!那时家里没有钟表计时,母亲常在铁笼顶上放上一片鲜树叶子,待到树叶由湿变干,由干变焦,就说明已经蒸熟了。

她还是口多功能的锅。可以碴凉粉、煮粽子、捂小豆,也可以熬药,但要避开生地。记得有个简便的中药方子叫五消饮,味很苦,是夏天专门用来保健脾胃的。真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呀,我们都是屏着呼吸,一口气把它喝完的。看得最真切的是煮猪血。尽管不到过年猪肉不让沾边,但猪膀胱上那一点油膘和猪血,就已经够我享受了。油膘在锅底还没熟透,就被我烧着嘴吞下肚,接着再眼巴巴地盯着锅里的猪血,看见它冒着泡泡,咕咕嘟嘟的都煮熟了,但还是液体。这时候只要把盐加上,立马就凝固成起来,能切成块块吃了。小时候看到这种现象是好玩,现在想到这种现象是害怕!因为它说明盐对血管的危害太大了——盐不能不吃,但一定要有节制。

老铁锅毕竟年事已高,难得休息,有时候也会累出病来。有几次在烧火做饭时,她漏水了。我顿时惊慌失措,害怕没有补锅的吃不上饭。可母亲却是镇定自若,有时抹上一点面糊,有时堵上高粱杆里的一点柔韧纤维什么的,倒也是相安无事。

后来我们搬出窑洞另立炉灶,老铁锅就下岗了。但我还是忘不掉她!她就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奶奶,慈眉善目,栩栩如生,常常闪烁在眼前,温暖着心房……

【作者简介】韦有义,网名疏影,洛宁县大原韦沟人。在洛宁读完中学后,历经骑兵战士、河南师范大学工农兵学员、河南省司法厅正县级退休干部。现为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作协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母亲的粥饭,父亲的茶
夜读|没什么,我只是想我的妈妈了
【大荔文学·散文·李跃峰】炊烟袅袅
大冬天,挤堆堆···买锅盔!
如果吃货到河南洛阳这些美食千万别错过!
煎饼教学第四课:荆州锅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