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节过后,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

前几天,她姐翻看私信,看到这样一条留言:

她姐,让父母一碗水端平,对他们来说真的是苛责吗?

她指的是,她和弟弟之间的「那碗水」。

原来,除夕晚上,女孩一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饭后,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父母谈及她和弟弟时的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刺痛了女孩。

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

但“问题”似乎又没有那么明显。

影视剧中,多得是被亲爹棍棒,被亲妈吸血的女性。

比如《安家》里的房似锦、《都挺好》里的苏明玉、《欢乐颂》里的樊胜美......

她们被苛待得明显,毫无辩驳的余地。

但女孩的遭遇,更多的是藏在固化观念和隐蔽的细枝末节里的“不公平”。

不易识别,不易察觉。

那些不被公平对待的孩子,一方面不想苛责父母的“不周到”。

一方面又在隐忍和委屈中累加失望、寒心和怨气。

要再一次把话头牵到“重男轻女”那去吗?

是,但不仅仅是。

于是,她姐又联系到了这个女孩,和她聊了聊她父母手上那只“倾斜的碗”。

(注:本文故事仅为女孩个人经历,不代表所有人,更不涉及任何影射和拉踩。她姐记录下女孩的故事,只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我从来没有家产之争”

她叫阿梧,家里的长姐,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差5岁,一个差9岁。

最近,老二把结婚提上了日程。

争执也随之出现了。

但不是她和弟弟之间,是弟弟和父母之间——

原本除去父母住的,家里还有一套十多年前买的房子,那是原本留给老二结婚用的。

经过这么多年,已经升值到了一百多万。

但是儿子和未来的儿媳不想在老家发展,想在省城再重新购置一套婚房,首付至少得80万。

所以父母就想,出婚房的首付也可以,家里那套正好留给老三以后结婚用。

可这样一来,大儿子又觉得分到的资产少了几十万。

矛盾虽然没有摆在明面上戳破,但其中的周旋、反复让双方陷入僵局。

老父亲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大早给女儿打电话诉苦,讲钱的难处,可是他不知道阿梧前一天加班到凌晨2点。

弟弟也给姐姐打电话,说心里的不平衡,希望父母能一碗水端平。

阿梧只能在其中调和,还帮父母出主意,怎么才能做到两个弟弟都不亏待。

她半开玩笑和爸爸说:“亏了我一个啥都捞不到的人,还得给你们这些有资产的当和事佬。”

话没说完,爸爸直接打断,“哎呀,先不考虑你这边.......”

潜台词显而易见:房子的事跟你没关系。

这句话,阿梧记住了,记了很久。

“我从来没有家产之争的烦恼”,阿梧苦笑,这是她对自己再清晰不过的认识。

在中国人眼中最重要的房子问题上,她从来没有上牌桌的资格。

这一碗水端得平与不平,是老二和老三之间的角逐,与她无关。

房子不仅有价值和所有权,还附带“姓氏”。

因为房子有姓氏,所以连使用权都有了参差。

阿梧刚毕业那年,家里老房子重新装修,于是爸爸说:“你这间就简装一下,空调也不安了,你要是想要好的装修,就自己出钱。”

“凭啥让我自己装修买空调,弟弟那间也要他自己出钱吗?”

“他那间本来就该我出钱。”

为此,阿梧没有打招呼就回北京上班了,爸爸埋怨她开不起玩笑。

“就算是个玩笑,他永远也不会和我弟弟说这种话。”

这件事像一根刺,扎进了阿梧心里。

扎下去不流血,但用针挑出来就会缩手缩脚,干脆就让它烂在肉里直到麻木。

在实际的物质上,她得不到平等参与分配的权利,甚至在潜意识的对话里,都拿不到一丝偏袒,哪怕是言语上的哄骗。

那碗水,始终因为重男轻女倾斜得理直气壮,理所应当。

隐性的伤害

但其实,这个家的表面看上去无比和谐、完满。

从表层发烂的肉不如狠心剜掉,破釜沉舟,倒也还能博一个清净,比如《都挺好》里的苏明玉。

但暗疮难治。

说多了显得计较不懂事,不说却眼看着父母手里的碗,一滴一滴地洒着水而不自知。

小时候,阿梧家有个似乎不成文的现象,妈妈带女儿去买衣服,爸爸带儿子买衣服。

不同的是,爸爸带弟弟去运动品牌的专卖店买,一身下来千元以上毫不夸张。

妈妈带女儿去的是当地那种综合商场,男装女装、童装老年装混着卖,也没什么牌子,比起专卖店的“好处”就是可以砍价。

唯一一次爸爸带阿梧买衣服,依旧去了那个杂牌商场,150块,两条短裤,同款不同色,匆忙去匆忙回,像是任务。

这件事她记了好久,以至于在长大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弟弟穿过的那些运动品牌都有一种执迷不悟的“喜欢”。

其实现在看看,那些衣服并不好看,样式老土款式雷同。

但她要的根本不是衣服,是来自父母等价地关注、投入和重视。

小孩子想问题是很直线的,是会钻牛角尖的:给弟弟买贵的,给我买便宜的,除非你觉得我不配,否则为什么?

但小孩子也有着超乎大人想象的倔强和自尊心,你不给我买,我就永远不说要,张口要来的,又算什么?

这样的细节,在阿梧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有无数次。

比如,爸爸买了两只烧鸡回来,一人一个鸡腿,多出来的最后一个会给弟弟,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她从不吃鸡腿。

那是一种“我才不稀罕呢”的孩子气式的赌气。

比如,每次单位组织旅游,爸爸都只带弟弟去,弟弟从小就见识过南北风光的不同。

以至于,她在大学开始兼职赚钱以后,不停地疯狂旅游,国内国外,但凡还能支付,就要去看看。

这一切的报复式消费都是一种自我弥补。“不被爱”的人,往往都会粗暴地用金钱和物质“娇惯”自己。

但这种宣泄,顶多是一时的爽快,不被平等对待的事实和创伤,是永久存在的。

这些藏在细枝末节里伤害,是隐蔽且循环往复的,成了不必小心翼翼的惯性。

这些伤害和心痛,远不及大风大浪里生死抉择的苦难,也没有偏远山区里对女孩贬至地狱的折磨。

标配的吃穿用度一样不缺,该上的学、该交的钱也一分不差。

这个家庭,不仅是法律意义上完全合格,就连旁观的亲朋好友,都觉得父母做得足够周全,滴水不漏。

所以,疼,只有阿梧一个人有感觉。

说出来,要么是有人不信,要不是有人不在乎。

冷血的女儿?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这是一个重男轻女的话题吗?

她姐觉得,是,但不仅仅是。

在父母眼里,这一切都是“应当之举”“谁家不这样?”

在「既得利益者」的弟弟眼里,这一切都是“无奈之举”“父母不支持房子怎么成家?”

通过阿梧我们联系到了弟弟,试图透过另一个当事人的视角聊聊这个问题。

和影视剧里那些扶不上墙的阿斗截然不同,弟弟反而礼貌得体。

甚至他也亲口承认自己和姐姐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姐姐是被不公平对待的那个孩子。

但当我们把问题聚焦到具体事件上时,对话变得就不那么流畅了。

比如我问,你是如何看待父母给你买房子,从来没有考虑姐姐的问题。

他的回答是,因为自己眼下结婚确实迫切需要房子,因为大环境就是「男孩没有房子就娶不上媳妇」。

似乎有道理。

但也实在也是有些荒唐,女性被家庭罢免继承权的问题,是从「男性更需要」那个侧面做解释的。

因为儿子有需求,女儿就不能有需求。

姑且抛开昂贵的房子,我换了个更轻的问题向弟弟发问。

比如,爸爸从来不带姐姐去旅游,不给姐姐买品牌的衣服。

弟弟的解释是,爸爸也只是带他去买过两三次衣服,而且是在他要求后。

至于那个旅游的问题,爸爸和弟弟都一致认为,是每次旅游都赶上姐姐上学,没有时间。

是时机不允许。

她姐愿意相信弟弟说的,甚至爸爸也可能确实就是那么想的。

可在孩子眼中,公平=平均。

也就是说,你给弟弟十个苹果,如果没有苹果了,是不是可以尝试用十个橘子补上。

没有。

阿梧好像是从来没有被补偿过橘子。

久而久之,在父母眼中,姐姐变得冷血。

又一次,爸爸说:“等小弟上大学,你当姐姐的,得出一部分钱。”

“我不出,我也没钱”,所以,父母随即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冷血”。

阿梧嘴上逞强,“你爱说啥说啥,我就是冷血行了吧。”

但人一回到房间,关上门就大哭,阿梧委屈:怎么反过来成了我冷血了?

这件事,她姐也问过弟弟,其实爸爸也跟他说过,以后工作了,要出钱供最小的弟弟上学。

但在得到这个答案前,姐姐一直觉得被爸爸“无理剥削”的只有自己,他不会这么要求大儿子的。

因为从小到大,被要求、被遗忘的次数太多了,以至于在她眼里,父母的一切“剥削”只会指向自己。

代代相传的“碗”

端水,是中国传统多子女家庭父母一直需要面临的问题,但也是大多数父母永远不会悔过的人生选择。

当我们把“多子女父母真的能一碗水端平吗”这样的问题宣之于口。

所有人是沉默的。

有些父母明知没端平,却也只强调外因不承认偏心。

而父亲和母亲所呈现的态度和心理也是有微妙差别的。

阿梧的妈妈告诉她,不要早结婚,趁年轻的时候多出去走走,享受单身的自由和快乐。

她支持女儿独立自强,也会在生活的点滴处加以关心和温暖。

但唯独在家产问题上,妈妈觉得女儿不该提,不该要。

嘴上没说,但是她确实觉得女儿不该分家产。

其实,阿梧的妈妈也是姥姥家付出最多的那个女儿,因为是姐姐所以要带大弟弟,因为懂事能干所以被委以重任。

这呈现出一种极致的反讽,明明自己的一生都在被剥削被操控,享受不了原生家庭更多的生产资料分配,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恪守本分。

她是父权制下被塑造的“女性典范”,甘作家里的柴薪,烧出更纯粹、无私的火苗。

而阿梧的父亲呢,他是父权制下最大的赢家。

不仅是儿子,还是最小的儿子。

被哥哥姐姐们宠着长大,他从小就知道,好吃的是他的,房子也是他的,最好的都是他的。

他当了父亲,得把这一套传下去,但必须是传给儿子。

这个家庭里的父母,未必不知道这一碗水没有端平,但或许在他们的概念里,这是一碗不需要端的水。

所以连带那些在吃穿上、玩乐上的对待,也都有了惯性的偏向,还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这是父权制在家庭代际之间形成的闭环,没有人想要截断,重新制定规则。

因为要面对来自社会环境的更大冲击。

比如平均分钱给女儿,儿子就买不了更好的房子娶媳妇。

比如平均分房给女儿,这盆“泼出去的水”没准就滋养了别人家的土地。

一个小小的家庭内部,其中有人操控(父亲),有人助力(母亲),有人受益(弟弟),以及有人被剥夺(姐姐)。

三对一的局面。

我们怎能指望这样一个小小的几口之家觉醒和打破?

而一个个家庭个体的固化,即是整个社会在此问题上的腐朽和无视。

已经形成的局面和伤害是很难走回头路的,只能是桥断补桥,路崩修路,这道夹杂着伦理、感情、社会、经济的综合应用题,到底还是没有标准答案。

不能强行掰正父母手里的那碗水,也总不能为了那几滴没有倾斜向自己的水就渴死自己。

截稿前,阿梧跟我说。

她认识另一个女孩,比她受到的不公平还要夸张。

整个大学,学费要贷款,生活费自己兼职赚,没有好看的衣服穿,没有多余的零食吃。

省下来的助学金和奖学金还要扶持不成器的哥哥。是现实版的樊胜美。

你说她怨么,恨么?

一定有的。

但是除了深夜哭一哭,跟朋友诉诉苦,她别无他法。

路不会因为诉的苦多了,就变宽了;选择不会因为抱怨的多了,就变多了。

在这样的故事前,她姐深知,写再多稿子呼喊,也解决不了他们面临的隐匿在家庭内部的细小又顽固的问题。

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的子女,或许就是要比别人多奋斗十年,二十年。

甚至他们一生都在追赶。

但,在既定事实面前,他们或者她们,除了让自己的步子迈得更大一点,更坚定一点,或许没有更好的姿态了。

最后,她姐想说——

如果你是多子女家庭中不被偏爱的那一个,既然他们已经剥夺了你的物质,就不要再让他们剥夺人生往后的时光吧。

点个「在看」,请务必相信,不被偏爱的你,依然值得被爱。她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叫我句爸爸,我就把房子给你
击败周迅,看哭千万人!《我的姐姐》彻底火了:你是姐姐,是我听过最毒的鸡汤
散文||“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征文】
拆迁每人两套房,父母让姐姐转一套给弟弟,女儿不同意就是太自私
65岁妈妈向女儿提出养老要求,却将房子留给弟弟,“冷血”的爱
生女孩怎么了?你家有皇位要继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