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文原创 | 方成:读书,跟智慧握手

© 摄影:网络

读书,跟智慧握手(散文)

 文/方成

© 摄影:网络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意思说读书得法不仅可以医治愚昧,同时也会让我们更加明智。会读书,就是跟智慧握手。
过去有个笑话说,有人调侃一个读书人,说他读书七窍通了六窍,这位书生还以为别人在表扬他,有点沾沾自喜,结果旁人一语中的,说“还有一窍不通”,把书生弄得个大脸红。把书读“死”,进得去出不来,怕是用错了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传播文明成果,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个人发展,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然而现代社会汗牛充栋,书籍浩瀚,大海拾贝,就要选择那些最适合的好书。“书非借不能读也。”是过去书籍稀少时的情况,也是验证真读与否的说法。我当年读书的时候,基本只有教课书,课外书籍真是少之又少,有小人书或连环画也当宝贝一样,好不容易找到一本厚一点的书,硬是看他几个回合作罢。唯有稀缺,更加珍惜,也恰恰使我保持了兴趣,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不读真有一种失落感。等到条件好了,有得选择,又不知道读什么好了。选择是一种幸福,有时也是一种烦恼,听从一些行家指点,读一些能帮助我们成长和发展的书,不失为一种捷径。如果一个人长期只读一类书籍,容易偏食,既要读文,也要读理,既要读有用之书,也不能不读无用之书,不能只乐于读一些简单的书,浅尝辄止,很难有进步,不读几本经典,啃几本难度的书,境界上不去。打通“好读书”的渠道,点亮读好书的慧眼,拾级而上,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开始读书,拿来就看,不免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后来慢慢地去了解作者的意图,疏理核心观点,感悟书外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认识,明白了读书要有效果贵在得法。朱子读书有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些方法有利于阅读品质培养。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个人认为只有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拿来一本书尽量集中精力读完,不读完,不要读第二本,这样才会专注书中的细节。一本书实在读不下去了,可能是我们的知识贮备还不够,或者关注的兴奋点不一致,不妨放下来,选择读第二本,在某个时候我们再捡起上一本书,会发现那本书还真耐读,有茅塞顿开的感觉,看来读书还要因时因景。搞教育的人不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是不够的,我以前也有附庸风雅之嫌,专门买来读,真的有点难懂,放一段时间后,再读感觉就大不一样,与智慧的对话需要我们踮起脚跟与之靠近。没到过泰山的人读《泰山游记》,只有靠文字和自己的想象去理解,等去了泰山再读,会感同身受,每个文字都是活的,心灵也有响应,如此说来,读着读着,不觉书人同道。
读书也是读人,一本读过的书拿来再读如遇故人,一本散发书香的新作翻开如见新友。读书与跟人打交道一样,要想深入,必须多方面接触,读过的书完全是新的,印象不会深,所以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正的阅读者,边读边作标记,划重点,写体会,加强记忆,再读时倍感亲切。如果加上写摘要,作笔记,写读后感,作书评,会领悟得更加深刻。如此积少成多,看似写论文出专著这样的难事也变得容易了,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有些书可以跳跃式阅读,蜻蜓点水即可,有些书需要反复阅读,如食物浸泡煮炖,慢慢味道自来。很多名家对经典的阅读到了咀嚼的地步,甚至倒背如流,据说沈从文可以把红楼梦倒过来背,我们不得不佩服读书人的苦功,其造诣之深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下学校举行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效果是显著的,书还是那本书,但由于读者认知层面差异、家庭背景不一、切入的角度不同、理解的观点独特,通过读书沙龙交流、思维的碰撞,求同存异,收获更大。如果我们有幸与书的作者见面,通过点拔,释疑,阅读的情感、理智、方法都会提升,不但对脉络清晰,对风格了解,对思想把握,还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冲动,坚持下来,逐步实现阅读境界的飞跃。
中国古代有“秉烛夜读,红袖添香”的场景,还有不少读书仪式感的描述,读书那时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权利。现代人读书也许没有那么多讲究,读书场景也可随意,在闹市,在车上,在书房,在沙发,在野外,不受场地限制,就地取材,享受自由阅读的快乐。在时间上无论是早晨或者晚上,是整块时间还是零碎片断,因人而异。真正的读书人可以闹中取静,可以纵横阖捭,处处都是好氛围。到一定时候,书可以从第一面读,也可以从最后一面读,甚至从中间往两头读。
《中庸》有关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治学名句,其中的道理非常明确,读书一定要加以思考。各种知识除了弄懂外,还要深入思考,去伪存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些没有经过我们消化的东西成不了营养,只有经过我们思考、明辨是非、独立的思维,才会真正属于我们自己。那些我们听说的是见闻,看到的是见世面,学到的东西是见解,提炼出的观点是见识,与人不同的思辨是见地,有体系的思想是见真。随着我们读书的深入,读着别人的东西大脑就不知不觉地动起来,我们的脑神经活起来,思考与想象丰富起来,会感慨屈原在《离骚》中写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阅读取法乎上,择善而从,入乎其内,超乎其外,但归根到底要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学以致用,存乎一心,是读书人的追求。用了才能记住,记住了才会深刻,深刻了才得真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进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可谓真知灼见。过去不少读经的儒者,也很有思想,但往往一接触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暴露出来,被人诟病,所以就提倡经世致用。陶行知根据在国外学习的教育理论,结合国情,提出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对现实的认识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活水源头,他创办晓庄师范是实践出真知的示范。读书不能不关注书外的东西,实践读的是无字书,更是落脚点,读书就读出来了。写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想到一个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在科学、哲学、艺术都建树颇丰,把火箭送上了天,让中国人扬眉吐气,这就是勇于实践的“火箭之父”钱学森,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其实,读书跟吃饭、呼吸空气一样,成为一种需要,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不知不觉会与文明合拍,与时俱进。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放弃读书的人未来是不容乐观的。让阅读点亮未来!坚持阅读,博学深思,将使我们的人格、思维、灵魂得到升华,让我们在读书中映射出心灵的美丽,彰显人性的美好,崇尚真理的至好,让人生过得更充实而富有意义。

作者简介:方成,湖北阳新人,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现任黄石市政府督学,阳新县实验中学党委书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三种读书方式要不得,可能会害你一辈子
教师文化(11)----教师的阅读
书是精神伴侣,是灵魂的居所(读书做人)
人生为什么要读书,怎样才能读好书?
“三读”带你走进智慧的天堂
浮生杂记(二)------读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