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冒死从海外偷回根藤,让清朝人口增加3亿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也是一部民间的温饱史,只要缺少天灾和战乱,民众吃得饱饭,就能够被称之为盛世,粮食珍贵,也就是为何袁隆平先生地位会如此受到尊崇的重要原因,而他却也被称为古代版的“袁隆平”,冒死从海外偷回根藤,让清朝人口增加3亿,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此人的名字,叫做陈振龙,他又被称为“甘薯之父”。

1543年,陈振龙出生在了福建一个书香世家,祖祖辈辈以读书为生,而陈振龙在还没有20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然而在此之后的科举不中,却也让他厌倦了读书,最终选择弃儒经商。
自从隆庆开海之后,福建作为沿海地区,经商之人日益变多,陈振龙也来到了闽县做起了经营生意。
此时明朝的日子并不好过,边境接连不断的战争,再加上南方地区的旱灾,给居民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而迫于生计,等到了90年代,陈振龙只能和同行赶赴吕宋(菲律宾)做起了买卖,正是在南洋,陈振龙却被一种从未见识的植物所惊讶到了,在岛屿贫瘠的土地上,一颗颗红色的硕果却遍布了田野,经过打听,陈振龙才得知了它的名字:番薯。
原来番薯最早生产于北美洲,随后被发现前来此地的西班牙殖民者所获得,通过征服吕宋,将种子播撒到了南洋。

陈振龙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植物耐旱而且高产,在海岛上就能够生存,适应力如此强大,可否带回中原进行种植呢?
然而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洋人来说,技术垄断是其保持利益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薯种的产出,自然是严防死守,一旦发现有私自带出者,就要处以极刑,而陈振龙对此也是冥思苦想。

最终他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在出海关之前,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将一根的甘薯藤蔓缠绕在了帆船的桅杆上,就这样瞒天过海,总算出了境。
然而如何推广种植,却又成为了一大重要难题。
陈振龙在故乡开辟了一片菜园,小心翼翼地摆弄着甘薯藤,经过数个月的努力,总算有了第二代的收获。
当时间来到了1593年,闽中地区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趁机带着甘薯找到了福建巡抚金学曾,希望他能够代表官府推行番薯,解救黎民百姓。

金学曾按照讲述的方法,尝试性种植了一块土地,发现效果还真不错,立刻率先在达道铺纱帽池旁边开设了关于番薯的空地。
而在4个月之后,番薯就已经搬上了人们的餐桌,一年之后开始在福建大力推广,闽中饥荒总算得以缓解,与此同时,金学曾和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在研究甘薯如何使用中原的土地上,也进行了一番极大的努力,写成了中国国内第一部薯类的名著《海外新传》。

遗憾的是,因为受到战乱的影响,明朝却并没有在全国上下进行推广,一直到清朝成立之后,才流入了内陆。
此时正值明清小冰期时期,全国降雨量减少,然而到了清朝中期,随着番薯的推广,却为中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作物,加上雍正等人进行“摊丁入亩”的制度,人口迅速从明末7000万增长到嘉庆年间的4亿,足足增加了3亿多有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陈振龙的功劳。

为了纪念这位盗火的普罗米修斯,福州、福清等地,四处建立有金学曾和陈振龙的报功祠,而在道光年间,乌石山上修建了先薯亭,来纪念陈振龙所作出的贡献。
当然了,甘薯传播的局限性同样也是存在的,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在于,人们虽然能够果腹,但是距离吃饱吃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长时间食用甘薯,营养上也会有所缺失,这也就是我们为何看待过去的清朝照片,发现那些农民总是面有菜色,如今这个问题总算得到了妥善解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冒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养活中国数千万人口,至今仍被后世纪念
一根小小的番薯藤,是怎样改变中国的?
古代版“袁隆平”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蔓,救了千万百姓
他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解决我国上亿人口吃饭问题,不是袁隆平
他冒死从邻国偷回一根藤,让中国多了3亿人口,至今都被人们纪念
他乡试不第下海经商,冒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意外拯救3亿多人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