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家长的反思: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我们是否有点懒、有点怕?

我们是否有点懒?

反思这个问题,我是有感而发:孩子报了不少培训班,我们将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老师。而我们则“终于”有了空闲刷刷手机,看起来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是否更是一个双输的举措呢?

例如我们希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老师能将这个工作做起来,反正我付钱了,也向老师提出这个要求了,我们应该就高枕无忧了?但现实情况是,老师依然以传授知识为主,学习习惯更多地在家庭中养成,我们偷偷懒,孩子就更不会自主自发地养成良好习惯,即使是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也是经过合理的引导和培养的,不是天生就如此的。

当孩子有错误的行为时,尤其是在叛逆期出现错误行为时,我们如果方式方法不合适,会引起他的强烈反弹,多次这样的交锋之后,我们是否内心疲倦,觉得还不如让他自己吃点苦头就会自己领悟了,何必和他硬碰硬? 

我们有时想偷懒

我们是否有点怕?

1、怕亲子关系紧张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和习惯时,必然要与孩子产生碰撞,导致自己与孩子的关系紧张,这个时候我们是坚持到底还是口头上说几句然后放任不管了?

例如孩子吃完饭后就吃零食,你制止他,他就顶嘴说饭不好吃,你是自责自己没有将饭做好还是坚持饭后不能吃零食?

说实话,第一次做父母的我,遇到这类问题时,也是楞一下,觉得孩子说“饭不好吃才吃零食”,好像也有点道理,但是好像又有点强词夺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倾向于给孩子最好的待遇,小心翼翼地护他们不受伤害,所以遇到孩子的反抗时,会习惯性地反思我们自己的对错,一方面担心自己的言行和引导是不合适的,另一方面是担心与孩子的关系太紧张。 

我们厌恶紧张的亲子关系

2、怕孩子压力太大,心智成长受影响

我们还害怕孩子受到打击和约束后,会影响他的心灵成长,无法培养健全的心智和人格。虽然国外的“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理念在各个学校已经被广为批判,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其实还有很深的影响,我们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快快乐乐的,没有打击和压力地渡过每一天。

实际上这不现实,因为童年不经历一定程度的压力和约束,在成年后都会放大很多倍地还回来,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就不一一列举了。

3、怕孩子成绩不好,从而自卑不自信

这是所有家长都担心的,毕竟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成绩的好坏决定了太多的隐形利益,成绩不好的孩子更有压力,也更没自信,更别说竞选班干部、当选三好生、代表班级演讲等这些能够建立自信和荣誉感的高光时刻了。

所以我们就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报各种培训班,希望通过开小灶的形式提升成绩,另一方挤压除了学习以外的一切时间,不让孩子做家务、参与社交、参加那些“与考试成绩无关”的活动。

改变的转折点:承认我们都不是完美父母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小孩,例如自主学习、成绩一流、社交能力成熟、有强烈的人生使命感和价值观、懂礼貌而兴趣广泛、爱运动、乐观豁达等等,这是因为我们潜意识中认为自己作为父母就是完美的,我们能够胜任这个“将孩子教育为完美小孩”的任务。

完美的父母应该是这样的:

  • 在工作中无论有什么压力和问题,下班后都完全屏蔽掉,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辅导中。

  • 在任何时候都是理智和冷静的,是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学家的结合体。

  • 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应对每天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

  • 有高度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来总结孩子的问题并以演说家的口才合理引导和说服孩子。

  • 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在临终前自豪地说“在孩子教育方面我没有任何后悔的事情”。 

没有绝对完美的父母

实际上,完美父母是不存在的,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也会有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每天下班后依然会受工作压力和人际问题的影响,在辅导孩子功课时,依然会不自觉地将焦虑和愤怒放大。

在与孩子冲突时,我们也会一度心灰意冷,觉得这个孩子怎么就说不通呢?算了,我不管了。

 承认我们不是完美父母,我们才能了解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不足,例如偷懒、过高期待、情绪化等,这样才能更合理调整自己。

面对不足,做出改变

设定“不足”触发器,遇到这些触发器的警报声时,进行自我反思,重新思考对策。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会调整的父母。

父母需要不断改变和进步

1、我们会偷懒

设定两个触发器:“当我们觉得松一口气时”和“当我们觉得心灰意冷时”。

一旦这两个触发器的警铃响起来时,说明我们最近一段时间弦绷得太紧了,我们内心深处希望躲在一个独立空间中独处一下。

这个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将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中冷静一下,思考自己的引导和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孩子的表现如何规范和界定等。

如果孩子的言行过于激烈甚至偏激,导致我们疲于思考和应对,那么给他一个独处的空间也是一个方法,单独隔离开来,让他反思自己的行为。

偷懒不是问题,问题是意识不到自己在偷懒。

2、我们害怕亲子关系紧张

设定一个“紧张”触发器:如果我们与孩子关系紧张了,而且我们开始回避这种紧张的状态,那么就到了反思时刻:是坚持还是缓和。

  • 如果我们的引导和措施是没有错的,就坚持下来,让孩子知道这件事的边界和底线在哪里。

  • 如果我们是基于过高的目标导致的冲突,那么就重新思考一下这个目标是否合理,例如孩子现在是班级后十名,但是你希望他能在下次考试中进班级前十名,导致孩子出现抵触和厌学情绪,那么就要调整目标和对策了。

孩子和我们的每一次冲突,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寻找和试探问题的边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明确边界。如果边界不合理,就调整边界,但是一定要让孩子清楚边界在哪里,这比成绩和信心更重要。

3、我们会情绪化

除非是机器人,否则每个人都会情绪化,只是有些人控制得更好一些,而大多数人都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在与孩子互动时都会受情绪的影响。

著名的踢猫理论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丈夫在单位被领导训斥了,心情很不好,回到家发现孩子的成绩不及格,就狠狠骂了孩子一顿,孩子也很憋屈,见猫躺在地板上,就狠狠踢了猫一脚:“懒猫,就知道躺在地上。”

情绪被一层一层地传递和放大。

所以遇到情绪化的场景,无论多愤怒,都要将触发器的报警器拉响,让自己冷静下来,可以直接对孩子说:“我现在特别生气,我先去冷静一下,十分钟后再和你讨论这个事情。”

这样的好处很明显,一方面给自己一个冷静的缓冲期,另一方面给孩子做出一个处理情绪的表率,让孩子知道有情绪不是问题,正确处理情绪才是关键。

一句话总结

承认作为父母,我们是不完美的,我们有缺点、会犯错、会情绪化,这样才能找到改进和思考的支点。

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知如何进步的家长。

 (请关注镭师兄,优势强化师,助你走出一条陡峭向上的人生曲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贫穷的家庭,都能给孩子这一种财富
《减法教育》: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在于起跑的快慢|豆爸读书会
《不吼不叫》读后感精选10篇
孩子,你为什么总要发脾气
从教30年,只要父母这样陪孩子三年,高考一定过600分!
被吼大的孩子,都有7个致命的性格缺陷(附管理情绪的有效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