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中容易“赚大钱”的行业,从业者因获利太多,大部分不得善终

资源,自古以来便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可以是皇帝,可以是商人,但绝对不可能是农民。

大多时候是皇帝,“权钱”,权,永远在前头。这就使得除了当权者之外的少数人,大多结局凄惨。

不得不承认,历史有很多偶然,但很多偶然的背后却是必然。比如挣钱太多行业的结局,历史上有一个行业最为暴利,所得收入甚至能够占据国家的一半财富。

虽然,拥有这“逆天”财富的人,基本没什么好下场,但人家起码辉煌过,再不济,也是为国家的经济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就是“盐商”

一、盐商的崛起

众所周知,古代产盐是艰难的,某些时候盐比金子还要贵。加之地域、气候因素,很多地区不能产盐的,比如南方。唐朝之前,全国的盐均来自北方的池盐。

池盐,顾名思义,池子里的盐。汉代曾设“司盐城”,统一管理盐池。

人不吃盐是真的会死的,为什么古代很多人寿命不长,尤其是一些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少数民族,就是因为吃不到盐。

盐,关系到人民的健康,自然关系到国家的命脉,国家非常重视,所以亲自掌管。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

唐代宗大历年间,全国收入为1200万缗,盐的收入达到600万缗。50%的占比,意味着什么?

盐在唐代有多珍贵,可想而知。所以,如果有机会穿越到唐代,请一定要在穿越前学好化学。

随着时间流逝,一代代王朝更迭之后,人口急剧增加,池盐越来越不能满足全国人口的需要。

池盐有一个巨大的弊端,天气。事实证明,靠天吃饭是最不靠谱的。唐朝之后,政府开始发展海盐,海盐质量好,产量还高,但随之而来的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运输。

我国是典型的内陆国,在古代交通运输环境下,一个人从一个省到另一个省可能都要走上大半年。更别提要将海边的盐运输到全国各地,对政府来说,成本太高。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颁布“开中发”。意思是召集商人运输粮食与盐,乍一听,好像盐是粮食的附赠品,要知道在风调雨顺的太平盛世,粮食可不算值钱,利润不算大。

但是,这世间从不缺乏嗅觉敏锐的商人。就比如“西商”(山西、陕西),一听到这个消息,西商顿时眼睛亮了。

卖盐可是不得了的生意,盐是硬通货,迫于造盐的技术,中国全国各地,大部分时候都是需要盐的。

西商一带头,顿时很多商人也缓过劲来,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犹豫就会白给。

随着各地的商人加入,一个势力相当庞大的群体出现了,他们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资金优势,与强大的经商技巧,成功实现了反超,实力超过西商,他们就是徽商。

盐商这一群体迅速膨胀,成为了财富的象征。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皇帝永远是不会吃亏的,君主永远是最大的幕后赢家。

皇帝的一道政令,让许多人拥有了金山银山,同样,皇帝也可以一道政令,让这些金山银山尽归国有。

二、盐商的结局

世人常道:人心难测,而帝心则更难想象。人有了钱,满足了温饱,就拥有了更多选择,花天酒地,行贿剥削。很多盐商忘记了一件事,这些钱是谁给他们的?

看到这么一帮人富起来后,皇帝开始采取动作了。重税是主要的措施,接着便是各种理由抄家、拿钱。

到了万历年间,朝廷颁布《纲盐法》,只有列入纲中的盐商才能运销食盐,进一步削减了盐商群体的规模。

人少了,财富集中了,想下手也就容易了。明朝中叶,首先政府宣布停止“运粮换盐”的政策,想要拿到贩盐的特许状,就必须要用白银来换。

把粮食换成白银,听着很简单,但是想要换一张特许状,银子要用车来拉。那么,黄金白银运到哪里?自然是国库,国库在哪?太仓。

住在附近的商人倒不用担心,可是离得远的那就要吃苦头了。山路陡峭,劫匪出没,天灾人祸,银子不比粮食,丢起来总会更容易些。

在政治和“自然”的双重打击下,盐商迎来了没落,最终个个结局惨烈,下场都不太好。

结语

“暴利”,往往是有代价的。古代,是君王的套路,当代,则伴随着各种金融风险以及财富陷阱,所以说好事不成双,祸事不单行,不禁让人唏嘘、感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开中制度下的众生相
中国最早的大盐商(与陶朱公齐名)——猗顿(转)
唐代食盐专卖制度变迁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宋史·梁鼎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清朝盐商为何那么努力地巴结皇帝,具体怎么做的?
UC头条:历史上一暴利行业, 富可敌国, 就是因为赚钱太快, 后被朝廷查封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