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申佳美| 阅读分享《江城(River Town)》

桐乡市凤鸣天女中心小学  申佳美

一眨眼,新的学期又开始了,跟大家分享两本我在假期里看的一本书——《江城》。

缘由看了一则去年关于作者何伟(Peter Hessler)在川大公开讲座的新闻报道,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找来了这本书。与其说它是本游记,倒不如说是20世纪90年代作者在涪陵两年教书生涯的生活记录更贴切。在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两年,记录下自己遇到的每一桩有趣的事,差不多就是这本书的样子。

但令我没想到的是,我居然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教室里跟着他学英文诗歌的女学生、茶馆里教他中文的服务员、火车上和他对谈的商人……好多类似的画面在我脑海中闪现,这么多年过去,那个好奇又懵懂、好学又狭隘的自己又再一次清晰了起来,甚至连父母那一辈的一些思想形态也莫名其妙地得到了诠释。“跟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他们大都是上一代才脱离了极度贫困的状态。我觉得是自由和文化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却是困难和无知。”何伟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幽默细腻的笔触把时代变迁中的你我忠实记录下来,不单单是个人命运的起伏,而是包含江水田园、街道食肆、山峦大坝,作为一个整体记录下来。我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借由他的描述审视起了被我视若无睹或是逐渐遗忘的过往生活,字里行间满是温柔的怜悯和包容。

涪陵我没去过,但四年前,我曾去过一趟重庆,我的一位高中友人不知哪来的勇气居然远嫁川渝,但在我拜访了这对清华夫妇,一起吃火锅畅谈、夜游长江之后,一夜之间山城于我又多了几分独特的魅力。由此可见,牛津大学毕业,主修英文和写作的何伟,在涪陵生活了两年,势必走得更近,看得更细,“每一次即兴闲谈都是一次重大的外交事件”,将一座江城的韵味更全面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今年《纽约客》又发表了Peter Hessler在成都的疫情日记“Life on Lockdown in China”,还是一如既往的平实细腻,同时又不乏文化上的冲突和反思。在川大的那个讲座上曾有听众提问有关故事是如何诞生的问题,他是这样回答的“Trying to be open, and trying to be thorough. This way you make the story grow organically and naturally.”。

【摘录】

“我的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课程,要学习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但他们不学孔子。那些东西都是别人的,孔子思想是你们自己的文化呀,可谁都不再去学习了。”

“每当我到师专后面的田间地头跋涉,看到一个个学生趴在自家的街檐坎上完成家庭作业时,我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一个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几乎每一个街檐坎上都会有一个孩子——涪陵的学校总是会布置很多家庭作业,学生们总会特别勤奋地完成那一堆堆作业,哪怕他们来自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农村家庭。我逐渐地认识到。这也许是当地人身上最令我敬重的一种品质。他们对教育充满了无限的尊重,在这样的地方教书,感觉真的很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城》原作者外国人何伟回涪陵了!还是像当年一样帅气!
有故事的人,为什么写出来没人读?
《江城》
何伟新作:《江城》里的学生都变成中产了
一个新闻毕业生眼中的何伟 | 故事硬核
广美学生何伟锋毕业作品-《小胖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