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日头条]吴高升的散文《棉絮》

棉絮

吴高升

年关将至,气温陡降。天下起了鹅毛般大雪,给大地铺上了银装。为了御寒爱人从橱柜里翻出一床又厚又软的棉絮,替换下那床轻薄的晴纶被。晚上,我们盖着这床棉絮,温暖如春,幸福满满的。
这床棉絮,是九旬老母在八十五岁时,找来弹棉絮的师傅,用她亲手种,亲自摘的上等棉花弹成的。这棉絮浸透着母亲的心血和汗水,承载着母亲对晚辈们那浓浓的舐犊之情。
在大集体时代,母亲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插田割谷、扶犁打耙等田地的农活都会干,是队里有名的女汉子。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随我们进城生活,在城里住了二十年。父亲去逝后,她多次提出要回老家居住,我们兄弟二人执拗不过,只有送她回村里。回村时,己是七十多岁高龄,但她老人家能吃能睡,身体硬朗。她闲不住,把自家仅有的已荒芜多年的0.7亩责任田,重新翻挖整地,种上了蔬菜和棉花。
棉花在肥沃的土壤中种植,才能茁壮成长。为此,她老人家每天早晚都在地上劳作,一锄一锄地三次翻挖,一根草根不留,打理得很是精细。每天上地都要挑一担土渣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村里人都劝她,别太辛苦。母亲乐哈哈地说:“老人要动,出点黄汗排毒,病就跑了。”第一年植棉,她用老办法,把棉籽和草木灰直接打垱播种,结果被鼠吃了一大半,长出几棵稀疏的棉杆,只采摘少许粗棉。第二年,她学习村里人的种法,从乡农技站购回育苗用的营养钵和农用薄膜,换成了鄂杂29号良种,按新的栽培技术,精耕细作。施肥除草都亲力亲为,捉棉铃虫时天没亮就起床,趁露水未干,虫子飞不动,一捉一个准。摘棉花时她头顶烈日,冒着酷暑,就棉铃炸开吐出雪白花絮时采摘,保证了棉花的优等品质。经过春夏秋三季的辛勤劳作,终于种棉成功。如是,母亲连续种植了几年棉花,年年都获得好收成。

母亲把上等棉花都积攒起来,为弹几床棉絮,她老人家精心准备了几个月。先是趁着晴天,翻晒籽棉,籽棉晒好后,送到街上的碾坊加工成皮棉,再选出上好的几斤皮棉,纺成径纬线,分别染成红绿两种颜色,准备工作才算完成。后来专门请了两名弹絮师傅,在堂屋里弹了四天,木锤敲打着弹枪的牛筋弦,发出咚咚锵锵的响声,时而似催征战鼓,时而像奏交响乐章,让人震撼。遵照母亲的要求,师傅们按每床9.8斤重,弹了八床棉絮,儿孙们每人一床。她老人家说:“9有8发,儿孙又有又发、平安健康、幸福吉祥。”棉花是她亲手种的,经纬线是她亲手纺的,重量也是她亲自定的。由于是她老人家种的特级棉花弹的棉絮,儿孙们都舍不得用,只是每个春节或下雪时才从柜中翻出来,盖上几天。既是御寒,更似重温长辈的亲情。那棉絮虽有五年多了,由于使用得很少,又是长辈送给下辈人的礼物,仍如新絮一样,温暖身心。
母亲在老家居住的几年时间内,我和弟弟每个星期都要带着小孩回农村,参加菜园劳动。给棉花锄草施肥、摘棉花是孙辈们最高兴的事儿,抢着摘棉花,比赛摘多少的劳动场面,逗得老太君捧腹大笑,那幸福的笑声飘荡在田畈、在天空、在全家人的心里。
母亲今年已九十高龄了,眼明耳背,头脑清醒,记忆力好,身体强健。现居城关,每谈起回老家生活的几年,就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乡愁,那高兴之情难以言表。尤其对种棉花、弹棉絮的事儿,更是满脸洋溢着自信和幸福。

吴高升,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从事农业农村和经济管理工作多年,年轻时喜欢动笔,曾在多家报刋上发表过新闻通讯类作品,现已退休,坚持游泳走路,练太极和书法,偶尔写点小文,打点小牌,喝点小酒,过着平淡安乐的晚年。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母亲的娘家人
【方志四川•散文】杨一父 ‖ 民间匠人:棉花匠与磨刀匠
母亲五七节祭文
孝感槐荫论坛弹棉花
大地上的灯盏 | 江少宾
【阅读悦读丨散文】古月《一床棉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