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城人最爱的小吃,为何被称为碰头食?谈谈北京的“碰头食”文化

翻开历史长卷去感受岁月的味道,简直就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时光洗礼。有人说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时间,也有人说是令人掩卷悲鸣的蹉跎。笔者认为古建、古籍、古韵,虽然可以让人看到历史风貌,但能够真切品尝历史味道的却是小吃。

历朝历代极富风味的各色小吃,虽然很多都已经被没入历史长河,但能流传至今的一定是经典。这种经典不仅体现在色香味上,也体现于小吃中蕴含的饮食文化。这种具有历史韵味、地域特色,并包含民风民俗的特色美食,时至今日依然在民间渊远流长。

自古以来就有“吃在南方”的说法,这要是因为南方经济较为富庶,人们能获得更多食材与烹饪理念。再加上南方人温婉如水的性格,才铸就了南方小吃的传世之名。但在众多北方人的心目中,有一个被称为六朝古都的地方,那里才是北方小吃集散地。

燕、辽、金、元、明、清,这六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朝代,都曾在这座北方城市建都。相信说到这里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个北方城市就是北京城。据史料记载这座古城建于公元前1046年,而此时正是“灭纣封燕”的历史阶段。

在这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中,不仅见证了不同王朝的兴衰史,而且也承载了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史。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最令世人难以忘怀的,却是令人回味无穷的老北京小吃。当地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北京小吃九十九,样样叫你吃不够”。


京城小吃文化源远流长,各色美食令人垂涎欲滴

谈起老北京小吃,很多人都会如数家珍,即使他们没有亲口尝过,也都能说出北京烤鸭,驴打滚、豌豆黄、芸豆卷等,蕴含着历史韵味的美食。笔者认为老北京小吃,作为北京古城的一个饮食名片,不仅在国内赢得了一致好评,而且近年来也逐渐享誉国际。

关于老北京小吃的顺口溜特别多,“北京小吃九十九,样样叫你吃不够”, 这是其中比较有名气的俗语之一。从这句顺口溜中就可以得知,北京小吃文化不仅特别浓郁,而且独具特色的小吃也不胜枚举。

老北京人最爱的小吃中,一定少不了豆腐脑白、小肠陈、爆肚冯,茶汤李、年糕钱、奶酪魏、豆汁儿张。同时还有德顺斋焦圈,月盛斋马家酱牛羊肉,以及令人回味无穷的炉灶曹一样。这些独具风味的北京小吃,只要能吃上一样都会美不胜收。


一、老北京小吃的起源历史

说到老北京小吃的起源历史,就一定绕不开养家糊口的小商贩。在清朝时期由于庙会极为兴盛,很多善男信女都会在庙会当日,前往寺庙中烧香拜佛。人们走在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总能听到南腔北调的叫卖声。

寻声望去,可以看到一群穿着朴素,面带灰尘、忙碌不停的小贩。当一阵阵食物钻入鼻息时,总会将人们的馋虫勾出来。由于这些贩卖小吃的小贩,都会聚集于庙会或沿街的集会上。

逛庙会或大街的人,总能在无意间碰到令人垂涎欲滴的小吃,所以,老北京人就将这些小吃称作“碰头食”。笔者认为这种极具生活气息,以及民俗文化的名称,其实体现出的是老北京人的饮食理念。这些所谓的“碰头食”,经济、实惠、分量足、超方便,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一种饮食文化。


二、“碰头食”的饮食文化

1.“碰头食”中的食俗魅力

“碰头食”三个字不仅浅显易懂,而且还富有比较浓郁的生活情趣。“碰头”是北京话中的一句俗语,指的是不期而遇或事先约好,在某个地方见面就叫作“碰头”。老北京人将自己与小吃的不期而遇,称作“碰头食” ,非常具有人情味。

笔者认为,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碰头食”就是集中于庙会、集市,或沿街叫卖的一种特色小吃。人们在碰到这种小吃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的停留品尝一下。虽然现代在已经很少能见到,挑摊儿的卖货郎或零散的小吃摊位。


而且很多比较古老的传统,也已经被新鲜事物所替代。老北京小吃也很难重现辉煌,但是它作为传承京味饮食文化的载体,目前已经变成一种“寻根”文化。很多老北京人或外地游客,依然对浓郁的京味小吃情有独钟。

笔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要经历,萌芽、发展、辉煌、落幕四个阶段。老北京小吃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作为历史悠久、品类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的风味小吃,虽然正在逐渐被新鲜美食所替代,但老北京人却永远也不会忘记“碰头食”。

2.《都门竹枝词》中的小吃文化

清代桐城文人杨米人曾著《都门竹枝词》,这首家喻户晓的“竹枝词”中,就曾以对韵的方式记述了老北京小吃。笔者认为每一句都蕴含着生活情调,而且也写出了老北京小吃的文化韵味。“竹枝词”中看似是小贩叫卖,又像一个老人在喃喃自语。

“三大钱儿卖好花,切度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问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答饽饽;烧麦馄饨列专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竹枝词”中所描绘的老北京风味小吃,虽然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最爱,但却因其名气越来越大,而受到了清朝统治阶级的关注。“竹枝词”中的文字,虽然看起来总会给人一种通俗之感,但却完全符合“碰头食”文化底蕴。


三、“碰头食”的种类和口碑

老北京人口中的“碰头食”,时至今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笔者认为,“碰头食”作为六朝古城世俗文化的一种体现。不仅可以反映出老北京人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可以彰显出他们对饮食文化的热爱。

虽然在达官贵人的眼中“碰头食”,只是市井小民的一种饮食风格,但是在广大老北京人的心目中,“碰头食”不仅是打牙祭的高级食品,而且也是老少皆宜的饮食习俗。其实,从“碰头食”中就可以了解到,晚晴时期老北京人的饮食爱好。


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在老北京人的心目中,“碰头食”是一类有口皆碑的美食。从“碰头食”的诞生历史可以发现,这种民间风味小吃融合了,汉、回、蒙、满等民族风味。同时,还拥有明、清宫廷小吃基因。

据不完全统计,老北京小吃包含了冷、热、荤、素、酸、甜等种类,全部合计在一起大约有二三百种。但最让老北京人情有独钟的却是,被称作“老北京小吃十三绝”的小吃。这十三种风味独特的小吃,还曾被选入宫中作为御膳。

分别是豆面糕、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烧;豌豆黄、炒肝、奶油炸糕。直到了现代社会这些风味小吃,依然在各个小吃专营店中长盛不衰。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四、老北京人最地道的口福

对于大多数阅食无数的吃货而言,只要能够满足他们口舌之欲的食物,都会被他们不断推荐。很多去北京旅游的吃货们,其实并不是为了游山观景,他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尝一尝梦寐以求的北京小吃。

相信一提起老北京人引以自豪的小吃,他们就会像如数家珍一般,在娓娓道来中带着几分自豪。毕竟北京作为六朝古都,不仅拥有令人向往的历史的厚重感,而且也积累了令无数人为之疯狂的美食。

麻豆腐、炸酱面、豆汁、灌肠、炒肝,爆肚、水羊头、芥末墩子,以及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芸豆卷等。仿佛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如果想要吃遍老北京小吃,那么至少要在当地逗留个把月。


1.最具韵味的小吃“豌豆黄”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中,卖豌豆黄的小贩用敲铜锣的方式,去吸引南来北往的行人。豌豆黄作为北京传统小吃,只有在春季才能一睹其芳容。豌豆黄是一种源于民间的小吃,但后来传入清宫并进行改进。现代人吃到的豌豆黄,基本上都是改进之后的口味。

黄豌豆、小苏打、白砂糖、清水,是制作豌豆黄的主要原料。由于豌豆黄这种特色小吃,主要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食物,所以其制作方法其实非常简单。人们只要购买原料,就可以自己在家动手制作。只不过口感与味道上,无法与专业的相提并论。


在制作豌豆黄的时候工序较为简单,首先需要将豌豆磨碎、去皮,然后用凉水清洗干净,再煮烂、糖炒静待凝固。一般情况下只需要一天的工夫,就可以制作大量豌豆黄。凝固之后可以用刀切成块。颜色主要以晶莹剔透的浅黄色为主,吃起来味道香甜、清凉爽口

2.宫廷御膳“芸豆卷”

在众多北京传统小吃中,绝对不容忽视的就是芸豆卷。作为慈禧最爱的小点心,不仅具有色泽雪白、软糯细腻的特点,而且入口之后甘甜清香,给人留下一种回味无穷之感。这种小吃的主要原料就是芸豆和豆沙,制作方法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它的味道一般人做不出来。

芸豆卷作为“碰头食”中经典小吃,不仅蕴含了老北京小吃的文化的内涵,而且也改善了老北京人的饮食口味。笔者认为芸豆卷的独特风味,早已经融入了每一个北京人的内心。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也依然将其当做零食。


结 语

笔者认为,老北京小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经在饮食历史中划上了浓重一笔。作为一种深蕴于北方饮食文化中的特色美食,每一个品类、口感、风味,都蕴含着深刻的饮食情趣。豌豆黄、芸豆卷中的历史味道,时至今日也依然没有消散。

反而刮起了一股北京小吃饮食热潮,作为“碰头食”中的典型代表,不仅完全符合了北京人的审美意趣,而且也成为了一块世人皆知的“活化石”。北京小吃既是京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也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浅谈北京小吃》

《北京小吃完全指南》

《吃不尽的北京小吃》

《北京小吃的品种及分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汁京味|“碰头食”——京城人最爱的小吃,让你会买会吃懂门道
老北京名小吃33种
人人爱吃的老北京小吃,你知道都是怎么来的吗?
去北京必吃的十大小吃?北京十大特色小吃 北京小吃有哪些?
老北京春季的应季小吃:豌豆黄
去北京绝不可错过的特色小吃(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