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粟裕规划上海战役,主席添神来一笔,5万蒋军为何能海上逃跑

作者:忘情
长期以来,坊间盛传一种观点:三野大胜之后必有大败。佐证之一,就是在连接取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胜利后,三野在上海战役时初时轻敌,第10兵团在外围战斗中遭遇严重损失后,三野才集中全军三分之二的力量会攻上海,但为时已晚,没能阻止汤恩伯率5万余残兵从海上逃脱。
此外,在赫鲁晓夫回忆录中,更是指责当年我军“嫌上海是个包袱”,故而不肯乘渡江战役之余威,一鼓作气拿下上海,坐视上海遭敌屠杀。
实际上,这些说辞都是不了解历史原貌的无稽之谈。
上海当年是远东金融中心,是旧中国重要的对外口岸,集中了旧中国绝大多数轻工业的精华。如何让其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怀抱,不让蒋军将其打烂,是我方考虑的首要问题。另外,一旦解放上海这个旧中国最为繁华的城市,养活数百万人口,供应工业原料所需的以“两白一黑”为代表的大量物资,也是摆在我方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培训接管干部,让他们很好地贯彻政策,以及从各解放区调集粮食、棉花、煤炭等维系上海生存与运转的必备物资,也都需要时间。
因此,主席于4月27日致电渡江战役总前委时,提出“不使蒋军过早退出上海和我军仓促进入上海”,以便“多一些准备时间”。此外,对上海战役提出两条具体要求:完整地接收上海,以及歼灭汤恩伯集团主力。要达到这两个要求,粟裕只能对上海实施两翼迂回,尽可能避免城市攻坚作战。
【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
4月30日,当发现上海守敌有逃跑迹象时,主席给粟裕发电报,要求“以一个军进占浏河,威胁吴淞,则敌不敢再从海上逃走”。5月3日,主席又致致电总前委和华东局,要求“5月10日以前确定不去占领上海,以便有十天时间作准备工作。而5月10日后,是占领上海,还是继续拖半个月到1个月不去占领,取决于敌人是否逃走”。
不过,在获悉守敌正加紧将上海的黄金、白银和机器设备运往台岛后,主席于5月5日致电总前委,提出“请考虑可否在5月10日以后数天内先行占领吴淞、嘉兴两点,切断敌从吴淞、乍浦两处逃路,然后从容布置,待你们准备好时再去占领上海”。
5月6日,主席又再次明确了先彻底断敌退路的战役思路:“于5月10日至15日数日内,先行占领吴淞、嘉兴两点,封锁吴淞江口及乍浦海口,断绝上海敌人逃路,使上海物资不致大批从海上运走。并迫使用和平解决上海问题成为可能。”
5月7日,粟裕将自己的上海战役设想上报总指挥部。其核心是首先夺占吴淞并控制殷行、杨行、嘉定、昆山以北地区,迫使敌经川沙、南汇撤退,并适时让30军、31军迂回浦东,断敌退路。
5月8日,主席回电对粟裕的战役设想予以了补充:“在攻占吴淞、嘉兴之同时,应派足够兵力占领川沙、南汇、奉贤,将敌一切逃路封闭是必要的”。如此一来,粟裕所设想的对上海实施一翼攻击,就变成了两翼钳击。从后来上海战役的实际进程来看,主席显然棋高一着。尤其是当28、29军攻击月浦、吴淞不顺时,30军、31军迂回浦东,迫使汤恩伯分散了兵力。如果不这样做,当月浦、吴淞争夺战陷于僵局时再让30军、31军加入攻击,势必拖长战役时间。
5月13、14日两天,第10兵团所属28、29军的吴淞外围争夺战中,伤亡8000余人却进展迟缓,客观因素是吴淞地区地形于我军不利,难以展开兵力。守敌也是当时蒋军残余部队中,战斗力数一数二的第52军。而第10兵团由于部队行进太快,加之时值梅雨季节,道路泥泞难行,以至于炮兵没能及时跟上,部队在缺乏炮火掩护的情况下,未及详细侦察地形、敌情,就在行进间对敌坚固阵地发起了进攻。第10兵团负责人及28军、29军首长,在这方面确实轻敌大意了,许多方面考虑不周,故而遭遇到挫折。但是这一挫折只是局部性质的,对大局影响微乎其微。
第10兵团受挫,让粟裕意识到吴淞外围其实是汤恩伯集团坚固设防的主阵地,进攻前必须做好各方面充分准备,才有可能取胜。因此,他于5月15日电令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要求该兵团 “以先头军力求迅速攻占川沙、高桥,并确实控制东沟镇以北与全国轮船检查处(吴淞右岸)之间,以炮火封锁江面”。
由于14、15日两天的作战,已迫使汤恩伯将原先部署在上海城中的相当一部分兵力调至城市外围阵地,调动相当部分敌军至外围阵地,总前委于5月17日提出:“在部署上似应同时由南向北实行攻击。多面攻击才能分敌之势,使我易于奏效”。
根据战场进展情况,粟裕于5月18日向总指挥部提出:“是否可对沪攻击,不受时间地区限制(即不限于吴淞,因我对攻击市区需另待命令)”。主席在得到总前委关于接收上海各项准备工作就绪的报告后,于20日定下了对上海发起总攻时间,并明确“攻击步骤,以先解决上海后解决吴淞为适宜”。
综上所述,从主席,到渡江战役总前委和实际负责上海战役的粟裕,在战役发起之前到战役进行中,围绕着完整接收上海和歼灭汤恩伯集团这两大战役目标所作的各项决策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无可指责的。
一些人诟病为何没有一开始就派兵进攻上海南市区,实际上,当时蒋军并无死守上海的决心,如我早早地向上海南市区发起攻击,只能促使守敌下决心从海上逃跑。因此,先打吴淞、高桥,断敌退路,将大批守敌从市区调至城市外围阵地予以消灭,能极大减少对市区的破坏。当外围敌军被我消耗到一定程度,市区空虚之时,适时派遣部队以多路纵队对市区展开向心突击,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我军伤亡,保护上海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我军上海战役的诸项决策均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其最终结果,是较好地完成了战前制订的两大战役目标。至于汤恩伯率5万残兵从海上逃跑,这对于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我军来说,是无法避免之事,换谁来指挥都一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战役7:粟裕四次大动作调控战局!指挥能动性为何高人一筹?
上海战役:陈毅听到守敌副师长名字很意外:再说一遍,他叫什么?
上海攻坚,粟裕为何不用头等主力?是轻敌,还是平衡战功
上海战役,叶飞事后回忆:战役部署很不周密、勉强接受任务
开国中将张震回忆解放大上海
上海解放,荣毅仁打算把工厂迁走,早起看到马路场景,当即不迁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