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好意思,中国没有脱口秀

​“……这么浅的水,甲鱼却特别多,一个摞一个,塔一样,奇观。”


这话基本一个意思——池浅王八多。


池子写在微博里的这句话太刺,太硬。


跟老东家翻脸的艺人多了去,像池子这么刚的,少见。



池子,何许人也?


听过中国脱口秀的人,或许都知道他,新生代脱口秀演员。


当然了,提到脱口秀,大家更熟悉的还是李诞。


2017年,《吐槽大会》横空出世,让所有人基本上知道了“脱口秀”,也知道了“池早完诞组合。



哥俩本是捆绑营销,一起上节目、录综艺……


后来,渐渐远了。


在池子这场轰轰烈烈的解约风波中,李诞扮演着什么角色。


虽说舆论一片质疑,池子也出来说俩人友谊地久天长。


但昔日兄弟变上下级,如今再变成要对薄公堂的被告原告。


不说是物是人非,倒也是让人唏嘘。



>>>池子:太狂了,太狂了


池子的“刚”由来已久,且每次动静还挺大。


上次实名diss,引发旷日持久粉圈血雨腥风。


这次点名中信银行私自调出了他的流水记录,中信银行直接开除了一个领导。


从娱乐圈刺头到社会新闻主角,池子自带热搜体质。



人人都说娱乐圈是个染缸,里面的人,人前人后两副面孔。


池子却始终保持高度统一的人格,没那表面一套背里一套。


看不爽的,他说。


别人不敢说的,他也说。



“脱口秀的讽刺就该特别真实。”


池子看起来四六不着,却执拗地捍卫着真实。


当初《吐槽大会》有个段子节目要求调侃完,还要把话回一下。


可这话一回就没那味儿了。


最后,池子选择把那个段子删了。


“我觉得真有追求的脱口秀演员,应该受不了这种事。也可能是我年轻,不够be water(像水一样,以柔克刚,适时而变)。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但是我就想这样。”


人情世故的事,池子不是不懂。


但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



人人都知,保持真实的代价是巨大的,也是资本恐惧的,看客期待的。


火了之后,公司曾提出想运营池子的微博,他不让,还是想发什么就发什么。


“大家不要用明星的标准看我,我只是个脱口秀表演者,名气会阻碍我的真实。”


池子不止一次扯下明星的光环,也一并扯下了艺人的枷锁。


对于真实,池子太过虔诚。


就像他说的“Be Real(要真实)是一种状态,不是一句口号”。



池子在镜头前永远是不周全的。


甚至有点没礼貌。


《仅三天可见》里,姜思达说他“对待机器的态度就像对待一坨狗屎”。


啥事在他眼里都不是事儿。


就是俩字——自在。



池子兴趣广泛,梦想一天换一个,看到什么感兴趣,马上试一下。


“我想过打NBA,当说唱歌手,当DJ,反正一定要酷。”


后来,他真干了一件特酷的事——没读大学。


当年高考志愿报的北影,本着考不上就不念了的心态。


结果,没考上,也就真没上学了。


池子爹妈都看得开,也就随他去了。



毕业后,池子学音乐、看书、看电影……


啥都玩儿,啥都学。


总之,过得开心,怎么都成。



入脱口秀的圈,也是图开心。


李诞用“天才”形容池子,说他天赋够吃一辈子,哪怕不努力也能是一流,再努力下就会是大师。


大师倒也不必,但“脱口秀天才”是真的。


脱口秀是现场的艺术,讲究的是一气呵成。


气口、节奏、包袱放在哪儿,该怎么抖都需要琢磨。


池子站在台上随便几个段子,效果就特炸。


这完全是老天爷赏饭吃,没办法。



《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再加上接连的综艺露脸。


池子火了。


直到《吐槽大会》第三季最后一期,池子突然宣布这将是自己的最后一期。


所有人都不当回事,以为不过是这熊孩子又在开玩笑。


第四季《吐槽大会》还真就没了他。


连带《脱口秀大会》也镜头寥寥,后面直接影儿都没了。


应该差不多就是那个时候,池子和公司的间隙起了。



公司的急速扩张装不下池子的理想主义。


信奉“要么创作,要么死”的池子也难以适应愈加虚假的自己和脱口秀。



之后,他在自己微博写了篇文章——《我看池子》。


文中夹枪带棒地抨击公司,以及对自己不留情面的讽刺:


“他最火那节目,吐槽大会,那不叫脱口秀,也不叫喜剧,公司给他抬上去玩一个身份差,他在火的人里面最不火,他在不火的人里面又最火,拱上台说一些蠢话,捅这个挠那个,观众看了乐,台上都觉得他是一横空出世小二逼。观众发笑是因为他的行为,不是内容……”


池子以特别张狂的方式走红,又以一种特别张狂的方式开始沉寂。



人人都道:还是年轻,没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以后就明白了。


先不说这番言论背后爹里爹气的腔调,只是很疑惑:


为什么妥协了、低头了、缄言了、默认了就是成熟了?


为什么自己做不到洒脱,就要规训别人跟自己一起装孙子?



成熟从来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心态。


池子的心理年龄比你我想象的要成熟。



《仅三天可见》里,面对姜思达不罢休的追问,池子犹豫了下,还是说出了自己母亲去世的事情。


见过了生死无常的人,其他的事在他们眼里都没那么重要了。


“人一想通,啥救都没有,就是会自在。”


姜思达终于弄明白了池子混不吝背后的底气。



当大多数人选择顺从,被残酷社会法则调教的时候,池子选择跟他丫较量下。


但拒绝成为自己讨厌的人是每个人都想做的,但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这背后的代价是巨大的。


池子停了一年,纠缠在解约的官司里。


声明里的那句:“以为自己是厨师,结果是盘菜”。


像极了一个太理想主义的人无力的控诉。


那一刻,挺伤的。



>>>李诞:人间不值得


池子说:“我觉得脱口秀一定要有摇滚精神,就是愤怒”。


这话到李诞那,估计要笑。


李诞顶讨厌为脱口秀赋予什么主义、什么精神,甚至连“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样的说辞也要调笑两句。


脱口秀好笑就可以了,其他没啥。


在李诞眼里,脱口秀就是门手艺。



脱口秀之于李诞没那么重要,更谈不上热爱。


“脱口秀从来没有满足过我的表达欲望。”


他表达的欲望是什么?


写作。


以前他自诩是183(身高)的诗人,后来是滞销书作家,现在没了任何前缀。


公众给他添了一个——文化商人。


商人属性在《奇葩说 》关于“996”的讨论里被无限放大。


一句“人生中有些苦是不得不吃的”,让他彻底和罗振宇、薛兆丰站在了资本主义的一边。



这话如果被以前的李诞听到估计会被气死,因为以前的他是听到别人叫他段子手都耿耿于怀的一个人。


可现在回忆过去的自己,李诞嫌弃矫情。


和好友王建国因为“小说家”如何定义的事情吵架。


后来,喝了酒,李诞打电话给王建国:


“国仔,我TM太傻逼了,我竟然因为文学跟你急过眼。”


人站在每个现在的阶段看过去的自己都觉得傻,傻透了。


有些是因为没深思熟虑草率了,有些是因为以前现在两个心境了。


李诞属于后一种。



一个愤世嫉俗的文艺青年怎么成为了贩卖文化的商人?


《十三邀》里,他和许知远对谈,说起了一件小事。


当时在南方报系实习的他,因为听同事说可以利用职务之便拿到春运火车票。


他受不了。


这事儿在大多数人眼里太不值一提。


可那一瞬间,他感受到坚守的无用,以及一直以来对崇高的自我感动。


没用且愚蠢。



很快,李诞去了奥美广告公司,从理想主义的记者转变为了商业主义的文案。


再到后来,《今晚80后脱口秀》抛来橄榄枝。


奥美?还是新兴脱口秀?


李诞很实在,“哪个钱多去哪个”,他选择了脱口秀。


跟谁过不去,都别跟钱过不去。


一个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成为了捡米的人。


他杀死了自己的风花雪月。


《今晚80后脱口秀》幕后


这算不上堕落。


按照大多数人的说法,李诞不过是成熟了。


放弃的一瞬就是虚无的弥漫。


幽默就是他对抗虚无主义反噬的武器。


“开心点,人间不值得”这句著名丧气警言成为了他的Slogan。



连带这句话一并火起来的还有李诞的第一本小说《笑场》。


书里讲的是一对师徒的琐事碎语。


师父空舟表面懒散,实则睿智精明,徒弟澈丹单纯善良,对未来充满无尽的美好期待。



澈丹大抵是李诞希望以前的自己能做到的样子,“清清澈澈,圆润如丹”。


但这名儿还有一个意思——“扯淡”。


太理想主义是最无用的。


还是活成空舟那样最稳妥。


“师傅,你法名为什么叫空舟?”


“大方丈说我度不了人,也难自度,所以赐名空舟,由我自横。”


空舟曾问澈丹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我想成为一个开心,并且能让别人也开心的人。”


李诞做到了后者,却怎么也做不到前者。


他在消费快乐,制造快乐,却不是个快乐的人。



脱口秀是个制造快乐的产业,李诞在其中如鱼得水。


他也确实有天赋,一上台,19秒就能把人逗乐。


其他人的稿子大多会删减,但李诞的稿子基本安全,经常可以保证80%的过稿率。


公司里的人开玩笑说,李诞的KPI就是活着。


松松垮垮,懒懒散散,玩世不恭,躺平任嘲,李诞眯眼一笑就足够让人可乐。


任何事都可以不严肃,不认真,不理智,他的这种态度契合了一部分大众。


李诞直言自己就是流于表面,想要浅薄的快乐。


他轻易地承认自己的庸俗,然后站在精英分子的对立面。



在《奇葩说》“救画还是救猫”的辩论里,他一边巧妙解构黄执中代表的精英阶层的崇高宏大。


一边说着:“这个世界呢,维系的靠的是我这样‘自私’的人,我们这样‘自私’地活着,答案是我们不伤害别人,这个世界才能运转。”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成为继“犬儒主义”之后,落在他头顶的又一顶大帽子。


即便如此,有一群人依旧信服李诞的言论。



在《十三邀》上,他教许知远怎么不被人骂,还能赚到钱。


别说真话,别挑战大多数。


看见没,他懂,他比谁都懂。


有人在他面前谈自由。


他说:“自由是不道德的,且下场悲惨。”


李诞从来不标榜自由,他只享受他能付得起代价的自由。


所谓的“自由”、“自我”、“理想”那一套在他那都是虚假的,不值一提的。


可在《奇葩说》,李诞几次欲言又止。


你能察觉到他对那些或细小或宏大的命题有表达的欲望。


但他总会先一步,把自己的想法阉割了。


纵然内心复杂,他还是要装出一副肤浅的样子。


看的明白,却活得不明白。


这挺矛盾的,他用两样东西来化解,一个是酒,一个是佛。


借着这两样,他矛盾的活着,也挺好。


最起码他不纠结了,活得舒服了。



当年,蒋方舟和李诞是一起在“南方系”报业打拼过的好友。


俩人打气鼓励彼此写作。


后来,李诞出书了,在送给蒋方舟的那本扉页上写着:“你加油,我不了。”



其实池子和李诞都想开了,活透了。


只不过,他们选择了两个活法。



话说回来,即便他们本人不乐意,外界也给他俩贴上了“中国脱口秀的未来”的标签。


自2017年起,脱口秀市场火热,再加上资本的强势注入。


脱口秀,一个小众的舶来品,3年时间里,野蛮生长。


这成长是踩着过去人的经验得来的。


当年,《今晚80后脱口秀》屡碰舆论高压线,停了。


《金星秀》接了接力棒,尽量避谈社会议题,多聊些娱乐琐事,还是停了。


《吐槽大会》批评娱乐圈的浮夸,一集之后,下线了。



“人不被绑架,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不是反抗,不是报警,是顺从。你主动把自己绑起来,显得自己特别自由。”


这是李诞谈过的自由,中国脱口秀也照做了。


他们完美地从被动阉割进化为了自我阉割。


“吐槽”成为了众人眼里的变相的“洗白”。


大家依旧笑。


只不过不是因为脱口秀笑,而是脱口秀本身变得令人发笑。


脱口秀是门冒犯的艺术,现在却战战兢兢地生怕被冒犯。


没办法,可以理解。


毕竟,“道德卫兵”越来越多,“舆论压力”越来越大,戏谑调侃只会成为愈加艰难的事。


于是,“池子们”和“李诞们”代表的两类脱口秀演员,一类选择“出市”,一类选择“入市”。


这是一种早已可以预见到的必然结局。


王建国,李诞,池子


还记得,起初脱口秀不叫脱口秀,而是stand-up comedy,直译过来应该是单口喜剧。


一群人开始还坚持叫“单口喜剧”,抵不过先入为主,后来也放弃了,脱口秀就脱口秀吧。


可将就之后,哪里都开始退让。


黄子华开创的“栋笃笑”为中国单口喜剧雏形


人慢慢变了,事儿也慢慢不一样了。


子华神“金盆啷口”封了麦。


王自健隐秘许久,去当了演员。


李诞成了“脱口秀代言人”。


池子退出了群聊,和老东家明面撕逼。


这么多年,中国脱口秀,终了,还是各走各的路了……


参考资料:

1.《吐槽兄弟李诞池子:别跟我聊什么脱口秀精神》,BIE别的,2017

2.《有人送我西兰花》,正午故事,2017

3.《李诞和池子:先说好啊,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民谣与诗,2018

4.《奇遇人生 第一季》,2018

5.《十三邀 第二季》,2018

6.《仅三天可见》,20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燃烧吧!喜剧之王!
脱口秀大会丢失的灵魂
真实的脱口秀遇上过快的商业化:池子辞职,李诞继续喝
脱口秀培训:李雪琴可以被复制么?
脱口秀演员不够用了
“手撕前东家”成池子最精彩作品,中国脱口秀还剩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