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战华工的死亡之舟——“亚多士”号

▲2018年11月11日,西方政要在巴黎参加一战百年纪念(图源腾讯新闻)

100年前的“双十一”,一份停战协定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里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鲜为人知的是,在有“绞肉机”之称的西线战场上,约14万中国劳工“以工代兵”参与到战争中,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11月11日,在巴黎盛大的一战停战百年纪念仪式上,其中一个环节是朗读当年参战的士兵和劳工们撰写的信件,而一位华裔女孩操着浓厚法国口音所朗读的一封来自中国劳工的信,则引起了一些中国网友的关注。

这封信是来自中国上海的顾杏卿先生所写,讲述的是停战当天欧洲人欢庆的场景。顾杏卿曾是一战期间中国北洋政府通过“以工代兵”的方式让法国和英国从中国招募走的10多万名劳工中的一员,给这些劳工担任翻译员。

▲2018年9月20日,一尊缅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到法国参战的华工的雕像在巴黎里昂火车站落成。(图源新华社)

尽管近些年随着中国和境外华人群体的努力,以及在欧洲一些开明人士的帮助下,欧洲社会终于开始重视起这群“被遗忘的英雄”,更有了11日在法国巴黎的纪念仪式上那封中国劳工的信能被当众朗读出来的一幕;可在一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劳工的牺牲和付出被西方国家所掩盖和选择性地遗忘了,甚至许多西方人都不知道在一战历史上还出现过这个牺牲巨大的中国群体。

▲一战华工第30旅部分成员合影。(图源新华社)

能在残酷的一战中幸存,并回到中国的华工无疑是幸运的,但还有一些华工却永远回不来了。

一战中有14万名华工抵达法国。据香港大学教授徐国琦研究,至少有3000名华工为协约国献出了生命,其中752人甚至未能登上欧洲大陆———他们中的多数在航程中遭遇德国潜艇袭击身亡。

▲至少七百名华工因德国潜艇攻击在去往欧洲的半途中丧生。华工从青岛登船,经过加拿大到达欧洲,路上耗费长达两个多月,这是大多数华工所走的“经典”路线。两年后回程时,他们往东经过印度洋回到到中国,恰好环游世界一圈。(图源见水印)

1917年2月1日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之后,为了回避伤亡危险,中国人及华工赴欧不得不改变为新的海路。原本走的海路,是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然后或者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达到目的地,或者绕过好望角达到目的地。新的海路远远绕开德国潜艇的作战范围,经日本横跨太平洋到北美,然后或者登陆到东海岸再次横跨大西洋,或者南下经巴拿马运河横跨大西洋。从航行时间来说,新的海路并不比旧海路更长,但由于需要连续横跨太平洋、大西洋,航行本身所具有的风险则加大了。而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在战略上导致了自己最终失败的命运,因为,这一行为直接引致了中立国中最重要的美国和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


最大的灾难发生在法国邮轮“亚多士”(“Athos”)号上。1917年2月17日一艘1.2万吨法国邮轮亚多士号,载着900多名华工从上海出发,结果在地中海海域遭到德国潜艇鱼雷攻击,导致发生543名华工死亡的空前悲。之后的3月14日,众多原因下,中国政府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而这场惨烈海难却鲜为人知,遇难者身份也迷雾重重。

这次招工官方不知情

那是一艘长161米的大船,本承载着平安、致富的希望,1915年11月28日首航目的地就是中国。它隶属的商船公司Messageries Maritimes成立于1851年,以运营欧亚交通线著称。

致命航行开始于1917年1月6日。这是“亚多士”号的第三次航行。这一天,它离开香港,当时船上登上了800名华工。

大量招收华工,源于当时中国政府“以工代兵”的变相参战计划。该计划意在通过输出劳工,谋求跻身协约国阵营,在战后国际新秩序中取得话语权。而在法国战场上,大量男性被派往前线,工厂缺工严重,迫切需要外援。种种因素促成了一战华工的大规模输出。

 ▲“Athos” 号邮轮

800名华工的船票,提供者之一是法国驻香港领事。但令人不解的是,后来事故调查显示,这次大批华工出洋,当时的中国政府竟毫不知情。

香港的利民公司负责招工,据推测其中大多是广东人。按照一战华工的特征,他们多数家庭贫苦,目不识丁,在经历了严格的体检之后,每人获得一个号码,打印在一个铜镯子上,套在右手上。

“亚多士”号沿着海岸线北上,到了上海。在那里,另外100名华工登船。

离开上海后,“亚多士”号沿着传统路线航行:南下印度洋,入苏伊士运河,过塞得港经地中海抵马赛。它在越南西贡作了逗留,那里被捕的三名德国间谍被带了上船。

一个多月的航行总体还算顺利。按照以往的航行经历,印度洋的酷热是最难熬的,舱内工人纷纷挤上甲板透气,还有病热过度的,半夜潜出病房投海自杀。

▲“Athos” 号邮轮被击沉

1917
02
17
被鱼雷击中

1917年2月17日,“亚多士”号航行于地中海,位于马耳他东南180海里的地方。它由多艘舰艇护卫,其中一艘为护卫鱼雷舰“亨利”号,在“亚多士”号左舷700米的地方,由马克中校指挥。

疯狂的1917年2月。当月德国开始无限制潜艇战,地中海变成一片危险的海域。当月各国商船被德潜艇击沉者达78万吨。

17日早晨,马克发现海水寂静,空气有着良好的能见度。蹊跷发生在上午9点25分。“亨利”号向右掌舵时,在舷侧出现了一艘四桅帆船,国籍没法辨认。

12点27分,灾难来临。航行到北纬35°22'、东经18°32'时,马克听到了剧烈、沉闷的爆炸声,像大炮在远处发射炮弹。马克马上朝“亚多士”号望去,看到鱼雷爆炸腾起的水雾。

▲一战中的德国U型潜艇

“亚多士”号被击中了!

发射鱼雷的是德国U-65潜艇。鱼雷在1000至1200米的范围内发射,以45度角击中了“亚多士”号的正横后处,剧烈的爆炸将一些乘客抛入冰冷的海水中。

马克将“亨利”号驶向鱼雷发射的方向,同时小船放出,准备营救落水者。但在几分钟内追逐了潜艇的不同航迹后,他放弃了追逐开始指挥营救。

12点40分,马克看到,受重创的“亚多士”号在继续前进了一两英里之后,巨大的船体慢慢倾立,船尾逐渐沉没。12点41分,船直插入水,完全消失了。

许多人逃离大船,坐上了救援的小船。12点48分,马克的“亨利”号穿梭在小船中间,打捞落水者。他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塞内加尔人和华人,救起来的不多,下午1点05分就结束了。

▲一战期间乘船前往法国的华工

橡皮艇空空漂浮

马克发现,用于救援的大量橡皮艇都没有使用,空空地漂浮着。根本来不及使用。“亚多士”号从被击中到沉船,只有短短14分钟,许多人未及跳水就随船沉没。

从西贡上船的3名德国间谍,分别被关押于“亚多士”号的独立小房间。负责照看他们的殖民地步兵军士穆若打开了两个房间的门,救出了两人。他正要打开第三个房间门,船沉没了。

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福州的传教士罗伯特·哈登,事发时在三等舱。哈登本已离船脱险,但又折返救人,最终与船沉没。

在“亚多士”号754名死难者中,12人为船组成员,其中包括船长尤金·多利斯。他坚守岗位到最后一刻,船沉没后,他在海里被一个壁炉击中头部身亡。还有首席工程师多泽尔,他的手在爆炸中被炸掉,仍立即赶到引擎室防止爆炸。多泽尔最后遇难。

最大的受难群体是华工,543人丧生,多数人葬身海底。登上“亚多士”号的900名华工,不少于600人被安排在四等舱,那里位于船的最深处,拥挤不堪,逃生困难。

噩耗传回国内时,中国政府被强烈震惊了。那是一次隐蔽、混乱的招工。“直到出事后,中国政府才意识到,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将900个公民带出国。”比利时西弗兰德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冯浩烈这样写道。

调查立即展开,但收效甚微。出事后,当时的中国驻法国大使竭力寻找543个死难者的名单,并无收获。

▲一战期间乘船前往法国的华工(图源见水印)

他们是谁?

比利时西弗兰德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冯浩烈曾对“亚多士”号死难华工的身份进行了寻觅。

他发现,一个遇难者是邱原(Qiu Yuan),为一名中国翻译,但没有任何具体资料。

冯浩烈根据船舶公司档案得知,一个遇难者是蒙法松(Mong fa song),在三等舱。还有一个遇难者是寿三(Shou san),在四等舱。

另一个可疑人物是王国璋。2008年,比利时伊普尔展出一个一战时的信封,信件缺失,部分字迹模糊。冯浩烈推测,收信人王国璋可能就是“亚多士”号的遇难者,出事时他就在这艘船上。信从广东省惠州市柏塘镇寄出,经过了香港,1917年8月24日到达上海。这两地都是“亚多士”号停泊过的地方。但这种推测没有更进一步的证据。

还有一个确定的名字是王兴发,载于中国官方文件中。

此外,马耳他TaBraxia墓地名录提供了另外的信息,该名录时间从1857年到2000年。“亚多士”号的伤者随后被送到马耳他,一些人伤重离世。TaB raxia墓地埋葬着“亚多士”号两名遇难华工。一位是兰海发(Ran Hai Va),于1917年2月28日去世。另一位是尹亚(YinYa),同日去世。

他乡磨难

“亚多士”号232名华工被救。没有确切资料描述他们在法国的行踪,但生活应与其他华工无异。

▲一战后,颁发给华工的纪念铜章

他们很多工作与军事有关,挖战壕、修筑工事、掘埋尸体,甚至还制造军火。误饮工业酒精身亡,因为好奇拉响手榴弹,危机四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约十四万名华工前往英法支援战争,他们被西方人称为“苦力”。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巴黎和会上,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贝尔福却指责中国对一战毫无贡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曾在一篇文章中称,中国人在一战中的故事被“彻底地遗忘了。(图源见水印)

而在一战期间,导致中国人死亡较多的船只击沉事件有:1916年12月7日在英吉利海峡被击沉一艘肯察号轮船,导致该轮19名中国水手死亡;1916年12月14日在地中海被击沉一艘维斯特敏尼斯特号轮船,导致该轮6名中国水手死亡。1917年2月21日波苏斯号被击沉死亡中国水手12人;3月6日加里得哥鲁夫号被击沉死亡中国水手12人;3月23日奥哥斯克斯乐号被击沉死亡中国水手4人;3月31日赫斯夏号被击沉死亡中国水手7人;4月16日玛丽皇后号被击沉死亡中国水手8人;6月15日一艘英国船被击沉死亡中国水手7人;8月在又一艘被击沉的英国船上,死亡中国水手27人。

由于中国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因此,中国与德国法理角度的战争状态,延续到了1919年9月15日徐世昌总统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状态止。也就是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晚结束对德战争的国家。

众多死于海难的华工,包括“亚多士”号的543名华工,原本只是打算登上改善生计的希望之舟,但不曾想到这些大船,却变成了一条条死亡之舟。

来源:海事服务网CNSS综合南都网,南方周末,环球网,顾则徐《中国参加一战恫吓德国的理由》,全英华人社会论坛,Messageries Maritimes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海军史话(5.上)
“勿忘卢西塔尼亚”:一场海难的是非真假
半个世纪的悲剧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沉没事件
困兽斗,博里号驱逐舰和U-405号潜艇的生死之战
“神秘之船”在行动
历史上的今天 1961年7月4日 苏联潜艇K-19寡妇制造者首次航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