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军老兵经验:对面机枪声像鸡叫,必是八路军正规主力

作者:莫孤烟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对于几乎没有多少武器装备自产能力的敌后抗日军民来说,他们手中的武器主要依靠取之于敌。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日式装备都是我军的主战装备,这一状况甚至一直持续到抗美援朝战争的初期。
在日式步兵轻武器中,人们最为熟悉“三八大盖”步枪、“歪把子”轻机枪、“王八盒子”手枪,这堪称抗日影视剧中的“三大件”,即便对军事装备一无所知的人也听说过它们的大名。事实上,这些日本枪械当初也的确是八路军精锐主力部队的制式武器。例如后来扬威上甘岭的15军“特功八连”,抗战时期就是全连人手一支“三八大盖”,每个班一挺“歪把子”,这种装备在八路军中算得上豪华。
【这位八路军缴获了3支三八大盖和1挺歪把子机枪,战果丰硕】
除了这“三大件”之外,另有一件设计十分独特的日式装备,在八路军中担当火力骨干任务,这就是外号“鸡脖子”的92式7.7毫米重机枪。
日军轻武器的型号命名规则比较混乱,有时候用天皇纪年,有时候用神武纪年。92式重机枪于日本1932年出品,这一年为日本神武纪年2592年,因此其型号定为“92式”。
该枪外观最大的特点,就是枪身上有大量的螺旋状散热片,和当时全球使用最广泛的重机枪“马克沁”截然不同。“92式”装上防火帽以后,全枪的外观活像一支精悍的“斗鸡”,由于其射速不高,连发时听上去像鸡叫的声音,因此被敌后抗日军民戏称为“鸡脖子”。
在疯狂追求步兵火力的二战时期,衡量一挺重机枪性能好坏的指标,主要看其射速及火力持续性,而“92式”在这两个核心指标上都相当差劲。和射速高达1200发/分钟的德国MG—42通用机枪相比,采用弹板供弹,射速只有400发/分钟的“92式”根本不像一挺重机枪,再加上故障率高这一日本机枪的通病,“92式”和“歪把子”一样,使用者通常对其评价不高。
早在日俄战争中,日军在俄国人马克沁机枪的密集火力下付出了尸山血海的惨重代价。作为吃过重机枪大亏的日本来说,开发一款威力强大的重机枪自然是士兵们最大的渴望。可奇怪的是,日本军工部门在研制重机枪时,并未借鉴性能稳定、技术成熟的马克沁机枪,而是近乎于脑洞大开地另辟蹊径,搞出了一款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鸡脖子”。
放着现成的桥不走,却非要摸着石头过河,这又是为何呢?
首先,这来自于日本人狂妄与自卑并存的性格。日本在研发武器时,往往要力图通过从外形到原理的离经叛道来证明自己的原创性,最终在士兵中形成一个心理暗示,即外观和别国武器不一样,意味着性能高人一等,从而强化士兵的自豪感。如果让“皇军”去使用“马克沁”,那又如何体现其“优越性”呢?
【长沙会战中日军使用的92式重机枪】
再者,资源匮乏的日本军工产能有限,经不住战场期间大量子弹的消耗,因此在设计自动武器时不是以火力为首要目标,反而要突出节省子弹的目的,这也是日本国情限制下的无奈之举。
以上两点,是日本出现“鸡脖子”和“歪把子”这两种奇怪武器的基本原因。所以,从设计理念和枪械内部结构来看,“鸡脖子”其实是放大版的“歪把子”,两者的工作原理别无二致,所有的缺点也都是一样的。
“92式”和马克沁相比,最大不同有3个方面:一是采用金属弹板供弹方式,而不是帆布弹链供弹方式;二是采取导气式自动方式,而不是枪管短后坐式;三是采用气冷而非水冷降温。这其中核心的差异其实是供弹方式,正是由于采用弹板供弹,因此全枪的整体结构布局上只能采取导气式自动方式,进而也只能采取气冷方式。
“92式”的弹板,采用黄铜薄板冲压制成,一块弹板可装30发枪弹,和普通轻机枪弹匣容量一样。弹板供弹最大的问题是经多次使用后卡片会越来越松,枪弹有可能在射击中被震落下来,从而导致机枪空射、停射。此外,弹板的重量比弹链要重许多,机枪手在携弹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弹板的装弹数比弹链的装弹数会少得多。正是有这些无法克服问题,美、德、苏等军事大国从未考虑过弹板供弹这种事倍功半的设计。
和“歪把子”一样,“92式”为了润滑枪弹、减少故障,也在受弹机座的上方装了个油壶,其结构十分复杂,当机枪装上弹板后,枪弹将油帮心向上顶起,使注油孔开启,枪油流到毛刷上,当枪弹经过毛刷时,弹壳上就被涂上枪油。这个油壶对降低故障没起到多少作用,反而由于结构复杂而故障频发。
在低烈度的敌后抗日战场上,“92式”火力不强的问题并不是啥大毛病,相反,节省子弹的特点对于八路军来说,反而是其优点。不过,卡弹、抽壳动作不良以及断壳等问题则是相当致命的,让使用者苦不堪言。这些问题的根源来自复杂的原始设计,因此要确保战斗中不出故障,就对枪械的擦拭保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但这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是很难做到的,也是最令使用者感到头痛的问题。
【八路军缴获的92式重机枪】
侵华日军的“92式”重机枪主要配备到大队,直接配属到中队以下分队使用的情况并不多见。敌后抗日部队如果打了较大的仗,往往可以缴获到“92式”。该枪使用的7.7毫米子弹在中国也比较好找,因此我军中凡是经常与日军作战的部队,到了抗战后期以至解放战争时期,营属重机枪多以“92式”为主。
在美苏军队的眼中,“92式”和“歪把子”这样的武器自然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八路军、新四军来说,当然没有挑三拣四的资本,能够在战场上缴获一挺“92式”,那也是不容易的。尽管这种枪并不好使,但对于火力孱弱的敌后抗日武装来说也是求之不得的。
一支军队是否拥有重机枪,成了衡量该部队是否为主力部队的标志之一。按日军的经验,但凡在战斗中听到对面阵地上传来“92式”那独特的鸡叫般的声音,意味着眼前的部队是能打正规战的“老八路”。
【抗日神剧中八路军的各种重机枪集中开火,现实中可没这么奢华】
日本投降后,蒋军部队也接收了大量的“92式”,并装备了不少以日械为主的部队(例如黄百韬的整编25师)。但蒋军部队是以德械为主,库存大量7.92毫米毛瑟枪弹,为减少后勤补给的麻烦,蒋军兵工厂把“92式”的7.7毫米口径改装成了7.92毫米口径,并在枪管刻上“改七九”三个字,以示区别。
在解放战争中,我军武器装备相当杂乱,日式、德式、美式应有尽有,光重机枪就有马克沁、美制勃朗宁M1917和日制“92式”。为了简化后勤,我军往往将武器装备进行调整,组建日械师、美械师。由于东北的兵工厂拥有日式枪弹生产线,能够大批量生产日式弹药,因此尽管东北我军缴获了不少美式装备,但直到四野大军入关时依然以日式武器为主。
【使用92式重机枪的我军战士】
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部队以四野部队为主,因此有不少“92式”仍在发挥作用,直到苏式武器全面换装后,才退出了我军一线部队,交付民兵使用。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全民皆兵的时代,许多基干民兵队伍中还能看到“92式”的身影。这种枪虽说问题多多,但射速低、省子弹,对训练新兵来说还是有不少好处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本鬼子的“歪把子”到底有多奇葩?
日军的92式重机枪和德军的MG42机枪相比哪个更厉害?
二战兵器系列之---二战著名机枪(日本)
92式重机枪成为,识别八路军主力的标准,子弹比机枪还金贵
八路军缴获大集合 谁还能说他们不抗日?
二战著名轻机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