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造像之美(14)

十四、安岳(一)

知道安岳是在大足之后。从杂志上看到那些散落乡间的石刻,缭绕着信众的香火,与我印象中的石窟寺景区天差地别。隔了不知多少年,乡野残窟的景象始终吸引着我。终于我来了,带着高高吊起的胃口来了。可见到安岳圆觉洞的第一眼,却失落了。完完全全就是个普通的景区,想象中的稻田、乡野和烟火都不见了。

圆觉洞就在县城边上,曾经的佛寺还留着几间殿宇,佛像已不在,供桌尚留存,门口的石狮子也经历过不少岁月。石窟分南北两岩。北岩石刻从一座十三层的晚唐宝塔开始,一连三尊大像都很有看头。第一尊是童子拜观音。手持净瓶的观音,头戴化佛冠,用植物蔓草装饰;身着璎珞衣,衣裙层叠包裹身体,与袒胸露体的隋唐菩萨完全不同。观音略略侧身,与侧壁上参拜的善财两相对照,构成这一窟的主题。另一侧的龙女(缺头)形制偏小,只是陪衬。上空飞翔着两身飞天,下部陪列着供养人。第二尊是佛祖拈花微笑。佛祖微微侧身颔首,纽扣式的佛衣完全是汉地工匠的创造。手尚在,花却无,只隐隐约约留下叶子。只有三分之一大小的迦叶,仰面望着佛祖,头已残,笑仍在,那一份默契穿越时光。天花舞落,飞天彩云,烘托出这一瞬间无比祥和神圣。第三尊还是观音,持着莲蕾,满含微笑,好似华服贵妇,亲近可人。有种说法将这三大窟合起来看做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两菩萨,我觉得不妥。明显中间为拈花微笑的释迦摩尼佛,并非阿弥陀佛。两侧菩萨都头戴化佛冠,这是观音独有的特征,而非大势至菩萨头顶应出现的宝瓶。且从洞窟位置上看,三窟也不是一体的,中间还夹着个圆觉洞。可见西方三圣之说纯属附会。

圆觉洞应是最大的一窟,洞内有圆觉洞的题刻。开凿于北宋年间,正壁为三身佛,正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卢舍那佛,右为应身释迦牟尼佛。两侧为十二圆觉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和贤善首菩萨,见于《圆觉经》,记录着佛祖与十二位菩萨关于菩萨道修行的对答。窟中无论佛还是菩萨都是面部黢黑,雕刻粗糙,妆彩艳俗,似是后世修补,完全没有外面三窟宋代佛菩萨雕刻的风采。

北岩多为宋窟,体量较大,长于风格刻画;南岩则多晚唐五代窟,体量较小,胜在题材更丰富,还有陈抟墓和炼丹处题刻。在众多小窟中,我比较喜欢北岩毗沙门天的一窟,与常见的天王踩小鬼的样式不同,这一窟天王是大军列阵,营旗飘扬的景象,很有气势,天王之上还有三尊坐佛。南岩有一窟地狱变也很精彩,无论是手持禅杖的地藏王菩萨形象,还是地狱变的主题,都是南方最早的。纵观北朝、隋唐、宋代的佛教石刻,形制和体裁,乃至雕刻技艺变化明显。北朝是石刻艺术的成长期,还处于中国化的过程中,佛像体态浑厚,气势雄健。隋唐是石刻艺术的成熟期,中西交融,技艺娴熟,内容丰富,开面端庄,身姿自然,充满力量感。宋代石刻已过巅峰,彻底的中国化和世俗化,技法细腻,装饰繁复,人物意蕴温和宁静,场面故事复杂完整,但气势和力量已有不足。

下午前往卧佛院,大巴走错了路,要走很久才能到卧佛院的后门。所幸可以进入,一路所见田野风光和鱼塘景象,让我找回些乡间访古的趣味。北魏、盛唐都喜欢塑造大像窟,卧佛院的这尊卧佛贯通整面岩壁,身长可达20米,据说是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卧佛。虽为大像,雕刻的细节却一点都不少,就连佛头下的枕头也纹饰细腻。有趣的是佛祖为左肋卧,与佛经所载的右肋卧恰好相反,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因山就势。简单的涅槃像,塑一卧佛足矣。复杂一些,就会配上弟子举哀,而卧佛院则更丰富。卧佛之上还有一坐佛,正在说法。周围环绕弟子,弟子身后有八部众。此外佛祖头脚外各站一力士,属唐代风格,肌肉虬结,一臂扬起。身前还有一人,面部残损,猜测可能是须跋陀罗。这组造像完整讲诉了佛祖涅槃的故事:佛祖在拘尸那伽最后一次为须跋陀罗剃度,最后一次说法,然后安然入寂。环列众像表情平静者有,悲愤恸哭者有,体现着不同的修行境地,修行高者理解涅槃大义,向往欣喜;修行低者不忍佛祖离开,悲伤恸哭。在佛祖说法图一佛二弟子的迦叶之侧,还有一相似僧人像,双手上举,面容悲痛惶急,可能也是迦叶。讲述的是佛祖涅槃时,迦叶不在身旁,连续四日不眠不休赶回的情景。卧佛身下还有一排小窟,菩萨、罗汉、天王都有,应是后世所刻,并不属于佛祖涅槃的场景。

从涅槃像中可以看出许多中国雕塑的特点。不重视人体结构比例的准确,而突出人物特征情绪的表达,如同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写意而非写实。卧佛身躯明显拉长,只为体现佛祖的伟大;佛面闭目微笑,慈悲宁静,阐述着涅槃是解脱而非死亡,是安乐而非痛苦的意蕴。佛传故事最重要的有四相:树下(无忧树下)诞生、降魔成道、初转法轮和涅槃,都有很深刻的含义。通过雕塑绘画将难懂的佛经表达出来,往往就需要抓住决定性的多个瞬间和细节,用连环画的方式讲述故事,用主要人物的状态传达含义。

看完卧佛像,我以为就结束了,没想到老师还带我们前往对面山岩参观,那里也有许多龛窟。规模不大,雕刻细腻,用长镜头拉近欣赏,细微处非常可观。管理员打开铁栅栏门,我们得以走进刻经窟,满壁经文,字迹清晰,还有祥云、飞天、鲜花环绕。我还找到了金刚经著名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说。我在南北响堂也看到刻经窟,那里是隶书,这里是楷书。北齐刻经是由于北周武帝灭佛的压力,安岳刻经可能源于唐武宗灭佛的惨痛经历。汉地有四次法难,藏地也有朗达玛灭佛,藏传佛教通过伏藏绵延香火,汉传佛教则找到了刻经的方式传承。刻经并不是佛教所创,最早的刻经应该是东汉灵帝的熹平石经,记录着儒家经典。刻经窟中还有佛塔、千手观音等雕刻,都很精彩。

可惜因为走错了,耽误了时间,我们无法前往木门寺参观,留下这一程最大的遗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走安岳
四川安岳茗山寺石窟造像环列山巅总长达350米!气势宏伟
安岳石窟的宋代佛造像欣赏(上)
安岳石刻,用造型之美,印证正觉之真
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四川安岳访石窟
四川安岳200座石窟,这座石刻让我惊喜,北宋造像很精美,堪称国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