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地位,如今在哪里最高?
答案是“娇夫文学”里。
“娇夫文学”,最近网上新流行的段子写法。
乍一听,这似乎是前阵子大火的“娇妻文学”的翻版。
正如娇妻对应霸道总裁,娇夫则有个霸道妻子。
“娇夫文学”代表,是一个叫@张小蛙呀的博主,平日喜欢分享和老婆的相处之“道”。
而所谓的“道”,从“娇夫文学”这几个字也能窥见一些端倪——
采用性转写法,把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进行性别对调,塑造出一个臣服于媳妇的“权威”之下的、可怜巴巴的冤种老公形象。
其中的甜蜜有,反差有,爽感也有。
娇夫越是嘤嘤嘤,网友越是哈哈笑。
这么看,“娇夫文学”的出现和走红,似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又一个信号。
但“娇夫文学”真的是女性地位提高的新范本吗?
定睛一看,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那套旧叙事。
只是这次,糖衣更厚,毒性更强。
博主@张小蛙呀 的这套叙事,很多人乍看不觉得有什么,越看越上头。
甚至让很多人欲罢不能、连连催更。
其吸引人的奥义之一,或许在于反差感。
因为,张小蛙总是一边在账号简介说自己“家庭地位贼高”。
另一边却更新着,每天洗衣做饭、挨老婆打、被迫“交粮”的日常。
图源:新浪微博
张小蛙跟大众以往认知中的“油瓶倒了都不扶”的丧偶之家的那个“偶”,截然不同。
家务劳动,他冲在一线。
做饭、拖地、烧菜都是拿手好戏。
图源:新浪微博
不仅敏锐感知到超市的菜价变动;
还在“收到心爱的扫帚簸箕”时,“幸福得快要晕过去”。
图源:新浪微博
仿佛厨房是他的战场,家务是他的勋章。
日常育儿,他也从不缺位。
在办公室喝咖啡,也不忘回忆自己“6点半起床跑步买早饭回家洗澡喊媳妇儿子起床送儿子上学一气呵成”的丰姿;
图源:新浪微博
给儿子开家长会,他是一众妈妈中脱颖而出的“独苗”爸爸。
图源:新浪微博
张小蛙颠覆的,不仅仅是传统家庭中的育儿家务分工,还有家庭的权力争锋中的上下位。
财务大权不在他手上。
自己的手机“卡到发不出微博”,也只能等老婆换新手机之后捡剩。
图源:新浪微博
花了1000块钱也要解释清楚,否则就是“被老婆一顿胖揍”。
图源:新浪微博
但他还是努力挣钱,只为了给老婆升级护肤品;
图源:新浪微博
色权,也不由他说了算。
“吃腰子”仿佛催命符咒;掀开了中年男人在现实面前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他曾追忆青春,被老婆嫌弃;
图源:新浪微博
求助网友,被网友“嘲弄”。
图源:新浪微博
但不知为何,如此力不从心的男人却还是惹老婆垂涎的“香饽饽”。
二人故事,近三分之一篇幅是“腰子”拉扯。
比如,被老婆强制吃腰子。
图源:新浪微博
比如,想要多看一会儿电视,却收获老婆“滚进来”霸总发言。
图源:新浪微博
再比如,为了获得视频APP会员的使用权,娇夫不得不“含泪掀开了老婆的被窝”,凭本事挣。
图源:新浪微博
甚至不拿大家当外人,直接公布谜底。
图源:新浪微博
话语权更别提,似乎连家里的空气都有比他地位高的即视感。
没有话语权,但感激涕零的是他;
图源:新浪微博
陪老婆挑选作案工具的是他;
图源:新浪微博
保持赤子之心的“大男孩”,还是他。
图源:新浪微博
回过头看看张小蛙“家庭地位贼高”的简介,有点”缺啥补啥“的味道。
但不少人,愣是从张小蛙“吃得比猪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还要一天三顿胖揍的日常中咂摸出一丝甜味。
比如他的自我洗脑,除了挽尊还让人设多了“奉献感”光环——
图源:新浪微博
有人看他秀恩爱秀出新思路,有人则是看到了“娇夫”的喜剧人天赋。
看他幽默自嘲、消解烦恼,只图一乐。
图源:新浪微博
总之,“娇夫文学”火了——
没看够的网友要么蹲更新,要么在全网忙着找代餐。
还带火了一波类似小言文的“求书潮”。
图源:新浪微博
娇夫成为了新的天菜,花名一堆——
“当代灰太狼”“男德天花板”“男德班校长”。
似乎,人们从这样一个“小丈夫”的故事中,看到一种颠覆了传统婚恋观的、全新的亲密关系叙事。
但是这样吗?
如果一咂摸就会发现,新的只是表皮。
不得不说,发明“娇夫文学”这套叙事的张小蛙的确很聪明。
一方面是,精准把握了时代的情绪脉搏,利用了大众对冲破传统叙事的渴望。
以往“娇妻文学”,被大肆嘲笑——
从经典永流传的《我老公是公务员》《我是卿》;
图源:豆瓣
将小奶球的《凡尔赛》发扬变味的蒙淇淇;
图源:新浪微博
以及徐徐如月来的《狐狸精》叙事和《妙控键盘》风波。
图源:新浪微博
这些经典,被网友裱起来,钉在互联网的耻辱柱上然后反复鞭尸。
可以说,将女性的命运嫁接到男性身上的那一套叙事,在简中互联网已经失去了市场。
想逃出“鉴娇妻”“被鉴娇妻”的轮回宿命,就急需一种新叙事——
打破传统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撼动固有的、模式化的亲密关系。
于是“娇夫文学”以一种处境的极致反转,横空出世。
如同,“女德”代表落后的的束缚,“男德”翻身一变却成了营销法门。
图源:
“娇妻文学”的反面,“娇夫文学”亦如此。
用简单的调转,打造了一种全新的局面,戳中了大众的G点。
聪明的,不仅仅是“娇夫文学”的新叙事,还有表达——
“娇夫文学”用了一种更为巧妙的方式兜售自己的叙事。
前几句大男子主义在危险边缘试探:“做饭不是女人该做的吗?”
后一句反转又消解了冒犯:
“她把米放进电饭煲,我再简单做点剁椒鱼头,糖醋排骨,小炒黄牛肉,海带炖排骨汤,一顿午餐不就有啦。”
图源:新浪微博
恐惧解除的文字游戏、显而易见的段子感是笑点来源,也让受众的防备降低。
以及,在“大男子主义”的前半句对比下,又更突出他是一股清流,方便收割好感。
这一套显然大获成功。
“娇妻文学”刚唱罢,落得人人喊打的下场;这厢“娇夫梦”登场收获了满堂彩。
有人跃跃欲试在网上接“含泪掀被窝爱吃羊腰子的小娇夫一枚”;
有人不由得感叹,“真羡慕,让我男朋友也学学”。
图源:新浪微博
短短几天,@张小蛙呀 涨粉无数,几条故事点赞过万,各个社交平台都能刷到他的截图。
图源:
总之,“绝世好男人”的人设,算是塑造成功了。
不过这些聪明的包装,并不能掩盖实质。
这种叙事,看似实现了亲密关系里的权力调转,但实际上呢?
通过几张简单的聊天记录截图,和一家之言的段子,女性是不是权力上位者我们不得而知。女性情绪化、暴力、蛮不讲理的形象倒是跃然纸上。
仔细看就会发现,在张小蛙的故事里——
看似上位的女性,是一个拥有暴力倾向、会在孩子面前打人的“悍妻”;
图源:新浪微博
也是一个娇夫怎样都无法让她满意的、情绪化的、没有道理可言的“作精”。
无论开导航抑或抄近道,都会被打;
图源:新浪微博
捂嘴保密还是泄露惊喜,老婆都不如意。
图源:新浪微博
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和大众以往刻板印象里的女性“感性、作、无理取闹”的特质不谋而合。
看似把女性捧到了高位,实则往女性身上又泼了一盆污水。
作为“娇夫”的张小蛙呢?
在女性的这些“糟糕”特质的对比之下,张小蛙简直是一个大度、宠溺又忍耐的三好男人。
“拌嘴赢了老婆,在想怎么示弱。”
图源:新浪微博
“就算挨打,老爷们嘿嘿一笑也就过去了。”
图源:新浪微博
在女性的这些“糟糕”特质的对比之下,张小蛙俨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度、宠溺又懂忍耐的三好男人。
可以说,所谓的“受虐型娇夫”,虐受没受不知道,搞人设、吸睛、圈粉倒是有一套。
但那个由宠爱支撑起来的女人,依然是薛定谔的掌握了亲密关系中的主动权。
而这,是比明明白白散发出旧叙事味道的“娇妻文学”更让人不适的地方——
用新型亲密关系的糖衣,包裹一套老旧的内核。
这种有毒的叙事,营造了一种权力翻转的假象,又让真正处在权利下位者的人失去了言说的权利:
“都这样了,还不行吗?”“中国女性地位已经够高了吧?”
而这种看似迎来了新的局面,实则并无效果或者换汤不换药的“伪新型叙事”并不少见。
比如,我们这两年我们反复讨论的女性凝视、男色消费。
看上去是将凝视反弹给男性,给男性以“样貌危机”逼他们卷生卷死。
但其实底层逻辑依然没有改变。
男性凝视下,无论是白瘦幼还是力量型的女性,无一例外会被归属到服务方。
而女性凝视,却并不会对男性的身体起到这般的效果。
他们虽然在镜头前脱衣露肉、被凝视、被消费、被物化……但男性并不会认为自己处于情色文化中的被支配地位。
当“女性凝视”不成立,随之而来的“男色消费”也注定是一个伪命题。
女性似乎已经可以用人民币投票,让男色低头。买买买是女性地位上升的体现。
但戴锦华老师的一句话,戳破了男色消费的骗局——
“我不相信能够通过展示我们的消费力,自然赎买到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女性地位的全面改善。”
看似女性用金钱有了更多话语权,实则只是被资本浅显地讨好了。
图源:bilibili
所以,无论是男色消费营造的假象,还是“娇夫文学”带来的幻想,它们看似塑造了一种权力翻转的叙事——
其实是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畸形发展,并没有让女性的地位获得提升。
反而,让身在其中的女性陷入一种难以言说的更大的不平等里。
但我也懂,“娇夫文学”能爆火背后的逻辑。
这套“反转”,向来吃香。
早在20年前,悍妻怂夫的搭配就已经获得市场认证。
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创造了一个颠覆的女性形象。
全智贤饰演的野蛮女友没有半分温柔可言,和男主相处是一言不合就拳打脚踢。
男主没有什么“男子气概”,也并非奶狗,只是一个颓丧的受气包。
次年,《河东狮吼》上映,同样是暴躁妻子和小男人的组合。
男女主的相遇是“美救英雄”,张柏芝饰演的女主接住从天而降的古天乐。
成婚之初,男主弱弱地问女主会不会打他,这才引出了张柏芝那段经典的丈夫行为守则。
最近的热门韩剧《黑话律师》类似,李钟硕的角色开头就被老婆踹下床,被网友戏称为“我那柔弱不能自理的小娇夫”。
这些“悍妻怂夫”的搭配,让女性难得的体会到了从下位者翻身成为上位者的快感。
而此前呢?
女性在“第二性”的位置上,待得实在太久了。
父权制的两性关系里,男性始终是绝对的上位者。
影视剧中,女频剧霸总娇妻的套路经久不衰,男频剧的女性角色鲜少脱离花瓶和蠢材的桎梏。
现实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虽然逐渐被摒弃,但家务和育儿仍在绑缚女性的生活、拖拽女性的事业。
随父姓随夫迁的传统,依然是不言自明的惯性。
而“娇夫文学“的爆火逻辑便是如此。
这是,女性在其中感受到的权力反转的爽感,却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要想不做下位者,就得成为上位者。
既然弱者会受欺,那就成为强者欺人。
于是亲密关系成了权力的博弈,维持关系的稳定,变成了维护自身地位的稳固。
也许影视剧需要这种抓马的情节调动情绪,可现实终究不是演戏。
两性角色在调转之后,未必是舒服的。
印度电影《他和她的故事》探讨了女主外男主内的婚姻模式。
然而女主看不起成为家庭主妇的朋友,也很难发自内心地尊重爱做家务的丈夫。
前两天,文章《成为女性主义者有什么用》刷屏,一位大学老师讲述了自己在婚姻中对女性主义的探索和反思。
图源:正面连接
因为女方的收入更高,所以他们达成了女方在外工作、男方全职在家的共识。
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她不知不觉成了“丧偶式育儿”中的“偶”,也情不自禁地苛责丈夫在家务和育儿上的不完美,最后还是让丈夫重新出去工作。
图源:正面连接
亲密关系如果窄化为性别分工的角色对调,即便女性成为了关系的上位者,也解决不了问题的核心——
家务劳动的价值被否定,育儿的责任被转嫁,权力结构并没有得以改变。
总是有人在牺牲、在让渡,被迫成为关系中的弱者。
或许,是我们对两性关系的设想,从一开始就错了。
父权制社会建构了不平等的关系模式,其中男性处在上位,而女性沦为下位者。
即便男女的角色发生调转,那也只是让女性变成了父权制语境下的“男人”。
女性依然脱离不了由男性打造的话语体系,这又是一种新的束缚。
女性主义兜兜转转,成了改头换面的“新父权”。
“只要世界上还存在一部分不得不服从另一部分人的现象,平等就无从谈起。”
上野千鹤子在《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里谈到:
“所谓的恋爱和婚姻,就是无论男女都要将彼此纳入自己的人生,让自己进入对方的人生。”
健康的亲密关系,分明不应是控制和臣服的权力之争。
亲密关系的基础,是两个独立的灵魂彼此靠近。
亲密关系的稳固,依仗尊重、理解和信任。
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追求的,脱离了旧叙事的,全新的关系样本。
在既有的权力牢笼面前,个人的力量确显渺小。
但我们依然能够在微小的生活中,实践属于自己的「一人一杀」——
既要拒绝成为关系的下位者,也不要进入支配的角色。
既要反抗传统的性别分工,也不要留恋强者的特权。
不要占有,不要掌控,不要征服。
去沟通,去尊重,去看见。
没有强弱,只有你我。 她刊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