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印珍丨海天佛国之随想

海天佛国之随想

作者:张印珍

在夏季一个酷暑难熬的日子里,我钻出了城市的茧,乘上了像大白鱼一样的轮船,飘啊,游啊,终于来到海天佛国,舟山的普陀山!

那里真是个令人难忘神秘、神奇而神圣的地方。普陀山是星罗旗布的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面积为12.93平方公里,与沈家门隔海相望,形似苍龙卧海,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陀山风景名胜很多,主要有普济寺、法雨寺、惠济寺三大寺。普济寺始建于宋,是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幽林深邃见长,建筑面积为11000平方米;法雨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古木参天掩映,清净着你的心灵;惠济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景。佛像庄严,殿宇巍峨,宏伟壮观,殿、阁、廊、亭、池、桥、坛、碑遍布全山。景区总面积41.95平方公里,海岸曲折绵长,多奇礁怪石、异洞和洁静平坦的沙滩,岛上植被丰茂,鸟语花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阳光充沛,美丽宜人。还有莲花午渡、短姑圣迹、梅湾春晓、盘陀夕照、莲池月夜、法华灵洞、古洞潮声、朝阳涌日、千步金沙等胜景。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茫茫的沧海,深藏着久远的历史,三皇五帝的经历。普陀山是著名的观音道场,仙气弥漫,灵气团团。有关神仙的故事也令人着迷。

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山上原始道教,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见。

在公元824年的时候,有一位日本来的禅师——惠济,到山西五台山的寺院进修,临毕业回国前,去每一尊佛像前拜别,当他来到一尊观音像前,长跪不起,五台山寺院的主持明了他的心愿,主动将观音像相赠。惠济于是一路风尘仆仆来到普陀山,准备在此渡海。第一天本来是晴空万里,舟至莲花洋,他的船刚一驶向岸边,波浪突起,便被状似千朵万朵的铁莲花,团团围住。惠济此时顿悟,从船舱中请出观音像供在船头,跪拜着说:“如果观音大士不愿东渡扶桑,我可随观音的心愿,在此择地供奉。话音刚落,只见海面上,出现了一头铁牛,将铁莲花一朵朵吞噬,开劈出一条航道,惠济的船就顺着这条船道,随波漂到如今的“不肯去观音院”处。目睹这一奇观的岸上张姓渔夫,腾出自家的两间小茅屋,打扫干净,自愿供奉这尊因留恋普陀山的美景不愿远去的观音。从此普陀山有了第一处供奉观音的道场,惠济也成了普陀山的开山鼻祖。看看吧,普陀山是观音菩萨恋恋不舍的风水宝地,肯定是奇妙无穷,佛法之境。海水之静深,足以洗佛心。海水之澄清,足以励清节。海水之霏微,足以悟天机。

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亘第一佛国”,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徒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火缭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种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南海观音,端庄慈祥,她是那样地喜欢这里的大海,她轻轻地在碧蓝的海面上飘啊,飘啊——人们也叫她飘海观音。

朋友,你可知道?一九九七年十月三十日(农历九月二十九),普陀山举行南海观音的开光法会,海内外5000多宾客参加,这天早上原本是阴云密布的,开光瞬间天际闪开一个窟窿,现示一轮阳光,瑞气团绵绵,霞光灿灿,奇异的天象奇观,使全场的人们为之惊叹!

我们可知道“短姑圣迹”的故事?进了佛国山门,往东南约300米处的地方,便是短姑道头。滩上有宽十余米,长百来米岩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圣迹”等字样,这些碎石像顽皮的孩童,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久而久之成为旧时的船埠。船行到短姑道头边,可是靠不了岸,还得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清光续三十一年间,普陀山主持,莲禅二僧因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不了岸,遂募捐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道道头,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礼进香,览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

相传有姑嫂俩发原礼佛,几年后凑资买船,渡莲花洋朝山进香,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天癸”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其无福朝圣,遂嘱其在小舟侯她,独自怅然进山拜佛去了。不想时进晌午,潮水大涨,小舟与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饥不得食,甚为纳闷。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模样的人,持食盒至岸,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边踩着这些石块,竟走来到小姑舟中,说是她嫂托她捎来的,放下食盒,便离船而去。过去不久,其嫂进香归来,问及其事,嫂愕然,忽记得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裾湿着一片,心有顿悟,以为这是观世音菩萨所为,忙不迭又进山到观音面前叩拜,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所以,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

二龟听法石向人们解说着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二龟原住东洋大海,夜间起来听菩萨说法,佛晓忘归,于是化为石头。真是不解,听法不归怎么就会变成石头呢?是哪路神仙把它们变成石头呢?那又为什么把它们变成石头呢?是为了让我们来观赏吗?是看它们对佛经着迷?我不知道,现在不知道,将来也不会知道,但我倒也挺羡慕这两只听法的龟,能长久地住在这佛教清净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我们幸福。

在开阔的山顶上,有一块像天外飞来,又似神手搁置的大石头。上平广,下凸锐,模样酷似一粒大米,若悬、若坠。石上镌刻不下10处,以明将所书“磐陀石”三个苍劲大字,,独占一面,转过去,可以看到另一面“金刚宝石”、“西天”“大士说法处”等大小不一的许多题词。我静静地,静静地犹如聆听着当年观音大士讲法的声音,我用心祈求着世界的大同,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安康。

雍正御碑亭是汉白玉制成,上镌清雍正帝所撰记载普济寺兴建和普陀山历史的碑文。

御碑亭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它的每条檐脊上都立有五个走兽,作为驱邪避凶之用,亭顶采用琉璃瓦筒,显得金碧辉煌。亭子的内槽描有彩绘,大部分为龙,结构极其精巧。此亭高8米,方广9.5米,中立“御制普陀普济寺碑”最引人入目。碑体用汉白玉制成,高3米,厚0.32米,须弥基座,碑首雕着蟠龙,碑文书法遒劲刚键,石刻非常精美,可谓双绝,极其名贵,雍正十二年正月十五日立。

御碑亭建于雍正九年(1731),在文革时由于寺僧的机智,附上写有“毛主席万岁”的标语,才幸免遭到毁损,才得以保存至今。

看完了御碑亭,我心里不知是啥滋味,这是巧合还是缘分,是孽缘还是善缘,毛主席这位现代的皇领袖,倒被寺僧当作了挡箭牌来保护了雍正这位历史上古代的皇帝。

漫步于这神仙佛国,我的思维里也会产生出许多与佛教有关的问题。菩萨真的很灵验吗?我真希望菩萨是灵验的,能普渡众生,能惩恶扬善,也真的希望,我们的党能像有求必应的,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我也在思考什么是佛教?我听说: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古印度迦比罗卫国(今泥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入我国。那么释迦牟尼为什么,放着尊贵的王子不当,美女不要,荣华富贵不要,却执意出家成佛呢?那是因为,他看到人世间的痛苦实在太多了,生老病死,白天看着的美女,晚上睡在他身边,有的磨牙,有的放屁,有的流口水,丑陋百出……人们为了利益互相残杀,看来看去,人间实在不快乐,所以他要寻找快乐的真理,要普渡众生,就步入了佛门。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寞的意思,寂寞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他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

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佛教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的传播。也就是说佛教能够在东方地区好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的吻合。我比较赞同这种说法。

“寺”的由来: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是汉朝,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请。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开始流传中国,是民间的,到后来是正式的,因为是中国皇帝迎请他过来,所以是以国宾的礼节来接待他(传教的人),来了之后,他们与我们朝野人士谈得很投机,朝野人希望他能常住中国。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竺法兰和摩藤二位,他们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为中国朝野所接受,来到中国之后,是国家招待他们,那时的外交部,叫鸿胪寺,所以佛教中的“寺”就有了来由。寺是汉朝的政府办事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辖的一级单位,直接属于皇帝督导的,皇帝下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作卿,我们称作公卿,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但总不能长远让鸿胪寺接待吧,因此皇帝下面再增设了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到十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佛寺从这时开始,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当时首都在洛阳,故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寺。

关于佛教进中国,还有有趣的故事呢!早在秦朝,中原人们对佛教是一种什么东西,还不太清楚,只是听西方来的人说佛教是可以渡人进入极乐世界,获得永生的仙法。在秦始皇时代,始皇帝就派了徐福带领几千人去东海仙岛寻找长生不老之法,可是他们一去不返,始皇也没能长生不老。

当时,朝廷听说有位鸠摩罗什在西域龟兹国宣扬佛法,鸠摩罗什是一个年轻的天才,他不仅具有超人的记忆力,而且对佛学也有深刻理解的佛法大师。秦朝的另一位皇帝苻坚,于是就派遣将军吕光率领大军,西征龟兹去抢鸠摩罗什。等到吕光征服了龟兹,请到了鸠摩罗什准备返回秦国,不料这时秦朝发生了内乱,姚苌杀了苻坚自己当了皇帝。于是吕光就乘机踞姑臧自称凉国,鸠摩罗什也就留在了凉国。后来,姚苌的儿子姚兴当了皇帝,打败了凉国,吕光的儿子吕隆投降,这才把鸠摩罗什请进中原。皇帝姚兴亲自迎接他到长安,并封他为国师,为了尽快把佛教的仙法在中国施展,还专门派几千人协助他翻译佛经,最后皇帝没来得及得到长生不老的仙法,而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

在鸠摩罗什主持下翻译的佛经,在中国佛教的传播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佛经的翻译中有大量的中原文化人参加,其中不乏儒家和道家学者,所以在佛经的语言和解释中就融入了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也与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很吻合,加上佛教本身培养和教育人的社会性的一些思想,也与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很吻合。

其实我自己也在读经书,似懂非懂,但就有一个特别的感觉,一读经书就通气,也会补气。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可我不知为什么,我就按自己的猜测,认为菩萨都是气功大师,所以,一读经书就有气感,这叫文字观照。

其实,不仅仅是这么回事,佛学还有医药的重要部分。

原始佛教医学本是“四体液”和“三体液”论的混合体。同时又继承婆罗门和沙门的医学思想,在《大藏经》中包含佛教医经的译文。大译经家均兼通医药,义净等在译经时还对地、水、火、风为病加以阐发。

佛教名医者婆的万物皆药思想,对当时孙思邈、李时珍等医药学产生重要影响,药物种数不断增加。《婆五脏论》中主要内容为阴阳五行。佛教医药随着佛经传入,并且对道家名医葛洪、陶弘景等产生重要影响。

丝绸路上也传来消息:一位商人讲咀叉始罗(今拉瓦尔品第附近)有僧人善治眼病,中国帝王还不远万里将他请来,使王子重见光明……印度原始佛教的自然科学成分较重,这表明在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上,花、果、草、药皆可入药。如沉香,檀香等也是如此。佛香的来源广泛,用途有浴香、涂香、和焚香,除了在佛事活动中起到环境消毒作用外还有医疗作用。

我还在读佛经是知道了在两千年以前,法师们就开了慧眼,能看到胎儿在母体中的形状。

剥去佛教医药的宗教外壳,它从来就是要解决生老病死实际苦难。因此佛教一直就盛行不衰。在佛教信仰中,观音信仰最为普及,观音信徒最为普遍,因此观音菩萨被称为“中国第一佛”普陀山是“中国第一佛”的正宗道场。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俪,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岛四周金沙绵亘,百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恋,银涛翻涌。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充满了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相,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大海和丛林环抱的古刹。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普陀山海山秀美,古刹壮丽,浓郁的佛教氛围与独特的海岛风光组成一幅和谐画卷。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洛迦山,相传为观世音菩萨修行之地,与普陀山齐名,同属朝佛圣地,历名“普陀洛迦山”。

洛迦山海岸线长3.33千米,滩地面积约0.074平方米,呈锐长三角形,南北长约1.05千米,东西约0.6千米,面积约0.36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99.3米。远望酷似一大尊大佛仰卧在莲花洋上。头颈、胸、腹、脚均分明可辩,故有“海上卧佛”之称。

洛迦山陆岛属熔结凝灰质砂岩。凝灰岩等组成的低丘陵,坡脚多海蚀崖,崖高10——20米,岛北有一海蚀洞,深数丈,称“水晶宫”,洞口遍卵石,海岸线曲折。有两个岙口,北端无名岙口宽700米,水深2——7米,南端洛西礁岙口,宽300米,纵深约10米。

洛迦山四面环海,受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性气候影响,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山上洞壑幽然,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山顶常有云雾缭绕,针叶林、阔叶林和白茅草丛覆盖盖面积29.4倾。海滨,海岛的特色植物遍地浓荫,令人流连往返!

我们迎着夕照,来到了千步沙。浪潮嬉沙,来如飞瀑,止如曳练,每遇大风激浪,则又轰雷成雪,豁人心魄!忽悠之际,诡异无常,奇特景观,不可名状。千步沙沙坡平缓,海面开阔,海浪像顽皮的孩子与你戏耍,亲抚着你的脚丫,其趣其味,无以言表。我经不起大海的诱惑,着泳装跃入水中。随着海浪的起伏,我感觉到许多事物,常常是在它的这个行进过程结束之前,已经有了另一个过程的开始。一个接着另一个,一个重叠着另一个。当你浮游在碧海上的怀抱中,身心也许会慢慢地与大海交融起来,这时你会觉得你就是海,海就是你。

面对苍茫的大海,苍茫的时光,便觉得人无疑是渺小的,像一颗颗细小的沙砾在岁月的海洋里颠簸,漂波,直至消失。

如果没有梦想的支撑,我将无力生存。寻梦,除了撑一枝长篙,还可以用我们的双脚。

月夜降临了,婵娟缓缓移动着碎步出来和我们约会了。清风习习,涛声依旧,其清穆景色更为诗意盎然!月光如霜,是冷的,但我更愿意月光是一种温润的抚慰,此刻伴随我的是一片善解人意的月光,她过滤生命的杂质,让感情变得纯粹。月色从橘红,到明黄,到淡黄,到玉色,再到象牙白……相宜就是美,这个世界的幻与真,或许真的只在乎一刹那的心转念,沉静,安宁,一颗心就会清凉,快乐无界,梦境与现实,记忆与将来,美是安静的,美是属于心灵的感受。

啊,海天佛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文/张印珍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张印珍,网名觅真,50后,河北沧州人。现为宁波作家协会会员,曾有10多万字的散文发在《文学港》《梁祝》等杂志。曾出过两本散文,《心灵花园》《花开的声音》。近两年爱上小诗,已经写了300多首。被贵州作家网选入2016年鉴3首,被《荒原诗人》微刊选中6首,被公众微信号小编欣妍絮语选用20多首小诗。地狱天堂微信平台选用100多首。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大佛教名山之普陀山(下)
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陀山上的幽默
雨中游普陀
不设大雄宝殿的佛教寺院普济寺
普陀山岛:海天出佛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