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柯亚平:学木匠

学木匠  

初中毕业后,我就没有上学了。父亲和母亲盘算着,准备送我去学一门手艺。俗话说,“为人不学艺,挑断粪桶系。”在农村,如果不读书了,都要学一门手艺,以后好娶妻生子,养家糊口,至少生计不成问题。手艺有好多种。砌匠,木匠,油漆匠,剃头匠……我身单力薄,做砌匠要日晒雨淋,我怕受不了这个苦;学油漆匠又闻不惯那种刺激的气味。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学木匠算了。  
学手艺是要拜师的。刚好我们隔壁湾子有一位姓李的师傅,从艺已有二十多年,算是我们那一带有名的木匠了。父亲领着我,穿戴整齐,提着礼物,到李师傅家登门拜访,说明来意,待他同意了,又请他到家里来吃过一餐饭,就算是收下我这个徒弟了。  
第一次见到师父,觉得他是一个极严肃的人。板着脸,不苟言笑。看人的时候,两道浓眉往上一挑,目光像剑一样犀利,很吓人的样子。后来我才知道师父的性格:他只是相貌凶恶,内心还是良善的。  
我生性愚笨,但对木匠还比较感兴趣。小时候也看过木匠师傅干活,觉得他们真有本事,能将树木做成各种各样的家具。但真正到自己动手,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看花容易绣花难。”木匠光工具就有几十种之多,要将它们熟练运用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木匠的活计有粗细之分。粗木匠是指修房造屋,装大梁,架桁条等。这些大的构件,木料都比较粗糙和沉重,往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细木匠就是打家具,搞装潢。这类活计要求精雕细琢。还有一种专门箍盆扎桶的圆木匠,俗称“箍桶匠。”都说慢工出好匠,但是干活太慢了也不行。主家花钱雇匠人,总是希望匠人的活计做得又快又好。“一年的做作,十年的说作。”一场活计做完,主家在外人面前都会对你作出一番评价。这评价直接关系到你的饭碗。所以留下一个好的口碑是至关重要的。口碑不好,手艺再好也没有人请。  
一开始学艺是跟着师父下乡去“做乡工”。以前的农村,但凡是盖房子,打家具,都要请木匠师傅到家里去做。一做做十天半个月,有时甚至要做一两个月。做工期间,主家一日三餐,好酒好肉招待,每天还有一包香烟。工钱另算。那个时候,木匠,砌匠都是比较吃香的职业。我那时对木匠真的是一窍不通。但我知道,学木匠需要一颗聪明的大脑。国家领导人中,前国家副主席李先念同志,前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早年都做过木匠。还有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也是做木匠出身。然而做木匠做成了名人的毕竟只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的匠人都是靠掌握的手艺行走江湖,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对社会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接到活计以后,我们师徒二人就背上工具来到主家。堂屋里摆放的马凳是师父的工作台。我做事的地方是两条板凳上铺的一块门板。要做什么物件,或者是家具,或者是农具,都是按照主家的意思去做。师父做事是有分寸的,物件的图型早就在他的头脑中谋划好了。一切都由师父安排,我只是做一些重复简单的劳动。初学木匠,主要是苦练基本功。斧,锯,刨,凿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学会的。也不是三个月五个月,而是至少要三年五年。“三年出师六年成,八年以后好营生。”“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师父是负责掌墨的。我就按照木料上的墨线进行操作。哪个地方该凿眼,哪个地方留榫头,心里都要清清楚楚的。不懂的地方就问,不问的话,万一做错了,是没有补救的机会的。浪费了主家的材料,最是不能容忍。  
中国传统的家具都是榫卯结构。钉子是后来的事。一个榫,一个卯。一个阳,一个阴。一个凸出来,一个凹进去。彼此咬合,相生相克,天衣无缝。随便一件家具,只要找到一个中点,你就会发现,它们都是左右对称的。这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正统、圆满、中庸、平和的精神内核。  
那个时候还不流行电动工具,所有的活计都是手工完成。主家自备的木料,都是房前屋后自已家栽种的。倘若是打家具,就提前砍伐好,叫带锯师傅解成木方或者木板备用;倘若是造房子,就是一堆原木堆在那里,由木匠师傅自行裁决。  
学手艺就是学规矩。规矩学会了,手艺也就学会了。这里的“规矩”有两个意思。一种规矩是礼节。比如吃饭的时候,徒弟要时刻关注着师父。酒快喝完了要倒酒,饭吃完了要添饭。而且每次吃饭必须要先于师父放下碗筷。如果师父吃完了,你还坐在那里闷着头吃,那断然是不行的,会丢了师父的面子。另一种规矩是“术业有专攻”的意思。规是圆规,矩是直尺。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做手艺还有很多禁忌。“木匠的斧子,砌匠的刀,单身汉的行李,大姑娘的腰。”都是不能随便摸的。木匠的工具都锋利无比,弄不好就伤了手脚。更不能随便借给不会用的人去使用。因为那就是他们吃饭的碗筷。有很多物件的尺寸都是有口诀的,必须要按照口诀去做。那都是一代代的匠人传承下来的真理。不管做什么物件,在未完成之前,木料必须留长一点。“铁匠短了打几打,裁缝短了扯几扯,木匠短了拍大胯。”木匠的材料短了,就只有追悔莫及的份了。每天收工之后,要打扫场地,清理工具。“刨松楔,锯松鞘,墨斗角尺墙上吊。”这就相当于工厂里的“5S”管理了。  
学手艺是很辛苦的。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骑自行车赶到主家去;收工之后,在主家吃过晚饭,再赶回家,天已经全然黑了。走夜路是常有的事,有月亮还好,没有月亮的夜里,黑咕隆咚的,就只有深一脚浅一脚地乱踏。只要有事做,不管是晴天雨天,都是要开工的。做木匠的一个好处是不用担心日晒雨淋。下雨天,砌匠不能开工,木匠却可以躲进屋子里干活。这就是木匠的优势。  
主家也有主家的事情。只是到了时间主妇就会回家做饭。做饭用的柴禾是现成的,就是我们刨出来的刨花,劈下来的木屑,锯下来的边角余料等。“木匠进门三日烧,砌匠进门三日挑。”对于木匠的到来,主妇是满心欢喜的。遇到性格开朗健谈的,开几句玩笑,也是无伤大雅的事。吃饭的时候,男主人如若在家,会陪着师父喝酒,说话。酒一般都是散装的白酒,用白胶壶装着,每餐喝个两三盅。做手艺的人,一般都会喝点酒,舒筋活络,消除疲劳。但不会多喝,浅尝辄止。一来是替主家节约,二来喝多了耽误做事。不管是在哪一家干活,餐桌上,一盘红烧肉是少不了的。但很少吃。即便如此,那肉的份量却还是越来越少。因为主妇每餐都会拿回去热一遍,慢慢的新鲜肉就变成了回锅肉了。肉片都炸得起了卷儿,油光可鉴,着实诱人。主家都是很讲理的,一个劲地叫吃,吃,师傅当然是可以随便吃的,徒弟却不行。除非主家亲自将肉夹到你碗里。这是规矩。  
主妇出门做事之前也会烧一壶茶水,放在桌案上,要喝自己倒。木匠都是吃百家饭的,什么样的情形都会碰到。有的人家饭菜丰盛一些,有的简朴一些。有的干净清爽,有的脏不拉叽。一切都是随遇而安,没有太多的讲究,只要能填饱肚子,有力气干活就行。师父常说,别人请我们干活,就是看得起我们,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什么好挑剔的。至于工钱,也很少有立即兑现的。农村人做点事业不容易,又没有多少赚钱的门路,一场活计完工了,往往要等到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卖了多余的粮食,或者农闲时节外出打零工,赚到钱了,才能将工钱付清。  
木匠每天和各种木材打交道。像香杉,香樟,香椿这些木料,都带有天然的香味,也有各自的纹理。每种木材由于本性不同,用途也就不同。有的适合做框架,有的适合做底板,做面板。就是同一种木材,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它们的硬度和韧性也有所不同。比如最常见的枞树,石头山上的就比沙土山上的要坚韧得多。这些都是我试验过的。  
乡间的艺人,自古以来都有一种师承关系。师父也是有师父的。师父的师父――也就是我的师爹,我也是见过的。他是毛铺山上面的人。来过师父家里一次。老人年岁已大,已经不能下乡干活了。只是在家里做许多的箱子,等着有闺女出嫁的人家买去做嫁妆。老人一辈子规规矩矩的做事。在桌上吃饭,依然保持着当年在主家做事的姿势,夹手夹脚,谨小慎微的样子,让我记忆犹新。  
我学木匠是在1995年。那时木匠的工价是30元每天。(现在已经上涨了差不多十倍了。)学徒是没有工资的。但在主家做事要算工资。算到师父的帐上去。第一年是师父的30%,第二年是60%,第三年是90%,已经和师父持平了。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木匠师傅现在已经分化成了两种:一种到建筑工地上装模板,另一种从事室内装修。再也没有人请人上门打家具了。都是到商场买现成的。做木匠也不再用手工,取而代之的是电动车床,雕花机。就连材料也不用原木了,都是各种合成板材。以前砌匠盖房子,外面都是做的“清水墙”,现在一栋房子盖好,从里到外看不到一块砖头。木匠做的家具,也看不到一个榫头。那些复杂的技艺都用排钉和胶水代替了。只有搞古建园林的,算是真正继承了木匠的传统,将这一种神奇的艺术不断的延续下去……


[黄石文坛]柯亚平的散文《砖厂往事》


柯亚平,湖北大冶人。生于1979年。自由职业者。热爱生活,喜欢阅读。偶有文字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平台。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征稿启事:

1 、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收藏、书画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池村的三个木匠
从前,乡下姑娘出嫁请木匠打家具,现在都没那排场了!遗憾吗?
师父 | 江子
在我家乡,木匠都被称为“博士”「有故事的人」
民间故事:财主搬进新家,梦见乌鸦敲屋顶,木匠说,枯井里有东西
消失的手艺---我的舅舅是木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