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在旅途杯”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旅游名胜景点大奖赛入围作品展:周星辰
浣花溪畔谒草堂  
周星辰
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是杜甫公元760年春至765年春流寓时的故居,故称杜甫草堂。草堂闻名遐迩,鄙人仰慕已久,今能到此一游,实乃三生有幸。六月的成都,惠风和畅,信步修竹茂林,举目碧树繁花。在这“池平世远溪山古,犹自芳名日月悬”的天府之国,瞻仰昔日这位伟大诗人的居址,无疑给我的生活带来许多情趣。
浣花溪畔,瞻仰杜甫草堂,凭吊这位人们心中无限敬重的诗圣,我似乎感到这方圣土——安厝千古不朽的诗魂。据说,公元759年杜甫是因避战乱,到达成都依傍西川节度使严武的。第二年春,便在成都西郊建了几间可供居住的茅屋,名曰“草堂”。杜甫在这里居住了短短的三年零六个月,但却是他一生诗创作的高峰,留下的诗篇多达240余首,占现存杜诗1400余首的五分之一还强,且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冯至教授在《杜甫传》里说,“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都总忘不了成都草堂。”就因为杜甫的一生中,虽寓居成都草堂只有短短几年,而这几年却是他诗创作的巅峰。如一直被人们传诵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为上元二年(761)秋作于成都。草堂建成不久,即遭风灾,又恰逢安史之乱。故诗人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再如《怀锦水居上》:“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等等,留下了许多至今仍被人们传诵的优秀诗章。
有人认为,杜甫草堂因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而出名,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杜甫草堂成就了成都这座诗歌之城的品牌,成就了一处诗歌与人文珠联璧合的圣地。我到成都拜谒杜甫草堂,就是因为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雄壮诗句被国画大师徐悲鸿题写于画作之上,也定格在我的心中。现在的杜甫草堂,远比一千多年前的杜甫草堂漂亮、舒适和安逸。古木参天,植被茂盛。茂竹、绿水、草屋、鱼池等样样都有,一派天成之作的丽景雅苑,这正体现出杜甫的“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诗情画意。
望着古朴、沉寂、肃穆的草堂,心中就有一种幽古的追思。穿过时空隧道,我好像看到了诗人的眼里充满着闪电,他的喉咙里隐忍着风暴,他的思想中闪烁着痛切心底的忧伤。但他只有用深沉的笔表达自己的思想,用杜鹃啼血般的鸣叫在诗文里留下一行行滚烫的文字。虽然文字无声无息,虽然黑夜里见不到光明,但他诗文中喷射出的烈焰却有着撼人的力量,映衬出了诗人伟大的人格魅力。这就是杜甫,一个寄寓在浣花溪畔的杜甫,一个徘徊在茅草房边的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由此让人越发深刻地感到:如果一个人的天空布满了祖国和人民,他的忧愁,会比美更辽阔。我仿佛发现溪畔的梅花就是他的诗,杜甫草堂就是国人心中的圣地!基于此,我尽可能把脚步放得庄重肃穆些,默默地祈盼着诗人灵魂的回归,希望因此而体察到诗人古远的内心,体察到一位古国寒士那份别样的情怀!
浣花溪畔,瞻仰杜甫草堂,凭吊这位人们心中无限敬崇的诗圣,我似乎读到这方圣土——喷涌悲怆孤愤的诗情。现在的草堂,保持了清嘉庆时重修后的布局,“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建筑,循序屹立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在大廨里,我见到了一尊杜甫的铜像:双膝跪立船头,瘦骨嶙峋,愁容满面,那一袭暗色长衫仿佛随时都会被风刮走,那单薄羸弱的身姿,形象地表现出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经历。中年之后的杜甫,似乎从未快乐过,或者说从未真正舒心地笑一回。纵使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短暂飞扬和酒醉般的狂癫,那也是瞬间梦花开落,笑里含泪,泣中带伤。透过那永恒的神情姿态,我感觉到诗人胸中仍在激荡不平的浪潮,仍在向苍天悲怆地发问:“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又仿佛看到,诗人那一腔孤愤正化作行行诗句,从心底喷涌而出。在这尊杜甫的铜像前,人们追念先贤,抒发诗情,穿越千年时空,既有各地游人与市井小民共咏,又有白发学者与年幼学生同颂,仿佛是大伙在与杜甫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用诗歌向诗圣致敬。
一哲人说:“能保持永恒的美,在于它蕴涵着悲愁。”草堂因了诗人而安,古朴中透出浓郁的悲情色彩。漫步其间,不由得让人发出感慨:人一生中有一种执着,永远是不过期的,它和时光星月同在。诗人孤独的忧郁、沉思苦吟的神情写在分行的诗句里。长安远去,代宗远去,一切阿谀奉承,再也与他无缘,名舍去,利舍去,悲情在笔下燃烧,悲情的呼号响彻九州上空……忧郁的草堂缔造了千余行的经典诗句,恢宏的章法、行云流水的笔势,真实地体现了“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的雄浑超拔。
 杜甫诗中的情,可谓质朴纯真,独树一帜。“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对朋友诚挚火热的友情;“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是对自然赞美的真情;“遥怜小儿女,未解怀长安”及“家书无一字,病老有孤舟”是他对家人的苦苦思念之情;“自是乾坤王室正,却教江汉客魂销”是他对国家忠诚爱护之情。杜甫诗中的情,是忠厚质朴无瑕的人生至情!也许正因为这样,在平淡而真挚中动人心弦。杜甫的诗堪为诗者的北斗,其人则堪为人者的楷模。诗如其人,必先是上等人品,而后方能写出上等诗品。
浣花溪畔,瞻仰杜甫草堂,凭吊这位人们心中无限敬佩的诗圣,我似乎听到这方圣土——传颂后世千秋的诗音。诗史堂内有朱德元帅撰写的“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和陈毅集杜诗手书的联语“新松恨不高千丈,恶竹应须斩万竿”及郭沫若撰写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等楹联——表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位人民诗人的崇敬。出诗史堂,过小桥,经柴门就到了“工部祠”。这座祠宇,为普通砖木结构平房,朴实无华,恢宏雅致,但不失肃穆端庄之气。祠内正中祀杜甫坐像,东西两侧配祀北宋黄庭坚和南宋陆游两位诗人。清代学者钱保塘有副对联,对为何要以宋代两位诗人配祀作了回答。联曰:“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上联指杜甫当年在荒僻的浣花溪畔修筑了简陋的茅屋,而诗人不朽的诗作,却使这简陋的茅屋与诗人的大名流芳千古。下联则指不同时代的两位宋代大诗人黄庭坚、陆游,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推崇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情怀,亦永受后世人凭吊、瞻仰。
工部祠前,还有一副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还来。”这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四川学政何绍基撰写的。联文隐含一段杜甫与他的好友、诗人高适的一段故事。杜甫寓居草堂时,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曾于“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寄诗给杜甫,有“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之句。九年后杜甫漂泊湘江,翻阅到此诗重读时,高适已经作古,杜甫写了一首悼念亡友:“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1854年(清咸丰四年)何绍基在南充主考完毕回到成都,于正月初七来草堂,有感于杜、高二人旧事,题写了这副对联。自此联出,成都原本正月初二春游草堂的风俗,遂改为正月初七。迄今,文化界人士“人日”,都要在草堂举办活动,挥毫泼墨,作画吟诗,以资纪念。工部祠前,两侧各有小院,曰:“水竹居”、“恰受航轩”,其命名分别来自杜诗“懒性从来水竹居”与“野航恰受两三人”。祠东有一碑亭,石碑书“少陵草堂”四个擘窠大字,为康熙第十七子果亲王于1734年送达赖喇嘛返回西藏、途经成都谒草堂时手书。此碑笔意潇洒隽逸,游人多喜在旁拍照留念。
浣花溪畔,瞻仰杜甫草堂,凭吊这位人们心中无限敬佩的诗圣,我似乎嗅到这方圣土——飘逸情感浓郁的诗香。站在杜甫的塑像前,我为杜甫的亲身经历所感动,为他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所陶醉。他在饱经丧乱中,用诗歌记史事,发议论,描绘出了一幅幅流亡图,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他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诗句,总给人鼓舞、给人激励。然而,杜甫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政治走下坡路,杜甫受权臣排挤,找不到出路,在愁苦的生活中,他的眼光越来越注意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开始写出一批反映现实比较深刻的作品,如诉说农民沉重的兵役负担的《兵车行》;批判天宝年间一些不义战争的《前出塞》;斥责杨家豪门奢侈荒淫的《丽人行》;而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更直率地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打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批评豪门贵族随便耗费农民血汗,写出了传诵1200余年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然,还有反映人民惨痛遭遇的《三吏》《三别》等名篇。可见,这位伟大诗人的赤子之心和铮铮傲骨,他把自己的情感都熔铸在诗篇里了。
也许我已被眼前的景物所感染,也许我已经默默地融入草堂精髓之中,视野里总是流动着——阡陌之间,人烟萧瑟,衣破露肘,脚穿麻鞋,形容憔悴,老瘦不堪的画面。那是因为面对这位白头拾遗穿着一身青袍的杜甫,让人感慨很多,思考很多。我潮湿的目光,无已覆盖他漂泊的步履。他游鱼一样找寻清流,鲲鹏一样找寻天空,种子一样找寻土壤。我似乎看见他忧伤的眼泪,凸现着找寻的空洞。我总觉他泪流不止,情感的液体,一滴滴,凝成诗中文字,光亮无比。智慧的果实,在历史深处,将我的饥饿,一一填充。我的笔,无从面对他的心。他心如水,流向安宁,流向和平,流向远方……
杜甫在成都期间,满怀着罕见的温情与细腻的笔触,传神地描绘着成都的风光物态与蜀地的风土人情。这可能是由于天府之国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深深地影响了杜甫之缘故吧。一千多年来,杜甫草堂已经“演变”成了成都市的地标和一处文化的象征,成都人已经把诗圣看成是自己家乡的伟大诗人了,与诗仙李白一样都让川人自豪。拜访草堂,除了感受到这里处处都散发出浓浓的诗意之外,更深感杜甫的人格魅力、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历久弥香。
浣花溪畔,瞻仰杜甫草堂,凭吊这位人们心中无限敬羡的诗圣,我似乎看到这方圣土——浸染松心梅性的诗骨。堂前诗圣,雕像矗立。当年诗人,公廨之所。绿水清波,清风习习。古木参天,满目清幽。草堂,宁静的天堂,超越红尘之上的一片精神沃土。有人讲,最能触动人心的东西,不是美丽的自然风光,也不是世界上华丽的篇章。而是,一个人的生存命运与之国度里的平民百姓间同呼吸、共患难的沧桑故事。杜甫一生的命运如是,诗人何尝不是“沧桑”、“凄惨”的代名词,草堂可以做证,茅屋可以做证。诗人自称“少陵野老”,用诗歌真实深刻地反映一个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用艺术书写历史画卷。他的诗,长一句,短一句,远一行,近一行,像一组组跳动的音符,在云间缓缓流泻,诉说着悲壮与凄美。
杜甫的伟大与高尚,在于他诗意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的“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尽管残酷的现实无法实现其抱负,但他却能在穷困潦倒的一生中,不忘初心,坚持用他的诗来揭露现实。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这在当时实属难得可贵!
人们说,他是忧郁或忧患的诗圣;他的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宫殿里的灿烂瑰宝。虽然杜甫早已在岁月中远去,但他留下的文字却在历史的天空中闪闪发光,成为了后人仰望的精神殿堂,成为了历史不朽的记载,成为了激发我们尚文的不竭源泉。生命的火花会稍纵即逝,任何人都概莫能外。但先哲留下的不朽精神却是可以超越时空,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杜甫的诗文就像历史的画卷,无时不在激起我们心底的文化涟漪,带给我们崇高的向往。行走在草堂,我的心总能感受一种诗文的力量激荡,它跳跃在我的思想中,给予我的不只是文情诗意,更是一种奋进的力量。这也是我拜谒草堂的最大收获。
浣花溪的水在涓涓的流淌,在我眼里这就是一条流淌着诗性的溪水,流淌着文化的溪水。它就像一本教科书,能带给我思想的启迪和行动的指引。在草堂边走边看,我深深地感受到草堂的一草一木一物都沉积着一种精神,它让我从一个有着千年时光积淀的文化圣地,接受了一次深深的洗礼。它也让我在了解历史的同时,生动和丰富了自己。毋庸讳言,由草堂引发和滋生的想象,将成为我生活中永不褪色的绿茵。故信口吟诗一首,聊以自慰:
浣花溪畔谒草堂,竹林掩映透古芳。
环庭绿树黄鹂欢,绕院清流红鲤翔。
真迹馆藏邀访客,茅庐桥渡引诗章。
少陵墨宝济世梦,赢得身后美名扬。
作者简介:
周星辰,男,现居辽宁辽阳市。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散文学会理事,辽阳市第五届作家协会理事,辽阳市红楼梦学会会员。作品以诗歌、散文为主,曾在《人民日报》《辽宁日报》《人民代表报》《鸭绿江》《北方作家》《华北散文》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等500余篇。出版诗集《世纪花雨》、散文集《河谷行舟》《人在路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草堂行记/中国文化报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
「散文」游杜甫草堂记
杜甫草堂
欢迎来成都之杜甫草堂之行
【龙江作协】雨山︱走进草堂,走近杜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